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与“实”的创构——论意境的艺术构成.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8826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虚”与“实”的创构——论意境的艺术构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虚”与“实”的创构——论意境的艺术构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虚”与“实”的创构——论意境的艺术构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虚”与“实”的创构——论意境的艺术构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虚”与“实”的创构——论意境的艺术构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虚”与“实”的创构——论意境的艺术构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虚”与“实”的创构——论意境的艺术构成.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虚”与“实”的创构论意境的艺术构成2007年9月第34卷第5期山西师大(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x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Sept.2007Vo1.34No.5虚与实的创构论意境的艺术构成贾会敏,陈建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西安710055)摘要: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自从提出以来备受理论界关注,并给予了各种解读.情与景的交融即为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事实上,虚与实的创构也是意境艺术构成的重要内容.实境是指生动逼真表现出来的景,形,境,虚境是指由实境引发的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形象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的象

2、外之象,另一方面是伴随着由具象引发的想象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的象外之旨,虚中带实,实中带虚,体现的正是意境艺术构成的二元重生.关键词:意境;构成;审美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57(2007)05-0101-04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独特追求.当然中国美学史上还有诸如神韵,妙悟,风骨等范畴,但它们不像意境抓住了艺术美的特征,对中国艺术有较大的影响.可以说,意境理论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做出的特殊贡献.长期以来,中国的艺术家和批评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能否创造出艺术意境作为衡量艺术品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何谓中国

3、艺术之意境?意境又是怎样的结构?多少年来,无数学者为此争辩不休,在众多意见中,有一种流行的见解,即认为艺术意境就是情与景的交融,而其现代的和哲学的理论表述方式亦即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本文将对意境的艺术构成作现代性的美学思考,以期在对这一古老美学理论的现代话语阐释中,让它更确切地融人当前的艺术理论.自魏晋以来,中国古典美学发生了深刻而显着的转变,产生了一种新的审美标准和趣味,按宗白华先生的说法:晋人的美感和艺术观,就大体而言,是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为基础,富于简淡,玄远的意味,因而奠定了一千五百年来中国美感的基本倾向.1(P187)可以说这种审美趣味的转变正是在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魏晋玄学的启发和陶冶

4、下形成的.值得指出的是,魏晋之际,在儒,释,道三教的共同发展和融合中,佛学也构成了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美学被注入新的内容,在人们的审美视域中除了简淡,玄远,更增添了空灵,虚无.当我们去考察这种演变的过程时,无疑可以发现,魏晋哲学的发展正给我们提供了表现一个高远深广的审美世界的可能性,成为意境之艺术构成的依据,即虚实相生发展的本源性.就意境的艺术创构而言,我们将它分为虚实两境,实境是指生动逼真表现出来的景,形,境,虚境是指由实境引发的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形象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的象外之象,另一方面是伴随着由具象引发的想象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的象外之旨,其意蕴虚涵

5、,具收稿日期:2007-0510作者简介:贾会敏(1972),女,陕西澄城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文艺学硕士.陈建岭(1971一),女,上海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101?-有暗示性,只能领悟,不能直陈.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居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无形均有形.如李白的诗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首诗从词句本身来说,它写出了一些具体事物的意象,如玉阶,白露,秋月,这些意象可用个别的感官知觉去领会.但这些实景后蕴藏着一个虚,可以看成是一幕戏.戏里的主角是一个女子,在这凉意袭人的秋夜,孤

6、独的明月下,女子放下水晶帘,却无法人眠,只能望着窗外的秋月.再细琢磨一下,幕后显然还有一位未出台的男子.女子是因为想他感伤而无法人眠.这一切形成一个生动的意境,诗人正是要通过这意境传达出怨的情感,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境生于象外,这是刘禹锡对意境所作的最基本的规定.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提到,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表,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割寡和.境在表达形象层时,都还偏重在客体物的一方面,虽然这客体之物已进人艺术之境.如果对意境的生成作哲学上的考察,任何审美都离不开基本的物象,形象等形式.在对境的审美趣味形成之前,对象的审美代表了中国人审美的主要方式.周易中观物取象,易?系辞上云

7、:拟诸形容,象其物宜.从而奠定了这种审美思维方式.当象作为一美学范畴,味象意象都表达了一种审美体验和审美结果,象也者,像也,这首先表达了象的象征性意义,也就是说有意向性,要把内心所蕴藏的某种情感,用另一种具体的审美具象展现出来,在主客体,即心与物之间达到沟通而进人艺术生成之域,在心与物这种平行作用过程中,物增添了心的意的蕴味,而心中之情意又落实于具体物象,从各自的角度而言,充实了对方缺失的,没有的内容,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意象来把握对象生命本质.虚实相生,以有形见无形,也就是说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让人联想而产生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即不尽之意.这一点正是中国艺术意境创构的哲学本性,其实它源

8、于中国哲学本身对有生有灭的运动世界的理解观念.就像宗白华曾经认识到的,道家和儒家都强调虚实结合的宇宙本质,都发现宇宙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但这虚空却又是万有之根源,万物之源泉,运动之根本,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易传有云:易之为道也,累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2(P126)(易传?系辞下),而老子则谓虚一】02一而不屈,动而俞出3(P64),万物在虚空中流行,运化.而艺术作为世界生命的精神表现形式,当然要体会,表现这种对于世界的虚实相运的哲学领会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也具有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观赏中国山水画尤其是宋元以来的文人画时,经常会看到画面中很大一片空间不着一色,一片空旷的景色,或者天,

9、地,水以空白来表现.庄子日:瞻彼阙者,虚实生白.这个虚白不是几何学的空间间架,而是最活泼的生命源泉.一切不尽之意皆可表达.我们以元代画家倪瓒的代表作六君子图为例,他算得上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同时也代表了元代文人绘画的最高峰,此件作品中,实景分为两部分;近景有临江坡岸,其上挺拔着六株不同品种的树木,这构成了画面的主体,画的上方则用非常简单的几笔勾画出远山.除此之外,画面几乎不着一笔,一片空白,苍苍茫茫.尽管是空白,但通过周围的实景及构图,我们仍然能够通过无限的联想和遐思获得对这种虚的感受,人们很自然能够体会到江面萧条淡泊的意境.尽管江面是空白,人们从中获得的感受和理解却似乎更加丰富,更加虚灵,

10、正是以有限寓无限.空白能够给人们的联想提供无限的可能性,从而在实与虚的相互融合中让人获得对画面意境的感受.西方传统的油画填没画底,不留空白,画面上动荡的光和气氛仍是目睹的实境,而中国传统绘画的用心所在,正在无笔墨处,留白艺术正是代表了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即无限的宇宙,这空白要是回归到老子那里,即老子所说的无,表现了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所以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格式塔心理学在对形的问题进行探讨时,认为越是不完美的图形对人的知觉越具有更强的刺激4.阿恩海姆用此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格式塔是德文字gestalt的译音,中文一般把格式塔译为完形.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人们的知觉经验中,当视域中出现

11、不完美图形时,有一种极力将不完美图形改变为完美图形的内在驱动力.比如一个三角形或正方形有缺口时,会引起视觉中强烈追求完整,追求对称,和谐简洁的倾向,换言之,会激起一股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力,从而使知觉的兴奋程度大大提高.知觉中这种对简洁完美的格式塔的追求,被格式塔心理学称为完形压迫.因此,不完美的图形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产生想象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再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我们发现正是因为有了空白,才为那些有限的形装填了宇宙般的广阔无限性,使作品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取得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效果.中国人的这种艺术境界和哲理境界,正体现出了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意境的象

12、外之象,景外之景,其创构乃以虚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让人回味无穷.陶潜最着名的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字里行间对自然对人生的本真领悟都隐含在眼中所见实景之中,这是一种真实,平凡,清水出芙蓉般的美.它并不表现出也并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些特定的情感,却让人回味无穷,这是诗之优美的无我之境,正像中国宋元山水画所追求的表现美的理想一样.宋元山水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六君子图那幅以留白为最显着特征以外,其更多的画基本形象是画面山峦重迭,树木繁复,境地宽远,视野开阔,一望无际.这使得画有一种深厚的意味,除了简淡的悠远之外,还增添了空灵和虚无,使得虚与实互为创构,实中有虚,虚中

13、有实,在审美感受上更宽泛更自由.随着全景性整体性的画面,可提供众多的范围,使欣赏者去发现,富有更丰富的多义性,这是绘画艺术上高度发展了的无我之境.在古典美学总结时期的明清,清末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5(PI)明确指出第一流的作品以意境取胜,后来他又谈到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也6(PIO1).在这里他把境界看做是艺术美的本原.他曾提出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不同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体现的是有我之境,而陶诗和宋元山水体现的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

14、指艺术家带着情思以自我为主体观察外界物境,所以外界物境都带有艺术家的主观色彩.而无我之境的所谓无我,并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已经物化到外界物境,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没有自觉意识到,分不清哪个是主观的我,哪个是客观的物,这个物化的过程,也包含了虚实互为生成的过程.通过描写对象,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情感,因为有了虚与实的相互创构,这种情感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虚与实也体现了中国人最根本的宇宙观,即易经上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诗画的审美上也是凭借一虚一实,一阴一阳的节奏表达出来.宗白华曾说中国舞台艺术上空景的再现是受诗画的虚实结合的影响的,这主要指舞台艺术的

15、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例如戏曲艺术里关窗这一动作,它是由表演者的手势而突出了窗子的存在,这个窗就是因虚得实.此处的虚实与诗画的意境相通.这种境界是自由的,解脱的,体现了超越的维度,又是活泼的,亲切的,体现了现实的维度.所谓虚中带实,实中带虚,意境的艺术构成体现了虚实的二元重生及转向.艺术创构之虚与实的二元辩证性,就是生命运动本身的过程实质.虚实相生既是创作的重要原则,也是作品意境构成的具体表征.虚与实在艺术作品中,实表现为直接诉诸人的审美感受,虚则诉诸人的审美想象.这里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想象.在西方,古希腊的亚里土多德就已提出想象概念,他在心灵论,记忆和回忆等着作中都多次论及想象.他突破了理

16、性观限制,钟情于戏剧艺术,在心灵论中说道:想象不同于感觉和判断,想象时蕴蓄着感觉,而判断里又蕴蓄着想象.他认识到了想象与判断的区别,并对之有赞叹.在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中,想象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齐白石笔下的虾,是在水中游动的虾,但画面对水未着任何笔墨,欣赏者却能感受到虾是在水中游的,而且能感受到虾的自由欢畅,这就是审美时想象在起作用.审美想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即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想象,对眼前的事物,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进行彻底改造的想象.知觉想象则是在面对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品而展开的,当人的全部心理功能都活跃起来去感受艺术品时,人的想象活动便被激发起来了.对中国传

17、统山水诗画其意境的审美体验,主要是在领悟和感受.因为中国美学的基本名相并不是西方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范畴,它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内涵,它总是在对具体艺术现象的当下品评中才获得自己的意蕴.除了意境之外,还有妙悟,神韵,风情等名相,要想理解他们的内涵,必须进入具体的审美境域,在当下的审美活动中构成对这些范畴的认识,这就需要审美者用全部的生命体验与人生境界去领悟与感受.上面引述的陶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103体现出一种宇宙的和谐,而观赏者安静肃穆,怡然自得的人生态度也悄然呈现出来,这些言外之意使人进入一种无意识的冥想境界.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和无意识构成,除了人能自觉到的意识外

18、,更大量的无穷无尽的是无意识,这两者是一个活跃的动态系统,可以自动转换.正因此,游心内运的无意识使得艺术创造更加自由和腾跃.采菊东篱,却不经意间领悟到了悠闲,惬意和无欲无求的人生状态,这是一种参透生命真谛的内心宁静.悠然见南山一种无意识,无欲求的蓦然间的顿悟.通过发掘能真正体会宇宙生命整体的主观条件,体现出道家特有的审美主体意识.主体的内心宁静是这种体验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忘我,处于无所期待的主观心态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进入最本真的境域.在这里,意境的虚与实体现了生命的无穷尽,还有与现实对象的相统一.关于意境的创构,宗白华强调的是中国艺术意境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

19、,肉身化1(P151).虚,实同为中国艺术意境创构之二元,所谓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虚与实的统一;就此深化下去,虚,实的统一,其实也是想象与形象的统一;离形无以想象,去想象则无以存形,惟有虚,实统一,才能直探生命的本原.1(P156)诚如王德胜所见,我们从中国艺术实践形态方面所看到的,尽管中国艺术时时泛流着强烈的道德情绪,但就艺术意境创构的纯粹性而言,采取虚实相生二元统一的意境表现方法,这种统一无疑就应表现为互相包容和渗透的关系.只有这样,意境表现才能完成,意境之美才得以诞生,从而使精神构成的二元真正成为艺术意境的二元.参考文献: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1.2周易正义M.北

20、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老子.道德经M.上海:三联书店,1985.4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王国维.人间词话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6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TheCreationofVirtualandRealWorldJIAHuimin,CHENJianling(SchoolofFineArts,Xi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andTechnology,Xian,ShaanxHlO055,China)Abstract:Artisticconceptionisanimport

21、antcategoryinclassicalChineseaesthetics.Sinceitwasadvanced,ithasreceivedmoreandmoreattentionandwasgivendifferentinterpretationsinthetheoreticalcircles.Theintegrationofmoodandsceneisthemostrepresentativeone.Infact,thecreationofthevirtualandrealworldisalsoanimportantcomponentofartisticcreation.Thereal

22、conceptionreferstothevividscene,shapeandambiencewhilethevirtualconceptreferstotheimaginativespaceactivatedbytherealscene.Ononehand,itistheextensionandamplificationoftheoriginalimagethroughassociation.Ontheotherhand,itistheimaginationoftherealobiect,whichwillleadtotheexperienceandreflectionoftheaffection,moodandmeaning.Theintegrationofreal-ityandvirtualworldreflectsthedualrecreationofartisticcinception.Keywords:artisticconception;creation;aesthetics一1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