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的“忠义”与众好汉的”招安”结局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8619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江的“忠义”与众好汉的”招安”结局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宋江的“忠义”与众好汉的”招安”结局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宋江的“忠义”与众好汉的”招安”结局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宋江的“忠义”与众好汉的”招安”结局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宋江的“忠义”与众好汉的”招安”结局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江的“忠义”与众好汉的”招安”结局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江的“忠义”与众好汉的”招安”结局毕业论文.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宋江的“忠义”与众好汉的”招安”结局摘要:宋江是整部水浒传中第一号人物,作为文学形象,也是最丰满、最立体、最复杂、最有艺术魅力的一个人。历史上的宋江只是被一笔带过的一个人物,如果没有宋江这个人物,不知道水浒传这部书会变成什么样子。因为宋江的仗义疏财,好多人喜欢他,因为他主张招安,好多人厌恶他。那么怎么来看宋江呢?通过重读水浒传,想着通过书中关于宋江的描写来解读宋江这个人物。水浒传中的宋江,誉之者说他是农民运动的领袖,毁之者说他是“地地道道的投降派”。这一典型形象凝聚着作者满腔的孤愤与价值观念。而宋江自认是忠义之人,觉得自己一生行事,最讲究的就是“忠义”二字,而他最终落草为寇,成为众好汉的领袖。

2、我认为“忠义”并不是他的本意,是经过反复推敲选择的道路。因为实在没有别的道路可以走了,只有归附朝廷。最后招安的结局也不完全是宋江“忠义”所左右的,众好汉“民”的性质决定了他们被“招安”的结局。关键词:水浒传;宋江;忠义;招安Song Jiangs loyalty and All The Heroes of amnesty OutcomeSummary:Outlaws of the Marsh Song Jiang, reputation and those who say he is the leader of the peasant movement, and ruined said he

3、was downright capitulators. The typical image of the cohesion of a heart full of ANGER and values. Song Jiang admission is the loyalty of his life to act, the most luxurious is the loyalty to the word, without any negative heart on the court. But he would become the hero of the leaders of the congre

4、gation. We use such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fact that because he wanted to analyze his loyalty in the end what nature. I consider that the loyalty is not the intention, the chosen path through repeated scrutiny. Because there is no other way can go, only allegiance to the court. The last amnesty

5、, the outcome is not entirely the nature of the Song Jiang loyalty or so, all the heroes of democracy their amnesty ending.Keywords: the Water Margin; Song Jiang; loyalty; Amnest 前言 怎样理解和评价宋江,一直是品读水浒传的难题。明代人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里说:“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也。”可在容与堂的评点中,他对鲁智深等人赞不绝口,对宋江倒时有不满,几次三番说宋江有“道学气味”,“假

6、道学,真强盗”。而金圣叹的一番评论更能说明问题:“若江等生平一片之心,则固皎然如冰在玉壶,千世万世,莫不共见。”由此可见宋江的复杂性。就当代对水浒传中宋江形象的研究而言,较之前人已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深化,比较被认可的有山东大学王同舟教授在与民俗文化中提出的宋江的形象具有时代性与复杂性的观点,他认为宋江是作者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树立的典型,宋江形象的复杂性也正反映出了作者矛盾的内心。宋江的“忠义”是作者强加上去的,而这被强加上的“忠义”就显得不那么真实。首都师范大学段启明教授在“水浒三序”与忠义之辩中也认为“忠义”是被肯定的,是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下作者的心声。还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忠明教授在论梁

7、山聚义的起因、性质与结局中提出的众好汉“民”的性质决定最终被招安的观点,都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本文从分析宋江的“忠义”着手,浅析了宋江的“忠义”思想与众好汉最终受招安的结局,来探讨二者深一层的关系。一、宋江的初步印象 给晁盖等人报信,是宋江的第一次出场。刚出场对宋江有一番介绍:“那人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驰名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上有父亲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这宋江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

8、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士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金似士!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急人之急,扶人之困,因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这一段介绍在水浒传中是绝无仅有的,水浒传里边的每一个英雄好汉,基本上只有一个绰号。但宋江不一样,宋江是水浒传里边名号最多的一个,宋江的绰号有四个。一出场就介绍了宋江的三个绰号,这三个绰号实际上就是介绍了宋江的三个性格特点:一个是黑宋江,因为他长得面黑,身体比较矮,这是就他的形体来讲

9、的,并不是如林冲、关胜等人英武挺拔,也不如吴用、公孙胜等人那样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他长的其貌不扬。第二个是孝义黑三郎,讲的是他对待父母,讲究孝道,他的孝道贯穿到了他的思想当中,成为他思想的一个部分,并且是他的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撑点;第三个是及时雨,讲的是他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这在后面他陆续和弟兄们交往中能够看得出来,在这一点上他做得到位。这三个绰号实际上重点介绍了宋江平时的为人和喜好,而且都是正常工作之外的表现,比如“爱习枪棒”、“ 挥金似士”、“ 排难解纷”、“ 扶人之困”等等,这些好处多都具有一些江湖上的感觉,在民间宋江是一个喜欢做好事、愿意做好事的热心人,无论是在家庭伦理上还是在社会关系

10、中他以自己的作为赢得了大家普遍的认可。私放晁盖,实际上是他的工作了。智取生辰纲之后,事情败露,败露以后,首先宋江知道,宋江见到官府防范梁山晁盖贼寇公文,有一段心理描写:“晁盖等众人不想做下这般大事!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伤了何涛观察;又损害许多官军人马,又把黄安活捉上山如此之罪,是灭九族的勾当!虽是被人逼迫,事非得已,於法度上却饶不得,倘有疏失,如之奈何?”这段心理活动中传递出两个信息:第一,宋江作为一个朝廷懂法的人,知道晁盖所犯的一串串事件,每一件事情都是灭九族的的罪,虽然前面是事非得已,可是到了现在已经是不能够回头了;第二,宋江担心晁盖等人,怕他们出了疏忽和闪失,心中有种隐隐的操心。这是

11、一对矛盾,从理上讲,晁盖等人于法度上饶不得,从情上讲,却不愿他们出现闪失。这是宋江很真实的的心理,也是宋江复杂人格的外在表现。 那么对于这件事,按照常理来说呢,他可以有几种选择,一个向上面汇报。说晁盖窃了生辰纲,现在事情败露了要把他抓住,这种做法会给他立功的机会,但是同样会损坏他在江湖和民间的声誉;第二种选择他可以听之任之,不向上面汇报,也不采取别的行动,无论是对官府来说还是对晁盖来说,这种中庸的处理都能够说得过去,不告诉官府是因为仗义,不告诉晁盖是因为公务;第三种选择就是通风报信,把晁盖给放走,可是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他明明知道晁盖窃了生辰纲以后,犯了弥天大罪,因为晁盖是他的心腹兄弟,虽然法度

12、上不可能饶恕,但是他要放走晁盖。这时,宋江是知法犯法,能够做到这样在别人可能容易,可是在宋江就很难,这件事证实他是一个仗义的英雄。为什么这样说?这需要从他的实际情况来说。他是农民出身,这样的家境出身,所受的文化教养和所从事的职业,对他的性格都这样那样的影响。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一个因为他不是大官,他只一是个小吏,所以他对百姓的一些疾苦有一些体验,这给了他仗义疏财的基础,也有一定的有别于统治者的正义感;因为他在衙门里边管案牍文书,所以也培养了他遵守法度的习惯,这和他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系。基于他的职业特点,他能够做出私放晁盖的事情来极为不易。这个选择很重要,也很能够说明问题,为了义气他主动承担了这些

13、风险。这个选择用事实强有力的说明了他三个绰号所代表的他的为人和性格,私放晁盖的举动无疑让宋江的形象一开始就很高大的立在了人们的面前。 二、宋江的形象与身份宋江的形象一直不能讨好。容与堂刻本水浒传沙弥怀林述语有“若夫宋江者,逢人便拜,见人便哭,自称曰小吏小吏,或招曰罪人罪人,的是假道学真强盗也,然能以此收拾人心,亦非无用人也。当时若使之为相,虽不敢曰休休一个臣,亦必能以人事君,有可观者也。”金圣叹则认定作者“痛恨宋江奸诈”,他在读第五才子书书法中说:“水浒传有大段正经处,只是把宋江深恶痛绝,使人见之,真有犬彘不食之恨。从来人却是不晓得。水浒传独恶宋江,亦是歼厥渠魁之意,其余便饶恕了。” 金圣叹读

14、第五才子书书法;金圣叹、李卓吾评点水浒传,中华书局 2009年版,第5页他也认为“宋江是纯用术数去笼络人”,所以“时迁、宋江是一流人”,在一百单八人中“定考下下”。且看第十七回宋江的出场“何涛看时,只见县里走出一个押司来。那人姓宋名江,表字公明,又且驰名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为孝义黑三郎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实江湖上的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脱,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以此山东、河北文明,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作天上下的

15、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百回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十七回,第87页金圣叹评“一百八人中,独与宋江用此大书者,盖一百七人皆依例传例,于宋江特依世家例,亦所以成一书之纲纪也” 这一段在书中是绝无仅有的。水浒传里边的每一个英雄好汉,基本上只有一个绰号。但宋江不一样,宋江是水浒传里边名号最多的一个,宋江的绰号有四个。一出场就介绍了宋江的三个绰号,这三个绰号实际上就是介绍了宋江的三个性格特点:一个是黑宋江,因为他长得面黑,身体比较矮,这是就他的形体来讲的,并不是如花荣、关胜等人英武挺拔,他长的其貌不扬。第二个是孝义黑三郎,讲的是他对待父母,讲究孝道,他的孝道贯穿

16、到了他的思想当中,成为他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且是他的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撑点;第三个是及时雨,讲的是他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这在后面他陆续和弟兄们交往中能够看得出来 。这三个绰号实际上说明了宋江的性格特征,在江湖上“挥金似土”,在民间愿意做好事,赢得大家的一致好评。这样的描写使得宋江一早就有了忠义的名头 。再来看宋江的身份,水浒传给宋江确定的社会身份是吏。这是耐人寻味的。在中唐以来的传统主流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官阶层,他们基本上市经由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少部分是举人出身,大部分是进士出身。这一阶层,其标准称呼是“官”。主流社会中居于从属地位的是吏,他们不是经由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而是替

17、官处理公务的低级办事人员,是主流社会中处于边缘的一群。 水浒传推崇宋江“吏道纯熟”并在第二十一回为吏打抱不平:原来宋时,为官最易,做吏最难。为甚的为官容易?皆因那时朝廷奸臣当道,谗佞专权,非亲不用,非钱不取。为甚的做吏最难?那时做押司的,但犯罪责,轻则此刺配远恶军州,重则抄扎家产,结果了残生性命。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百回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二十一回,第136页扬吏而抑官,这与多数读书人的看法迥异。一般在社会上,人们对吏的态度很不客气,样的一句俗语:“任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一般的百姓,他们日常所接触的多半是吏而不是官,他们受到的一些盘剥和欺压,一定程度上是吏违背法

18、纪的结果。而吏的这个身份也使得宋江与上层社会之间的距离愈来愈大。与此相对的与江湖好汉的接触也就多了起来,再加上宋江的挥金似土,乐善好施,使得他在好汉中逐渐被推崇,从而赢得了这个“忠义”的名号。 三、宋江的“忠义”与众好汉眼中的贪官 宋江是一名小吏,主流社会是他的谋生之地,江湖是他寻求精神寄托之处。主流社会的核心伦理原则是“忠”“孝”,江湖的核心伦理原则是“义”,宋江在言谈中常常置“忠”“孝”于“义”之上,杀阎婆惜使宋江失去了在主流社会继续生活下去的资格。而杀阎婆惜之后,宋江只想暂时流亡,没有去梁山投奔晁盖的念头,宋江上梁山的过程一波三折,异常曲折,从中我们感受到,宋江的确不愿意落草为寇,这说明

19、他的“忠”不是虚假的。后来尽管被迫上了梁山,甚至成了梁山的领袖,但宋江依然渴望为朝廷建功立业。要怎样才能回到主流社会呢?宋江的策略是,一方面在和官军对垒时充分显示梁山的实力,使朝廷不敢小看,另一方面,在得胜后向被俘的朝廷官员表明心迹,愿意接受招安。梁山一百单八个好汉大聚义时,宋江也郑重地申明他的两大心愿:“一则祈保众兄弟身心安乐;二则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宋江求取功名的途径是做忠臣,他要带上“忠”的面具来让自己符合社会的期望。从这方面来讲,宋江的确抱着忠心。 再来说宋江的“义”,宋江的“义”,绝不是主流社会要求的义。在传统上“义”是指合乎儒家伦理规

20、范的行为,是“舍生取义”。而宋江的“义”则主要适合江湖义气,是对江湖上的朋友两肋插刀的“义”。宋江作为一名小吏与江湖上的好汉来往频繁,并且他们同样怀有对“官”的不满。宋江常常感到不平就是由于“官”对他的挤压,而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却决定了他只能屈居下位。这样,宋江对江湖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感。宋江后来在浔阳楼题反诗,满腹仇怨,第三十八回写他题反诗前的心理活动:“我生在山东,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不成,利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百回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三十八回,第231页

21、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他痛苦的意识到虽然结识了许多的江湖好汉,但这并没有成为他飞黄腾达的资本,“吏”的身份无情的限制了他。宋江之所以重“义”就是因为只有在江湖好汉中,他才能如鱼得水,得到极大的崇敬,有成功的感受。当他出于义气干出违背法纪的事情,如放走犯下“弥天大罪”的晁盖时,他几乎没有意识到自己违背了“忠”的要求。在宋江的眼中“忠义”就是“反对奸权,辅国安民”。宋江自认“忠义”两全,但这两者在朝廷中是不相容的。而这样的思想也使得宋江于朝廷上不容于权贵佞臣,而使得他在江湖上备受崇敬,声望如日中天,与好汉们愈走愈近。水浒传中常常把惩治贪官污吏当做小说中的重要事件来写。这也是梁

22、山泊众好汉“替天行道”的重要途径。小说第十九回,阮氏兄弟对付济州府巡检何涛时,用歌声表达他们杀尽贪官污吏的雄心:“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后来梁山众好汉之所以受招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而对于社会上的官吏,梁山好汉判断他们是不是“贪官”常常以是否讲义气作为尺度;对于他们的同伴是好是坏,他们同样以义气为尺度来衡量。梁山好汉最痛恨的官是让宋江差点丢掉性命的黄文炳。宋江智取无为军后,杀掉黄文炳全家,放火烧掉他的家业,并残忍的将其剜心炙肉。宋江指责黄文炳:“你这厮在乡中只是害人,交结权势之人,浸润长官,欺压良善。”即使宋江的指责属实,这种官到处都有,而且梁山好汉中,包括

23、宋江本人也难保没有这种行为,何至于独恶黄文炳呢?还是宋江大骂的话透露处其中的原因:“黄文炳!你这厮!我与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你如何只要害我?三回五次,教唆蔡九知府杀我两个。你既读圣贤书,如何要做这等毒害的事?我又不与你有杀父之仇,你如何定要谋我?”宋江想不通的是:他和黄文炳既然没有个人的仇怨,黄文炳为什么要跟他过不去?显然,他是从江湖义气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他没想到,在正常的社会中,还需要以法律作为处理问题的准则。黄文炳之所以要置宋江于死地,还是因为宋江本身醉后题下反诗,已够得上杀头之罪,何况街市上还有“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的童谣呢。据书上所写,因有这种童谣,官府已密切加以注意,对与童谣相

24、应之人,要“随即体察剿除”,黄文炳也不为多事,甚至可以说,他所作的正是一个忠心王室的人分内之事。宋江大骂黄文炳说他既是读圣贤书之人,就不该那样对待他宋江。殊不知,宋江所想的,所干的,恰恰就是圣贤所口诛笔伐的。黄文炳忠于朝廷,内心没有受到江湖义气的熏染,他只是站在他本该站立的立场上而已。江湖好汉能超越法律,却不能超越情理。如果自身有了不义的行为,而依然要求他人用“义”来对待自己,这种要求是过分的。宋江所恨的,不过是黄文炳的认真,而那正是圣贤所要求的。李贽对此的评论很对。“黄文炳也是个聪明汉子,国家有用之人。渠既见反诗,如何不要着紧?宋公明也怪他不得。”再看好汉们的确干了不少惩戒贪官污吏的事情,并

25、且将这一行动作为他们“替天行道”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从江湖人物的本性出发,看不出他们能够始终如一地将反贪官的正义立场贯彻到底。而用这种近似于官官相护的义气作为好汉们的行事准则也使得宋江在赢得众好汉拥护的同时,也更加不容许他自身想要返回的上层社会。而要重新回到上流社会,招安就是一条很好的路。在一般的朝代,先造反,后招安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而在宋代,恰好就有这样一条行得通的路。南北两宋在对外军事上,几乎没有可以称道的战果。朝廷对外敌一向采取卑逊的政策,对内乱,也只能在尽力镇压的同时大量采取招抚的办法。当时有这样的民谣:“仕途捷径无过贼,上将奇谋只是招。”“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要高官,受招安;欲

26、待富,须胡做。”等。 四、也说“招安”的结局 把梁山好汉视为农民起义军的人认为,宋江领导一群兄弟们“招安”标志着起义的失败。可是梁山的好汉们却不这么认为,招安成功以后,他们“从梁山泊直抵济州地面,扎缚起二十四座山棚,上面都是结彩悬花,下面陈设笙箫鼓乐”,“香花拂道,鼓乐喧天”,这是何等的兴高采烈,节日一般的气氛比大聚义时还要浓烈,这意味着,“招安”在众好汉看来不但不是失败,是他们夙愿的实现。 书中描写的江湖人物中,不止宋江一人赞成招安,也不是他首先提出招安的。小说里第一次出现“招安”字眼是在第三十二回,是由武松首先提出来的,他对宋江说自己打算投奔二龙山,并且说:“天见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

27、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在孔太公庄上住了十余日,两人告别时,宋江才跟武松提起此事:“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梁山好汉中,看似宋江对招安一事最热心,真心反对的好汉却找不出几个,即或反对,也多半是从策略上考虑,要被招安的有气度一些,用吴用的话说;“不杀得朝廷大军人亡马倒,梦里也拍纵使招安,也看得俺们如草芥”。好汉中,李逵有很多豪言壮语:“哥哥休说做梁山泊主,便做了大宋皇帝却不好!”“今朝都没事了,哥哥便做皇帝,教卢员外做丞相,我们都做大官,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却不强似在这里鸟

28、乱?”“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不少人就根据李逵的一些豪言壮语得出结论说,宋江等人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而李逵却是一个最坚定的革命派,他提出了最彻底的革命纲领:要推翻宋王朝,建立新王朝。可也是这个李逵,他也讲“发迹”,第五十四回劝汤隆入伙时说:“你在这里,几时得发迹!不如跟我上梁山泊入伙,教你也做个头领。”不过他还不像戴宗那样能明确指出发迹的途径是招安。第四十四回,戴宗向石秀介绍梁山泊的好处:“如今论秤分金银,换套穿衣服,只等朝廷招安了,早晚都做个大官。”当戴宗说这话时,宋江初到梁山,还从未在梁山泊讲过招安的话,可见招安并不是宋江一个人的心思。李逵曾大闹菊

29、花宴,喝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可是,他说不出反对招安的理由。 水浒好汉中,一些人本来是被逼上梁山,“失身为盗”的,招安一途,使他们重新获得为国效力的机会。至于好汉中那些本来就指望以打家劫舍求富贵的,招安给了他们以合法手段求富贵的机会,他们又何乐不为呢?水浒传在七十回以后描写好汉招安时,基本不再提及好汉以招安求富贵的动机,转而突出好汉的“忠义”之心。如:“宋江这伙,旗上大书替天行道,堂设忠义为名,不敢侵州占府,不肯扰害良民,单杀赃官污吏谗佞之人,只是早望招安,愿与国家出力”。这与小说中方腊起义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方腊之所以起义,是因为有人说他有天子福分;起义之后,“方腊自为国主,仍设三

30、省六部台院等官,非同小可,不比啸聚山林之辈”“占据州郡,擅改年号”这都是一种真正造反的架势。而梁山泊的“聚义”,是一群江湖人物以非法的方式营造了一块江湖好汉的乐土,好汉之间最大限度地保持着平等、自由的生活状态,但没有政权方面的野心。而不论从宋江本人还是众好汉的实际利益出发,被朝廷“招安”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很多人觉得好汉们受招安以后的结局太悲惨,忍不住凭空假想:假如好汉们照李逵所说,杀上东京夺了鸟位,岂不甚好?李逵所不知道的,我们不能不知道。历史上不少帝王,在起家之前也是有一些“自由”“平等”的,汉高祖刘邦就是其中很突出的一个。史载,他打败项羽后,“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想让自己的朝廷上有点生

31、气,不像秦王朝那样仪式繁多,但是“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刘邦又感到不自在了,儒生叔孙通借此劝说刘邦采用儒家礼仪。汉七年,长乐宫落成,诸侯群臣都去朝贺。朝廷盛设礼乐,规模甚大,规矩甚严。庭上设有御史负责执法,不符合礼法的人就会被驱逐出去。这样,昔日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莫不震恐肃敬”,再无人敢纵酒狂欢了。宴会结束,刘邦深有感触的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可见,李逵所期望的“快活”,在任何一个王朝里也不可能实现。这样倒不是说,假如宋江夺了“鸟位”,就会对众好汉们大开杀戒,而是说,江湖好汉向往的生活是不能存在于金銮殿之上的。 总之,梁山众好汉被招安不仅仅是宋江一心追求“忠义”的

32、结果,也是在当时时代背景下众好汉为国效力可悲的路径。 参考文献1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百回本)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版;2 金圣叹、李卓吾评点水浒传M,中华书局 2009年版;3 陈曦钟,水浒传会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1年版;4 张锦池,中国古典小说心解(19781998中国学术前沿性论题文库龙江学人卷)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5 王同舟,与民俗文化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6 王同舟、陈文新,:豪侠人生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7 陈文新,论宋江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五期;8 段启明,“水浒三序”与忠义之辩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

33、002年第六期;9 李忠明,论梁山聚义的起因、性质与结局J,南京师大学报 2002年第九期; 河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本科学生毕 业 论 文 评 议 书学 院: 姓 名 专 业汉语言文学年 级2012级学 号0020110018毕业证书编号论文题目宋江的“忠义”与众好汉的”招安”结局完成日期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2016年6月14日论 文 成 绩论文内容提要水浒传中的宋江,誉之者说他是农民运动的领袖,毁之者说他是“地地道道的投降派”。这一典型形象凝聚着作者满腔的孤愤与价值观念。而宋江自认是忠义之人,觉得自己一生行事,最讲究的就是“忠义”二字,而他最终落草为寇,成为众好汉的领袖。我认为“忠义”并不是他的本意,是经过反复推敲选择的道路。因为实在没有别的道路可以走了,只有归附朝廷。最后招安的结局也不完全是宋江“忠义”所左右的,众好汉“民”的性质决定了他们被“招安”的结局。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学院评审小组意见负责人签名: 学院盖章: 年 月 日填表说明:1、 文内容提要栏及栏以上栏目由学员本人填写(除论文成绩外),字体选用5号宋体。2、 毕业论文评议书用A4纸打印。3、论文成绩评定采用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分制。4、“指导教师评语”栏,必须由指导教师本人签名,不能代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