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地狱天堂是一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7187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地狱天堂是一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地狱天堂是一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地狱天堂是一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地狱天堂是一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地狱天堂是一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地狱天堂是一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地狱天堂是一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狱天堂是一家 地狱天堂是一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地狱天堂是一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地狱天堂是一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地狱天堂是一家,通过对欧文与鲁迅笔下两位悲剧女性老贫妪和祥林嫂的对比,分析出用不同艺术手法描写的这两个艺术形象的异同,揭示了社会因素是两位女性遭遇相似悲剧的根本原因。关键词:老贫妪;天堂;祥林嫂;地狱;宗教:迷信;The Wid

2、ow and Her Son寡妇和她的儿子,是欧文(Washington Irving 17831859)的散文名篇。在文中,这位“美国文学之父”以浪漫而哀伤的情怀。完美地讴歌了一位悲剧女性老贫妪。祝福,是鲁迅(18811936)的著名小说。在小说中,这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以现实而同情的笔触,成功地塑造了又一位悲剧女性祥林嫂。欧文与鲁迅。这两位不同年代,不同国籍,不同写作风格的文学巨匠,所描述的两位悲剧女性老贫妪和祥林嫂,在社会环境与个人性格上有着迥然的不同,在命运与归宿上又有着惊人的相似。欧文意在文中提倡“爱人”,鲁迅意在文中揭露“吃人”,关注的都是“人”。如果寡妇和她的儿子是一弯流入人们

3、心田的忧伤的浪漫主义的溪水。滋润的是高尚的人文关怀,那么,祝福就是一股奔向人们灵魂的愤怒的现实主义的激流,冲涤的是“国民的劣根”。老贫妪是位“虔诚到五体投地”的基督教徒,渴望的是天堂:祥林嫂“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恐惧的是地狱。令人悲哀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苦苦挣扎的“她”与“她”。至死不知地狱天堂是一家。一、自尊与自卑通过对时间、地点的选择。对气氛、环境的描写来烘托文中主人公的性格,欧文与鲁迅无疑深谙此道。那么,两位文学巨匠是如何文尽其妙的呢?在一个人们去乡村教堂做祈祷的礼拜天,笼罩着大自然的圣洁恬静的气忠对人们的精神产生着影响,一切澎湃于胸怀的激情都被魔力降服,而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自然的

4、宗教意识从容不迫地在我们心中升腾而起。置身于大自然的美丽而又宁静的气氛所包围的乡村教堂之中“我”看见虔诚到五体投地的真正基督教徒,似乎便是一位被漫长的岁月及病魔压弯了腰的孱弱、贫寒的老妪。她身上显露出某种比赤贫略强一些的痕迹。她面容上还残存着清晰可辩的体面的自尊。她的衣衫虽破旧不堪,但被精心地洗濯得干干净净。她不与其他贫困的村民们在一起,而总是独自在圣坛的台阶上落座,这也为她赢得了一些小小的敬重。在旧历的年底。鲁镇的人们都在忙着准备祝福。“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此时在河边遇见祥林嫂,“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

5、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既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消瘦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宁静的英国乡村教堂与浓厚的宗教气息:祝福的中国乡村鲁镇与忙乱的迷信气氛:圣洁恬静的礼拜天与沉默自尊的老贫妪:漫天飞雪的祝福前夕与疑惑自卑的祥林嫂;这一切无一不在喻示着老贫妪与祥林嫂不同的精神世界和生存环境。欧文笔下此时出现的老贫妪,儿子被抓走生死未明,丈夫抑郁而终,她无以为生,幸

6、有教区救济。赖以糊口;而鲁迅笔下此时出现的祥林嫂。丧夫又失子。已被鲁四爷赶出门,沦为乞丐了。因而。不同的生活气氛与生存环境对两位悲剧女性的性格形成了不同的影响。资本主义的英国的老贫妪幸有教区救济,可以远离整个社会,保持自尊。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祥林嫂没有任何救济,她必须劳动。才能糊口。以劳动为生,就得与社会接触。于是,祥林嫂接触到了对她冷嘲热讽的鲁镇人,对她迷信恐吓的柳妈。对她歧视的鲁四爷。尤其雇主鲁四爷对她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她的饭碗。她在鲁四爷的歧视下。“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

7、这种生活气氛和生存环境逼她自卑。看来饭碗的问题没有时差,不分国界,永远影响着人们的性格。饭碗决定人们的自尊或自卑。不过,老贫妪的自尊实在可怜,祥林嫂的自卑更是悲惨,两位苦命人的心底都在淌血。二、天堂与地狱基督教宣扬只要信仰上帝,人们死后灵魂就能升入天堂。永享幸福。老贫妪在人间饱受磨难,丧夫失子,渴望死后上天堂。亲人重聚,永不高分。而令祥林嫂无比恐惧的地狱则是中国版的:凡读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中国的“地狱”是怎么一回事,其实就是神话了的封建专制官僚机构的翻版。也是封建伦理与佛教学说的大杂烩。“天堂”与穷人无缘,但如不遵从封建的伦理道德。死后入地狱,还得受各种刑罚。祥林嫂二度嫁夫,因此柳妈恐吓她死后

8、将下地狱。被阎罗“锯身”。老贫妪信仰上帝,还算是得到了一点儿实惠教区救济,何况基督教还宣扬众生平等,普世博爱等思想,更使穷人向往。她那颤抖的双手和那衰退的视力都不允许她朗读祷文了,但她对那些祷文已倒背如流,此时,欧文确信那可怜妇人的颤抖声音肯定比牧师的答问,比风琴的音符,或者比唱诗班的赞美歌都更为快捷地抵达天堂。她临死前还在她上帝的圣坛前以一颗破碎而虔诚的心,奉献上了自己的赞美和祷告。老贫妪至死都在向往天堂,对上帝的无比虔诚令人感动。祥林嫂除了对地狱的恐惧,没有从中国式的“宗教”中得到任何实惠,反而在柳妈的怂恿下向土地庙捐门槛“赎罪”。这条门槛用去了她劳动一年所得的血汗钱。这些丝毫未能改善她的

9、困境。她疑惑了: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有无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她至死都在恐惧地狱,怀疑魂灵的有无。天堂何处觅?地狱在人间。英国统治阶级不“强行征募”,老贫妪怎么会家破人亡?基督教的牧师,司事对老贫妪爱子的葬礼“表情冷漠。无动于衷。”还不是因为她们母子“一贫如洗,不名一文”吗?除了仅供糊口的一点点“教区救济”,万能的上帝为什么不更多的眷顾一下这位悲惨的老贫妪?由此看来,“天堂”一说更象是英国的统治阶级与宗教势力合伙给穷人开具的一张“未来支票”,慷慨地表现了他们的虚伪。祥林嫂受到的精神迫害主要来自中国的封建伦理道德观,致她于死命的是“地狱”一说。她“捐槛赎罪”。“庙祝起初执意不

10、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这说明“地狱”一说更象是中国的统治阶级及其卫道士们给穷人开具的一张“索命帐单”,“赎罪”也不行,何等的残忍!其实,自从统治阶级利用宗教或迷信欺骗人民之日起,就有人不断地批判与揭穿它,古今中外,其例无数。有的人为此遭到迫害,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因为统治者害怕 人民听到真理的声音。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脚步“上穷碧落下黄泉”,无所不至,那些所谓的宗教神话与迷信传说也就无法自圆其说,不攻自破。在今天看来,老贫妪向往的天堂,祥林嫂恐惧的地狱,是多么荒谬!但是,那是时代的局限。因而,二位女性的悲剧都各自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定色彩。由此看来,虚伪

11、的“天堂说”与残忍的“地狱说”的核心是相同的:统治者用宗教或迷信对被压迫者实行精神控制,以利于现实统治。因此,地狱天堂是一家。三、死亡与感慨在我离开此地以前,我心满意足地听说她已经悄然离开了人世,与她所爱的人团聚去了。在那个世界里忧伤不复存在,亲友 地狱天堂是一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地狱天堂是一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地狱天堂是一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永

12、不分开。欧文对老贫妪之死感到“心满意足”,为什么?也许。鲁迅对祥林嫂之死的感慨就是答案:“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在。则无聊生者不生,既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心满意足”,“舒畅起来”,两人感慨,一脉相承!老贫妪死了,欧文无法不对贫妪之死感到“心满意足”。衣食无着的贫苦生活。丧夫失子的悲惨命运,孤苦伶仃的老贫妪,无论如何在这个残酷而现实的人间也熬不下去了,她只有去那个虚幻的世界她所向往的天堂。老贫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英国,她身受着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与精神控制,受到的摧残是双重的。“心满意足”,是欧文用同情的泪水

13、为墨,写就的心酸之笔,抒发着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对底层弱者的无奈。而鲁迅对祥林嫂之死的感慨,也恰恰是对欧文“心满意足”的最好注解。祥林嫂死了,鲁迅先生的感慨,看来要比欧文的感慨更复杂,这是因为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要比老贫妪所处的社会环境更复杂。祥林嫂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她身受着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的四重压迫。满口封建伦理的鲁四爷,严厉刁横的婆婆。贪鄙势力的庙祝。这些人物形象都代表着那个“吃人”的社会。而以柳妈为代表的鲁镇人。则是一群具有“劣根性”的国民。老贫妪在她所处的那个社会有生存权,生活现实严酷而艰难。而祥林嫂在她所处的那个社会根本就没有什么生存权,社会现实使她根本活不下去

14、。这就是鲁迅先生这番愤激的反语感慨的由来。两位悲剧女性的死亡,尽管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但是她们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是相似的:两位文学巨匠的感慨。尽管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但是他们对穷人的同情是一致的。“心满意足”与“舒畅起来”感慨的背后。沉淀和积蓄着两位文学巨匠无限的悲哀和无比的愤怒,尽管时代与国情不同,但是他们的心是相通的。老贫妪与祥林嫂死亡之因相似,欧文与鲁迅感慨之意相通,并不意味着他们写作艺术的巧合。而是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欧文在寡妇与她的儿子的开篇有这样一段优美的景物描骂:At such times have almost fancied the winds sunk intoqu

15、iet,and that the sunny landscape,with its fresh green tintsmelting into blue haze,enioyed the hallowed calm.在此时此刻,我仿佛觉得风儿停息了,阳光下碧翠欲滴的景色融进了蓝色的雾霭,沐浴在神圣的静穆之中。圣洁恬静的天地间,走来了年迈的老贫妪。她衣虽破旧而整洁,人虽贫穷而自尊。命途多舛而刚毅,信仰虔诚而慈爱,她宛如一位受难的圣母。欧文对景物的描绘如画,对人物的描写如诗,如诗如画的描述使老贫妪这一鲜活的形象在悲剧中获得了永生。她的悲剧让人感受了断肠的忧伤。又让人看到了凄绝的美丽,这就是欧文的浪

16、漫主义。如此美好的大自然,如此善良的老贫妪。却有着如此悲惨的事!不用多费笔墨,老贫妪所处的那个社会便凸显得更加罪孽深重,这正是欧文的高明之处。鲁迅在祝福的结尾对鲁镇的除夕夜有这样精彩的描写:“我在朦胧中,隐约听到远处的炮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惰而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在祝福的鞭炮繁响声中,祥林嫂默默地走向了死亡。透过团团飞舞的雪花,那些置祥林嫂于死地的人们的面孔依稀可辩:鲁四爷在举杯,祥林嫂的婆婆在数钱,

17、做稳了奴才的柳妈在忙乎,鲁镇人没有一个想起被他们视为“尘芥”的祥林嫂!天上诸神也受了鲁镇人祝福的贿赂。醉醺醺地要赐福于鲁镇。“一天音响的浓云”。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鲁迅现实主义的巨笔就象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鲁四爷之流的灵魂,剔除着鲁镇人头脑中的“劣根”,警醒着“懒惰而舒适的我”。要想剖露罪恶。革除劣根,警醒自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手术刀最适合。在祥林嫂的悲剧中。让人愤怒而思索,除了鲁迅先生,谁还能如此深刻?浪漫的描写使老贫妪这一悲剧女性趋于理想化,形象更加完美:现实的描写使祥林嫂这一悲剧女性具有教育性,思想更加深刻。欧文与鲁迅笔下的两位悲剧女性老贫妪与祥林嫂的艺术形象的不朽,说明浪漫与现实,各有

18、千秋。注:文中英语原文和译文均引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英美经典散文文选。在此,谨向寡妇和她的儿子译者李长兰老师致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

19、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20、,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

21、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