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论《狼图腾》小说文本的构成模式.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7414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当代文学论文论《狼图腾》小说文本的构成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论《狼图腾》小说文本的构成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论《狼图腾》小说文本的构成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当代文学论文论《狼图腾》小说文本的构成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文学论文论《狼图腾》小说文本的构成模式.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狼图腾小说文本的构成模式 狼图腾是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一部倍受注目的长篇小说。作品与其说实现了“社会学”的意义,不如说实现了文化学的意义。可以当之无愧地说,作品是新世纪以来文学精品。亚洲首富李嘉诚用两个晚上读完了狼图腾,“通过这本书对狼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部厚重的50万言大书也曾引起“海尔”总裁张瑞敏的浓厚兴趣,在飞往欧洲的旅途中他一口气读完了它,认为“狼的许多难以置信的战法”在商战中“很值得借鉴,姜戎的狼图腾文本构成模式是把自然生态看做是一个独立有序的自足体,它描述的是狼的自然背景,社会现实,作家的心理过程,是以接受者对自然的生态的接受与反映为出发点所建构的文学文本,这其中有读者接受

2、和审美体验。 生态小说狼图腾在范式上是生态学与文艺学的一种结合,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去创作的文学作品。 生态学概念尽管是186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最早提出的,但生态学的成熟发展却是20世纪中期以后的事情。也就是说,只有在“后现代”经济和文化语境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理论论题日益尖锐,才促使形成现代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大体在20世纪60一70年代第一次环境革命中得到丰富充实,而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第二次环境革命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现代生态学同传统生态学相比,其重要特点在于超越了纯粹自然科学研究的范围,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不仅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为基础,而且形成自身具有

3、普遍世界观价值的理论观点。这种理论观点的核心就是生态系统整体性。 运用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观察和理解现实世界,就是生态学方法。 现代生态学抵制“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反对自然离开人就不具有价值的传统观点,认为自然本身具有自己独立的“内在价值”,不赞成盲目的经济效益论和科技决定论。这种新型的世界观代表了生态精神时代的本质。这种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势必为生态小说创作提供大量的理论营养。而小说狼图腾作品中的自然特性也与现代生态学的系统整体观相吻合。对狼的结构在狼图腾中是用浓墨重彩进行描绘的。在情节和结构设计上,小说恰到好处地迎合着不同故事。比如说,小狼的故事是这书中唯一完整的人间故事,

4、它的线形结构就成为悲剧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而在生态小说的意义上,其结构不能不是网状的,与自然生态的结构正相吻合。可以说,仿生态的网状结构贯穿在整部作品中,成为基础性结构。它通过四季循环向草原伸展,既是无垠时空的自然的象征,也是万物生灵现实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结构中,“社会全面退隐,“自然”以的身份进人前台这于人类审美活动有什么关系么?当人类赖以生存的时空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审美意识不会无动于衷,人类的审美趣味也一定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人的生存环境在现实中其实非常具体。所谓空间,就是房屋、家园或国家通常是有边界的,有非常鲜明的“社会”内涵;而所谓时间,可以用年月日精确地表示出来,反射出特定

5、的时代风尚,因而具有“历史”意义。可是,在狼图腾中,人的社会生活和家庭关系残缺不全,其空间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景,而是开放的大自然(草原);生存其间的不仅有人,还有无数生灵。它的时间也跳出了编年史的线性叙事模式,只在“四季”的意义上循环延伸。书中没有出现一个具体的年代,只有日落日出、四季更迭、周而复始万物生灵,无一不在大自然的大时空中,依照自然逻辑生死续接,无止无终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循环:它让草原成为托举万物的平台,让四季承载起无限的时间循环,通过严苛甚至是严酷的生物链,将所有生灵(包括人和狼)串连在一起,无一例外。其间那许许多多小故事中的小生灵们,全都具有和狼和人一样的生存价值,承载着一个个不同

6、的生命历程,在四季循环的草原上逐次展开。 书中,四季是时间的主要载体,线性式样;却不同于人间的编年史,它没有指向,没有进步或退步的含义,在循环的意义上自我结构成“圆”,由此形成无数个自在的“面”,以表现大自然在时空意义上的无限张力。整部小说从冬季开始,在天体循环周期的意义上完成了完整的“一年”之后,又在冬季结束从冬到冬,寓意待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阐释:一是借助自然界的重复循环表现时间的永恒这本身就是寓意,抑或是在向野心勃勃的人类展示大自然不可被征服的永恒的力量;另一个方向上的寓意更加耐人琢磨,从冬天到冬天,不仅是一个循环,更是一个对照。故事开始的那个冬天,我们看到的是元自然生存状态中的草原面

7、貌;“方圆二三十里地,是一片面积的迎风山地草场。草高株密质优,狂风吹不倒,大雪盖不住(黄羊)一到这儿就像遇到了冬季里的绿洲,被绿草香气所迷倒,再也不肯转场。(草原)弥散着这比深秋更沉重的凄凉,露出雪面的每一根飘摇的草尖上,都透出苍老衰败的气息枪下残存的候鸟们飞走了,曾经勇猛喧嚣,神出鬼没的狼群已一去不再复返,凄清寂静单调的草原更加了无生气。”时间还是那样周而复始地循环着,草原却永远改变了模样。 狼图腾的基本结构与这个自然的生态体系丝丝相扣。书中万物生灵(包括草原人)依照四季变迁、日出日落、风霜雨雪不同场景,依次出场,在有序的时空中展示各自的生命力,不遗余力。书中有不少篇幅描写狼群围猎黄羊的场景

8、,我们最初见识草原狼的英勇威武,就是在群狼对黄羊的作战中:“狼来了卜撑得已跑不动的黄羊,惊吓得东倒西歪。速度是黄羊抗击狼群的主要武器,一旦丧失了速度,黄羊群几乎就是一群绵羊或一堆羊肉。”草原人知道,“黄羊成了灾,就比狼群更可怕。草原上不光有白灾、黑灾、还有黄灾。黄灾一来,黄羊就跟吃人一个样。”可是,陈阵还是亲眼看见毕利格老人把“祸害”黄羊放走了,因为“黄羊”能把狼群引开,狼去抓黄羊了,牛羊马的损失就少了。黄羊也是牧民的一大笔副业收人,好多蒙古人是靠打黄羊支蒙古包,娶女人,生小孩儿的。书中的草原逻辑并不等同于自然逻辑,它不完全听任自然的摆布,而是人类对自然的理性认识和顺应自然规律的自觉行动。 狼

9、图腾刻意突出草原的魅力,在史学意义上有失公道,在人类学领域却不无了牛常贰零壹壹年第伍期道理。“因为直到今天,草原毕竟还是一个可以直接通向自然的词汇,而农业或耕地都已经明确指向文明,成为与自然对应时立的概念”。而狼图腾书中的暴力场景多半出自生存本能,表现出万物生灵对自然的忠实和J咯守。那些脍炙人口的小故事中的小主人公们,一边以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展示元自然生存的活力,一边以它们的不得不死,表现着有生有死、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草原的严冬将消灭大部分瘦狼、老狼、病狼和伤狼。所以蚊群必须抓紧这个生长的短季,拼命抽血,竭尽抢救自己生命而疯狂攻击;而狼群,更得以命拼食,为自己越冬以及度过来年春荒而血战。”在

10、这里,没有唯一的主体或主人,只有互为储存的大循环;没有不死的生灵,只有铁律的自然逻辑永不消亡。生物链结构成一张无限伸延的大网,不仅冲破了书写语言本身的线形走向,也打破了书中由“四季”结构起来的线性时间模式,让原本是平面的草原站立起来,立体化了,呈现出多维空间形式,即所谓“生态体系”。“生态”进人审美领域被看做是后现代现象,它不会因为“后”的终结而终结,相反,后时代是它的起点。后现代思潮是孕育生态意识的理想温床。但很显然,狼图腾的作者未必是在迎合“欧美生态文学”浪潮,与其说他在做文学的或文化的思考,毋宁说是出于社会的和政治的人文关怀。 狼图腾承载着被希特命名“人的使命”,凌驾于自然万物之止,用毕

11、利格老人的话说,“替天行道,为草原行善”。它冲破了任何文本的形式结构,在精神层面上任意翱翔,肆元忌惮;所到之处,无不是“异位”乃至“越位”的,身体力行地呼应着“有意义的结构”这一美学理想。 “有意义的结构”是结构主义美学家戈德曼(L。GOLDMANN)的发现。他从卢卡契那里吸收了“总体性”这一重要范畴,认为“有意义的结构”来自阶级,集团或民族等具有“集体意识”的世界观,是超越“个人主体”得以进入历史的一种方式。它有一个重要特征,即“整个作品处在一个从部分到整体和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循环过程中”,作家的创作活动不过是在“制造一个由其思想、情感和行为组成的有意义的连续结构”,而整个“作品就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如此看狼图腾,像是一部“有意义给结构”的示范读本;它的创作初衷出自与民族相关的“集体意义”,它的每一部分无不联系着整体性的草原逻辑,书中那些性质不同的结构因此都有了自己的归性属,在“有意义的”名分下分别通往不同寓意的不同方向,在阅读的审美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