文学论文回归自然的淳真美.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7053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回归自然的淳真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回归自然的淳真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回归自然的淳真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回归自然的淳真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回归自然的淳真美.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回归自然的淳真美 回归自然的淳真美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回归自然的淳真美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回归自然的淳真美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在中国诗歌史上,陶渊明开辟了一个新的诗歌表现领域田园诗。“自然”即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他诗歌艺术的总体特征。他将日常生活诗化。并能使情、景、事、理浑融,在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显出绮丽。关键词:田园诗;自然美;人格美:

2、人情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陶渊明由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辞去彭泽令,从此绝意仕途,归家隐居。归园田居这首诗就作于归隐后的第二年,大意是书写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全市的核心是“返自然”。诗中,作者极力摹画了一幅生动的田园村居图,着力渲染了一个平淡祥和的环境。八九间草屋,十余亩方田,屋后榆柳婆娑,浓荫遮蔽。堂前桃李婀娜,整齐排列。远处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村落,还有那轻柔袅娜、冉冉升起的炊烟。深港中偶尔传来了犬吠。高高的桑树顶上鸡在啼叫。门庭清静。无俗务相扰,虚室有闲,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十句,由近及远,又回到近景。动静结合。草屋、树、炊烟、狗叫、鸡鸣种种意象构成了一幅美妙图画。图

3、画中透出了恬静、和平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你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的诗的韵致也就蕴含其中了。此景此物虽平常但很美,美在其“真”。诗人几乎是用白描的手法毫不矫饰地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村居图,没有过多的渲染。没有刻意的加工。意象的选择似乎也是漫不经心,随手拈出。整个画面几乎完全是自然的翻版,摹仿自然而且毕肖自然。而恰是这种不事雕饰的真实,显示出一种纯朴的自然美。罗丹说过:“当一个艺术家。故意要装饰自然,用绿的颜色画春天,用红的颜色画旭日,用朱红的颜色画嘴唇,那他创造出来的东西是丑的一因为他说谎。”这说明艺术贵在真实。真则厚,厚泽淳。愈是这种不加粉饰的真淳的自然美,愈使人感

4、受到扑面而来的浓郁的纯朴的田园气息。给人以清心悦目、怡神洗耳的美感,使人不由得忘乎所以与大自然亲近。朱光潜先生说:“艺术在表现自然美时,也不是因为自然本身,而是因为自然表现了人的活动和人的性格。”这首诗表现的另一方面便是人情美或人格美。作者在诗中描摹的自然田园风光,不仅景真而且情真,洋溢始终的是诗人浓烈难化的田园情、自然情。草屋、炊烟、鸡鸣、狗叫,在一般人看来是再寻常不过的田园景物,而且它们也是作者再熟悉不过的。归隐一年多来。此景此物朝夕相伴。可贵之处就在于诗人对于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之物仍充满了新鲜感,历历数说。娓娓道来,透露出无法掩饰的愉悦的心境。这一切。他曾经失去,然而却一刻没有忘怀。就在

5、出仕期间,仍“心念山泽居”,“望之惭高鸟,临水愧游鱼。”而今,“性本爱丘山”的他终于挣脱“樊笼”。重新回到了那渴念已久的大自然的怀抱中,诗人如何能不欢欣鼓舞,并且更有一份倍加珍视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自然中一切都是美的,一草一木好像朋友那样同他谈话,“花草蕊瓣,都是自然向他吐述的亲密的字眼。”(罗丹语)惟有用心地感悟,认真地咀嚼田园生活底蕴,方能感受到常人无法体验的美感。这里是自由的天地,使受伤的心灵得到慰籍。这里没有动辄拜迎长官的苦恼,“有的只是强烈的陶醉,无尽的享受,永久的快乐”。(罗丹语)许多人在谈到陶渊明,更多地将他理解为愉悦而飘逸、洒脱、寄情山水的是人。其实诗人是积极入世的,热切渴望干

6、一番事业的,他在饮酒诗二十首其十六自述道:“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几度出仕,便是明证。然而官场的诈伪污浊的风气,又与他向往自然的真淳天性相违拗。所以他常常处在一种矛盾中,内心经历着痛苦的煎熬。思想斗争愈来愈激烈。这使得他的最终选择更具坚实性。到了四十一岁。陶渊明终于大悟人生之道,决意返归田园。诗中开首道出“返自然”根本原因是“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使自己不得不远离山水,疏远自然,与污浊为伍,和天性相违,故决意离开。清代诗人查慎行说:“返自然三字,道尽归田之乐。可知尘网牵率,俱违本性矣。”(初白庵诗评)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就是率性任真,即不屈己、不媚俗、不役于物。不为“

7、口腹役”。(归去来兮词序)南史,隐逸上,陶潜传述陶渊明之处人曰:“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对己真,对人真。“真”是陶渊明人格的第一要义。陶氏追求返朴归真的田园生活,恰是为了追求一种“真”,追求一种合乎本性、天性的生活,获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乐趣。并且陶渊明的归隐并不只是为了享受“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和郭主薄诗二首其一)的天伦之乐,并不是一种失意文人无可奈何的自我消沉,而是对黑暗现实的蔑视与反叛。诗中对澹泊无为、逃归自然的向往,正是与对“适俗”、“尘网”、“樊笼”的厌恶和诋淇联系在一起的。他对归返自然的歌唱,正体现了他与现实抗争的心

8、声。应当说。这里显示出的是诗人在心性、人格方面表现出的真淳之美。读陶渊明诗,往往想见其人。正如梁启超在陶渊明一书中说的:“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之后。我便数陶渊明。”可以说,从这首诗中,读者看到的是自然美与人格美、人情美的融合与统一。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9、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10、.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11、: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