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从《推销员之死》看西方悲剧的变迁.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7185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从《推销员之死》看西方悲剧的变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学论文从《推销员之死》看西方悲剧的变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学论文从《推销员之死》看西方悲剧的变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学论文从《推销员之死》看西方悲剧的变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从《推销员之死》看西方悲剧的变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从《推销员之死》看西方悲剧的变迁.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推销员之死看西方悲剧的变迁 从推销员之死看西方悲剧的变迁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从推销员之死看西方悲剧的变迁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从推销员之死看西方悲剧的变迁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出处:时代文学作者:黄登娴谈到现代悲剧,阿瑟米勒的名字是不能不提到的。而他的成名之作推销员之死几乎在世界范围内家喻户晓,这成为戏剧界一大轰动现象。因此,笔者认为,通过研究推销员之死

2、可以追溯西方悲剧发展和演变的大致脉络。一、西方悲剧的起源和发展作为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西方的悲剧起源于大约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祭耙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古希腊悲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超凡的神祗和王公贵族,他们往往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却总是遭遇到突如其来、意想不到的不幸,总是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遭遇失败。这种悲剧冲突恰好表现出了主人公强烈的情感、非凡的意志和不朽的精神。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专门探讨了悲剧的含义及其特点。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其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

3、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悲剧是时代的一大产物,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些社会、人性的问题,揭露了一些社会现象,但是这种现实主义性质体现的彻底性远远赶不上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悲剧。二十世纪以来,整个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两次世界大战使得全世界人民日益面临着生存和信仰危机。物质和精神都处于崩溃边缘。悲剧也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作者笔下的悲剧人物不再是王公贵族。而是普通大众,作者不再去讲述贵族们英雄式的悲剧故事。而是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去描写普通市民的平凡生活,由此从中窥探整个社会的各种弊端。对于这种将普通人作为悲剧人物的“新”悲剧,首当其

4、坤的支持者和倡导者要数美国现代戏剧作家阿瑟米勒,他认为“普通人可以像国王一样成为悲剧的主角当我们面对任何一个为维护自己尊严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生命如果有必要的人物,这个角色都能唤起我们的悲剧感”。阿瑟,米勒关于悲剧人物这一观点无疑是给传统意义上的悲剧人物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也随后在戏剧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悲剧主人公是否必须是英雄武的人物而不能是普通大众。阿瑟米勒主张将普通人作为悲剧的主人公,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他认为所有的普通市井之徒都能成为悲剧的主角。在阿瑟米勒看来,一个高贵的人并不一定必须是国王,并不一定拥有雄辩的才能,或是要在肉体上勇敢,而是当自己的尊严和应有的社会地位面临挑战的时候,他绝不隐忍

5、顺从,而是秉持一种要坚持反抗到底的天性。这种“高贵”充分体现在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以下简称推)之中。二、现代悲剧特点在推中的体现阿瑟米勒的经典力作推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最受关注的悲剧作品之一。它生动地描写了现代美国社会里一个小人物的生活悲剧。故事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故事在两个时间线上展开:一个是真实的时间,从某个星期一晚上持续到星期二晚上的二十四小时,另一个是他记忆中的时间,这个时间段跨越了他一生之中的几十年。现在与过去两个时间的交融反映出威利在现实生活中的迷茫和矛盾,而这种迷茫和矛盾正源于威利追求成功的梦想的失败。比起古典悲剧中的俄狄浦斯、李尔王和浮士德等英雄武的人物,威利似乎显得很

6、微不足道。他不是出生在上层社会,没有所谓的贵族血统,而且只是希望自己和两个儿子受欢迎,被喜欢,能实现成功的梦想,由此有的评论家认为威利缺乏传统悲剧人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高贵”的气质,他所展现出来的仅仅是愚蠢的行为,所以威利是不能成为一个悲剧人物的。如果说古希腊悲剧控诉的是残暴的奴隶制度,伊丽莎白时代的悲剧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写照,那么威利洛曼就是勇敢地为自己梦想而努力拼搏的普通大众的典型代表,二十世纪的现代商人的品行在他的身上得以充分展现,暴露在他身上的问题也更具有现实意义。过去的悲剧作家包括索福克斯和莎士比亚在内都选择“大人物”来作为悲剧主角,以此把悲剧人物同观众疏远开来,从而在观众中产生怜

7、悯和恐惧,让人们意识到在强大的灾难面前人的脆弱。但是,推的观众并未远离悲剧主角,而是完全融入其中跟着威利一起试图逃离残酷的现实,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把自己也当成了威利一样的人。因此。观众并不会像同情饿狄浦斯或哈姆雷特那样同情威利,洛曼。威利的悲剧具有普遍性,全世界很多平凡人都像威利一样渴望被承认,期待成功,力图找到自身存在价值。推把这种现代悲剧“平民化”的特点完全体现出来了。除此之外,阿瑟米勒还将悲剧冲突由单纯的外部事件转入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把二十世纪的心理分析剧推入了发展高潮。推作为其代表作也将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剧中威利大量的自言自语其实都是自己内心矛盾的表现,他无法面对现实

8、,完全沉溺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难以自拔,内心的矛盾冲突也使得他饱受煎熬。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来,威利的失败可以归昝于其自身的这种病态精神。三、现代悲剧对传统悲剧的继承在推中的体现在上述讨论中,可以看到推具备了现代悲剧的所有独特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推跟传统悲剧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现代悲剧就是在传统悲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传统悲剧有一定的继承。这点我们从推中不难看出。首先,对社会的关注是每个时代的悲剧都具有的特点,不同只是程度与角度而已。推的作者阿瑟米勒一直都很关注社会问题,常常在作品中揭露社会道德等一系列问题。推的主人公威利的悲剧就是美国社会的生活悲剧,他的崩溃象征着美国梦的破灭以及美国资本

9、主义社会道德的沦陷,同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情和虚伪以及其对人性的摧残和对人的残酷剥削。其次,阿瑟米勒的悲剧人物都跟传统悲剧的主人公有一些共性。在推中,威利跟传统悲剧人物也有以下几个共同意。第一,威利跟传统悲剧人物一样有着决不妥协的决心和毅力。他所遭受的苦难同传统悲剧一样在观众中产生了同样复杂的情感,包括生气、喜悦、愤慨、同情、怜悯和恐惧,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净化”论。第二,与传统悲剧人物一样,威利既是个体。也是一种典型。他有着传统悲剧人物相似的“悲剧性的弱点”。他的悲剧性错误在于他轻易地接受了资本主义所宣扬的价值观,并把它当作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带着这种“悲剧性的弱点”,威利竭尽全力

10、要将梦想变为现实,然而这个致命性的“弱点”却最终只能让他走向崩溃。第三,“牺牲”传统悲剧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推中的主题之一。威利为了追求成功的梦想和维护个人尊严牺牲了他的生命和他的家人,但与此同时。他也因为深爱着他的家人。最后寄希望通过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使得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从古希腊发展到现代,悲剧显示出了它巨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阿瑟米勒在悲剧的继承和创新中贡献卓著,而推剧也以其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成为在全世界上演次数最多的剧目之一。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

11、.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

12、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

13、、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