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戏剧:一个课程框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8405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戏剧:一个课程框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走进戏剧:一个课程框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走进戏剧:一个课程框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走进戏剧:一个课程框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走进戏剧:一个课程框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进戏剧:一个课程框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戏剧:一个课程框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走进戏剧:一个课程框架课题选择目前,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已经受到流行文化的极大冲击,正一步步地走向衰落。不少学生对欧美日韩的一些流行文化,如动漫、影视等的了解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戏曲文化的了解熟悉程度,甚至还有不少学生对戏曲文化完全是陌生的,他们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也是拒绝的。因此,适当地让学生了解一点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是非常紧迫而又意义深远的教学任务。“不入园林,又怎知春色如许”,只有让学生真正地了解熟悉了祖国的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去继承它,发扬它。同时,这样的课程也能提高学生的欣赏鉴赏的水平,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

2、合素质。所以我选择了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这一课题。 行动计划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课,要做到心中有课标,眼中有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我们学校提倡的“做中学”模式听懂的东西要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要说出来。在自我反思、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中教师就会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具体计划如图所示: 上课前教师调查学生对中国戏

3、曲的了解程度,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确定要了解鉴赏的剧种剧目,和学生一起设计、制定活动计划,制作课件。学生的准备则是查找资料,了解戏曲的一般知识,准备参加知识竞赛;选择一出大家喜爱的戏或一个片段,分好角色,准备戏曲表演。上课时先导入(介绍戏曲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各具特色的风格,明确要达到的目标),接着将课堂的主导权教给学生,由学生主持知识竞赛(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延伸课堂的内容,锻炼学生的能力,巩固获得的成果。然后进入模仿秀这一环节,让学生来表演一些戏剧片段,直接感受戏剧的魅力。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问题,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 集体说课本堂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

4、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主要方法还是传授式,即由教师来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采用介绍、训练、反馈的模式掌握知识,培养兴趣。在集体说课和准备过程中,备课组内外的老师都给了我不少的建议和帮助。首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的构思和形式的组织上,原来的设计与传统的课程设计相似,组内的老师认为,综合性学习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为此他们提出了不少方案,经过反复比较,最终讨论确定:采用学生主持、学生全程参与、教师幕后指导的形式。其次,在内容的准备上,我们各位老师纷纷出力。有的找图片,有的找影碟,有的找到了相关课件,有的找声音资料,使课前的准备显得非常顺利和充分。此外,组外的老师

5、也对本堂课的教学出了不少力。比如,音乐老师及时地教学生学会了唱脸谱这首歌。美术老师指导学生画了一些京剧脸谱,使同学们对这堂课的学习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 集体评课语文教研组长陈风华评价这堂课给人最深刻的感受是八个字:耳目一新,赏心悦目。形式的创新是整堂课的亮点。其次,这堂课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第三,本堂课知识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在培养学生对戏曲兴趣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深层次地关注社会、思考问题的能力。下城区教育研发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赵士勋认为:首先,这堂课作为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理念:即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以及倡导探究性、体验性学习。语文教师走出教

6、科书,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制定活动计划,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还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唱,用形体表演。其次,它也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即:语文课首先是姓“语”,其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但究竟该在什么时机“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由此,我以为,戏曲大舞台这个案例更适合于作“语文课应该怎么上”的讨论案例。 课后反思这堂课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激起了我们思想

7、的火花,其中,值得我们总结反思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要想方设法扩大语文教学所涉及的外延与内涵。新课程明确提出:教师要充分开拓教学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活动,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第二、语文课既要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也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不断完善,就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充分发挥了他们各方面的才能,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语文综合性学习到底是姓“语”还是姓“综”?表演、绘画、歌唱怎样“走进”语文课堂最好?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案例评析】这是一堂七年

8、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讨课。综合性学习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对语文教学来说也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他是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一次综合性检阅。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1这是一堂突出了“综合”二字的实践课,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首先是学科的综合。它突破了狭隘的语文教学观,是语文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实现了语文夸学科的融合,体现了“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的外延”的理念。其次是学生多项能力的综合。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第三是多种教学资源的综合。它有效的利用了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创造性的开展活动

9、。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信息,而且还有图像、音乐等信息。学生不仅仅是从书本(或者音像)上学到京剧、越剧、豫剧等知识,而且还有颇具乡土气息,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的黄梅戏,有许多知识是他们在课本上所无法学习到的。这些资源的开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2这是一个“自主、合作、开放”的课堂,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一位专家说过“教改的根本任务,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课堂上,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课堂又是舞台,学生成了活动中的“主角”,从课堂的说、唱、辩等活动中都可以看到他们热情高涨,畅所欲言,高潮迭起

10、。3这是一个“新型师生关系”的缩影,体现了老师“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师生间平等对话,各抒己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角”;老师在整堂课中出场次数虽然不是很多,但评点独到精辟,引导穿插恰到好处,可以说老师是整个活动的“编剧”和“导演”。老师的教学思想得到了解放,摆脱了“为考试而教学”的思想,而变成了“为生命而教学”。当然,这堂课也有许多值得探究和思考的地方。例如:怎样区别于一堂语文课和一堂艺术课,使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使语文课变得“语味”十足,让学生在课堂上“品味语言、习得语言、实践语言”。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精彩唱词,就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最好素材,让学生在品味的同时认识其价值,受到熏陶,感受、鉴赏戏曲的美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