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话剧产业化的思索.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7978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于话剧产业化的思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于话剧产业化的思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于话剧产业化的思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于话剧产业化的思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于话剧产业化的思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于话剧产业化的思索.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于话剧产业化的思索作为舶来艺术,话剧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是文艺演出市场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在文化推行产业化的今天,话剧产业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作为“文化市场”专业的学生,我们有必要对它作一些思考,在思索后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方案或建议,将成为文化市场经营或管理上实践的雏形,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原动力。话剧产业化的概念界定话剧产业化是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将从事话剧的艺术制作、宣传推广并且实现文化消费的话剧产业推向市场,并且使其具备一定规模。它是一种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促进文化艺术繁荣而存在的经济行为。它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尽管这是一种经济行为,但是“话剧产业化”应该保留话剧作为一种艺术所具有的

2、文化职能;2、“话剧产业化”要使话剧艺术有完整的艺术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3、该产业应该具有规范的、独特的运作模式。然而在文化界对“话剧产业”的耳熟能详的理解和提法,却存在着种种问题。比如:“话剧产业化就是话剧艺术能够自己养活自己。”由话剧产业的文化性质决定了一些具有较高的思想性的文化产品并不能普遍地被大众所接受。尽管它们解释事物的本质,直指人心,是人类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美学观念的体现。事实上在我国,并没有太多人意识到话剧净化人心灵的强大生命力。据话剧界的人士称,话剧观众与城市人口的比例是千分之五。在话剧市场,消费普遍低落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因此,话剧艺术自己养活自己的理想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

3、。然而许多媒体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依旧拿市场作为衡量话剧好坏的重要标准。这是比较苛刻和短视的,长此下去,那么真正能够做好自力更生的,也许只剩下娱乐业和部分倾向于媚俗的大众文化产业了。再如:“话剧产业化就是话剧市场化,从制作之初就要考虑到最终的消费实现,按需生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模仿“好莱坞”的制作方式不啻是一种话剧艺术发展甚至产业化的方向,但从长远来看,一旦这种畸形的运作模式被认可并实施,话剧将彻底丧失其在群众中的话语力,继而在艺术领域丧失其话语权,最终失去其文化的引导职能。2002年初的话剧市场有着虚弱的火爆,一些娱乐的,不入流的,快餐式消费的小品式话剧充斥着话剧市场(比如托儿、

4、翠花上酸菜),虽然说文化产品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但是话剧的特性对话剧的思想性有一个很高的要求。因此话剧的制作到宣传一味地迎合市场,最终导致一些制作精良的格调高雅的作品失去市场(如最近上演的英国经典话剧背叛虽不乏叫好者,但少有真正知其价值者)!这是话剧产业的悲哀,也是整个文化市场的悲哀。话剧产业化的意义话剧业发展至今,产业化是必然的趋势。现代社会是商品化的时代,因此文化活动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必须产业化。只有产业化了,话剧才能广泛的在大众中存在。发展话剧产业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话剧的产业化对艺术本身有着推动作用。话剧是一种集文学、表演、美术等于一体的艺术形

5、式。它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真实地展现人类深刻的思想与丰富的想象力。戏剧的魅力是由来已久的,法国大导演梅里爱甚至将电影看作“戏剧记录片的美学”。然而在影像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话剧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尽管电脑几乎可以逼真地再现人类的所有想象,受众的视线似乎也更容易被华丽的、直观的、便捷的电影或电视所吸引。但是话剧却依然能够通过近距离的舞台表演和夸张的形体表演达到对观众的冲击,扣人心弦、发人深省,话剧有着其他文化产品所不具备的思想性。而话剧的产业化是结合市场,将高雅艺术普及化,使艺术不再沉寂的有效途径。去年年末,上海802民间剧社在真汉咖啡屋所演的话剧当我们死者醒来当属此列,在表演的同时也是将经

6、典著作推广的开始。话剧产业化对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推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在话剧产业化道路刚刚起步的开始,经济利益并不是最大的目的,然而话剧产业化,最终是让散发着艺术光辉的高质量话剧能够真正拥有市场。甚而让话剧产业推动其他文化产业,从此文化市场迈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话剧产业化现状和根结话剧产业化既然如此必要,那么它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最近一段时间,上海的话剧市场似乎繁荣了许多,去年朱时茂的托儿、讲述田汉的狂飙、台湾赖声川的千禧夜,我们说相声、802剧社的当我们死者醒来,以及今年年初从英国引进的小剧场话剧红舞鞋、从北京来上海演出的翠花,上酸菜、以及4月初演出的品特的经典剧目背叛这些演出虽然丰

7、富了上海的话剧舞台,但是并没有改变上海话剧产业不景气的现状,人们在失望中怀疑:是否艺术与市场真的不能统一。早在1998年,当话剧的热潮再次在中国出现之时,就有人提出这样的质问(生活时报“话剧有没有市场”)。而在文化市场已日趋成熟的今天,人们又指出在繁荣的表象背后的空洞(2001年12月28日北京日报“演出市场虚弱的火爆”)。话剧的资金投入并不能有效回收,同时话剧市场缺少大型主流戏剧的支撑。于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话剧至今没有产业化。而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本症结是话剧作为艺术的特定文化职能没有实现。由于缺乏高水准的艺术作品,而使话剧艺术丧失作为“用艺术的人文精神感化人”的基本职能。

8、我们可以从话剧艺术发展的两个时期的来论证这个观点。1早期话剧的影响:上海话剧的发展最初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国防戏剧运动。“话剧队”成了中国历史的产物。当时话剧职能是弘扬爱国主义,在戏剧界形成统一战线,为抗战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抗战结束后,经复旦大学洪深教授的改造,话剧才在中国,在上海恢复其作为舞台艺术的本来面目。(真正把灯光道具等写实的表现手法运用到话剧演出中。)遭遇文革后,话剧消失了一段时间。如果说样板戏也是具有历史特点的话剧舞台剧音乐剧,那么我们可以感到,当时的话剧艺术更多的是官方意识形态的体现(部分资料详见:上海话剧百年简说三)。然而早期

9、浓郁的政治性对当前话剧的创作依然有其影响,比如上海曾经花费巨资排演的正红旗下、商鞅等剧,虽然它们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是它们并不是艺术主流也不是市场主流,然而对这些话剧的巨额投入以及大规模的媒体宣传却是当今一些纯艺术作品迫切需要但却难以得到的。2话剧产业运作的现状:在话剧产业的运作中缺乏经济上的资金注入,致使话剧本身的创作的无力、演员表演的水平下降,乃至今天话剧越来越粗陋,渐渐丧失其最初的魅力。要知道话剧的稿费极低,对艺术性、思想性要求却很高,因此大部分的编剧与演员都转向影视创作,这是导致话剧行业中人才流失,甚至一些老牌话剧演员都令人失望的根本原因。同时当前的话剧市场运作并没有规范。规范运作首先要

10、有“规”可循。既没有相关的文件,也没有行业协会的行规,上海话剧又怎能真正产业化?改变现状的几个方面要改变话剧产业的现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话剧应有更大的呼吸空间、语言空间。在社会需求多样化的今天,政府办文化的单一格局已经被文化市场的活力所打破。因此话剧的作用不应仅仅停留在它对群众的教育上,话剧应该发挥它的更为深厚文化职能,而不要再停留于单纯的对剧本的解读。当前话剧的艺术主题应该是:将有代表性的个体的心理通过话剧语言的抽象提炼,上升到艺术的高度。由政府投资的一些戏剧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可有时会忽略作品本身的内涵和文化底蕴,甚至有一些作品为了得奖,宣传化的味道严重,成了当前的“遵命话剧”,把观

11、众拒之于门外。不立足于艺术本身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它最终使话剧失去它本身的张力,也使话剧受到影视、音乐等方面更为严重的威胁。要使话剧具有更大的空间就需要在文化政策上支持话剧艺术。以政策的力量恢复话剧的真正文化职能,这才是产业化的基础。除了文化政策对话剧艺术的支持以外,话剧产业需要更合理的运作。从话剧演出市场来说,一台话剧需要一个较长的排练期(一些国家投入资金的话剧所需要的排练期则更加长),这种特点决定话剧的投资人要有很大的耐心。一般交响乐、芭蕾舞大多只有一二场,最多也就是六七场。但是话剧需要一个漫长的资本回收周期,即需要较长的演出场次。然而如今的话剧演出却很少做到这点(比如最近上演的经典剧目背叛

12、,只有十场演出)。但是增加演出场次仅仅是运作话剧市场中的一小步,其实从话剧目前的制作模式看,但整体运作方式仍显陈旧。话剧的制作和宣传的脱节,导致许多艺术家既要面对媒体,又要核算经济,同时担负着整个演出的质量,不堪重负。而媒体在对话剧的宣传上一味追求卖点,而很少涉及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这样的状况是对当前演出、文化市场中专业人才的急需的体现。话剧市场最缺乏在这个行业之外的熟悉商业运作和资本运营,能够整合国内外各种资源,同时又对所涉足的领域非常了解的职业经理人形式的文化制作人。而有了这样的专人,艺术家将有个平和的创作心态,话剧也将有合理的制作流程。最后是消费群的培养。对于消费群体的培养却是媒体和话剧

13、本身需要一同努力的。“话剧人”更应该着眼于长远利益,改变民众长期以来对中国话剧的误解。培养大众的“现场艺术”的观念,话剧不是剧本的舞台解读(stage-reading),它更具有现场表演的独特魅力(就如同不同版本的音乐剧、交响乐、芭蕾舞也具有现场表演的独特风格一样)。可以借此培养话剧爱好者反复观赏的习惯,鼓励观众在不同版本中寻求差别,进而形成具有一定水准的观众。此外现行的采用学生优惠,会员优惠的方式仅仅是从数量上培养市场,并不具备长远的意义。总结同时对文化产业的现状以及改变途径的论述之后,我想在文章最后的总结里再谈一下对于规范话剧产业格局的微观问题的某些看法。首先是增加主流话剧在话剧产业中所占

14、比重。在时代进步的今天,我们最大限度地追求便捷与时尚,网络与一些休闲场所已经成为都市人生活的一大主题。因此当一些新颖的话剧形式涌现时颇受市场欢迎。打着先锋大旗的孟京辉,早在98年曾引起一阵话剧热。这股热潮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大有谈及话剧则言必孟京辉之势。然而“先锋话剧”顾名思义,它在话剧市场中应该属于边缘性产物,而它的火爆却给话剧市场的主心骨留下了一片空白,这正是我们所要反思的。其次是要注意商业行为中,话剧衍生品的发行给话剧产业带来的负面效应。对于孟京辉“搭车”出售作品VCD和书,大家都已不陌生。尽管这样的举动看似能把戏剧向着规模和产业化的道路进发,也能够招徕更多的看客。而事实上从长远看这对于整

15、个话剧产业而言并没有太大好处。由话剧本身衍生出的音像制品其实是否定了舞台本身的价值,用VCD的形式无形中使其等同于电影电视,其实是将话剧产业推向了死亡。何况,在整个话剧产业在离“大工业”时代尚有相当距离的时候,我们就执着于衍生品的制作未免显得幼稚。再次,要意识到咖啡馆戏剧的难成气候。一个小咖啡屋,并不能实现话剧合理的商业化运作。在国外话剧小剧场是十分普遍的,但是那毕竟是有相当长历史经验的。而在上海的小剧场话剧则带有更强烈的实验性,它更容易沦为城市急促脚步中的变奏,它迎合了一些小资群体的口味但是难成主流。最后,防止话剧艺术在产业化道路中的变质。在一些实验性的话剧中,那些脱离现实的荒诞常常给人以震

16、撼。但是在一些实验话剧中,已经有了比较严重的痞子化、俚俗化的倾向。这样的戏剧其实是导演在艺术道路上探求的误区,它们哗众取宠,急走偏锋。有时候将影视、流行音乐、摇滚与话剧拼凑在一起,以求得有点新意,更以“荒诞剧”为名。而实际上这些导演本身并没有弄清荒诞剧的真正含义,他们玩弄技巧和概念,其实是走到了穷途末路。总之,浮躁地迎合市场以及盲目的标榜先锋,必定在喧闹背后潜藏着肤浅与糟蹋艺术的悲哀。当我们将一些所谓的先锋、实验和台湾踏实的千禧夜,我们说相声相比,粗糙与有质量,苍白与有内容,极端狂热与人文关怀,小聪明与真正智慧都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话剧的前途未卜,话剧市场也是风云变幻,然而一部话剧作品能成为杰作必不可少的硬件是多年以来都没有改变的,那就是对人性发掘的深度、艺术的高度、灵魂的震撼力等孜孜不倦的追求。如果上海话剧有这样深厚的底蕴,同时能够合理地运作,那么上海话剧产业必然能有个辉煌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