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毕淑敏小说中的生命体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毕淑敏小说中的生命体验.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毕淑敏小说中的“生命关怀”【摘要】考察毕淑敏小说中的“生命关怀”,必须首先明确“生命关怀”这个概念。笔者认为,它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极度关怀,对生命本身关心和对生命本质的逼近,具体包括对生命诞生、死亡主题的探索和思考,对生命意义或生命灵魂的关注和拷问,对生命个体生存环境的关照和体验,本质上它应从属于人文关怀精神,因为它关怀的是人最宝贵的,最本质的东西,反映的也是人最根本的东西。【关键词】生命关怀 人文主义如果对毕淑敏小说中所体现的“生命关怀”倾向作一个具体的分析,并从她的“生命关怀”意识形成的缘起作一个考察,那么我们显然可以看出,毕淑敏正是有了“生命关怀”为依托,正如行驶的船只有了
2、顺风的帮助,才使其小说放射出耀眼的光彩,才使其个性和价值得到极大的凸现。一、白色意象,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不断反思做过多年医生的毕淑敏总喜欢与白色结缘,笔下有白衣、白口罩、白帽,有白雪、白花、白发、白粉,这些白色意象倾注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诠释,闪烁着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和思索。作为一个16岁就开始了医务工作生涯、有多年医务工作经验的女作家,在她眼里,她把医务人员用的白衣、白口罩、白帽等与朴实无华的生命联系在一起。毕淑敏在红处方和血玲珑里,就多次提到过白衣、白口罩、白帽等,无论是简方宁身上的白衣,还是魏晓日的白口罩、白帽,都寄托了作者对生命灵魂亦或是生命本身拯救的情思。从年至今,毕淑敏创作的小说中,
3、大多数作品都涉及到与白衣、白口罩和白帽有关的卫生员或护士或医生,也涉及了白茫茫的藏北高原。在漫长的冬季,藏北高原厚厚的积雪,诉说了一个又一个圣洁的灵魂在风雪中悲壮而去的故事,昆仑殇中在为了实现某些人个人的意志的拉练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在苍茫的白雪高原上,这里,作者通过郑伟良对拉练的怀疑和一号最后反思,表现对生命的极度关怀:郑伟良已经闸不住了,思路如江河直下:“况且,象这样肩冰衔草式的原始行军方式,自身的供给尚无法保障,又能有多少战斗力呢?它只能模糊人们对现代化战争的认识,以为有了精神就能打胜仗。其实,战争的物质性是异常直接的。吃苦不是目的,只是一种达到胜利的手段。我敢说,如果红军有毛皮鞋,他
4、们绝不会穿草鞋去翻越夹金山。抛却了这个实质,反而津津乐道于复制苦难本身,不正违背了先辈们的意愿吗?红军正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再受苦,自身才去受非人的磨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纯追求苦难而忽略军人生命的价值,正是对传统的背叛。”郑伟良对一号的“攻击”,就当时情况而言,是对司令的背叛亦或是对“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的挑战,所以,纵是死了,司令也不能原谅“攻击”他的个人意志的郑伟良,让他和肖玉莲死后都不能相爱在一起,但正是通过他表达了作者对军人生命的格外珍重,是一种对生命的极度关怀。作品结尾处有这么一段文字:墓坑,就是那些数字?它们从指挥员的统计表上走下来,在这暗淡的黑夜变得如此狰狞可怖,张着巨大的
5、口将吞噬进那些年轻的生命。一号孤零零地站在墓地,感到难以自制的悲哀。不要登报,不要升迁,不要和呢军帽比高低,只求这高耸的土丘填回去,让地面重新冻结得像钢铁一样坚硬在这里,通过一号的反思,表现出作者明显的思想倾向,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关怀意识。显然,作者是力图通过积雪上关于生命消亡和灵魂的拷问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终极关注,“白雪”作为一个意象,它涵盖了作者当时对生命的价值的全部理解。白花,这里是花圈的代名词。冰雪花卉里,白花,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伴随你建立功勋中元帅的白发和红处方中“留着雪白的短发”的景天星教授,血玲珑中洁白的乳汁更是生命。这些白色意象,呈现了作者长年生活的“白色”环境里,昭示了作者对
6、生命的酷爱,对生命的礼赞,对生命的顶礼膜拜。二、特殊的职业和丰富的经历,挚爱“生命关怀”的理由。文学在反映的同时,也反映作家的生活世界。的确,毕淑敏通过构建她的小说世界的同时,也凸现作家对生命关怀的主观世界。她在谈自己在写昆仑殇的体会时就说:“我只敢写我大致经历过的事情,我只敢描述我确有把握的感觉和记忆。”毕淑敏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表现出对生命关怀的极度关注是有其原因的。职业的特点和独特的生活体验是其小说表现出对“生命关怀”明显倾向的最主要原因。毕淑敏说:“我属于不怎么会虚构的作家,经历为我的创作涂上了浓厚的背景。”毕淑敏是一个具有很强责任感的人。她说:“我始终认为一个作家应该具有责任
7、感的人。我不认为一个作家可以随心所欲,没有一点责任感。”作为一个作家,她的作品也必然与生命休戚相关,而且,更高一层的是对社会中生命的叩问,心灵的拯救和生存的考察,重在对生命精神世界和生存环境的关注。正因为如此,职业决定她的作品注定与生命有关。从处女作昆仑殇中军医肖玉莲、补天石中的女化验员朱端阳、阿里中的军医游星、不宜重逢中以前是军医后来成了作家秦苏模,到后来预约死亡中的齐大夫、生生不已中的袁大夫、预约财富中的毕刀,再到长篇处女作红处方中简方宁、今年四月出版的血玲珑中的魏晓日,无不与军人或是医生的职业有关。经历是想象无法代替的。的确,丰富的经历是人最宝贵的财富。毕淑敏丰富的边疆军医生活经历为她的
8、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自幼生长在北京的一名只有岁的女中学生,突然到了最荒凉的无人区,没有电视,缺少广播报纸,电讯也不发达,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有自然环境的,有文明的对比方面的,也有生理状况的。于是,毕淑敏在那儿一干就是年。在此过程中,她一开始就面对尸体,学会解剖尸体,并在一次边境战斗后,面对牺牲的年轻生命,作为一个医生和战士,她得真实面对生命的死亡和恶劣的天气、单调的自然环境还有枯燥的生活。在高原地带,人的生命太脆弱了,刹那间生命之火就熄灭了,仅仅是因为一个感冒,过程之快让人无法挽救。正是这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疼痛,使得她在转业后,“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故事,刻骨铭心的记忆
9、总在骚扰我,于是在一个平平淡淡的晚上,在一间充满药味的屋子里,我提起了笔,开始了写作。”显然,在西藏当军医的经历使得她感受到“自然对生命的威胁和生命的可贵”,在写作中“首先吸引我的,仍然是对生命的关注”,“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不清楚、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而去残忍地浪费生命、挥霍生命甚至是破坏生命,以生命力作为一种资本去做一些残酷的事情。”所以,她在作品中有关“苦难”、“死亡”、“寒冷”、“缺氧”、“生命”、“残酷”这类字眼就特别多,这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 从上面分析可知,毕淑敏小说之所以这么关注生命,与她的职业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三、生命关怀,毕淑敏个性和价值的凸现年出生于新疆的
10、毕淑敏,以其充满对“生命关怀”的挚爱,以稳健的现实主义写作精神,以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悲壮的理想主义基调,以独特的风格,引起很多读者和研究的兴趣,是当今文坛中不可多得的女作家。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当我们把视角对准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这一点时,毕淑敏才显出她在世纪末的中国文坛上的独特个性和存在价值。甚至可以说,当我们在考察她小说中的人文关怀时,可以说,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是其人文关怀的核心。毕淑敏以其独特的方式构筑了一个“生命关怀”的艺术世界,我们只有把握这个贯穿其整个小说创作的“脉络”,才能真正深刻感受到其小说的巨大魅力。参考文献1.毕淑敏 毕淑敏文集(四卷) 群众出版社,1996.82.毕淑敏
11、 血玲珑 群众出版社,2001.43.乔福山 彭程 当代长篇文学名著览胜-缩微景区 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94.李复威 世纪之交文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5.何邦镇 九十年代文坛扫描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0 6.张 英 文学的力量-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 民族出版社,2001.17.吴秀明 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38.王铁仙. 杨剑龙. 新时期文学二十年.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9.陈传才 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10. 童庆炳 文学理论要略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711.陈晓明 反抗危机:论“
12、新写实” 文艺评论,1993(2)12.刘 祯 金苹果之梦 作品与争鸣,1993(2) 13.周玉宁 文学参与意识的复归 作品与争鸣,1993(2) 14.刘明银 毕淑敏:在艺术之光的照耀下 当代作家评论,1994(4)15.石 丛 从“死亡”中预约什么 北京文学,1994(11)16.沈嘉达 毕淑敏:执蓍于人的关怀 黄冈师专学报(黄州),1995(1)17.胡 平 1994年的文学革新与短篇小说 当代作家评论(沈阳),1995(2)18.陈传才 论世纪之交文学的嬗变与走向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3)19.彭礼贤 论新写实小说 吉安师专学报(哲社版),17卷(1)(1996年3月)20.瓦韵青 毕淑敏作品的白色意象解读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3)21.胡俊海 以笔为旗毕淑敏创作的意义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4)22.夏崇德 九十年代的文化转型与小说创作述评 台州师专学报,22卷(5)(2000 年10月)23.陈 坚. 论夏衍的人文关怀. 浙江大学学报,2001(1)24.朱向前 “中篇合为时而著”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