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洛丽塔》看童的消逝.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7685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洛丽塔》看童的消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由《洛丽塔》看童的消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由《洛丽塔》看童的消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由《洛丽塔》看童的消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由《洛丽塔》看童的消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由《洛丽塔》看童的消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洛丽塔》看童的消逝.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论文由洛丽塔看童年的消逝院(系)名称文学院专 业 名 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 成 时 间由洛丽塔看童年的消逝摘 要:童年文化是儿童特有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它与成人文化有着明显差异。而在以成人文化为主导的当今世界里,童年文化却在日趋边缘、异化,童年这一概念正面临着消逝的危险,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值得我们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童年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与发展进程,提出儿童逐渐成人化这一观点,进而探讨童年逐渐消逝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关键词:童年;成人;消逝 高尔基曾说:“童年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对大人来说,它是最珍贵的玻璃

2、球,漂亮但容易滚走。对孩子来说,它是最模糊的薄雾,很想抛弃它,很想快快长大,但其实对它的价值一无所知。童年离我们越来越远,现代化的城市把它抛弃了!”在当今社会的流行趋势下,童年在逐渐消逝。一、由“洛丽风”看童年的消逝比基尼、水手服、心型太阳镜,卧在草坪水龙头底下看书的少女,坐在车里把脚搁在玻璃上的少女,让亨伯特疯狂的少女,十二岁的少女。很多人都会记得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这部作品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被认为是违背伦理道德的著述,很难被人们所接受,同时在法国处于禁书的行列。洛丽塔之所以遭到非议,是因为这部作品揭露了美国社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不堪入目、浅薄粗俗的一面。在这部作品中,露骨

3、的性描写、脏话、汽车旅馆等等,都是在当时被视为不可登大雅之堂的。洛丽塔不是出身名门贵族,而是一个从小失去父亲的女孩,她像美国那个时代的其他少女一样,追求物质的享受。由于她的特殊处境,在别人眼里,她是一个满口脏话、没有教养、早熟的美国少女形象。而当洛丽塔过了十几年在巴黎出版后,不仅被改编成电影,还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被改编成百老汇音乐剧,名为“洛丽塔,我的爱”(Lolita My Love)。1980年,警察乐队演绎了一首风靡一时的不要靠近我(Do not stand so close to me),该歌曲歌词中提到“就像纳博科夫那本书中的老男人”(just like the old man in

4、 that book by Nabokov),这本书无疑是指洛丽塔。1986年,他们重新演绎这首歌时,将其改成了just like the old man in that famous book by Nabokov。曾给长岛洛丽塔(Long islad Lolita)配音的艾米费希尔(Amy Fisher)因枪击情敌一案而广为人知。落兰勃尔(Alan Ball)据此写了一个剧本,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电影的主人公莱斯特波哈姆(Lester Burnharm)也是深深痴迷于一个未成年的少女Angela Hayes。2000年夏,法国的劳伦包顿纳特(Laur

5、ent Boutonnat)作曲,马莲法莫(Mylence Farmerand)填词完成了一首百变洛丽塔(Moi Lolita),该歌曲由当红女星艾莉婕雅克蒂(Alizee Jacotey)演唱,并把她打造成洛丽塔式的人物。该曲推出后立即席卷整个欧洲,成为一股风潮,登上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俄罗斯、以色列、波兰等八大国的畅销排行榜冠军,艾莉婕一举成名,立即以洛丽塔的形象作为其注册商标。2005年由吉姆贾木许(Jim Jarmusch)导演,比尔莫瑞(Bill Murrary)主演的破碎之花(Broken Flower)剧中,亚历克斯德兹纳(Alexis Dziena)饰演的一个少女也名叫

6、洛丽塔。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洛丽塔在不断地被西方社会所接受,可以说已经到了一个风靡的时刻。“洛丽塔已经形成一股时尚之风,是那些穿着超短裙、网纹袜,化着成熟妆容却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孩的代名词,简单地说就是早熟的女孩儿强扮性感女郎的样子。”1而在东方社会,“洛丽风”也在不断地盛行,当它传入日本,已成为天真可爱少女的代名词,以至于14岁以下的女孩都被统一称为“洛丽塔代”。在中国,“洛丽风”也渗透到每个角落,特别是在广东,我们随处可见“洛丽塔商店”、“洛丽塔社”、“洛丽塔学生”。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禁毁,到本世纪的流行,特别是在儿童之间的流行,洛丽塔这部作品或是“洛丽塔”这个代名词在人们的心中经历了一

7、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呢?我们知道,起初,它被视为违背伦理道德的著述,它是有关于扭曲的性爱的描写,是被禁毁的。诺波特伊莱亚斯曾说过,“性行为与羞耻和尴尬紧密相联,需要在行为上相对克制的概念在整个社会较均衡地传播开来。”2伊莱亚斯在此处说,随着儿童概念的发展,社会开始收集内容丰富的秘密,不让儿童知道:有关性关系的秘密,也包括有关金钱、暴力、疾病、死亡和社会关系。我们经常处在被原始的冲动所控制的危险中,包括暴力、兽欲、本能和自我。在这些情况下,成年人之间不是要表现他们知道的那些秘密,而是要控制儿童对那些事情的了解。因为“童年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3,儿童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我们必须控制这些野蛮

8、行为。“羞耻是野蛮行为得以控制的机制”。4羞耻心给予成年人力量和权威,让他们向儿童隐瞒那些可耻的东西。因为儿童必须经过一系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才可以逐步掌握成年人的知识,进而跻身成年人的行列。在这之前,儿童是不能共享成人的语言、学识、爱好和社交生活,不能像洛丽塔一样过早地承担成人世界里关于性的思考。可是,现在,“洛丽塔情结”却在每个少女心中掀起轩然大波,时尚界把“洛丽塔”定为标志性的名词,谁可曾想到,洛丽塔这个曾被人们禁毁的形象,今天却如此的大受欢迎呢?可见,关于性爱已不再是成年人忌讳的话题,而成为儿童互相调侃的谈资。暂且抛开洛丽塔的文学价值,我们看到,它向儿童展示了一些性爱的场景,向儿

9、童暴露了成年人的秘密,随着秘密的消失,羞耻感也就随之消失,从而缩短了童年与成人之间的距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忽视,童年面临着消逝的危险。二、童年消逝的表现我们知道,童年的出现是由于童年和成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同样的逻辑,“童年的消逝,也正是因为童年和成人共享了信息。”5“电子革命和图像革命结合起来,把我们的世界改造成为光速一样快的影像世界。儿童和青少年通过观看电视就可以获取对成人世界的认识,成人因而丧失了对儿童信息的控股权。”6人们并不需要怎么学习就能看电视玩电脑,而且还能获得五花八门的信息,孩子们仿佛无所不知,还没有提问就被给予了一大堆答案,好奇逐渐被自以为是取代。电视节目肆无忌惮

10、地揭示一切文化秘密,并不加以区分地将之向所有观众公布。而当今社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家长们只忙于工作,却疏忽了与孩子的交流。孩子们的时间更多地花在了看电视,看电影录像,听流行歌曲,玩电脑游戏以及网上冲浪。他们和成年人一样置身于暴力、色情的画面以及肥皂剧面前,根本不需要像过去的孩子那样靠窥探来了解成人世界里的“秘密”,他们已经被成人的符号世界所包围,被成人化了。成人化的孩子都比较早熟,满大街跑的十有八九是上下乱窜的肥胖儿童,估计都是麦当劳和肯德基惹的祸。在速成食品和文化的激素下,十一、二岁似乎就找到早春二月的感觉。电视上的舞蹈节目,不断有留有中分,穿着背带西裤的小帅哥和穿着西班牙女郎长裙的小靓女

11、,扭动着小屁股在伦巴,我们不得否认这是儿童强装性感的表现。曾几何时,这些都是被视为伤风败俗的表现。可你再看看现在的家长,居然还张着大嘴巴,拼命地拍着巴掌,眼里闪烁着激动而自豪的泪花。更有甚者,现在的一些广告,十二、三岁的少女们被设计成性感无比的成年人出现在大众面前。一些选美选秀节目也常常把目标瞄准孩子,“快乐宝贝”、“健康宝贝”等花样百出的节目一次又一次将孩子推到镜头面前,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模仿成年人的才艺表演,回答一些大人的问题。他们不懂情窦初开,也不了解痛苦的失恋,但还要模仿大人,哼唱出“情话多说一些点,想我多看一眼”。一名男主持在采访一名六岁的男孩时,上来就是一句:“小弟弟,你告诉大家,你

12、有几个女朋友啊?”那些话题在大人看来司空见惯,但由孩子回答起来却往往语出惊人,充满了幽默感。其实,看节目的往往是成年人,孩子们却无形中成了大人们娱乐的对象。就如波兹曼所说的,“看到十二、三岁的女孩就被当作色情之物在电视、广告上展示,现在已经习以为常了。一些成人可能已经忘记,曾几何时,那样的行为被当作精神变态的。他们不得不相信我的话,因为情况的确如此。这并不是说成年男子到最近才开始觊觎青春期的女孩子。他们过去也这样,但问题是他们的欲望一直是小心翼翼地保守着的秘密,特别是不让未成年人知道。电视不仅将秘密公之于世,而且把它当作一种对身体有害的压制、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来播放。就像中世纪那样,玩弄儿童的

13、私处也许又会重新成为下流的娱乐而已。否则,假如这么说有些过分,也许我们可以明目张胆地说,用儿童来满足成人的性幻想已经变得完全可以接受了。”7我想,这也许是洛丽塔盛行的原因吧。那些我们称之为“脏话”的成人语言的秘密,现在的儿童却了然于胸,并且可以像成年人一样任意使用。不仅在安大略的球场上,而且在所有的公共场所篮球场、电影院、校园、教室、超市、餐馆,人们甚至可以听到,一些只有六岁的孩子非常自如地使用那些话。而像洛丽塔中所描速的那些扭曲的性爱关系也许对儿童来说,更不足为奇了。我们不能忽视,这件事包含的意义是重大的,因为它表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传统界限已经遭到侵蚀。另有一些硬性的事实,让我触目惊心,也表

14、明了同样的结论。“成年人犯罪和儿童犯罪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这几乎完全可以归结为未成年犯罪以惊人的速度呈上升趋势。”8 “据统计,全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占全部刑事犯罪嫌疑人的比例,2000年为67,2001年上升至7,2002年上升为8,2003年又升高到91。”9 “未成年的违法犯罪活动,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伤害、绑架、敲诈勒索和吸毒贩毒等方面,尤其是盗窃犯罪数量最多。”10所有这些令人发指的事情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童年这个概念为什么如此之迅速地在我们手中滑落呢?三、童年消逝的原因在一次央视老毕主持的梦想剧场中出来一个移民加拿大的华裔女孩,年仅5岁,小姑娘忽闪

15、着漂亮的大眼睛,胖嘟嘟的,非常可爱。她一张嘴,满座皆惊,尽是何日君来,大姑娘窗前绣鸳鸯,她的一招一势都无比地成人化。大家都投去羡慕的眼光,评委们也大加赞赏。值得庆幸的是,有一位评委还“童心未泯”,指出了问题的要害:儿童不该模仿成人秀,他们有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说的一点也不错,可是儿童的艺术世界在哪里寻找呢?过去,还有叶圣陶、严文井等一批童心未泯的“老顽童”为孩子们写写儿童文学,就是文化大革命把一切文化的命都革掉了,尚且手下留情,特别给孩子们留下一丝喘气的心灵空间。周扒皮家里那只半夜会叫的鸡,让孩子们担心自己家的鸡也会跟着半夜打鸣。那封藏在绵羊屁股里的鸡毛信,让孩子们着急能否躲过鬼子的搜查。和嘎

16、子哥在白洋淀划船嬉戏的小甜心,让男孩子们做梦都想要一个甜心妹妹。如今,鸡毛信洒落成 “一地鸡毛”,周家的公鸡不见人民币不打鸣,白洋淀的小甜心蜕变为扛着成人脑袋的小怪物。作家们倒在现代性的废都里,教师们急着变商人。长此以往,21世纪的儿童文学、艺术、科普等精神食粮,非得等越来越像教授的商人来提供了。早在民国初年,那一代文化人,异常重视童心的培育呵护。不少风云人物,都有亲自操练童谣、儿歌、校园歌曲、儿童剧的经历。他们是童心、童趣的守望者。就是无暇亲自操练,也时时不忘给孩子们讲述百草园里化成美女的蛇的神秘,撑着乌蓬船翘首以待社戏开场锣鼓敲击时的激动,不忘指着夏夜繁星点点的苍穹,讲述天上的街市。“而当

17、作家和教授忘记孩子的世界、丢失童心的时候,创造力就走向了生命的终点。”11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我们可以看到,在儿童文学方面,许多引起广泛讨论的变化跟现代媒体的趋势一脉相承。像金波一样,一些作家深深懂得,“儿童文学”的主题和语言要模仿成人文学,尤其当其中的人物以微型成人出现时最受欢迎。曾经给儿童带来无限幻想的迪斯尼帝国也因其日益低下的票房,在不断地淘汰其中的儿童形象,代替的是性感的女郎。我们不得不说,儿童需求的构想在不断地消失。孩子们的成长是唱着时代的童谣、儿歌,一步一步走来的。这种发自天然稚性的妙音,晃如隔世,离我们十分久远了。只能不经意间在弘一法师早年创作的儿童歌曲里听到,在被改编成早春二

18、月、城南旧事童声合唱的主题歌中依稀可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我曾去过泉州,开元祠里静静地睡卧着弘一法师。如果大师听到现在的孩子们精神世界灾荒连年,困乏的只剩下“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可跟着大人学唱,只有妈妈,再爱我一次那种扇起鸡皮疙瘩的电影可看,只能把戴着无绳耳机、一边说唱一边疯跳的李宇春大姐姐们当成现代版的儿歌可听,大师该做何感想!念旧的人或上了年纪的人也许会记得,过去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但在这的一、二十年里,儿童服装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如今所有实用意义上的“童装”已经消失了。尼德兰学者伊拉斯谟提出过一个在十八世纪被普遍接受的理念,即儿童和成人要求有不同形式的服装。

19、但他的主张现在却遭到儿童和成人的完全排斥。12岁的男孩现在穿三件套的西装参加生日聚会,而60岁的男人则穿卡通的便装参加生日聚会,儿童已经无法和成人区分,童年的象征性标记在不断减弱。就像形式各异的儿童服装,过去在城镇的大街小巷上可以随处可见的儿童游戏也正在消失。我们以前玩的抛石子、跳皮筋、打沙包、乒乓球、捉迷藏等传统游戏,跳皮筋是妈妈做衣服时给提供的,沙包是爸爸给缝制的,但他们却很少干预,孩子们在一起可以放逐自己的天性,任意地驰骋,游戏的目的不为别的,只图快活。然而这些游戏现在却很难找到了,家长们工作越来越忙,他们给予孩子的只是金钱上的补偿,现在的孩子对那些游戏已全然没有了兴趣。当然,今天的孩子

20、也玩,他们喜欢的游戏以电脑游戏为代表,游戏里充满了暴力、野蛮的镜头,并且具有很强的虚幻性。一教育家说,“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习惯有很大联系。”12由于家长教养方式的不同,孩子们的游戏变得越来越职业化了。上钢琴课,舞蹈班,参加各种比赛,孩子们从事这些游戏时毫不自由,这还是在玩吗?他们被绑架进成人世界里的竞争之中,过早地失去童年。“家长和老师却打着教育的幌子,压制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天性被视为不仅防碍学习,而且是邪恶性格的表现。因此,为了获得令人满意的教育结果和净化的灵魂,天性不得不被征服。”13这样过早地把成人化的概念和逻辑一股脑地输入儿童的灵魂,使童心过早地起皱纹,让幼小稚嫩的心不堪重负,就像

21、身上的书包一样,越“减”越重。每当看到一大早,天蒙蒙亮,一群可怜的孩子,像背着石头的“棒子”一样,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弓着腰、低着头艰难前行,我就很痛心,活蹦乱跳的孩子都到哪去了?前一段接触到初中生的教科书,书里充斥着一堆堆到大学学四年、学八年都不容易消化的坚果式的概念。“法的本质”、“国家的意志”、“市场经济”、“社会发展”这些概念,投射到一个未成年的心灵上,打出来的一定是变了形的甚至是啼笑皆非的影象。老师惯用的办法是灌输,似乎不早早把这些大学里的专业概念像灌腊肠一样地灌进幼小的灵魂,他们就不能健康成人。教育者认为“躺在摇篮里年幼的孩子,既任性又让人怜爱。虽然他身体娇小,却有使坏之心,完全可以

22、作恶,如果这星星点点的火花任其燃烧,必会越烧越旺,直至烧毁整座房子。我们接受改造,才能成为好人,因为我们并非生来就好,而是教育的使然。”14这种压抑儿童的天性使他们“变好”的教育难道就是让他们吃了一大堆不消化的东西,到了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都难以消化,还得不断洗胃,而且还很费劲。而那些洗不到胃的,一辈子都要装着这些东西,还要面临着胃穿孔、十二指肠溃疡的危险吗?过早失去童年,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就是打着“教改”、“课改”旗帜向儿童心灵世界进军的壮举。近来,不少学人,甚至有官方背景的人士对这一壮举颇有微词。注意在网上搜索一下,不难发现微词乃至气愤的焦点在于,“越改越复杂、越沉重,越是科学化、规范

23、化、标准化离儿童的真实生活世界越远”15。我们知道,儿童文化是儿童特有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它与成人文化有着明显差异。而在以成人文化为主导的世界里,童年文化日趋边缘、异化,出现了所谓的儿童失语、游戏成人化、儿歌粗鄙化、阅读快餐化等令人忧虑的现象。与此同时,电子媒介以不可思议的力量正破坏着童年的纯真状态:儿童的羞耻感被冲淡,儿童天性的好奇心受到损害,图像削弱了儿童的想像力和思考力。厌学、逃学、沉溺网络、离家出走、家庭暴力、少年犯罪当孩子们用这些极端的方式反映着艰难成长中的精神苦闷时,人们惊呼:童年在消逝!对当前发生的这一切,不免让人感到痛心,但在痛心的同时

24、只有无能为力吗?显然不是的,其实个人是有能力抵制这一切的。波滋曼曾提供了两个抵制的方法,“一是限制子女暴露在媒体前的时间;二是仔细监督子女所接触的媒体的内容,并持续为他们提供有关媒体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评”16。抵制这一切的发生,不仅需要家长的努力,也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更需要社会加强警惕:回归儿童文化,重建儿童生态,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还儿童以最纯真的童年。参考文献:1 李昕.女友国际J.时尚杂志,2008,(2):32.2 美依莱亚斯. The History of Mannens M. New York:Urizen Books,1987:179.3 456716 美尼尔波

25、滋曼著,吴燕筵译.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3,78,65,123,123.8910 张伟杰.惊悚“儿童犯罪”J.http:/,2004-05-31.11 金波.为儿童的文学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65.12 方建移,张英萍.学校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21.13 刘峥.压制孩子的天行才是“罪过”J.西南大学学报,2000,(4):71.14 美伊里克.The history of childhood M.New York:The Pschohistory Press,1974:316.15 17 江蕙. “洛丽塔”无关

26、洛丽塔J. 长江商报,2006,(3):45.18 19 王湛.当代儿童文学的欣赏与批评J.黄河日报,2007,(6):62.20 吴永和.“为儿童创作”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区别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25.21 美尼尔波滋曼著,吴燕筵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8.Looks at the Childhood by the Lolita Dissipation Abstract: The childhood culture is childs unique culture, is one kind by child own thought an

27、d the behavior decided that its value and the standard culture, it has the obvious difference with the adult culture. But in take the adult culture as in the leading now world, the childhood culture actually in day by day the edge, the disassimilation, childhood this concept is facing the danger whi

28、ch dissipates, causes this phenomenon the reason to be worth us carrying on the analysis from each aspec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hrough the analysis childhood 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s existence cond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roposed that the child becomes hominization this viewpoint gradually, then the discussion childhood dissipates gradually this social culture phenomenon.Key Words: Childhood;Adult;diminis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