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户发展的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贫困户发展的调查报告.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村贫困户发展的调查报告农村贫困户发展的调查报告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应家坞村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已过上了基本小康的生活,但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还有一部分农户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延缓农村的全面小康进程,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也是引发社会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关注农村低收入户的增收问题,对农村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现实意义。 为了摸清新的时期贫困产生的原因,为下一步农村开展扶贫工作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决策,驻村以来,对应家坞村部分贫困住户进行了调查,在分析低收入农民的现状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具体措施。
2、一、被调查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在扶贫调查收取的17户资料中,人均收入少于1500元的绝对贫困户占有12户。12户贫困户共有人口34人,劳力9人,外出打工5人,人均收入50 5元,其中劳务收入12 3.2元,占2 4.5%,种植业收入25 4.6元,占50.5%,养殖业收入8 7.8元,占1 7.4%,其它3 8.4元,占 7.6%。人均拥有耕地0.89亩,人均占有林地0.64亩,人均拥有口粮23 9.5公斤。住土草房2户,占1 6.7%,住土瓦房5户,占4 1.7%,住砖瓦房及板房2户,占1 6.7%,住危房1户,住楼房1户,无房户1户。 二、贫困原因分析 从收入支出角度来说,贫困是收入少,而正
3、常必需的支出相对收入又较多的情况下产生的,导致不能解决起码的温饱问题。对贫困原因调查主要采取对农户个别访谈和通过村两干部座谈的方式进行,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调查农民的贫困原因的。根据整调查情况,贫困原因有: 1、缺文化致贫。 文化程度低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根据调查统计结果,12个贫困户中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和初识的有2户,占1 6.7%,小学文化程度的有5户,占4 1.7%,初中文化程度的3户,占2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户,占1 6.7%,高中与初中文化程度之和只占4 1.7%,比例非常少。家庭主要劳力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户家庭,人均收入为53 94元,而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和初识的2户
4、家庭,人均收入仅为41 7.00元。人均收入在500826元的家庭中,有 10.5%的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而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家庭中,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的竟达3 6.6%。 缺文化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源。贫困地区不少农民对商品经济至今还很不习惯,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昌险出外经营工商业;许多农民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依靠国家支援,救济的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 2、自然灾害致贫。 因自然灾害导致贫困的,也有2户,占1 6.7%的几率。因灾贫困是目前绝对
5、贫困最根本的原因,对这种贫困,脱贫速度慢,是比较难以改变的一种贫困。在应家坞村调查中的有两户村民。因灾贫困也是返贫的根本原因,由于国情所决定,上世纪我国的脱贫标准低,有些农户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又加入贫困的行列。 3、因病、残致贫。 因病、残导致贫困的原因,在所有贫困原因中占第一位,共有4户,占3 3.3%的概率。这可能是收入太少的农民,用在治病上的支出更少的原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不管不问的贫困户在农村比较常见。由于我国农民还没有享受医疗保健待遇,农民看病治病,都是自己负担,一年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病稍大一点,一般农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在贫困地区,农民收
6、入本来就少,农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大一点的病,就会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如果是大病,只有听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 4、缺耕地致贫。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要是没有耕地,也就无法生存。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扶贫已有近20年了,农村不少家庭摆脱了贫困,现在剩下的一些贫困户基本是比较难以脱贫的贫困户,大都是分布在库区和偏远的山区,有些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耕地、水资源少或耕地质量差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调查中发现,由于缺耕地导致贫困也有1户,由于应家坞村人均人均耕地仅有0.1亩。这么少的耕地,加上贫困地区农民文化素质差,不能适时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从种植业获得的收入
7、自然就少。 5、缺劳动力致贫。 贫困原因中,越是缺劳力,越是贫困的占2户。家庭劳力与人口比小于0.3的人均收入为43 7.7元,而家庭劳力与人口比在0.81时,人均收入为6 10.4元,是前者的 1.4倍。这种贫困原因以前表现不明显,也只是在90年代后期才突出,是一种新的贫困原因。贫困地区大都是人多地少,劳动力严重过剩,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就是有了劳动力也没有出路,劳动力的多少并不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原因。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困地区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贫困地区劳力纷纷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多于农业收入,也许一个家庭有劳力外出打工,就能摆脱一个家庭的贫困。当然外出
8、打工与外出劳动力的素质有关,素质越高,获得的劳务收入越多。 6、 因上学致贫。 因上学致贫也是一种新的贫困原因,也是90年代末才出现的的。虽说我们国家的小学、中学都是义务教育,但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少,用在学校上开支也比其它地区少,为了维持学校正常开支,有的学校采取增加收费来保证学经费缺口,于是教育乱收费在贫困地区比较常见,有的地方一个小学生学杂费一年要78百元,一个中学生的学杂费一年要1千多元。如果贫困地区一个家庭中几个孩子都上学,对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会导致家庭的贫困。如果贫困地区的孩子考上大学,在教育体制实行改革的今天,一个大学生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至少要一万元左右,对
9、一个贫困家庭更是无法承受的,要想上大学,只有依靠借债,那么,这些家庭的生活肯定是走入贫困的境地。 三、结论 在所有贫困原因中,因缺文化、因灾、因病残、缺劳力是形成贫困的重要原因。其中缺乏文化、自然灾害和环境恶劣是致贫的最首要的原因;其次是因病、残致贫。缺劳力和因上学致贫是新的时期下的两种贫困原因,这两种原因计划经济年代比较少见,即使有,也不明显,只有到了九十年代后期这两种贫困原因才变得突出。也许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两种贫困原因还会有所突出。 四、促进贫困农户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 面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何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多渠道增加低收入户的收入,达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是各级政府和有
10、关部门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1.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业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一是要在低收入农户中,改变广种薄收的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度,通过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增加就业,实现增收。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是一项低投入、高回报、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适宜贫困地区发展的富民产业。在畜牧业发展上,要实现新的突破,多发展食草型动物,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同时要加快畜牧业的市场建设、防疫体系
11、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为畜牧业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延长农业产业链,让从事农产品种植和加工的农民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 从战略高度认识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低收入户增加收入的长远基础。一是努力普及初中教育。必须把发展教育的重点放在普及初中教育上,努力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解决部分少年儿童不上学和中途辍学的问题,防止新一代文盲人口的产生。二是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对一些上过小学、初中或高中的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传授给
12、他们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争取几年内使每个低收入家庭都有一个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和经营特长的劳动力,这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又有长远的作用;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中等专业学校、农民职业中学,培养一批中级层次的人才,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3.加大扶持力度,转变扶贫方式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 二、三产业,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贫困农户由于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维持简单再生产都比较困难,要想扩大再生产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的。对于贫困户,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拨款。同时,改变面面俱到的救济式的扶贫形式,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4.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
13、农民收入 加快劳动力转移是低收入农户快速增加收入的首要措施。低收入农民家庭一般有较多剩余劳动力,但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比较差,转移的劳动力较少,所以,转移劳动力是快速提高收入的首要途径,也是一条捷径。 5.逐步建立完善、高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搞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基本生产权益的迫切需要。低收入群体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救助和有力扶持,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相关政策,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体系,保证低收入农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为组织开展好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进一步提高我局干部理论
14、文化素质,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我局高度重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开展,成立了以唐基和书记为组长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领导小组和党组中心组学习领导小组,精心组织,扎实开展了基层水利现状调查的各项工作,现将我局本次基层水利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 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我局对下基层调查人员进行了积极动员培训,将调查人员分为九组,分别由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分赴全区各乡镇、办事处、局下属单位、对口部门、服务对象,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入户走访调研等多种形式,针对当前我区水利工作中最需要、最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群众对当前社会风气、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不满意的问题以及领导干部在贯彻群众路线
15、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走访调研,并有针对性的对当地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农村安全饮水、山洪地质灾害、防汛抗旱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考察。经过全局领导干部45天的走访调查,截止目前,共走访调查了 13 个乡镇, 7 个办事处, 75 村组,走访民众0 户,共发放调查问卷 130 份,共收集整理各类问题 132 个,建议 65 条。 二、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水利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在贯彻群众路线、服务农村和农民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全区水利事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工作成绩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的认可和好评。但由于我区经济基
16、础薄弱,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造成我区的水利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与群众的期盼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类: 1、水利基础设施仍相对落后,百姓迫切要求政府加大对水利建设投入,加快水利建设步伐。我区大部分水利基础设施都是 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工程设计和质量先天不足,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不断加剧,渠道严重渗漏、山塘严重淤积,不能发挥正常功能,严重影响农业灌溉 ,村民尤其对山塘清淤要求迫切。我区很多山塘由于修筑年代已久,多年没有清淤,淤泥深厚,蓄水量少,满足不了灌溉用水需求,百姓要求政府继续加大对山塘清淤和五小工程的资金投入,扩大覆盖面。 2、水利工程建设期的管理有待加
17、强。一是部分水利工程的建设期与春耕生产用水期相冲突。百姓请求政府合理安排施工期,加快工程进度,在春耕生产前各蓄水工程要扫尾竣工,并尽快投入使用,确保春耕生产正常用水。二是水利工程建设时的弃土弃碴需进一步优化处理,工程竣工时要妥善处理,不得随意堆弃占用耕地、破坏农田水利设施,不要影响农业生产。 3、部分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权属问题不明,没有明确的文件确认权属。目前我区大部分水库的管理情况是由村里发包给个人放鱼,污染了水库水质,影响下游居民生产、生活用水质量,且承包人在抗旱期水库蓄水养鱼与农业灌溉用水产生矛盾。个别农村饮水工程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不明,工程没有正常运营,没达到设计目标和效果。 4、政府
18、对各镇、村、组的水利资金投入不均衡,各村、组在现有水利设施条件相当的情况下有的村、组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解决了大部分水利问题,有的村组近几年基本没得到政府水利资金投入,许多水利基础设施没跟上,当地群众强烈要求政府进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三、对策及建议 水利部门肩负着为农业灌溉、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为促进我区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必需重视并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深化思想认识,优化水利工程建设环境,营造合力治水兴水的良好社会氛围。 水利工程是纯公益性质的安保工程、民
19、生工程。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各级、各部门要加深对水利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水利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水利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设与当地百姓的矛盾纠纷问题,一要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政务平台,把水利工作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优化工程建设环境,确保水利工程正常施工。二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水利建设,为水利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稳定投入增长机制
20、。 水利建设重在投入。各级政府要积极拓宽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努力保障建设资金需求。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镇村要采取 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筹资酬劳的方式,水利部门派出技术人员给予技术指导,鼓励老百姓自主建设水利设施,提高老百姓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形成资金合力,发挥更大效益。三是加强项目策划,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部门支持,在国家政策范围内争取更多关系民生水利项目资金。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逐步建立水利建设长期、稳定投入保障机制。 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期的管理和对已建水利工程的监管。 近年来我区的水利工程项目多,点多面广,下阶段我局将进一步优化工程施工期,采取派出
21、技术员长期蹲点监督,领导定期或不定期督查的方式对工程质量和进度及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快进度完工,尽快投入使用,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对我区所有已建和原有的水利工程、设施要做到责权明确,要与当地政府做好工程移交手续,明确责任主体,制定好各项管理制度,我局要加强监管力度,尤其要明确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水库的责权问题,确保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正常运行,保障村民安全饮水,水库工程要在保障农田灌溉用水量和水质的前提下发挥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镇力求高标准规划设计,严要求科学统筹,在大力推进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狠抓以农村建筑、城镇基础设施、自然环境改善为内容的人居
22、环境建设。特别是今年,我镇紧紧围绕市委五五战略、县委办好两件大事,统筹城乡建设美丽家园的目标任务,以超常的力度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镇位于*县北部,南枕*山麓,北连*,东至*,*四面环山,沟壑纵深,气候适宜,环境宜人。全镇国土面积166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总人口13700人,农业人口12723人,耕地面积 1万亩,林地面积 5.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 6.3%。平均海拔1534m,年降雨量为610毫米,无霜期120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谷子、马铃薯、小杂粮等。 境内交通便捷,汾屯线、王关线穿镇而过,具有黄金三角之称;境内矿产丰富
23、,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铝矾土等,探明煤炭资源储量2930万吨,铝矾土资源储量1000万吨,发展潜力巨大。工业作为*的主导产业,现有煤炭企业5个,年设计生产能力达480万吨,铝矾土厂1个,建材厂3个。属于我县北部工业区。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紧扣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理清思路,审时度势,以经济建设为主线,以多元发展为原则,以引资上项为手段,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在转型中实现了跨越,在机遇中实现了崛起。 村庄改造力度势头强劲。我们按照由各村自行组织,镇政府全力支持的村庄提升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中。其中,古寨村综合改造项目,已投资1000余万元,涉及周边绿化、污水排水系统建设、所坝和防洪渠修建、旧房拆迁等民生项
24、目;铁水沟村综合改造工程于5月底开工,投资300余万元,对居民房屋外立面加固、进行新型环保节吊炕推广、污水排水系统建设等,目前各项工程也基本完工。农民培训工作持续跟进。积极为长期在村的农民开展技能培训,积极实施了农民就业培训工程,实现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余人。环境整治工作强势推进。全镇总投资200余万元,对*、红莲、铁水沟、虎限、后沟、前西、太山沟、南坪、大栅、松树、前军、古寨、贾郭、王凤等14个村进行了危房改造;大栅村投资80余万元新修 1.4公里的出村路;岩进石、道北、坡底、虎限、神灵、前西等16个村,都完成了节能路灯的安装。城镇建设阔步前行。铁水沟村投资200余万元在全镇率先进行
25、了美好家园建设,收到良好效果。*、后沟等村累计投资45 5万元,完成211户美丽乡村改造工程;古寨村投资180万元,实施街巷整治,集中搬迁居民47户。生态绿化工作蓬勃发展。大栅、松树、西沟三村总投资75万元,种植了2500亩生态林;铁水、口头、大栅、古寨、松树、西沟、红莲七村总投资6 8.4万元,种植了经济林1200亩;铁水沟村投资60万元,种植了201X亩的油松;后军村投资120万元,种植了4000亩的油松。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结构不合理。由于我镇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我镇形成了工强农弱三产缓的尴尬局面。天干少雨,春秋短暂,地少贫瘠等自然因素导致农业成为我镇发展的短板,山大沟深,交通
26、网闭塞,观念落后等因素制约着我镇三产项目的发展。 二是交通不发达。汾屯线、王关线是我镇经济发展的主动脉,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物流业的兴起,现有公路已经不能满足现状。此外,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现行村庄道路延沟而建,呈放射性状态,路路不相连,村村不互通,严重制约了群众的日常出行和经济发展。 三是饮水不安全。通过调研发现,*村、红莲村及个别村,饮用水基本上都不达标,至今饮用的都是浅表层水,由于煤矿的开采,浅表层水已经受到污染,解决饮水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此外,*村、红莲村一带缺水比较严重,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四是就业不稳定。据调查,我镇目前仍有一部分闲置人员。虽然有五大主体企业,但都处于基建
27、状况,需要人员不是太多。尽管我镇也在积极鼓励农民创办合作社,但收效其微,更多的还是依靠政府给予解决,给我镇的维稳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五是村镇建设落后,基础设施较差。*村作为镇政府所在地,街道建设落后,水、电、绿等基础设施较差,旧街较窄而且门面房杂乱无章,高低不一,规格不一,布局不合理,而且涉及户数又多,改造拆迁存在很大困难,新区规划还没有完成,加上集体经济簿弱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镇镇区的建设和发展。 三、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任务 加快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 在今后五年内,我镇将着重打造四区一枢纽城镇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全镇百姓享受舒适的高品质生活。 一枢纽: 即
28、以*村为中心,以红莲村、松树村为外延,拓宽城镇空间发展布局,依靠交通便利等优势,重点建设现代商业物流集贸枢纽,加快商品货物流通,带动、带活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区: 即以后沟村为中心的北片区、以古寨村为中心的南片区、以西沟村、铁水沟村的西片区、以王凤村、贾郭村的东片区。 四区以各自产业为主导,发挥产业优势,凝聚核心力,拓展竞争力,在小循环中发掘潜力,在大循环发挥优势,逐步实现强村帮弱村、富村帮穷村、大村帮小村、先进村帮落后村、优势村帮劣势村的良好局面。 未来五年,我们将不断完善中心镇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绿化、环卫保洁、给水排水等方面的功能配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强化中心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更多农民
29、向城镇集聚。 推进民生事业普惠化进程 教育事业。按照教育强镇目标,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年内完成*小学建设。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全镇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双百目标。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确保良好育人环境,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医疗事业。结合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意见,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卫生人员培训,健全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加大扶贫救助力度,进一步做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确保群众生命健康。 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完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户评比活动,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