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钱”的发展及其艺术价值.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8702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莽钱”的发展及其艺术价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莽钱”的发展及其艺术价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莽钱”的发展及其艺术价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莽钱”的发展及其艺术价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莽钱”的发展及其艺术价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莽钱”的发展及其艺术价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莽钱”的发展及其艺术价值.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莽钱”的发展及其艺术价值摘要: 公元6年,王莽居摄,变汉制。自居摄二年(公元7年)到天凤元年(公元14年)八年间,王莽共推行币制改革达四次之多,每进行一次货币改革,就会造成一次社会大动荡。这就不难得出,我国钱币史上第一次由盛到衰的转变是从王莽篡夺政权并改变原有币制开始表面化。虽然王莽新朝存在时间很短,但在中国货币史上的地位却是很重要的。关键词: “莽钱”、币制改革、艺术价值 从西汉到东汉的过渡阶段,正是王莽新政时期,也是中国钱币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从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到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短短的八年之间,王莽推行的货币变革次数多达四次,而且每一次的货币改革都会造成一次后果极其严重的

2、社会动荡。“百姓愦乱,其货不行。民私以五铢钱市买。莽患之,下诏:敢非井田、挟五铢钱者为惑众,投诸四裔以御魑魅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抵罪者,自公卿大夫至庶人,不可称数毋拘它所。众民卖买五谷、布帛、丝绵之物,周于民用而不雠者,均官有以考检厥实,用其本贾取之,毋令折钱。万物卬贵,过平一钱,则以平贾卖与民。其贾氐贱,减平者,听民自相与市,以防贵庾者。民欲祭祀、丧纪而无用者,钱府以所入工、商之贡但赊之,祭祀无过旬日,丧纪毋过三月。民或乏绝,欲贷以治产业者,均授之,除其费,计所得受息。毋过岁什一莽以私铸钱死,及非沮宝货投四裔,犯法者多,不可胜行,乃更轻其法;私铸

3、作泉布者,与妻子没入为官奴婢;吏及比伍,知而不举告,与同罪;非沮宝货,民罚作一岁,吏免官。犯者俞众,及五人相坐皆没入,郡国槛车铁锁,传送长安钟官,愁苦死者什六七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徭役烦剧,而枯、旱、蝗虫相因。又用制作未定,上自公侯,下至小吏,皆不得奉禄,而私赋敛,货赂上流,狱讼不决。吏用苛暴立威,旁缘莽禁,侵刻小民。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起为盗贼,依阻山泽,吏不能禽而覆蔽之,浸淫日广,于是青、徐、荆楚之地往往万数。战斗死亡,缘边四夷所系虏,陷罪,饥疫,人相食”(东汉)班固撰: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中华书局,2007年。足以见得王莽推行的币制改革对社会经济生产、百姓生活乃至国

4、家安定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所发行货币的使用价值也因此一直背负着历史的骂名。然而,对于当前的收藏家来说,正是由于王莽的币制改革才会为后来人留下了如此精美绝伦的钱币。王莽虽然遗臭万年,但“莽钱”的艺术价值却远远超越了它的使用价值,他的制作工艺之匠心,铸造技术之先进,堪称中国古钱之一绝,有着极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而王莽币制改革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对后世历朝历代的币制改革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王莽时期币制改革 王莽时期一共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第一次币制改革是在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王莽居摄,变汉制,以周钱有子母相权,于是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泉五十。又造契刀、错刀。契刀,其环

5、如大钱,身形如刀,长二寸,文曰契刀五百。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曰一刀直五千。与五铢钱凡四品,并行”(东汉)班固撰: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中华书局,2007年。其中“一刀平五千”重量约为30克,其外型分为环柄和刀身两部分,环柄为方孔圆钱,环文上曰“一”,下曰“刀”,刀身上“平五千”三字,其中“平”是“值”的意思,即表示它的价值等于五千。“契刀五百”重约1618克,刀环有“契刀”两个字,横列方孔两侧,刀身铸有“五百”二字,价值为五百。“大泉五十”重约712克,却分别要当重约3.5克的汉五铢五千枚、五百枚及五十枚用。第一次币制改革主要是铸造大面值货币,其中两品属刀币(契刀,错刀),一品属泉币

6、(大泉)。另一品五铢钱是继承前朝旧制,其面值是一。 第二次币制改革是在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这一年王莽称帝,为了杜绝人们思汉之情,奴化百姓思想以及巩固其政治统治,“以为书刘字有金、刀,乃罢错刀、契刀及五铢钱”(东汉)班固撰: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中华书局,2007年。保留此前的“大泉五十”,另铸“小泉值一”,两品货币并行于市。这次币制改革,主要原因在于王莽笃信谶纬之说,为了革除汉室,兴立新莽政权。汉朝是“刘”姓天下,“刘”字的繁体字中的“金、刀”笔划偏旁。而刀和铢都与“刀”或“金”字有关联,犯了王莽的禁忌。于是下令与“金”、“刀”有关的契刀、错刀、五铢钱均行禁铸,只剩下“布”、“泉

7、”两种了。第三次币制改革是在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与第二次改革仅相差一年,改革却是最为复杂。史称“凡宝货五物,六名,二十八品”,所推行的货币制度称为 “宝货制”。“更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曰宝货黄金重一斤,直钱万。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直千。是为银货二品元龟岠冉长尺二寸,直二千一百六十,为大贝十朋。公龟九寸,直五百,为壮贝十朋。侯龟七寸以上,直三百,为幺贝十朋。子龟五寸以上,直百,为小贝十朋。是为龟宝四品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壮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五十。幺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三十。小贝寸二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十。不盈

8、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率枚直钱三。是为贝货五品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小布长寸五分,重十五铢,文曰小布一百。自小布以上,各相长一分,相重一铢,文各为其布名,直各加一百。上至大布,长二寸四分,重一两,而直千钱矣。是为布货十品凡宝货三物,六名,二十八品”(东汉)班固撰: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中华书局,2007年。然而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往往大刀阔斧的改革如果背离里社会发展的规律就会被宣告失败,王莽的这一次改革也是如此。“百姓不从”,王莽就强行其法,令“吏民出入,持布钱以副符传,不持者,厨传勿舍,关津苛留,公卿皆持入宫殿门,欲以重而行之”(东汉)班固撰:汉

9、书.卷九十九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中华书局,2007年。为了树立“宝货制”的威信和影响力,王莽又将其作为“通行证”使用,导致其货币庞杂繁琐,核算极不合理,使用混乱不堪,“铸作钱布皆用铜,淆以连锡,文质周郭放汉五铢钱云。其金、银与它物杂,色不纯好,龟不盈五寸,贝不盈六分,皆不得为宝货。元龟为蔡,非四民所得居,有者,入大卜受直。百姓愦乱,其货不行。民私以五铢钱市买”。(东汉)班固撰: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中华书局,2007年。因此它的失败是必然的。王莽的最后一次币制改革发生在地皇元年(公元20年),“罢大小钱,更行货布,长二寸五分,广一寸,真货钱二十五。货钱径一寸,重五铢,枚直一。两品并

10、行”(东汉)班固撰: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第六十九下,中华书局,2007年。这一次币制改革很显然是为缓解上一次的改革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衰败和社会矛盾的激化而进行了。“宝货制”的推行使得当时社会“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抵罪者,自公卿大夫至庶人,不可称数”(东汉)班固撰: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中华书局,2007年。,但是经过最初的三次大费周折的币制改革,整个社会早已被摧残的千疮百孔,动荡不堪,民生凋败,百业俱废,田地荒芜,人民背井离乡,盗寇四起,“莽钱”也早已失去了天下人对它的信心。从另一方面看来,对“莽钱”的这种态度也使得人们回忆起了五铢钱的美

11、好,进而也渴望那个至少可以让人民有吃有住的大汉王朝,为后来东汉政权的建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从整个历史的发展看来,王莽的这一次币制改革也不过是其政权的最后一次挣扎,“莽钱”不仅没有达到王莽所期望的效果,反而为其政权的倒台埋下了恶果。二、莽钱的矢与得王莽这样大费周章的在八年中进行的这四次币制改革,在我看来其目的有四个:一是为了削弱刘汉势力的影响,破坏他们的经济基础,为其篡汉称帝打下基础;二是摧毁刘汉影响下的社会基础,树立他在称帝之后的声望和影响力;其三是以币制改革为手段,变向的大量从民间掠财以缓解财政危机和庞大的军政开支;最后则是为了复古改制,以古代圣贤之说为理由,通过币制改革,巩固新政权,加强

12、其集权统治力。为了自己的权力宝座可以牢不可破,王莽不遗余力的一次又一次推行他的币制改革,为一己私欲而致使生灵涂炭,“每壹易钱,民用破业,而大陷刑。莽以私铸钱死,及非沮宝货投四裔,犯法者多,不可胜行,乃更轻其法;私铸作泉布者,与妻子没入为官奴婢;吏及比伍,知而不举告,与同罪;非沮宝货,民罚作一岁,吏免官。犯者俞众,及五人相坐皆没入,郡国槛车铁锁,传送长安钟官,愁苦死者什六七”(东汉)班固撰: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中华书局,2007年。然而,王莽夺取的西汉政权本来就是支离破碎、腐败不堪的,想要挽救这个残局就需要针对问题所在而下药,可他却不切实际的托古改制,以古之圣贤之说为靠山,插诨打科般

13、的引经据典,把币制改革这一关系社会民生的大事当做儿戏一般,以此做为敛财的手段,在短短8年进行多次改革,发行种类繁多的货币,而且每次改革都是利用政治压力强制推行,造成社会极大的混乱。然而其所发行的货币大多是虚值大钱,价值混乱,换算方式繁琐,王莽通过这种不等价交换的方式对人民进行掠夺,才会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地方豪强又借货币改革之良机,私铸各种虚值大钱,把民间的资本过分的集中到政府来弥补局部的经济混乱,反而极大的破坏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物价虚高,交易方式散乱。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单从币制改革一件事就可看出王莽的新朝最终也只不过是这潮来潮往的历史长河中的浪花一朵。历史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

14、“莽钱”失的一面,但在今天看来,它的本身也是极具价值的,无论从钱文艺术上还是铸造技术上,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如,“小泉直一”仅重0.55克,是中国历代钱币中最轻的货币,这种高质量的铸币说明了当时就已具有高超的制造工艺。此外,这种主、辅币相结合的货币制度在历史上第一次实行,为后世的币制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众多实物不难看出,“莽钱”的铸造都有外廓高挺的特点。这样的外型特别对钱文的保护作用极大,因此现存的“莽钱”文理清晰,尤为精美。当然,它的精美更多得益于当时的一套先进的铸造技术。新莽时期,汉末成熟的铲状范铸工艺继续使用。范的制造方法是先制成阳文泥或铜母范,再翻成或铸成铜或泥阴文子范,用面

15、、背两块阴文子范合成一套铸成呈平面树状的钱树。王莽的新朝,更多的是采用现代称之为壳型铸造或叠铸的工艺来铸钱。这种工艺先制成盘状的阳文铜范母,由铜范母翻出阴文泥子范。由于铜范母的巧妙设计,使两块阴文泥子范合在一起刚好为一套,多套叠在一起外涂胶泥成为一体,经烘范干燥后浇铸,铸出成立体的多层花状钱树。铸造大钱五十的陶范就是由38套上下子范配合而成,一次可以铸造出304枚钱币。王莽时期的制范工艺不仅继承了西汉时期先进的制范工艺,还将此工艺发扬光大,制造出了很多的钱币精品。从古至今,让收藏家都爱不释手的金错刀就是精品中的精品。从外形看,它像现代人用的钥匙。是第一次币制改革的产物,1枚可抵5000枚汉代时

16、期的“五铢钱”。由于价值极其昂贵,为了防止盗铸,王莽别出心裁,“一刀平五千”钱的“一刀”两字竟用黄金镶错而成,故名“金错刀”,王莽把黄金错在钱币上,是一种独特的创举,它是我国最早使用,而且也是唯一使用错金工艺制成的钱币,这种错金技术现在已经失传。这种“金错刀”因其形状奇异,制作精致,自东汉以来就为世人所喜爱,被泉家誉为“钱绝”。历代文人雅士也为金错刀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句,唐代大诗人杜甫和李白分别作诗对雪诗和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云:“金错刀囊罄,银壶酒易赊”,“一诺许他人,千金金错刀”。它仅流通两年便废止,不过正因其发行时间短,传世极少,工艺又极为精致,故成为了国家级珍品。“莽钱”在钱币的附属价值

17、上也是有所创新的。在王莽新政之前的货币均是计重货币,而“莽钱”首次以计值为货币单位,开创了后世历朝币制当十、当百、当千货币进制的进位制的先河,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货币在大数额交易中的流通,加速了大额度的通商贸易的发展,为东汉以后历朝历代所沿袭。除此之外,王莽的币制改革中还有许多独特的尝试,“他还大胆地采用了各种不同质地制作钱币,如布质、铜质、金制、银质、纸质、铝合金质等等,大大扩充了钱币质地的范围” 李伟:王莽的币制改革,史志园地,2001年。“莽钱”如此之多的优势让我觉得王莽的币制改革只是出现在了一个不合适的历史时期和历史环境,才会导致他的失败,然而他对币制改革的创新力和想象力,是不能被他的失

18、败所掩盖的,“莽钱”还是有它自身的魅力所在,王莽对钱币的种种尝试都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三、“莽钱”的价值所在艺术特色的体现说“莽钱”其自身价值极高,那就不能不说的是它为收藏家们所津津乐道的钱文艺术价值。结合史料记载和现存实物不难看出,王莽时期在钱币文字艺术上不仅继承了前代的成就,还开创了新朝书法艺术的新风格。例如十布、货布和货泉的文字,是采用悬针篆。这悬针篆又名垂针篆,顾名思义是篆书的异体。而在莽钱中最著名的就是布泉上的悬针篆。就拿布泉为例。布泉钱径2.55厘米,重3.3克,穿右曰布穿左曰泉。泉布上的悬针篆,笔划流畅峻峭,布局均匀得体;笔画最长达到30毫米,而高、宽不过0.3毫米,特别

19、是中锋收笔缓慢有力,呈现锋芒状犹如悬针,更显得刚健挺拔,就是现代铸造技术也恐怕难以达到。除布泉外,还有货布和大布黄千较为突出。这两种钱的悬针篆很具典型性,线条纤细,笔锋刚劲,就像铁钱蜿蜒。尤其是货布篆文风格,不仅继承了传统笔法,还注入了一些创新元素。货布就造型和书法而言,较大布黄千更成熟些,不仅表现了浓厚的古意还增添了新鲜感。清代泉学家翁树培在古泉汇考中说道:“货布二字细瘦如针,莽钱中之最精者。”(清)翁树培撰:古泉汇考.卷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因为“货布”的形制大小如同“大布黄千”,自古以来很多钱币学者皆认为其形制是仿战国时期的布币所铸。“大布黄千当系仿战国时期楚国货币殊布当而铸,

20、因两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新铸的货布又是在大布黄千的基础上,使铸造和文字更加精整、规范从钱币造型看,大布黄千的形制基本仿殊布,是殊布形体的缩小,但其首部的圆孔却由大变小。而货布则一改殊布和大布黄千的首、身和足长的比例,特别是改变了殊布和大布黄千首部上宽下窄倒梯形,则布身上的双肩必然由宽变窄,仅示以仿先秦布币之意。因而货布形式的创新,给人以简洁、匀称、高雅之感,但又不失布币的特征。从文字内容看,大布黄千币文读法一改殊布面文先上后下的顺序,为先右后左平读,货布文字排列右曰货,左曰布,亦为横读。从币文书体看,三种币文虽均为篆书,但殊布笔画带有战国时期古篆所特有的直笔手法,大布黄千乃古篆之变体,

21、其面文篆字运笔已透露出悬针篆笔意,而货布则为成熟的悬针篆。王莽货布篆文的风格,不但继承着秦诏版、汉金文的中锋用笔、转折兼容的传统笔法,而且注入了趋向个性解放的时代风貌,是一种书体上的创新,亦是当时审美风尚的反映。从文字结构看,大布黄千文字匀称得体、八面取势,而货布则是上部笔画密集,下部笔画疏朗。” 王振华,郝福祥:王莽“货布”造型及书法探源,文物春秋,2004年第二期。参考文献:【1】(东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2】张怀银著:河南出土钱币丛书,中华书局,2006年。【3】王振华、郝福祥著:王莽“货布”造型及书法探源,文物春秋,2004年第二期。【4】杨萍:莽钱及其铸造技术【5

22、】李炎:谈谈王莽执政时期的钱币,1994年5月15日【6】陈世:谈王莽钱币的价值从以上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莽钱特别是“货布”有着很深的研究,他从很多方面向广大学者分享了莽钱中“货布”的精美以及它是如何一步步的让自己发出光芒。王莽钱币的书法艺术,正如钱币学家唐石文先生所说:“莽钱笔画妩媚多姿,毫无妖冶之气。”其篆法之美,布局之妙,是此前历代钱币书法所无法比拟的。四、总结由于以上对“莽钱”的分析,或许我们还可以换一种角度去猜测,王莽的上台,或许是因为他能够收买民心(之后不合理的改革使其失去民心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可以协调种种的矛盾,而西汉的上层统治阶级也许希望通过王莽来拯救这个支离破碎、

23、摇摇欲坠的末日王朝,才使得他有机可乘,翁夺婿位。而在王莽掌握权力后才发现当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能够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了,于是他选择了托古改制,而货币政策的调整也是他改革的重要部分。也许他的目标还是想要挽救当时的社会现状,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社会制度,于是他开始大刀阔斧的推行他的币制改革,虽然掺杂了个人的野心但还是可以把它放在次要方面。然而意外的是,王莽的币制改革很不幸没有正中其要害,反而起了反作用,使得人民生灵涂炭,极大破坏了社会经济,甚至将他刚刚得手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推进了坟墓,所以注定它的结局是以失败而告终。币制改革所造成的严重恶果无疑证明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错误,没有考虑社会现实和人民大众,没有遵

24、守当时的货币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尺度规律,发行货币面值过大,而且体系繁杂。当他改革的货币无法流通时,也只是利用自己的权势强制执行。在我看来,造成这样的后果一方面原因是王莽的个人极强的占有欲使他麻木,一味的想通过币制改革的优势来达到他的极权统治,却将货币改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他却忽略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发展规律,企图用不合规则的改良来达到一个符合规则的朝代更替。所以他的币制改革是不能够被社会和历史所接受。从另一方面看,莽钱的“奇思妙想”,大胆创新,不能不说他是制钱艺术上的一种进步。在铸造技术上,他结合汉末成熟的铲状范铸技术,采用现代称之为壳型铸造或叠铸的工艺,不仅提高了制钱的效率,而且提升了钱币的质量,使其更容易保存,这体现了莽钱极高的工艺水平,为后世铸钱由硬模向砂型模的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引线作用;此外,这种主、辅币相结合的货币制度在历史上第一次实行,为后世货币的进位制开创了先河;同时莽钱还极大的扩展了货币的材料,这对后世货币种类的发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推动坐用;而它在钱文上的造诣更是为后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它真正的艺术价值也正体现于此。虽然有人评价说这是历史的一次倒退,复古,但站在今天的这个流行趋势,如今社会上不也常常刮起一阵复古潮流吗?所以,我认为只要是精美的、优秀的,那也算是另一种进步。注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