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塑造诗人形象提出生存意义问题的思考 (一).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8497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莎士比亚塑造诗人形象提出生存意义问题的思考 (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莎士比亚塑造诗人形象提出生存意义问题的思考 (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莎士比亚塑造诗人形象提出生存意义问题的思考 (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莎士比亚塑造诗人形象提出生存意义问题的思考 (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莎士比亚塑造诗人形象提出生存意义问题的思考 (一).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莎士比亚塑造诗人形象,提出生存意义问题的思考 (一) 1.莎士比亚塑造诗人形象,提出生存意义问题的思考 “谁要理解诗人,就一定要进入他的领域”歌德伟大的诗人戏剧家莎士比亚通过对人性细致入微的观察,塑造两个受精神高压而扭曲的人物形象哈姆雷特、李尔王。几个世纪以来,针对这两个人物的评论和研究层出不穷。评论家马尔罗说,“人活着可以接受荒诞,但不能生活在荒诞之中。”他强调是生活的荒诞使他们的性格分裂扭曲了。大多数评论家都保持这样一个论调。在文艺复兴的时代里,“人性”得到充分的强调,然而,现实的丑恶荒诞又让诗人们怀疑这个所谓的“人性”的纯洁性。莎士比亚用细致的观察细腻的心理首先感到了这种尴尬的处境世风日

2、下,善恶有争。生活的荒诞离奇、人性的“恶”使莎士比亚站在了怀疑的立场上。“活着还是不活?”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之口提出了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思考。这一思考继莎士比亚之后成为了诗人的行动标志。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冲突,诗人们始终表现的是痛苦.绝望。莎士比亚是个智者,他发现这一深刻的问题,并通过感情的移植把他的思想种植在艺术的土壤里。他没有以客观的理想化式的自我牺牲去保持所谓的“纯洁”,而是通过笔下人物控诉了自己发现的一切。让我们从他笔下的“疯人”谈起。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一个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先进的王公贵族,从小接受先进的教育。却因为叔父篡夺皇位霸占了自己的母亲的仇恨而生活在地狱似的复仇生活中。心上人的背

3、叛.亲朋好友的出卖监视使他无法相信任何人。在他眼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监狱,而丹麦更是其中最坏的一个。”他怀疑所有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复仇计划不惜装疯卖傻,然而性格的延宕使他在错失了许多机会。最终与“恶”同归于尽。针对主人公,哲学家黑格尔说:“当理想和现实冲突后,哈姆雷特没有当机立断,但他所犹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样去做。”黑格尔看透生存问题的本质怎样去活。而具有这种气质、理想的人(莎士比亚所代表的诗人)在理想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中彷徨。该怎样对抗现实中的“恶”,这是个严肃的问题。相比之下,哥德的评论更加智慧,“一个美丽纯洁而又道德高尚的人,缺乏成为一个英雄的魄力,却在一个民族不能负担,又不

4、能放弃的重担下被毁灭了。”尼采说:“诗人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一个美丽纯洁而高贵的人”恰恰就是诗人。他们虽有普度众生之心,却无救世之力。因此,他们这种高尚的精神和黑暗的现实不可调和。“to be or not to be ?”尴尬的处境使诗人们倍受煎熬。莎士比亚塑造了另一个人物李尔王,通过这样一个曾经是“恶”的代表人去检举、揭发丑恶的现实。通过他的发疯来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爱情的冷却、友情的不存、父不父、子不子、兄弟对立;城立里有暴力、国中有动乱,纲常伦理不存,李尔王在暴风雨中诅咒,在心灵中审判罪恶,这时,李尔王又变成了人文主义者心目中的高贵的“人”。这个人正是一个诗人气质的艺术再现。正如莎士

5、比亚对自己的评估一样一旦忍受不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忍受不了自己周边的一切罪恶和黑暗,同情发疯也就变是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布希德雷曾这样评论,“痛苦使李尔王的伟大、可爱之处脱颖而出,其它文学中再也没有比他更高贵、更美丽的形象了”,如果布希德雷看到了莎士比亚的自我评估,那么他就会汗颜。实际上,李尔王不是简简单单的李尔王,而是和莎士比亚一样纯洁的诗人的艺术再现。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能引导诗人提出对生存意义的追问,这是莎士比亚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意义,我称之为“诗人的觉醒过程”,然而,正是诗人对生存意义的探索,使诗人走上一条无法回头的路,在这条路上,充斥着诗人们灵魂,甚至肉体上的牺牲。2.从“觉醒”到“发疯”诗

6、人思想旅程中的必经阶段把哈姆雷特的装疯,李尔王的发疯说成是现实生活中诗人们的一场觉悟,那么导致这一觉醒的原因,是诗人对文艺复兴背后隐藏着的世界的荒谬性的深切悲哀。通过这两个人物,诗人写出了内心的恐慌世界是荒诞的,人性是邪恶的。从莎士比亚开始,启蒙主义遭到质疑,生存意义遭到追问。现世是荒唐的,而生活于其中却又不去思考,却又是荒唐中的荒唐。于是,诗人开始怀疑。别林斯基在评论这两个人物时所说,“什么东西引导他们走向这样的不和谐,使他们陷入这样不堪忍受的挣扎之中原因是现实与他们的理想之间的不相适应。”可见,不实现理想,诗人们不会放弃斗争。斗争要讲究方式,斗争是有胜负之分的。然而,许多后世诗人的做法却比

7、虚构的人物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本该属于演员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再真实不过的悲剧。疯子领瞎子走路,本来就是我们时代的一般病态。你疯了吗?一个人就算没有眼睛,也可以看见这世界的丑恶。用你的耳朵瞧着吧!莎士比亚“疯子”是诗人的代名词,“瞎子”恰恰是对世界的“恶”看得最清楚,感受的最深的群体。可见,在莎士比亚的眼中,诗人的精神王国中始终有冲突。由于现实和他们理想世界不和谐,诗人们却执拗的构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愿向世俗妥协,于是举止颠狂。但诗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生存意的追问。世界是荒谬的,诗人也荒谬了吗?然而,诗人却为了“爱”的出场发疯了、自杀了。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当我们对于自己为什么而活着缺乏坚定

8、的信念时,人不愿意活着的,宁可自杀,也不愿留在世上,尽管他们周围全是面包。”也就是说,精神上的需要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进程之后,远比物质上的更加重要。事实上一个民族的诗人,是一民族的精神体现者,那么诗人的发疯、自杀就是一个严肃问题。这是一种民族性,乃至全球性的思想危机事件,必须得以解决。换而言之,发疯、自杀的诗人,为了信念的忠诚敢于放弃自己的生命,难道就不值得为了生命去尝试着突破历史文化遗留下的信仰危机。古今中外,许多诗人的做法,让人担忧,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目光。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诗人屈原,他的自杀就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不可调和。直到现代中国出现精神的大分裂,诗人王国维的自杀打破了诗国宁静。还有

9、海子、顾城等等。西方诗人的自杀起于启蒙精神遭到怀疑。而这一切的开始就是发疯,荷林德尔疯了,斯威夫特疯了,尼采疯了多少诗人濒临疯狂和精神分裂的边缘!要么是历史疯了,要么是诗人疯了。然而有谁敢断言历史会发疯。马雅可夫斯基曾嘲笑过叶赛宁的自杀,“在历史的理性的生活中,死不难,创造生活却难得多。”然而,没过多久,他自己却在莫斯科用手枪自杀了,可见,光有信念是远远不够的,他没能克服环境的迫害。茨威格与克莱斯特一样,是与妻子一同自杀的,他在遗书中写道:“我自己的语言所熟悉的世界对我来说已沦亡,我的精神的故乡欧洲已自我毁灭,我再也没有地方可以从头开始我的生活,”(当时欧洲正处于世界大战之中)卡夫卡想靠写作来逃避自己对生存的莫名力量的追逐拷问,然而,卡夫卡始终与恶和冷漠为伴,无法清静,无所为幸福。因此他焚烧了自己的手稿。把写作当成自己生命的人,焚烧了作品就形同自杀了。还有波德莱尔诗人对人类的信念产生了怀疑,开始批判,而这些普通的怀疑却反过来逼疯、害死了这些诗人。3.精神上寻求“爱”的救赎屠格涅夫对待生活提倡二元论观点,即整个生活不是别的,正是两个永不停息的分裂着和永不停息的融合着的因素之间永恒的调和永恒的斗争。以上就是我解决问题的思想来源了,世界是二元对立的,现实生活中有丑、有美、有善、有恶,“爱”与“恨”要达成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