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文史合一”观在文学研究转型中的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历史主义“文史合一”观在文学研究转型中的意义.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历史主义“文史合一”观在文学研究转型中的意义 新历史主义“文史合一”观在文学研究转型中的意义一、当今社会文化思潮主流的历史及现状(一)文化研究的产生及发展在当今西方学术界,文化是人们谈论得较多的一个话题,也是经常出现在许多学者笔下的一个词语,经典文学研究正面临着文化研究大潮的冲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伊格尔顿指出:“因为就此有重要的话题可谈。一切都变得与文化有关,这个在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圈内颇为时髦的话题实际上属于文化主义的教义。”39 (P3)“文化研究”已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关于“后现代”和&
2、ldquo;后殖民”理论之后的又一个时髦词藻。这股文化大潮来势凶猛,对传统的文学研究构成了有力的挑战,以致一些传统型的学者担忧面对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冲击,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文化大潮持乐观、欢迎的态度。当然,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并不是一回事。“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的概念不尽相同,文化批评主要指对文学的文化学视角的批评和研究,同时也指将广义的文化现象当作文本进行批评,它与早先的社会学批评和其后的形式主义批评迥然有别,而且早在19世纪后期的马修•阿诺德那里就已有之,只是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语言学和形式主义批评
3、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被“边缘化”了,而在后结构主义从结构主义之内部进行反驳,进而文学批评逐步走出形式主义的囚笼之后,文化批评又重新得到了强调,并迅速居于当代批评的主导地位。”40(P184-185)而文化研究虽然始自文学,但其范围却早已大大超出了文学的领地,进入到了探讨人类一切精神文化现象的境地,在文化研究的大潮冲击之下,文学研究所关注的经典文学名著被束之高阁。有人试图对文化研究进行界定:“(文化研究)并非一门科学,而且它本身并没有一个界定明确的方法论,也没有一个界限清晰的研究领域。文化研究自然是对文化的研究,或者更为具体地说是对当代文化的研究。&r
4、dquo;41(P193) 早先的文化研究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学术界,其出发点是文学,以理查德德•霍佳特的专著有文化的用处和雷蒙德•威廉斯的专著文化与社会:1780——1950为标志。在当今的文化研究诸流派中,影响最大的是始自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该派的创始人是新批评家利维斯,他所开创的文学研究形式又称“利维斯主义”,利维斯的文化研究概念仍以经典文学研究为核心,与当今西方所风行的文化研究是不相容的,但它却往往被认为是当代文化研究应当超越的对象。后来,霍佳特、威廉斯等人的研究就超越了利维斯的经典
5、文学研究的模式,扩大了文化研究的内涵,从注重文学经典逐步转向其它文化形式,其中包括影视制作、文化生产、音乐、广播等通俗文化艺术甚至消费文化。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文化研究的范围早已扩大了,其走向也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批评取向,有后结构主义的消解逻各斯中心的解构取向,也有女权主义者对男性世界持批判态度的取向,更有以削弱和批判帝国主义和宗主国的文化霸权的后殖民及第三世界批评取向等等。可见,文化研究是从文学研究出发,最终又超越了经典文学研究的模式。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在西方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兴起的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化研究有什么关系呢?(二)新历史主义和文化研究的
6、关系美国新历史主义批评的领军人物格林布拉特提出用“文化诗学”来形容这一学派的文学批评,认为“文化诗学”比“新历史主义”这一名词更适合形容这一派的所作所为,他们以文化人类学的方式把整个文化当作研究的对象,而不仅仅局限于研究文化中那些我们认为是文学的部分,和“文化研究”者一样,他们大胆跨越各学科界限,广泛借用如精神分析、女权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各种方法,更重要的在于:新历史主义不是一种宗旨或有系统的理论,而是一种文化批评的实践。因而詹姆逊认为“新历史主义无疑是文化研究的竞争对手,无论从哪个历史
7、角度来看,新历史主义与文化研究都是一脉相承的症状。”42(P401)虽然新历史主义批评家的主要成就在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与社会,但事实上,他们对于诸如殖民政策、女权问题、种族歧视、大众传媒等许许多多必然涉及当代的主题,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讨论也往往触及政治层面,而这一切和当今风行的文化研究非常相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些学者又将新历史主义称之为“文化批评”,新历史主义是通过对于当代问题的关注来展开其文化批评的。新历史主义认为我们称之为隐喻、象征、寓言、再现,尤其是摹仿等文学批评论及艺术作品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一套熟悉的术语,用来说明当代许多文化现象是不
8、合适的,甚至对于过去的文化也一样无力,因为这些术语只局限于狭义的文学研究,着眼于经典的文学文本,在新历史主义者看来,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之间有着复杂的“话语交流”,是一种“文本互涉”、相互生成的关系,文学活动和文学文本不是超历史的审美客体,它们是一定的社会文化、权力、政治结构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文本仅是诸如宗教、历史、哲学、法律、科学文献等众多文本的一种存在形式,“非文学文本”本身也是文本的一种存在形式。因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我们还和以前那样局限于传统的经典文学研究是不适宜的,而应该从关注小文本,即词语、人物、情节、喻
9、意等,转向关注大文本,即阶级、性别、文化、社会、话语及权力运作等层面,实际上,这正是文化研究正在从事的工作,因而我们其实很难将新历史主义完全排除在“文化研究”范围之外。当然,新历史主义的文化研究的前提是将文学文本和各种社会政治、历史背景都视为一种共时性的文化文本,“文史合一”实际上是一种文本合一,在这种共时性的文本基础上进行文本之间的交流、互动、流通、协商。二、新历史主义对传统文学研究的超越(一)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互文性”新历史主义所从事的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研究,他们关注的对象是整个文化,这一转变是和新历史主
10、义的理论主张直接联系的。新历史主义恢复了文学研究的历史维度,重新关注历史语境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但是新历史主义并不是要回到历史事实,而只是提供一种对历史的阐释,新历史主义者对那些过去的事实已经没有传统历史主义者所具有的兴趣。可是,新历史主义却始终不能消除人们心头的印象,总给人以一种它就是历史所指的感觉,新历史主义从根本上是凭借了后结构主义的“文史互通”而给人造成这种感觉的,它把客观存在的“历史”等同于文本形态的历史,而这种形态的历史又与文学没有了根本的区别,历史与文学可以合二为一。这样,传统历史主义认为历史语境决定文学文本的观点就受到了冲击,因为
11、历史语境本身也成了一种文本,它与文学文本并不是一种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而是相互证明、相互印证的“互文性”关系,一种文本的产生是一定的“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共同作用或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关系也被称为“文本互涉”或“互文性”。所谓“互文性”是来自于解构主义的一个理论观点,它认为所有的文本都存在“互涉”现象,一个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词、句或片断都是对这一文本之前出现或围绕着它的周围的其它文本的复制,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文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种互文性关系无处不在,任何文本都是在和其它文本的相互作用之中产生的,文学文本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