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简·爱反抗性格的形成因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简·爱反抗性格的形成因素.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简爱反抗性格的形成因素 简爱反抗性格的形成因素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简爱反抗性格的形成因素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简爱反抗性格的形成因素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一、引言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过程始终伴随着内心追求平等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为了摆脱这种顽固的宗教意识以及等级偏见,她与周围的这些代表人物做着不懈抗争,形成了她独特的性格特点自尊、自立、自强
2、和强烈的反抗精神。二、与等级偏见的抗争简爱生活在一个以社会等级观念为主流的社会里。她的孤儿身份决定了她的下层社会地位。传统的等级偏见影响着她的社会生活,使她的生活充满了不公平和不平等。在她与里德夫人和罗切斯特的接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1、里德夫人,一位已故地方长官的妻子,是社会等级偏见的化身。她使整个盖兹海德府弥漫着对小简爱的鄙视。盖兹海德府也因此成为小简,爱萌发反抗意识的第一个舞台。十年后再次回到盖兹海德府看望垂危的里德夫人的简爱,虽然依旧受到里德夫人的女儿们的鄙视,但是对她来说,她们的嘲讽已不再具有一度有过的那种力量了,这意味着她对社会等级偏见有了一定的抗衡力量。返回盖兹海德府的决定显示了
3、简,爱对等级偏见的抗争走向成熟。2、与罗切斯特的相爱同样也涉及到了婚姻观念的等级偏见。当简爱得知罗切斯特最有可能的结婚对象是一位地位财产相当的布兰奇,英格拉姆小姐时,她画了两幅肖像画并在内心把自己和这位贵族小姐做了对比,称自己是孤苦无依、相貌平凡的家庭女教师肖像,称对方是多才多艺的名门闺秀布兰奇。虽然在长相与社会地位上存在着悬殊的差别,但她依然发现了这位贵族小姐身上的缺点喜欢卖弄、没有真才实学、见解浅薄、心灵天生贫瘠、不善良、也没有温柔和真诚。她认识到,所谓门当户对只不过是为了利益和姻亲关系而结婚。而她自己与罗切斯特是真正的平等,是一种心灵上的撞击和精神上的平等,正是这灵魂深处发出的呐喊让我们
4、感受到了她与社会等级偏见的抗衡和追求平等的强烈要求。三、顽固宗教的抗争简爱与顽固宗教的抗争体现在她与几个宗教人物的斗争中。从小她就生活在宗教色彩笼罩着的环境中,身受其伤害,于是内心极度的矛盾,渴望挣脱宗教的桎梏,追求平等的权利。1、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宗教人物就是劳渥德慈善学校的布洛克尔赫斯。他是个戴着虔诚慈善面具,披着宗教外衣,施虐施暴的伪君子。这个宗教人物的最大特点是:虚伪残忍,冷酷无情。他强调简朴,自我克制。他让那里的孩子们吃苦、忍耐、克己。然而,他的太太却裹着一条贵重的貂皮边绒披巾,他的女儿戴着当时流行的灰色獭皮帽。他对孩子们进行威吓使他们顺从,而非因爱为之、因道德为之,他以宗教的名义采用
5、严格的戒律惩罚这些姑娘,使她们的精神和肉体受到侮辱和摧残。如果说在舅妈家对社会的不公有了初步的体会,那么在劳渥德学校对宗教的虚伪则有了更深的认识。布洛克尔赫斯特牧师的“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主张,他的一系列抑制人性的非人道做法,他那虚伪的假道学嘴脸,引起了简爱的极大不满;身受宗教毒害、逆来顺受的海伦-彭斯的死,更激起了他的无限悲愤,也增强了她倔强抗争的意识。2、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宗教人物是圣约翰。圣约翰自己是个被宗教“修剪驯化了天性的人”,他进而又要“修剪驯化”简爱的天性,要她成为神权的工具。强要娶她为妻,并要她跟他去印度传教。他给对简爱的理由是:“上帝和大自然打算让你做传教士的妻子。他们给与
6、你的不是外貌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天赋:你是为了工作、而不是为了爱情才给造出来的。你必须成为传教士的妻子。你将成为我的;我有权要求你一不是为了我的快乐,而是为了我的主的工作”。他主张放弃人性中包括爱情在内的一切情感。在圣约翰软硬兼施的进攻面前,个性矛盾复杂的简,爱有过退却和妥协,但最终还是挣断了心灵的锁链,听从了人性的呼唤,彻底摆脱掉圣约翰的“神恩”的控制和束缚,奔向自己幸福的目标。四、结论平凡而卑微的简爱一生追求自由平等而又勇于反抗。这种精神也非生来就有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困苦生活和经历一点点积累起来的。简爱从小就敢于反抗,因而在学校时常被误认为最不乖,行为最怪异的小孩,人们的冷漠,虚伪并没把她的
7、意志消磨反而增强了她的反抗性。从盖兹海德府到劳渥德,从劳渥德到桑非尔德再到荒原庄,她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为自己的幸福而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
8、-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
9、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
10、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