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文学与解放.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7061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文学与解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学论文文学与解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学论文文学与解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学论文文学与解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学论文文学与解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文学与解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文学与解放.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学与解放 文学与解放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文学与解放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文学与解放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一、文艺批判人性拯救之道对现代人所遭受的压抑和异化讨论得最深入全面的哲学流派之一当属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文化革命运动中,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等书成为运动参与者手中重要的思想武

2、器,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在西方世界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也得到了广泛渗透。尽管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观点各异,但这些观点都受一个指导思想批判理论的统领。批判理论建立在这样一种构想之上:由于人类的认知已经走入启蒙辩证法的困境之中,从而使人类陷入了一种新的野蛮状态。霍克海默在为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所写的“跋”中指出,批判理论的目的“绝非是增长知识本身,它的目标是要把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马尔库塞在哲学与批判理论一文中,除了进一步强调批判理论所蕴含的人类解放的旨趣外,还着重论述了批判理论对捍卫个人自由与幸福的作用。对于批判理论,凯尔纳总结性地指出,“批判理论的一些形式是对相关的政治理论和对受压迫、被统治的人

3、们的解放予以关心的产物。因此,批判理论可以看作是对统治的批判,是一种解放的理论。”具体就法兰克福学派而言,他们将批判重点放在了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之上。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十分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焦点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其考察维度中,文化是第二性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才是第一性的。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存在着“异化”和“物化”,无产阶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面临着自身阶级意识的危机。因此,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戳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谎言,而对文化艺术的意识形态批判也就成了革命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在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学说中反映得特别明显。

4、阿多诺对勋伯格在内的现代艺术非常关注,本雅明对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艺术情有独钟,马尔库塞早期的博士论文是论德国艺术家小说,而其最后的著作是审美之维。正如佩里安德森所认为的那样,“自从启蒙时代以来,美学就是通往具体世界的最便捷的桥梁”,艺术对法兰克福学派更是具有一种经久不衰的特殊吸引力。艺术滋养了他们的心灵,并成为他们生命体验和社会思考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同时,与批判理论结合后,真正的艺术也开始塑造他们的思维方式,打造了他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他们强调艺术自律,将艺术自律看作是批判理论的合理延伸。“自律”原本是康德伦理学中的范畴,意谓人的道德精神通过主体意志为自己立法,而不屈从于外部权威设立的规范,而

5、艺术自律则意味着艺术抗拒并超越既定的社会关系。由于自律艺术中蕴藏着自由的元素,保留着否定性、异在性、精神性、超越性的维度,因此它肩负着批判现存秩序的使命,并赋予批判理性一种美学合法性。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自律艺术成了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最后依托的对象,强调艺术自律也成了批判理论最重要的美学内容。在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中,对艺术的自律性,特别是文学作为自律艺术所具有的革命潜能讨论得最多、最充分的应该是马尔库塞。他在其论著中提到的艺术,大多是指涉文学。他在审美之维的开头,便开宗明义地讲道:“我认为,艺术因其审美形式主要是自律的,它对应于既定的社会关系。在艺术的自律王国中,艺术既抗拒着这些关系,同时又超越它

6、们。”在他看来,艺术具有对抗异化、实现人性解放的功能。在艺术这个中介中,人能够创造一个世界,并在这个被创造出来的世界中塑造个体的自由和命运,从而进行想象的实践,并以这种方式克服人性所遭受的压抑和异化。那么,马尔库塞的这种文学艺术批判观到底具有哪些思想和理论渊源,他所声称的艺术自律有什么特别的内容,其内容各部分之间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联呢?二、幻想文艺批判的源头法兰克福学派接受的理论资源很多,弗洛伊德主义就是其中最主要的来源之一。法兰克福学派靠马克思主义起家,但发现马克思主义虽然从宏观上对阶级关系、革命方案、人类社会的走向作出了描述,却无法深入到人的微观世界中,它关心的是作为集体的人,却把个体的人

7、放逐到了它的视野之外。马尔库塞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修正,首先体现在他对个人爱欲的强调。在爱欲与文明中,马尔库塞把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质论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论相结合,并把弗洛伊德关于在现代文明中爱欲遭受压抑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被异化的观点相结合,发起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批判,把批判的重点放在了现代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上。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不仅压抑着作为人的本质的爱欲,而且把不属于人的本质的东西强加于人,使人陷入深深的异化状态。尽管马尔库塞认同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人的爱欲受“现实原则”的压抑,但他认为还必须区分作为一般文明要求的“现实原则”和作为特定文明要求的“操作原则”,区分基本压抑和

8、额外压抑。由于人要克服贫困、改造自然并发展文化,就必须对受快乐原则主导的爱欲作一定程度的限制、克制和延迟。这是一种基本的压抑。但另一方面,物质资料的分配方式与生产资料的劳动组织方式总是强加于人的,它们代表了特定文明的统治利益,是为了维护特定统治形式所必须的额外压抑。在发达工业社会里,物质资料的丰富可以消除物质匮乏的威胁,但人类所遭受的爱欲的压抑反而变本加厉地严重起来。很显然,这是特定社会的生存对爱欲所作的额外限制。既然如此,消除额外压抑,解放爱欲,并不会颠覆文明本身,而只会推翻现行社会的统治秩序。弗洛伊德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能摆脱“现实原则”束缚的是“幻想/想象”这种心理活动,因为幻想不受现实的

9、检验,因而只从属于快乐原则。把幻想看成是一种具有自己的规律和真理价值的思想过程在心理学和哲学中已是屡见不鲜了。弗洛伊德的创造性贡献在于,他解释了幻想这种思想方式的发生及其与快乐原则的联系,并阐明了幻想在摆脱压抑和满足欲望方面的作用。在幻想领域,不合理的自由形象变得合理了,“低级”的本能获得了一种新的尊严。马尔库塞则更进一步,将心理学中的幻想与意识的最高产物艺术相联系,把艺术看作是最显而易见的“被压抑物的回归”。 “艺术想象形成了对没有成功的解放、被抛弃的诺言的无意识记忆”。幻想本身揭示了人的意识和本能结构,并保留了人的本质的内在价值,而以幻想作为手段和目标的文学艺术,已经超出了精神分析的范畴,

10、实现了幻想的真理价值。因为文学幻想所呈现的“乌托邦”意味着历史的终结,是历史连续性的中断。如果人们今天在构造未来时,还是依据“前历史”的过去,还是依据今天已经成熟的文明,这无疑是一种消极的思想逆流。文学幻想的批判功能,正好表现在它不想忘记可能存在的东西,表现在它对成熟文明的否定,从而与“操作原则”支配的合理性相对抗。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中引用了安德烈布雷东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对艺术想像的推崇之语:“使想象屈服(即使一个人的所谓幸福危若累卵),也是使人们在其最公正的内在自我中发现的一切受到侵犯。只有想象告诉我们可能存在的东西。”艺术想象的真实性在于“它表达了它的首要特征伟大的拒绝”。这个伟大的拒绝

11、就是对不必要压抑的抗议,就是争取最高自由形式的斗争。通过挖掘幻想所具有的抗拒现实的否定性力量,马尔库塞充分展现了文学想象的革命性质。他坚信,文学想象具有严格的真理价值,有助于充分理解现实,从而抵制压抑,实现人性解放 文学与解放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文学与解放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文学与解放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这种观点,与他后来提倡文学应该否定和超越肯定性文

12、化的樊篱,并倡导通过发扬审美形式而进行感性革命的思想有着明显的递进关系。 三、否定文艺批判的实质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家与社会可能具有两种基本关系同质关系与对抗关系,这取决于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秩序本性。社会可能是同质的,也就是说,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部类和谐一致,有一个共同的规范,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只是反映国家的精神和国家的整个生活。在传统美学中,艺术与生活是和谐的。而自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以来的社会,却失去了统一性。文化的复杂性导致了艺术与生活的对立。这时的艺术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审美形式去表现他理想中的更高级、更合理的世界。与同质性社会中的艺术不同,对抗性

13、社会中的艺术不是去适应现存秩序和反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而是独立于现存秩序并反对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种理念为现代文艺厘定了一种紧张和对抗性的社会学语境。因此,否定和批判成为现代文艺的生存策略。马尔库塞在文化的肯定性质一文中,把那种反映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文化界定为 “肯定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根本特性就是认可普遍性的义务,认可必须无条件肯定的永恒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肯定性文化将人的精神世界从社会物质文明中孤立地提取出来,使得文化成为了一个虚假的集合名词,成为了资产阶级用抽象平等来掩盖实际不平等的雕饰。肯定的文化在根本上是理想主义的。这种理想主义,使得幸福的享受只允许表现在精神理想化的形

14、式中,从而废除了实际幸福的含义。在肯定的文化中,即使不幸福也被看作屈从和默许的形式,人可以在根本没有幸福的时候感到自己是幸福的;当人断定自己是幸福的时候,幻象的效果也可以使他把这个断定看作是不正确的。“对孤立的个体需求来说,它反映了普遍的人性;对肉体的痛苦来说,它反映着灵魂的美;对外在的束缚来说,它反映着内在的自由。”随着无目的性和美的东西被内化并置入资产阶级的文化价值中,生存的各种对立关系似乎是安定和平息了。马尔库塞指出,肯定性文化在新社会蓬勃兴起的时代昭示出超越现实既存组织的方向,具有革命的性质。但它们在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稳定后,就愈发效力于压抑不满之大众、愈发效力于自我安慰式的满足。肯定性

15、文化不仅消解了社会创新的动力因素,并且隐藏着对个体的身心残害,使得人们即使在社会生活的新条件下,也不得不放弃去抗议或抵制对现有秩序的任何不满。四、形式文艺批判的桥梁马尔库塞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单向度的人一书中,表现出了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危机的深切焦虑。人类的一切解放都有赖于对奴役状态的觉悟,但这种觉悟在发达工业社会中被淹没了。通过不断增长的技术生产力,发达工业社会在不断扩大对自然的支配的同时,也成功地实现了对人类政治、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同化,造成了人的“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单向度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当发达的工业文明社会通过

16、技术的进步和组织的合理化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财富、满足了越来越多的个人需要时,人们却丧失了批判的、否定的、超越性和创造性的内心向度。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已经高度发达、组织方式已经高度成熟的时代,要通过政治革命将人性从这种新型极权主义带来的压制中解放出来,其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文化批判依然是马尔库塞的思想武器。在论解放、艺术与革命、审美之维等文章中,马尔库塞强调了文学艺术的革命潜能。“艺术在本性上存在着倾覆性的潜能;但是,在今日,它怎样才能够成为现实呢”?马尔库塞为文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如何在现实中实现抵制压抑、解放人性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课题。在他看来,自由社会建立的前提,就在于与世界的习以为

17、常的经验决裂,与被肢解的感性决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发动一场感觉上的革命,使人摆脱病态的、压抑的、单向度的感觉能力,实现人的新感性。“革命必须同时是一场感觉上的革命,它将伴随着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重建,创造新的审美环境。”其具体途径,则表现为发扬艺术的审美形式,进行反同一性的新文学艺术实践。现代文学在形式上体现出反同一性、反模仿性和反确定性,正是治疗精神匮乏的一剂良药。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具有其特定的形式,而正是艺术在形式方面寻求沟通与交往的努力,打碎了压抑着人们头脑和肉体的现存语言与意象。这些语言与意象,一直是控制、灌输、欺骗人类的手段。形式的王国是风格、主题、技法、规则不可逆反的序列,是

18、无法模仿和重复的。这种形式使得艺术区别于人类活动的任何其他成果。由于有这些技法,使得艺术虽然存在于现实社会中,但不是从属于这个社会,反而与现实分道扬镳,将自身投向另一种现实。因此,审美形式成为通向艺术的批判、否定功能的桥梁。马尔库塞对审美形式的定义是:“所谓审美形式是指把一种给定的内容(即现实的或历史的、个体的或社会的事实)变形为一个自足整体(如诗歌、戏剧、小说等)所得到的结果”。有了审美形式,艺术作品就摆脱了现实,获得了它本身的意味和真理。在这种审美变形的实现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感知和理解的重组,人和自然被压抑了的潜能被揭示了出来。马尔库塞还进一步将审美形式的革命性划分为两重含义。第一种是审

19、美形式在广义上的革命性:艺术作品借助审美的形式变换,以个体的命运为例示,表现出一种普遍的不自由和反抗的力量,去挣脱神化了(或僵化了)的社会现实,去打开变革(解放)的广阔视野。第二种是审美形式在狭义上的革命性:假如一门艺术的风格和技巧表现出根本的变化,那么就可以说它是革命性的。“这种变化预示和反映着整个社会的实质性变革”。在马尔库塞看来,文学素材只是审美造型的出发点,素材只有借助形式,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因为在文学作品中,素材已经脱离了它的直接性,成为某种具有质的差异的另一现实的组成部分,从而被作品的整体改变了。对于形式的重要性,马尔库塞冠名以“形式的专制”。形式的专制性表现在它压制了表现

20、的虚假直接性,从而使文学摆脱阶级斗争的现实性,即摆脱那种既纯粹又简单的现实性,从而具有了自律性。不过,这种超然独立产生出来的不是纯粹的幻象,而是一种反抗的意识:即对在现实中随波逐流的心灵的否定。在马尔库塞眼里,文学的使命就是让人们在社会中摆脱他的功能性生存和施行活动,去感受一个新的世界。“艺术的使命就是在所有主体性和客体性的领域中,去重新解放感性、想象和理性。艺术中的审美变形,就是认识和控诉的手段”。五、结语马尔库塞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冲突性。他一方面, 他继承了西方思想史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深受近代启蒙思想和现代批判哲学的熏陶,另一方面,他又切身地感受到在这无奈和无望的现实中,一切似乎都与

21、人类的“本真”状态和价值理想相距甚远。“新”社会与“新”人类该如何产生?马尔库塞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答案,试图以艺术批判作为思想武器,实现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造,为人们开拓一条解放之路。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文艺批判观始终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为中心思想,并呈现出一种连续性和发展性。他一反西方把美学看成一般的感性活动的思想传统,充分强调了文学的自律性,深刻挖掘了文学的社会功能。他期盼通过文学而培养出具有不同感知方式的新人,从而使社会的改造具有深厚的人性基础。尽管马 文学与解放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文学与解放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

22、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文学与解放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尔库塞的探索之路具有乌托邦的色彩,但他对当代工业社会病灶的诊断无疑是振聋发聩的,而他提出的救治方案,创造性地实现了批判理论在文艺美学领域的扩展,并让人们深切地领略到了批判精神的价值。 参考文献:Max Horkheimer, Critical Theory, trans., Ma-tthew J. OConnell, et al., 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rporat

23、ion, 1982, p46. Douglas Kellner, Critical Theory, Maxism, and Modernity, Polity Press, 1989, p1.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 高铦等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0页。Herbert Marcuse,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Beacon Press, 1978, ix. 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第111页,第115页,第115页。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第9

24、页,第162页,第196页,第190页,第218页,第197页。 Herbert Marcuse, An Essay on Liberation. Boston: Beacon Press, 1969,p37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

25、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

26、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

27、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