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是喜剧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Q正传》是喜剧吗?.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阿Q正传是喜剧吗? 【内容提要】 论述了阿Q正传的主题及阿Q的形象,对一些流行看法等提出了商榷。认为电影阿Q正传背离了小说的主题,歪曲了阿Q的形象。提出了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问题。并认为人造喷泉的商品文学和商品文化不能与血管之血的人生文学相提并论。同时对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提出了商榷。 ——自从电影阿Q正传上映之后,一个滑稽可笑的阿Q形象便深入人心。而在中央6台的流金岁月节目中,我们又听到了阿Q 形象的最新版本:一个女大学生两次强调:“阿Q是个快乐的革命者”,他正因其精神胜利法而永远快乐着。在电视上的一片歌颂陶醉和欢声
2、笑语中,这个说法似也被默认了,这也正好印证了这部电影的喜剧效果。然而我们要问:阿Q正传是喜剧吗?——记得鲁迅当年曾表示,不愿意把阿Q正传搬上舞台。因为他留心各种评论,觉得真正了解的很少,如果搬上舞台,恐怕除了会令观众感到滑稽外,不会有任何效果。鲁迅的顾虑已经变成现实。当我们陈寢于电影阿Q正传的“成功”喜悦之中时,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已随鲁迅先生而沉眠于地下。不知鲁迅先生的在天之灵会怎样想?能安息否?——即以现在而论,我们反封建的革命是否就已经彻底了,因此阿Q正传也就过时了呢?我们“国人的魂灵”中是否还
3、有“精神胜利法”和“不准革命”的烙印呢?为什么在1949年后,我们还走了那么多弯路呢?——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他人确实难以匹配为副)。伟大人物的命运往往是:生前既多磨难和非难,死后又多歪曲和篡改。 自从看过电影阿Q正传以后,总想写一篇关于这部电影及这篇小说的文章,但限于水平和精力,一直未能如愿。然而有些话却总在脑海中回旋,挥之不去。特别是2006年11月13日 看了中央6台的流金岁月“阿Q正传(电影)25年相聚”节目之后,又触动了这个念头。故不顾浅薄,姑妄
4、谈之。记得20多年前的某天,我校放映电影阿Q正传。我在与一个青年教师看完之后问道:“你看了这个电影之后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他在沉思了一会后说:“阿Q怎么这么滑稽可笑,当时真有这么可笑的人么?”我又问:“除此之外你还能产生什么感想?”答曰:“想不出来。”我又说:“比如你能否产生这样的联想:当时的社会怎样把阿Q毒害成这个样子,从而产生沉痛和悲愤的感情。”答曰:“完全联想不到。”由此我说:“那么这部电影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呢?它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
5、鲁迅原著的精神了呢?”然而当时直到今天,这部电影却被视为成功典范,听到的都是一片赞美之声。严顺开先生也因此而荣获第二届瑞士国际喜剧电影节和国内百花奖的最佳男演员。这种局面究竟是喜是悲?是荣是羞?问题的关键在于: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阿Q 又到底是什么样的典型形象?关于阿Q 形象的说法历来极为纷纭。最初曾有人以为是影射骂人或冷嘲讽刺的。后来又有人从阶级分析角度出发,结果遇到相当大的困惑。于是有的说,阿Q 只是一个流氓无产阶级。又有的说,阿Q 的形象反映了鲁迅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尚不能正确认识农民阶级。但鲁迅的笔下不是也写了祥林嫂和人力车夫这样的农民或劳动者吗?比较公认的
6、说法是:阿Q 是精神胜利法的典型。然而这虽然是阿Q 的主要特征,却似尚不足以概括阿Q 的全部特征。另外,这种精神胜利法是否只是阿Q 的专利呢?赵太爷假洋鬼子以及把总老爷们有没有呢?自从毛泽东谈过之后,阿Q 的“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阶级地位才被确定。但是毛泽东的这个顺便提及并非专门论述,故我们在此基础之上是否还可以再进一步思索呢?即造成阿Q 落后而又不觉悟的根源是什么?自从电影阿Q正传上映之后,一个滑稽可笑的阿Q形象便深入人心。而在2006年11月13日中央6台的流金岁月节目中,我们又听到了阿Q 形象的最新版本:一个女大学生两次强调:“阿Q是个快乐的革命者&
7、rdquo;,他正因其精神胜利法而永远快乐着。而在电视上的一片歌颂陶醉和欢声笑语中,这个说法似乎也被默认了,这也正好印证了这部电影的喜剧效果。然而我们要问: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是一部喜剧吗?要弄清阿Q 的形象,必须联系阿Q正传的主题。对此目前一个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作者通过阿Q 的形象表现了“国民的劣根性”(周扬语)。因为鲁迅自己也说是要写“国人的魂灵”1。但仔细推敲起来,这两种说法似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虞。在鲁迅的原著中曾写到:当阿Q 被审问时,身不由己地跪了下去。旁边的新式长衫人物则鄙夷似的说:“奴隶性&
8、hellip;”。“劣根性”的说法似难以与长衫人物的说法划清界限。一是这种劣根性是否是阿Q 娘胎里带来的固有的天性;二是这种劣根性是否只是阿Q 们而非长衫人物们所有。而“国人的魂灵”的含义与“劣根性”并非相同,它没有导致上述错误理解的含义,也没有站在局外和上层的非难和鄙夷的含义。另外一个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作品表现了鲁迅对阿Q 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但阿Q 不幸的根源是什么?阿Q 又如何去争呢?祥林嫂不是既争气又斗争了么,结果又怎样呢?作品主题的重心是对阿Q 的抱怨和指责吗?实际
9、上阿Q正传的主题和阿Q 的形象就包含在小说本身里。小说的最后写道:阿Q在游街时喊“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随即得到一阵喝彩。当他得意的寻看那些喝彩的人们之后的一刹那,他突然感到这些人的眼睛比狼更可怕,又钝又锋利,在咬他的灵魂。这时他才开始觉醒、想说“救命,…”然而阿Q 并没有说。实际上那一刹那的感觉也根本没有产生,他直到临死时也并未觉醒过来,还在想着唱戏和听喝彩。实际上“一刹那”这段话是鲁迅有意加上的曲笔,正如药中给夏瑜坟上添加花圈一样。而这段曲笔正是小说的画龙点睛之处,为的是“提醒
10、阅者眼目”,亦是小说“立意本旨”。它表明阿Q 是一个被毒害的典型,他是封建社会和封建意识的牺牲品,是病态社会下的病态典型。同时也表明鲁迅的主要目的是要揭示病状、唤醒民众,追查病根、寻求疗法。另一方面,从阿Q死后的反响舆论上和整篇小说的所有字里行间,以及对赵太爷们等等的描写中也可见,鲁迅笔下“国人的魂灵”范围也更广,小说的含义也更深。小说中阿Q 的优胜(实为劣败)记略,以及不承认缺点落后和失败、不吸取教训的自欺欺人、讳疾忌医的精神胜利法等,实际上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特征。而“不准革命”这个 “国人的魂灵”中甚至是更主要的特征,则更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利。小说更主要的是对封建制度封建意识的揭露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