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生及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生及发展.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论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生及发展 孙名君 08级现当代文学 中国工农兵文艺思潮是指二十世纪中期出现的、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理论核心、绵延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种文艺思潮。工农兵思潮的源头是苏区文学,是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思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4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解放区的特殊发展。工农兵文学是以工农兵为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的文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毛泽东在其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工农兵文学做了简洁的概括:“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任何
2、文学现象都是历史的产物,文学思潮也不例外,因此,我们研究与评判一种文学思潮,必须将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结合它产生的特定社会背景进行综合的考察和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它的勃兴与繁荣有它的历史必然性。首先,面对抗日救亡的主要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先后开辟了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广大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工农兵当家做主的人民政权,产生了相应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其次,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确立,使工农兵文学思潮权威化、正策化,成为解放区的文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明确提出,文学大众化就是“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思想特别是讲话的发表,成为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全面系
3、统的理论纲领。再次,有一批文学理论家的倡导和一大批作家致力于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创作,他们有从国统区和进入解放区的作家和大量的文学青年,也有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作家。第四,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是民间文学的深厚土壤、广大民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是工农兵文学赖以勃兴繁荣的重要基础。工农兵文学思潮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思潮出现在中国文坛上,必然有独立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区别于其他思潮的独特的特征。首先,理论的体系化、完整化。讲话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工农兵文艺思潮的理论主张,即以“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中心和出发点、在文艺的性质、功能、任务、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批评标准等一系列问
4、题上建立起一整套理论体系。其主要观点是:第一,规定了工农兵文艺的性质、功能、任务及其实现途径;第二,确立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第三,强调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第四,认为文艺必须服从于政治;第五,提出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批评标准。其次,群众文艺运动的蓬勃发展。根据地的群众文艺运动空前繁荣,许多农村建立了俱乐部,组织业余剧团、秧歌队,开展多种新式的文艺创作和文艺宣传活动。既有秧歌、鼓书、梆子戏,上党宫调、小花戏、皮簧等民间样式,也有话剧、诗歌、歌剧等新形式,可谓是不拘一格活泼多样。在这些蓬勃运动的开展下,一批优秀作品应运而生。新秧歌运动产生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大家好等一批优秀作品;诗歌创作
5、中出现了一些民谣,如东方红、平型关、百团大战等;戏曲方面涌现出了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血泪仇等为代表的包括地方剧种改革的成就。曲艺方面如毕革飞的快板诗,王尊三的说书都有较大的影响。此外,其他的文艺样式都产生了大量的有影响的作品。 再次,作家深入生活,创作出现新局面。随着文艺运动的蓬勃展开,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他们早长期与群众同生死共患难的艰苦斗争中打成一片,真正把立足点转移到工农兵方面来,转到群众生活中来,创作出崭新的人民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显现出一种从未有的清新健康的创作倾向。其一,从作者的创作思想看,他们从各自的创作实践出发,对讲话有较深的体会和感受,能够自
6、觉实践地实践讲话思想,为工农兵服务。其二,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成为压倒一切的思想内容。整个创作上呈现出一种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勃勃生机。其三,民间文艺形式成为当时文艺作品的正宗形式,被赋予新的活力。其四,文学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五四”新文学以来的欧化语言为新鲜活泼、很有表现力的老百姓语言所代替,正是由于这样,周立波、丁玲等从国统区来的作家才取得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培养了赵树理、孙犁、李季、马烽等土生土长的优秀作家。同时涌现出一批真正体现工农兵理想的典范式作品,如反映解放区青年男女硕碎封建构钡、争取婚姻自由的小二黑结婚;表现农村政治斗争和农民命运变化的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描写土地改
7、革在中国农村和农民身上所引起的田天覆地变化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歌颂军民对敌斗争的新英雄传奇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和荷花淀,展示党领导下的工人是历史前进的原动力的原动力;反映解放区新气象,体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崭新的主题的白毛女;通过一对贫苦男女青年农民悲欢离合的爱情描写,反映陕北农民革命的壮观场面的王贵与李香香;运用新旧对比手法歌颂妇女解放的漳河水,用象征的手法表现农民只有追随共产党才有出路的赶车传等等。以上这些创作实绩虽然体裁不同,取材有别,艺术风格上有差异。但在体现工农兵文艺思潮的理论主张这点上是一致相同的。这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实践工农兵文艺思潮这种理论
8、主张的结果。这些“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文艺作品,洋溢着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相中国气派,使解放区文艺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并在一定程度上波及了国统区。最后,对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宣传也是工农兵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期间,解放日报等报刊连续译载了恩格斯、拉法格、列宁等人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1942年7月,晋察冀日报连续刊登列宁的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以及列宁论文学等文章,这些文章着重宣传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观点:介绍文艺的党性原则、关于文艺为千百万劳苦大众服务的思想,作家深入生活,遵循辨证唯物论的方法进行创作以及典型环境中
9、的典型性格的塑造等问题。解放区马列文论的译介学习是与学习贯彻落实毛泽东的讲话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艺工作者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文论,认识讲话对马列主义文艺思想的巨大贡献,加深理解领悟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并运用到具体的创作过程当中,创作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作品。以讲话为核心形成的中国工农兵文艺思潮。经过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以及对王实昧、萧军、胡风等文艺思想的批判,主导和推动了解放区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的发展,并对国统区的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五四”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文艺思潮之一。随着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壮大,不可避免的暴露出许多问题,留下很多缺憾。工农兵文学对政治过分贴近,甚至把文
10、学功能阐释为具体政策的宣传品;过分强调“歌颂光明”,不能描写和反映革命内部的“阴暗面”和“黑暗”;过分强调学习民族民间形式,忽略向世界文化、现代文学形式的学习,从而造成文学创作的概念化、公式化、片面化。当时,王实味、丁玲、艾青、萧军等人认识到工农兵文学的这种弊端,试图在理论上或通过创作指出这种弊端和缺陷。例如,对歌颂与暴露问题,丁玲就主张既可歌颂也可暴露。她说:“有人说边区只有光明没有黑暗,所以只应写光明;有人说边区是光明的,但太阳中有黑点,太阳应该歌颂,黑点也不必讳言;有人说这问题不合适,不应该把黑暗与革命并列,只能说批评缺点。我以为这个表面上属于取材的问题,但实际上是立场与方法的问题。所谓
11、缺点或黑暗问题也不是辞句之争。假如我们有坚定而明确的立场和马列主义的方法,即使我们说是写黑暗也不会成问题。因为黑暗一定有其来因去果,不特无损于光明,且光明因此而更彰。”但在当时特殊情况下,他们的理论和创作不仅没有使工农兵文学倡导者们有所改进,反而受到了批判和挞伐。工农兵文学思潮是现实主义思潮在特殊时代的特殊状态,后作为新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左右了新中国文学30年的发展。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隆重召开,解放区、国统区两支文艺大军的会师,预示看中国工农兵文艺思潮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被确定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确定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
12、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新中国文艺运动的总方向。50年代初文学创作明显继承40年代延安工农兵文学思潮,是解放区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延续。从此,文学为工农兵服务,尤其是狭隘地为政治服务方向被写进文件,成为束缚新中国文学发展近30年的桎梏。第一次文代会单方面地强调学习和推广解放区的文艺经验,忽视广大国统区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优秀现实主义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现实主义的表现力量。第二次文代会明确提出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原则。这无疑是从世界观的高度给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文艺作品在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性的前提下,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第二次文代会以后,我国当代文学的政治色
13、彩和倾向更加突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为惟一合法的创作方法。 1960年召开的第三次文代会,充分肯定了在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方向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新中国成立后到1962年,在这一阶段中,工农兵文艺思潮作为反映无产阶级翻身解放的代言思潮。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影响,出现了一大批描写工农阶级求解放、创新业的优秀作品,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梁斌的红旗谱、罗文斌、畅益言蛇红岩:、欧阳山的三家巷、曲波的林海雪原;、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贺敬之的雷锋之歌、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闻捷的天山牧歌、老舍的龙须沟,以及杨朔、秦牧、刘白羽、吴伯获等
14、人的散文创作等等,这些创作以饱满的革命激情。自觉地实践着工农兵文艺思潮的理论主张,以其光彩夺目面貌一新的鲜活内容和人物形象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奏起了振奋人心的交响乐。这既是文艺工作者们在工农兵文艺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之下,对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礼赞和祝福,也体现了阶级的集体意识经过历史积淀后的自然要求,在历经几十年血与火的拼搏后终于赢得了胜利的无产阶级,以雄浑的气势用创作鸣响了自己的黄钟大吕,表现了工农兵文艺思潮在创作上的发屁和生机蓬勃的“朝阳”景观。 1963年以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主要由于政治原因,工农兵文艺思潮就步入了极端,宣告了终结。纵观中国工农兵文艺思潮的整个历程,在二十世纪中
15、国文学发展史上它的历史贡献与它的历史局限同样十分引人注目。一方面,工农兵文艺思潮曾因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突出了工农兵这个生活层面的特质,而显示了生机勃勃的“朝阳景观”;另一方面,则由于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不注意调整自己的理论观点,最终步人了“夜郎自大”式的狭窄胡同。一方面,它突出了文学的阶级功利性,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另一方面,则因只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忽视甚至牺牲了文艺的其它功能,尤其是文艺内在的多方面的审美功能,使建国后的文艺创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一方面,在提倡文艺要反映生活、贴切时代、为时代鼓与呼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对时代和生活的理解过于狭窄,对作家
16、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重视不够。一方面,推进和强化了文学创作的革命品性,突出了文学的阶级性相战斗性,只一方面,忽视了文学创作审美风貌的多样化,限制了艺术风格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所以说,中国工农兵文艺思潮在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之时,也留下了不少的历史遗憾。当时延安这个解放卜接有与国统区、敌占区完全不同的新而貌, 中川找产党是真正的、直接的领导有史以来受着沉独特的重压迫的人民群众, 尤其是工农兵群众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他们既是抗日救亡的主力军, 也是文学艺术的接受者和创造者, 这种新的现实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给以总结概括。同时, 抗日战争也进入了最艰苦的相持阶段, 国民党的消极抗日,救亡的历史重仟自然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卜, 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救亡服务, 成为我党当王讨最要的政治任务。在这种条件下, 工农兵文艺思潮就应运而生, 通过毛泽东的讲话得以集中、全面、完整、系统的表述。新中国的成立, 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