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现代主义艺术特点艺术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8742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后现代主义艺术特点艺术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后现代主义艺术特点艺术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后现代主义艺术特点艺术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后现代主义艺术特点艺术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后现代主义艺术特点艺术论文.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后现代主义艺术特点-艺术论文后现代主义是起源于现代主义内部的一种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反叛,终日面对冷漠呆板的设计人们已感到厌倦,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具有人性化,人情味产品需求的心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风格上更是两个极端,但在诸多方面互有异同。例如哈桑在后现代主义转向中对二者的部分进行了如下比较: 哲学上:现代主义是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 思想上:现代主义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后现代主义则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以人为本。 方法上:现代主义遵循物性的绝对作用,标准化,一体化,产业化和高效率、高技术。后现代主义

2、则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 设计语言上:现代主义遵循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无用的装饰就是犯罪” (洛斯语);后现代主义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强调历史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和“少令人生厌”(less is bore)。 被现代主义奉为经典的名言“功能决定形式”, “少就是多”的原则,忽视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达卢齐说:“材料和装饰是组成产品的细胞”。功能主义反对装饰是因其以理性的逻辑的态度对待设计,而今,时代已不同于以前,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更复杂,人们的审美情趣,

3、生活品位变得更高。因而,现代主义设计所遵循的功能主义、减少主义原则日渐受到挑战和质疑。设计在线.中国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现代主义风格引领设计潮流已近一个世纪。从威廉莫里斯为“红屋”设计的家具、到麦金托什设计的直背餐椅、从赖特的“流水山庄”、到格罗皮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都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然而,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注重人性化、自由化、 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

4、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其二:注重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其三: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并与现代技术相结 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其四: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统一 后现代主义以复杂性

5、和矛盾性去洗刷现代主义的简洁性、单一性。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等设计手段,以模棱两可的紧张感取代陈直不误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杂乱取代明确统一,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多元化的统一。 后现代主义是不确定的、多义的、混杂的意向组合,特别是弥漫在生活空气中的一种气氛、一种像病毒那样可传染的情绪或者一种对待各种事情的感觉,甚至是一种表现事物的“技艺”。直到今天,还没有一种全面有效的叙事方式能够充分表述“现代性”或“后现代主义”之类的超复杂问题。 让我们从一开始就排除几个不可能的后现代主义定义。第一,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风格概念。那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的观念,之所以不能成立,乃是因为,不管以什么

6、样的风格术语来界定现代与后现代主义,人们发现两者其实难于区分,或者,后者只不过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强化或变调而已。人们早已指出哈桑关于后现代主义的那些区别性特征(如“不确定性”、“内在性”等等),根本不能成立。以风格或语言来界定后现代主义,还会导致某个作品的某些部分是现代主义,另一些部分则是后现代主义的荒谬结论(例如认为尤利西斯的意识流部分是现代主义,而其戏拟或滑稽模仿部分则是后现代主义,又比如认为埃森曼的建筑语言是现代主义的,但其空间却是后现代主义的,等等)。第二,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一个时期概念或一个艺术运动的概念。因为,其一,它首先错误地将现代主义视为一个有时间性的艺术运动(比如从18

7、60年到1960年),这种错误会产生将“所有”1960年以后的艺术都视为后现代主义主义的荒唐结论;其二,它不是建立在一种庸俗的社会决定论之上(比如在詹明信那里),就是建立在某些断言“我们已经进入后现代主义”的启示录式的独断论之上(比如博德里亚,以及大多数低级后现代主义主义理论家)。桑托尔(F. F. Centore)就指出:“后现代主义主义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非官方的国教,一种新的救世神话,具有普世的有效性,每一个好公民都必须遵守。事实上,不追随这一自由共识的人犯下了叛逆罪。以诸如激进的解释学、解构主义、新实用主义或后现代主义主义为名,当下的正统教义教导人们现代世界(16001945),已随着上

8、帝的分崩离析与客观科学一道,永远地过去了。应该代之以一种更具流动性的不定形的过程的世界,因此它呼吁一种更加激进的解释模式。它坚持每一种东西只是现实的一个隐喻或象征,而现实并不存在。每一种事物都是历史的功能;所有的文化与宗教都只是时间性的、暂时的与神话的。第三,后现代主义不是西方当代艺术的现实,它只是、并且始终只是一种观念形式,一个批评概念或美学概念。这一点特别值得一提。某些天真的后现代主义主义者相信,我们“已经进入”某个划时代的时期,在这儿,一切皆“后现代主义”了。而在中国,由于一些更加天真的后现代主义主义学者的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介绍,以及自始就乱轰轰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以至于在日常意

9、识中,人们产生了“西方已经进入后现代主义,我们该怎么办?”式的无端焦虑,或是“我们应该绕过现代直接进入后现代主义”式的乌托邦狂想。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绝非西方一种社会现实,甚至不是一种思想现实。 其实后现代主义代表了一种全球化的新趋势,全球化并不是普遍趋同一致,都达到美国和日本的生活水平,至少我们在许多方面还没完成现代化呢,而是说现在出现了现代化事业的新方向或批判现代化事业。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存在着并置或不平衡的现象。也就是说在后现代主义社会中现代的特征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都是有的。后现代主义试图以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东西带动和改造现代的东西。这也是用于全球化的世界,因此,中国也是处于一个后

10、现代主义时代,不过在我们这里现代的更多一些。后现代主义社会所描述的各种现象我们在以前所谓的未来学家那 里,比如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基本上已经见过了,不过现在就是换成了数字化时代、知识经济、全球化时代、网络时代等等。有些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社会的现实我们基本上还 没有遇到过,比如行政危机、法律危机,但是其他的一些后现代主义特征已经 在中国出现了,比如互联网的使用,电信方面的手机、生态危机。后现代主义 现象并不完全都是好事情,基本上说来,他所面临的是现代性的各种危机 ,后现代主义代表的是一种克服这种危机的希望和努力,在我们这里正在往现代性的“危机”的那方面赶呢

11、。后现代主义本身既是一种与八十年代以前的社会在社会结构上的断裂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新兴的话语现象,而且尤其是一种话语方式。 其次,后现代主义实践是高级文化的堕落,但却是一种有意的堕落,有意将自己下降到低级文化的水平。它想要找到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它使得它更具消费性,因此它利用叙事、熟悉符号与简单形式的种种好处。它的主要形式是态度与价值的多元化,人们可以任意地加以选择。社会现实在各个层面上都被当作异质的、片断的与偶然的东西加以肯定。 后现代主义态度可以归结为一个悖论:任何东西都是不确定的,包括这种“对任何事情的不信任”本身也是不确定的。所以它区别于怀疑论。反本质主义不信任本质,笛卡儿不信任感觉,

12、休谟不信任理性后现代主义连这种“不信任”本身都不信任。这个理想与现实的悖论的实质在于:生活意味着凑合着活,但凑合着活又不意味着生活。因此,与其说后现代主义是主义、思潮或艺术手法,不如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群众运动。不需要知道Derrida和Foucault就可以知道怎样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态度并没有超越现代,而是现代对自身悖论状态的自我表述。一个人好好上班,天天向上,按照机器允许我们做的事情去做事情,说各种政治正确的话,尽管无聊,但想到可预见的提升和时髦的休假方式就兴致勃勃。这些按部就班的欲望和工作是现代的。现代社会是无法反抗的,反抗就要有牺牲,而现代人不喜欢牺牲(那是前现代的风格和热情)。于

13、是,对自己状态的不满意就只能表达为不生气的自我嘲讽(如果生气就成了前现代的愤愤不平和不平则鸣)。这种“无理想的批判”是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关心的不是价值观,而是一种叙事方式。虽然对世界不满意,但不是批判它,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的荒谬并且按照荒谬把它进一步彻底荒谬化,以便在失去意义时获得快乐。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语法是:对于现代事物x,你总能按照x自己的逻辑,把x最终变成一种连x自己都不愿意接受的东西,或者使x变成一个悖论。比如,把庸俗变得更庸俗,庸俗到大众都不好意思。所以,后现代主义艺术是前卫艺术,而不会讨好大众。周星驰的大话西游、Quentin Tarantino的“Reservoir Do

14、gs”、Emir Kusturica的地下都是后现代主义电影,但不是好莱坞大片那种大受欢迎的电影,也不是纯艺术片。他们重视大众,却把大众的真善美“定义”改写为“问题”。这就是“解构”。后现代主义不是对某个理想世界的表达,而是对现代生活的现实描述,只不过它表达的是现代现实的悖论方面。后现代主义接近怀疑论。如Lyotard所言,后现代主义就是对元叙事的不信任。后现代主义不再有理想了,对于后现代主义,苦苦等待什么东西是一件很搞笑的事情。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的一个症候。就像发烧是感冒的症候,它以感冒为条件,但它确实是想克服感冒。后现代主义是没有制度支撑的表述方式,对一切制度和知识的怀疑,但不反抗。它以“认命”的方式表达了现代的所有困难。解构就是用充满创造性的chaos(混乱)去替代具有普遍秩序的logos(理性)。 说到后现代主义,有时候觉得它距离我们尚且遥远,有时候又觉得它就在眼前,因为今天我们说话总是要用到它;我们有时候觉得它的含义实在是混沌不清,有时候却能给出许多标志其特征的种种描述。对“后现代主义”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多义幻觉,我坚信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有,而欧洲人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是不会出现什么感知分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