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高尔基和他的自传三部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高尔基和他的自传三部曲.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文题目:简述高尔基和他的自传三部曲学 院:文学院年 级:2013级专 业:汉语言文学姓 名:陶原学 号:20133456课 程:俄罗斯文化十五讲 2015年 10 月 26 日摘要高尔基(18681936)是前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是社会主义文学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贱,儿时丧父,11岁时就因为生计在社会上拼搏,他当过面包房工人,装卸工,贫民窟以及码头成为了高尔基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本文对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2、的生平事迹进行概括性介绍,并对他的小说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及文学价值进行概述。关键词高尔基;生平经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Abstract Golgi (1868 1936) former Soviet proletarian writer, founder of socialist realism literature.He was born poor, he lost his father at the age of 11 years old, he was a living in the community, when loading and unload
3、ing workers, bakery workers, slums and pier became his social University classroom.He was the same with the working people, with the same fate, experienced the cruel exploitation and oppression of capitalism.I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his thought and creation development. Golgi s works are int
4、roduced to China since 1907. His outstanding literary works and works are the common wealth of the people of the world.This paper giv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life story of Golgi, a former Soviet writer, and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s, thoughts and literary value of his novels. Key wordsGol
5、gi; life experience; Childhood;In The World of Mortals; My University目录摘要IAbstractII前言1一、 高尔基的一生2(一) 早年经历2(二) 写作之路3(三) 投身革命5(四) 养病创作6(五) 晚年生活7(六) 高尔基的影响7(七) 高尔基故居8二、 高尔基的文学创作9(一)主要作品9(二) 文学特点101. 作品主题102. 塑造形象11三、 高尔基自传三部曲11(一) 童年12(二) 在人间14(三) 我的大学16结语18参考文献20致谢21前言玛克西姆高尔基( 1868.3.281936.6.18),原名阿列
6、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前苏联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奠基人,被列宁赞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马克西姆高尔基出身贫穷(在沙皇时期的俄国出生),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他与广大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的压迫剥削。他幼年时经历的所有的一切对,对他的的思想以及创作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在饥寒困苦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努力的学习,掌握了欧洲古典哲学和文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大量知识。在24岁那年,只上过两年小学的他发表了自己的的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它被刊登在了高加索日报上。小说反映了吉卜赛人的生活,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报
7、社的编辑十分满意这篇来稿,就通知小说的作者到报馆去。可是编辑见到文章作者时惊异不已,编辑没想到,居然是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年轻人写出了这样优秀的作品的。编辑对高尔基说:“我们决定发表你的小说,但稿子应当署个名才行。”高尔基沉思了一下说道:“那就这样署名:马克西姆高尔基吧。”在俄语里,“高尔基”的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从此,他就以“最大的痛苦”作为笔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高尔基是世界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的一生创作了数十部中、长篇小说以及数百篇的短篇小说,除此之外还有百余篇政论文,另有数十篇诗歌、二十余部戏剧。著名作品诸如:鹰之歌、小市民
8、、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母亲,以及他自己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高尔基那丰富的创作作品,使他成为了二十世纪世界文坛上的一颗常青树,对俄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而独到的贡献。高尔基的现实主义小说,以丰富的艺术创作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纪元,深刻地揭露了黑暗腐败的沙皇专制统治,真实地再现了人们的苦难生活,为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列宁称高尔基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一、 高尔基的一生高尔基,1868年生,卒于1936年,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他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现实文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著名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是苏联有名
9、的政论家以及文艺批评家。高尔基出身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游诺夫戈罗德市,父母早亡,寄寓在外祖父家,十余岁出外独自谋生。十九世纪末开始从事创作。作品多反映俄罗斯下层市民的痛苦和欲望。二十世纪初,他参加革命民主运动,创作了母亲那样的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作。十月革命后思想一度波动,列宁的遇刺促使他重新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一边,写出了一些列深刻剖析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作品。他的作品对社会心理及底层人情的揭示方面,贡献尤为突出。(一) 早年经历1868年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的一个木工家庭。1871年,高尔基3岁时父亲去世,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1879年,11岁的高尔基开始走向社会
10、,独立谋生,他当过学徒和码头搬运工,也当过面包工人等。19世纪80年代,高尔基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1883年,高尔基开始过流浪生活。1884年流落到喀山,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次漫游俄国各地,广泛了解民情;1889年由于参加秘密革命组织被捕,获释后行动仍受宪警监视。(二) 写作之路1892年,高尔基以高尔基马克西姆(意思是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在报纸高加索报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高尔基开始专心从事写作。1895年,高尔基发表了著名的浪漫主义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1
11、898年,高尔基的第一个作品集随笔与短篇小说集(是一部两卷集)问世,从此声名远播,在世界文坛上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高尔基完成了他的两部中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和三人。在这两部作品中,高尔基通过对现实画面的深刻刻画,着重的揭示出了青年主人公如何对人生进行探索的创作主题。20世纪初,高尔基的注意力开始转向了戏剧方面,以最迅速、最直接、最简洁的形式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1900年起,高尔基广泛的参加和主持书籍的出版社工作,他通过知识丛刊,成功地团结了一大批俄国的具有着民主主义倾向的文学家和作家。1901年,那是俄罗斯的第一
12、次大革命来临前的黑夜,俄国的革命运动可谓是风起云涌,而沙皇专治政府则面对人民运动加紧了残酷镇压,革命同反革命激烈的进行着生死搏斗。高尔基亲身参加了彼得堡爆发的的示威游行,他感受到了群众运动的磅礴气势,也目睹到了俄国沙皇专治政府镇压群众运动的残暴罪行。高尔基写下了著名的海燕之歌(后来更名为海燕 ),以此来抨击沙皇反动政府,揭露了机会主义者和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污浊嘴脸,最后热情的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塑造出了象征英勇的革命者的无惧狂风暴雨的海燕的形象,并做出了革命风暴将要到来的预告,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革命。海燕是一篇为无产阶级革命战斗而写的檄文与颂歌,列宁就曾热情称赞了海燕。高尔基以这篇激昂澎湃的
13、革命檄文,迎接了二十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1901年,高尔基写下了小市民,这是高尔基的第一个剧本。揭露出了资产阶级保守派与自由主义者的矛盾,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工人尼尔的光辉形象,这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革命无产者的形象。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出狱后受革命政党的委托建立秘密印刷所,为此第二次被捕,遭流放。1902年,高尔基通过20年时间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写了剧本在底层。这是高尔基戏剧的代表作,在底层深刻的批判了无比消极的“等待幸福”的思想。1905年,是高尔基的第二个阶段创作的开始,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高尔基作为革命者参加了革命运动。他的住宅就是当年1905年俄
14、国武装起义的据点之一。高尔基积极的参加革命运动和群众运动,同列宁结识,并最后加入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从此,高尔基在创作上也开始更加自觉地为革命事业服务。这期间高尔基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文,在其中的谈谈小市民习气一文,高尔基深刻的剖析了“小市民习气”产生的的社会根源和心理特征,以及它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危害。1906年,高尔基的创作生涯达到了新的高峰,在这一时期高尔基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以及剧本敌人这两部重要作品。母亲是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文中高尔基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列宁充分的肯定了母亲的现实意义,他称高尔基为“无产阶级艺术最
15、杰出的代表”。1901-1910年,高尔基先后写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政治剧本,诸如:小市民、仇敌、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在这些剧本中,有反映挣扎在生死线上的贫困的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的,还有描写知识分子的迷茫和幻灭,资产阶级的精神空虚的。高尔基第一次描写先进工人尼尔的形象就是在小市民的剧本中。这些剧本的上演,受到革命人民的热烈欢迎,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不安。(三) 投身革命1905年,俄国爆发1905年革命,高尔基积极的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加入了俄国的社会民主工党。1906年初,高尔基离开俄国前往美国,在那里进行革命宣传,为党募集活动经费。在那里他写了我的访问记和剧本敌人等揭露资本主义制度黑暗面的作
16、品。其中敌人通过对工厂工人群众与工厂主面爆发的激烈冲突,成功地展现出了工人阶级不怕牺牲敢于战斗的革命精神。1906年,高尔基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写出了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母亲和仇敌。其中母亲是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它体现了在现实的革命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列宁称赞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认为它对俄国工人“有很大的益处”。1906年秋,高尔基从美国到意大利,定居在卡普里岛。但由于鲍格丹诺夫的影响,使高尔基受到了唯心主义的影响。在1908年高尔基发表忏悔,结果被列宁严肃的批评,最后在经列宁的帮助下,高尔基逐渐提高了认识,摆脱了唯心主义的影响。1907年,高尔基同列宁一起参加了俄国社会
17、民主工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1910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高尔基的创作进入到了成熟阶段。在剧本敌人里,高尔基塑造了共产党人辛佐夫的典型形象,这是高尔基第一次描写向资产阶级发动正面进攻的工人阶级的战斗集体。敌人与时期创作的小说母亲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着重大意义,它们是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之作。(四) 养病创作1921年夏,高尔基由于疾病复发不得不出国就医,一直到1928年为止,高尔基基本都上住在意大利得索伦托。他一边治病休养,一边为培养青年作者,团结不同风格的文学家和剧作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完成了自己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在书中高尔基详细的描写了自己从社会底层走向革命道路,
18、劳动者寻找光明、追求真理的伟大历程。1925年,高尔基在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书中描写一个家庭三代人在俄国农奴制改革直至十月革命这一时代巨变下的生活变迁。并且从心理以及道德角度上揭露了资产阶级衰落的必然性。1928年,高尔基返回俄国,并且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的旅行参观,在此期间高尔基目睹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蓬勃景象,不由得热情高涨,由此写了长篇报告文学苏联游记。(五) 晚年生活1931年,高尔基定居莫斯科。在高尔基的晚年创作中,既有表现资本主义没落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剧本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和陀斯契加耶夫等人;也有描写十月革命前俄罗斯40年的历史变迁的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通过以
19、个人主义知识分子作为为中心人物,来反映革命力量的成长和壮大;还有倡导社会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一系列论文,。1925-1936年,高尔基创作了许多的政论和评论文章,还编著了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部史诗型长篇小说。1934年,高尔基主持召开了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并当选为第一任主席。1936年6月18日,2点30分,高尔基去世,享年68岁。(六)高尔基的影响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在作家辞世近半个世纪以后,人们对他的兴趣还是出现持续性的高涨。在欧美各国,不时掀起了“高尔基热”
20、。尤其是高尔基的剧本,不断被搬上各国舞台,或拍成电视、电影。在六七十年代,他的在底层以及仇敌等在美国上演播出,其中仇敌被当时的剧评家认为“是已经播出的节目中最好的剧目”;联邦德国也上演过他的瓦萨日列兹诺娃,南德意志报发表评论说评论说它 “以其揭露企业主世界的特殊力量震撼了西德的现实”; 避暑客演出时,被评论家誉为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化盛事。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地也都上演过他的剧本。高尔基的创作对美国进步作家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尤其是高尔基创作中的“个人的社会活力”(指个人变革自我、变革社会和变革自然的创造力)主题与“死物奴役活人”的主题,还有处理这类主题的艺术风格,更是引起了美国作家们浓厚的兴趣。
21、在刘易斯的巴比特对“刻板的市侩”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到与高尔基的苦闷的王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杰克伦敦和德莱赛的创作中,也可以看到高尔基诸多方面的影响。高尔基那充满革命激情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的诸多文学作品,同样为为我国的广大人民所喜爱,这些作品也教育和鼓舞我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而奋斗。高尔基的作品在二十世纪初就开始陆续进入到到中国,他的许多文学作品不仅有了中译本,而且还把它们编选为单卷或多卷的高尔基文集进行出版。而高尔基的文学创作以及他的文学理论观点,对我国五四以后的新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七) 高尔基故居在莫斯科市中心卡恰洛夫街6号门前钉着一块牌子:“马克西姆高尔基于1931年至
22、1936年曾在这里住过。”这是一栋灰色的两层楼房,原来是俄国富翁里亚布申斯基的私宅。1931年5月,高尔基从意大利返回祖国,政府把这套住宅拨给作家使用。高尔基本人并不喜欢这座现代派建筑,其建筑外形及内部富丽堂皇的装饰都与作家的爱好格格不入。只是考虑到政府的关心,他才住了下来。一代文豪高尔基的最后5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高尔基的卧室并不是很大,在墙壁上挂着一幅风景画,房间中间则摆放着一张单人床,床头上系着一个吊挂电灯用的的挂钩。在床头左上方的墙壁上装着一个小型书架。他生前所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塔尔列著的拿破仑传,书只看了一半。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在莫斯科郊区的高尔克村逝世。1965年5月28日
23、,高尔基故居被定为纪念馆,正式接待参观者。二、 高尔基的文学创作高尔基的思想和创作,是一个十分丰富和复杂的世界。高尔基的精神世界广阔又深邃,他的艺术追求是多元化和立体化的,是母亲、 海燕、自传三部曲和他的远远不能够代表的。(一)主要作品1892年创作的马卡尔楚德拉;1895年创作的鹰之歌,1898年创作的随笔与短篇小说集;1899年创作三人;1901年创作的春天的旋律和小市民;1906年创作的母亲和敌人;1908年创作的忏悔;1909年创作的夏天;1911年创作的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3年创作的意大利童话;1916年创作的童年和在人间;1917年创作的俄罗斯童话;1923年创作的我的大
24、学;1929年创作的苏联游记;1932年创作的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1935年创作的瓦萨日烈兹诺娃等等。浪漫主义作品主要有少女与死神、鹰之歌、海燕等,这些作品既反映了群众对革命和自由的渴望,又表达了高尔基对光明未来的希冀和憧憬,特别是1901年创造的海燕形象,被认为是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的象征,给人们极大鼓舞。现实主义作品则主要有奥尔洛夫夫妇、沦落的人们、因为烦闷无聊、二十六个和一个等。这些作品对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对资产阶级的卑鄙龌龊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对群众在政治上的觉醒进行了突出表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剥削制度的愤怒和抗议。 (二)文学特点高尔基作品的文学主题,可以
25、透过他的作品的主题和他塑造的众多景点形象来分析。1. 作品主题高尔基的早期创作,大多取材于他的经历和眼见的底层贫困生活,其中流浪汉题材的小说切尔卡什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书中着重刻画了老流浪汉切尔卡什勇敢、自尊、不被金钱迷惑,保持人的尊严的可贵品质,虽然这些人的精神觉悟还不是很高,但比之贪婪自私的小私有者却十分高尚。在艺术技巧上,高尔基则拥有刻画复杂性格的技巧。充分显示出他这一写作技巧的是切尔卡什。高尔基的作品除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腐朽强烈地进行控诉外,还力图揭示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以及新旧意识的斗争,善于捕捉劳动人民的生活,高尔基希望以此来要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积极态度。浪漫主义是高尔基文学
26、创作的起步,他的一生都在着力探究个人和历史的关系,希望能寻找到合理的社会生活。而在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们,内心也一样充满激烈的冲突,为了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在最后投身于革命活动。高尔基不止一次地被沙皇政府所抓捕、监禁和流放,即使如此他仍然坚持着进行自己的革命活动和文学创作。高尔基的作品的字里行间里洋溢着对积极人生态度的赞美,向往着能够唤醒人民群众创造美好新生活的热情,歌颂人对自身的自豪感,鄙视不劳而获、怜悯以及恩赐。在高尔基看来,人是有权力和力量去创造与人相称的新的美好生活的,而不劳而获、怜悯以及恩赐是对人贬低有辱人的尊严。高尔基深信,人民的愚昧和落后并非是天生的,而是由历史造成的,人民只要能杂碎
27、黑暗历史套在自己身上的精神桎梏,就可以为自己的权力而战,真正成为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这也是他从事创作始终都抱着的鲜明的:通过文学艺术来促进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提高人的自信心和道德水平、文化素养,最后推动俄罗斯民族摆脱历史的和精神的重负,走向现代。2. 塑造形象高尔基通过典型化的手法,去塑造生动艺术形象,并以此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同时对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进行展示。在现实主义创作中,高尔基又融入了积极浪漫主义的乐观向上、自尊自信的文化元素,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高尔基主张以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方法去塑造形象,使艺术形象能够真实生动。高尔基在浅谈我怎样学习写作中说到:“假如一个作家能从二十到五十个,以
28、至于几百个小店老板、官吏等人物身上把他们员具代表性的阶级特点、习惯、嗜好、姿势、信仰和谈吐等抽取出来,再把它们综合在一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的身上,那么,这个作家就能用这种方法创造典型这才是艺术”:因此,高尔基认为艺术源于生活,作家只有认真地观察社会生活,才能从生动丰富的生活现象中概括出社会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把它们表现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之中。对与生活的真实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则取决于作家面对生活时所感受的程度,而这中间作家的审美态度也会自发的得到表现。三、 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这三部作品是高尔基举世闻名的自传体小说,书中写出了作家对苦难人生的认识独特见解,全书都涌动着一
29、股坚毅之情与顽强拼搏的精神。作品内涵丰富,意蕴深刻,为读者展现了高尔基的精神世界。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通过一个由幼年长大到少年的贫苦孩童的眼光,来描绘了他观察和了解到的世界,高尔基树立了一个坚强、自信、乐观,和不断奋发向上的青少年形象,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和经受的各种心理磨难都做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是一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读书。(一) 童年童年一书真实地描述了主人公阿廖沙那艰苦的童年生活,作者深刻地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十九世纪中后期,俄国小市民阶层庸俗又空虚的生动的画面,同时又展现了俄罗斯底层人民的乐观、自信、纯朴、勤劳。书中还塑俄国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外祖母。早在十九
30、世纪九十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纪传体作品的念头。1893年高尔基写的使我心灵蒙受创伤的事实和思绪还有传记中的一些场面,就已经和童年里的一些情节十分接近了。在1908到1910年间,列宁多次到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寓所做客,高尔基曾不止一次的向列宁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童年写于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三年之间。最初于一九一三年八月至次年一月陆续发表在俄罗斯言论报上。一九一四年首次在柏林出单行本。中文译本译自高尔基三十卷集第十三卷,一九五六
31、年初次出版。童年讲述的是孤独孩童阿廖沙的童年故事。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童年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三岁时父亲得病去世后,跟随母亲在外祖父家寄住中的生活岁月。外祖父卡什林是一个小染坊主,已经濒临破产。严峻的生活导致这个本就贪婪、吝啬的小老头变得更加的凶残和乖戾,他喜怒无常,脾气暴躁,经常打骂亲人和幼小的阿廖沙。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小市民,甚至连家中的第三代也受到很坏的影响。在外祖父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的炽热的仇恨之雾;大人都中了仇恨的毒,连小孩也热烈地参加一份。这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愚昧、狭隘、自私、残忍在这个家庭里,父子、兄弟、夫妻间
32、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甚至为一些小事常常争吵、斗殴,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在这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外祖母对阿廖沙非常慈爱,给他讲传说、童话和民间故事,随一要生活压力而毫无怨言。同时也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打架,和他们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结识了一些新朋友,但他们也都相继离去了。这种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母亲回到家中,准备结婚。外祖父卖掉了房子做她的嫁妆,从此阿列克塞开始了颠沛的生活。继父输光了财产,整天不务正业,甚至毒打母亲,甚至还在学校传播谣言,说阿列克塞是小偷。在
33、贫病交加中,母亲患肺结核病去世。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最后外祖父破产,有效的阿廖沙被迫流落人间,告别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开始独立谋生。高尔基在这本书里真实的记录和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通过对阿廖沙痛苦的幼年生活的叙述,反映了高尔基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特征,特别是描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秀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可以说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同时也是最富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这些普通人给
34、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把他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高尔基生在俄国沙皇时代,那是一个黑暗的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在这个社会里,高尔基度过了困难的、充满痛苦的童年。但是,苦难的生活,却对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的成长给予深刻的影响。他从小就从外祖父、两个舅舅等人的身上看到了残暴、吝啬和庸俗的市侩作风,他痛恨这一切。同时,他又从正直的年青工人伊凡、勤劳的老匠人格里哥里,特别是从无私的、慈祥而勇敢的外祖母那里,受到深刻的教育,使他从小就懂得痛恨压迫,痛恨剥削,同情受折磨的劳动者,逐步形成他坚强的敢于反抗旧世界的革命气质。童年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
35、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二) 在人间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阿廖沙十一岁时,母亲又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打过杂工做过活,其间他受到了欺凌、愚弄,甚至毒打、陷害,历经坎坷,饱尝了人世间的种种痛苦,看到了“更多的残忍、污秽、丑恶的事情”,体验了社会底层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但是,阿廖沙并没有被这种黑暗的丑事和腐蚀人的恶势力所压倒、所毁灭,反而使他锻炼成了一个坚强、勇敢、正直的人。善良的外祖母、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博学的药剂师“好事儿”、高雅的马戈尔王后使他看
36、到了生活和社会以及人性的光明一面,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他开始酷爱书籍,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着生活的目标、慰藉以及力量,追求着正义和真理。五年后,阿廖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广泛地描写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下层的社会生活。在人间最初发表在一九一五年一至十二月各期俄罗斯言论报;一九一六至一九一七年间首次在柏林出版单行本。中译本于一九三五年译自日本改造版高尔基全集,先后在开明书店及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书名为人间。人民文学出版社于一九五六年六月出版了根据俄文本高尔基三十卷集第十三卷进行订正过得中译本。在这本小说里,主人公阿廖沙为了生活不得不到社会上谋生,在鞋店、圣像
37、作坊、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历经坎坷饱尝艰辛。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爱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见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阿廖沙周围的人都不懂书籍的好处,总在抑制他看书的欲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来到人间”,仿佛就暗示着这人间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诗集、阿克萨夫的家庭记事、著名的俄罗斯史诗在森林中等书籍构成了高尔基的天堂,这个“人间”里的天堂。在人间作品浓缩积淀了一个旧社会少年的生活史,蕴含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成长引起的小资产阶段手工业的瓦解过程。阿廖沙外祖父卡希林一
38、家的破产, 就是俄国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真实生活写照。小说在表现主人公生活经历的同时, 描述了沙俄统治下普通人群的困苦生活和他们的苦闷情绪,书中真实地再现了下层人民生活的的严峻与阴暗,具有全人类的教育意义。高尔基在苦难中锻造自己的英勇与悲怆,震撼着我们灵魂深处的卑微与平庸,驱散了浮躁与阴霾,使我们仿佛领受了某种神谕,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在人间是一本不同的小说,不是描写贵族舞会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贫民贴心的读物。跟着主人公去经历底层社会的种种。在无法抗拒的压力下,人们似乎只能选择堕落。每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经,懂得怎样去敷衍与游戏。在肮脏的环境与低俗的思想里,在狭隘的天地与无聊乏味的日子里,调情与
39、淫荡似乎成了大家唯一有趣的嗜好。“大家都相互欺骗着,这里面没有爱,大家都只是胡闹而已。”爱情已经完全扭曲为一种简单的肉体上的依存,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大家不都过的很正常吗。谁叫社会所需要的只是他们能够提供简单的劳力而已。高尔基在其自传体三部曲中记录了他充满磨难的成长经历,也展现了一个革命者淳朴而坚韧的灵魂。在人间中阿廖沙的爱心、抗争、探索、选择及建设性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作者宽广的精神世界。这对身处现代和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生存的人们具有十分重要的精神价值。在人间中高尔基的讲述是近乎冷漠的,他眼中的生与死非常平静,在作品中作者也探讨了生与死的问题,但同时又竭力地避免伤感与消极的情感,表现出少有的隐忍和
40、坚韧。作品中出现的死亡都被处理得很自然,在死亡发生时,即使很突然,阿廖沙也可以很平静地面对。以前的现实主义作品的心理描写,往往被当作作家解剖的客体而加以描绘。高尔基的心理描写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独特性。他不仅把阿廖沙的心灵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来加以描绘,而且主要通过主人公自身对环境的主动观察与反应来表现其心理活动的流程。阿廖沙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生活,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一切,努力去摸索、思考、认识生活与社会。少年阿廖沙的心理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积极地从人民生活中、从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汲取经验营养的过程,是在同恶劣环境的格斗中磨练反抗精神、培养进步理想的过程。阿廖沙内心世界的形成是与周围生活紧密交
41、织在一起的。他没有逃避可怕的现实,而是从思想到行动都积极投身到炽热的生活中去。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镜头,周围人物的每一言行,都进入了他内心生活的世界,在他心中激起层层波澜。对这些现象的思考以及所采取的态度又往往推动和标志着他的成长。在各种知识和经验中不仅有美好的高尚的,而且也有丑恶的、庸俗的。前者从正面唤起他的爱情和激情,后者则从反面教会他去憎恨,去斗争。但无疑作者是能够主导自己灵魂的人,他总能够使自己的思想变得和谐,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作者正是想通过在人间这部作品呼吁育少年都能有一种积极的心态,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三) 我的大学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完成于
42、一九二二年,是他一九二三年在国外疗养期间完成的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写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小说描绘了阿廖沙十六岁至二十岁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16岁那年,他背井离乡,抱着上大学的希望来到喀山,但是他很快意识到穷人上大学仅仅是幻想。梦想破灭后,他否得不为生存而奔波,住在平民窟“大杂院”里,与他人共用一张床板,到码头当工人卖苦力,又在面包房里干活等等,他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分子交往,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 在这所大学里,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对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
43、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阿廖沙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跟随罗马斯到农村去做启蒙宣传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使他得以成长,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条件。与童年和在人间相比较,在我的大学中,阿廖沙已经不是简单地否定现实中的恶,而是开始身体力行,试图提出并着手解决许多社会问题了。我的大学于一九二二年初动笔
44、,至翌年春完稿,并陆续发表在一九二三年红色处女地杂志第二至第四期。中译本译自高尔基三十卷集第十三卷,一九五六年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沙俄复杂的政治和思想背景。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中,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该怎么
45、办”的问题的解答。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高尔基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在喀山的四年,阿廖沙虽然没能进大学的门,但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里,他接触到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结识了一些民粹派革命者,了解了农民的生活现状,逐步提高了觉悟,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正如高尔基自己回顾时所说的:“我虽然出生在下诺夫哥罗德,但精神上使我获得生命,却是在喀山。喀山是我最喜欢的一所大学。”结语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这部书早在五十年代就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大众读物,直到如今,仍有大量读者在阅读,足以见证它永恒的艺术生命力。三部曲不啻是这位伟大作家的平生自述,而且也是一部卓越的艺术珍品。
46、他是高尔基根据自己的生活道路,对俄罗斯十九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的社会生活所描绘的一幅多彩的历史时代画卷。作品的主人公阿廖沙就是作家本人。这一形象不仅是高尔基早年生活的写照,同时也是俄国劳动人民经过艰苦复杂的磨练后走向新的道路和新生活的,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艺术经典。作品以高尔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的生活为素材,涵盖了作者从记事起,即四岁至二十岁的生活经历,也就是一八七一至一八八八约八十年的生活画面。说实话,三部曲里的童年是我最先读的,那是在我的童年里,大概是小学四、五年级吧,所以对童年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同时也是三部曲里最能读的懂得一本了。而今已经大三了,对于自己的童年还记的比较清楚,但是对于十年前读过
47、的的高尔基的童年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只是依稀记得大概的情节和人物罢了。那时还小的我在童年里读着童年,唯一的感觉就是我的童年比高尔基的童年好的太多了,这可真是有比较才有幸福啊,接着在初一时就从小伙伴的姐姐的手里借来了三部曲的大合集,小小的我捧着砖头大的三部曲合集坐在书桌前一通狂啃猛读。于是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也一起沦陷了。由于当时年纪还小,很多地方完全就是读不懂,但是还是闷头把它读完了。今夕对比之下,方才发觉那时候自己虽然没读懂,但是如今重读后的感受是一样的,那就是自己比起高尔基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要过的好的太多了。原因很简单,时代变了,社会也进步了,而且是全面的、总体的、综合性的进步。但是就像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写到的场景那样,我们在天堂里俯瞰地狱,我们在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