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美国黑人作家女性意识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7094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美国黑人作家女性意识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美国黑人作家女性意识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美国黑人作家女性意识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美国黑人作家女性意识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美国黑人作家女性意识研究.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美国黑人作家女性意识研究 美国黑人作家女性意识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美国黑人作家女性意识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美国黑人作家女性意识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自美国民权运动尤其是女权运动以来,美国文坛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黑人女作家,她们抱着对本民族的责任感,从既是黑人又是女人的双重身份状态下从事文学创作,为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争得了诉说心声的权利。当代

2、黑人女作家的作品,不再是单纯反映美国黑人的悲惨处境、揭露广泛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和对种族平等的渴望与抗争,而是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探索美国黑人的整体命运,谴责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和腐朽的资产阶级价值观,维护黑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歌颂黑人的内在本质和精神价值。因此当托尼莫里森获得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以紫色而蛮声世界文坛的艾丽丝沃克称她道:“没有人比托尼莫里森写得更美,她始终不懈地探索非裔美国人的复杂性、恐惧和生活中的爱。无理的批评没有阻止她。过分的赞美也没有使她跌倒,她是配得上这一荣誉的作家。” 虽然所罗门之歌有关一个黑人男子奶娃的成长史是莫里森唯一一部以男性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但她却在奶娃

3、的周围塑造了一系列形态、思想、命运各异的女性角色。诚然,无论哪种女性,她们都在奶娃寻根和成长的过程中无私地提供帮助和爱护,有的甚至做出了牺牲。其中,最让读者赞赏爱戴的便是奶娃的姑姑即“领航员”帕拉特(在英文中pilate的谐音词pilot意为领航员)。帕拉特是莫里森在每一部小说中都想展现的一种黑人民族祖先的形象“一个永远存在的人,她对于其他人来说是爱神、指路明灯和保护神的化身”。:就是在帕拉特的影响与帮助下,奶娃才学会了如何关心别人、宽恕别人、帮助别人,如何放弃被白人资产阶级思想所扭曲的人生价值观,如何摆脱物质财富的束缚,如何体会责任心的重要性,从而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虽然,帕拉特在出世时,光

4、滑肚皮上就缺少一个别人都有的肚脐眼一个作为正常人、普通人的象征。但她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从未忘记自己是谁。长大后,她曾经因为没有肚脐眼而一次次失去恋人,一次次被黑人群体所驱逐,甚至还被其兄麦肯误解和唾弃,她却都没有绝望,并因此为自己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她舍弃了她学会的一切造作而从零开始;她树立了一种信念:既然死亡她毫不畏惧,那就没有什么是可怕的了。有了这点认识加上她对陷入困境人们的同情使她成熟起来:她尊重他人的隐私、从来不说不礼貌的话、不再流泪;她放弃了对餐桌礼仪以及生理修饰方面的兴趣,但却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怀着深切的关注:她是一个医治心理创伤的能手,能为吵嘴的醉汉和吵架的女人调和说好;

5、她鄙视物质财富而重视精神享受;为了谋生,她学会了酿制果酒和卖酒,而自己却滴酒不沾并禁止通常在酒馆里活跃的妓女和赌博之类的活动:靠着劳动和努力。她和女儿、外孙女一起建立了一个温馨和睦的三代女性之家。完全不同于一般女性的软弱形象,帕拉特像男人一样强壮能干,她可以一掌把奶娃打下楼梯,也可以帮助他、教育他如何做人。最后,帕拉特在跟随奶娃重返故里的途中为了奶娃而被误杀。临死前,她给奶娃留下最后一句话:“我希望我能认识更多的人,我将永远爱他们所有人。如果我认识的人更多。我将爱得更多。”她的话语使奶娃领会到正是因为懂得如何去爱。生命才变得有意义。因此,奶娃第一次想到自己应该为别人做些有益的事。为了表达对姑姑

6、的爱,他开始为帕拉特歌唱,他不但从此学会了有关他家史的“所罗门之歌”,而且在歌曲那随着家史的变化而变化的结尾加上了帕拉特的位置:“甜姑娘,别把我留在这里。棉球儿让我窒息” 因此,所罗门之歌不仅仅是奶娃的成长史,也是帕拉特的成长史,是她从一个处处碰壁、遭人遗弃的可悲女性转变为受人爱戴且极富感染力的伟大女性的过程。通过刻画这样一个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有着奇怪名字的黑人女性,莫里森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值得赞赏的自立自强、无私博爱的女性形象,歌颂了她作为民族文化继承人和传播者的伟大力量和成功之处。化解两性之间的对立、找到处理种族问题的办法、恢复传统中的生命活力。这正是莫里森创作所罗门之歌的初衷,也是她接受

7、了西方传统后理智的思考结晶。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知道我无法改变未来。但我可以改变过去”,“是过去而非将来才是无限的”,“我们的过去被窃取了,我是想把它拿回来的人之一”。把过去拿回来,其实并不是真正回到过去,而是达到莫里森的关注现实、成为美国社会的可供选择的“他者”的文化理想, 作为一个不平凡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对待女性、性别歧视、女权运动以及两性之间的矛盾与共存有着特殊的看法。莫里森认为女性一直是她写作时所关注的中心。在一次访谈中,她对记者说:“当我思考时,我的大脑似乎总是被妇女问题所主宰。她们是文化的传人,她们教育孩子们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莫里森还表明她对这个世界的敏锐眼光正是来源于她的性别

8、特征:她的情感以及感知范围因为身为黑人和女性而得到扩展“我作为作家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因为我是女人,在我看来,女性对某些事物有着某种特殊的了解,这种了解来自于她们对世界的看法,来自于女性丰富的想象力。” 莫里森以女性所特有的感触和经验来分析黑人内部同性、异性以及隔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思考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莫里森在一次接受露丝玛丽,莱丝特的访谈中说道:“写作时我没有意图要突出哪一性别。激发我作为作家的灵感必须是和黑人民族文化有关的东西。我把这整个世界看成是我的画布,我依靠作为女性所特有的敏感来写作,但是我并不是创作所谓的妇女文学我并不是不喜欢那些只取材于女性,写给女性读者看的

9、女性作品,因为其中有的作品的确是优美有力。只是我本人不愿意这样做。这样做意味着限制。”但当父亲去世之后莫里森开始构思继最蓝的眼睛、秀拉后的第三部小说时,她打算集中刻画一名男性角色。“这是我第一次写一本舞台中心为男人而设的书,而且这本书将和我所痛失的一位男人(指其父)以及随他而去的世界有关。” 可见,莫里森还是在作品中痛斥了给黑人女性带来苦难的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但是,不同于其它女性尤其是女权主义的作家,英里森对小说中的男性角色施与了一定的同情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她敏锐地指出造成这些女性不幸的根源并不是黑人男性的大男子主义而是恶劣的社会环境。黑人内部的性别歧视是美国社会上盛行的种族主义和资本

10、主义使黑人男子无法得到社会的平等对待、无法实现自己的男子汉尊严而四处寻求发泄途径的结果。因而在所罗门之歌中,她着意宣传弘扬和其他民族文化一样光辉灿烂的黑人文化,以及其教育、启迪和感化人性的重要作用:黑人民族化传统不但可以熏陶锻炼出勤劳、善良、勇敢、坚强的黑人女性,还可帮助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方向的黑人男子寻回自我:在表现两性和家庭的关系时。莫里森并没有受自己的性别和种族局限,没有像许多激进女权主义作家那样把女性描写的无比完美和伟大,也没有把一切功劳归为女性而把一切过错推给男性。她在表现女性力量的同时指明其不足与缺陷:从女性的不足,从单独由女性教育出来的子女的缺陷反映出男性在家庭生活和教育

11、中的重要性。 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

12、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

13、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