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但凡是个男人”——浅析探形象的塑造与《红楼梦》中女性悲剧的根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9201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但凡是个男人”——浅析探形象的塑造与《红楼梦》中女性悲剧的根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但凡是个男人”——浅析探形象的塑造与《红楼梦》中女性悲剧的根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但凡是个男人”——浅析探形象的塑造与《红楼梦》中女性悲剧的根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但凡是个男人”——浅析探形象的塑造与《红楼梦》中女性悲剧的根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但凡是个男人”——浅析探形象的塑造与《红楼梦》中女性悲剧的根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但凡是个男人”——浅析探形象的塑造与《红楼梦》中女性悲剧的根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但凡是个男人”——浅析探形象的塑造与《红楼梦》中女性悲剧的根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但凡是个男人”浅析探春形象的塑造与红楼梦中女性悲剧的根源谈霏玉(id:wuninghuimaomao)引言红楼梦的世界中有众多的女子,作者对不同的女子的重视程度与态度显然是不同的“正册”中的“金陵十二钗”也不例外。探春虽然文才“难与薛林争衡”(第十七、十八回,123),但也绝对是作者所器重的一位女子:单独为探春安排的起诗社、管家等浓墨重彩的篇章自不必说,元春省亲后指名“命探春依次抄录妥协”(第二十三回,161)众人的题诗、王子腾夫人的宴会“贾母和王夫人命宝玉,探春,林黛玉,宝钗四人同凤姐去”(第七十回,477)、 拜见南安太妃时贾母只叫了“宝钗姊妹与黛玉探春湘云五人”(第七十一回,482)

2、等细节更是可以看出,这位“政老爷之庶出”(15)的贾府小姐在贾府众人心目中也绝对是出类拔萃的。而王熙凤第五十四回与平儿的对话,更是点明了探春出类拔萃的原因:在盘点了贾府的小辈(宝玉、李纨、迎春、惜春、贾兰、贾环、黛玉、宝钗)认为他们都“不中用”后,下了一个结论:中用的“那只剩了三姑娘一个”,因为“心里嘴里都也来的,又是咱家的正人,太太又疼他”。(第五十五回,379)研究、赏析红楼梦的人大多认为探春的出众在于她的“政治才能”,这几乎成为一个共识,研究分析的资料也相当多,在此不多赘述。在我看来,探春的出众远不止于此,除了政治才能之外,探春的与众不同之处更在于她身上具有一种真正出身贵族之家的人才有的

3、“大气”。这份“大气”,是探春的身份与地位决定的,也是她的性格与人生追求决定的。下面就让我从小说的一些细节、甚至大家非议探春的一些“证据”中,来仔细分析这份“大气”中包含着怎样具体的内容。一、细节中蕴含的“大气”不同于林黛玉作为贾府收养的孤儿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第三回,18)的敏感,也不同于宝钗作为贾府外人的“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第五十五回,379)的谨慎,作为贾府自家的小姐,探春能够有一份自信与底气站出来,说别人不敢说、不方便说的话:质疑宝玉给黛玉起小字“颦颦”的原因的人是(详见第二回,24);贾母为了鸳鸯冲王夫人发火时替王夫人说情的人是她(第四十六回,319、320);

4、迎春的乳母偷了东西直面贾母的责问、上前解释的人也是她(第七十三回,495)王蒙曾说过,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打王善保家的一巴掌是一片死寂中最痛快的场景,那么从以上的细节中看,探春在全书中制造了多少个一片死寂中的痛快?也只有像探春这样的自信与胆识,才能制造出这样多的痛快吧。另外,从对贾母“他们姊妹们不大喜欢人来坐着”的玩笑话“这是那里的话,求着老太太、姨太太来坐坐还不能呢”(第四十回,279)的应对;给宝玉过生日时对来“查岗”的林之孝家的等人又听话、又安抚的态度(详见第六十二回,423)这些待人接物的细节也充分显示出探春的大方与得体。内心是这样的自信与勇敢,又表现得这样大方与得体,也无怪乎凤姐会赞她

5、“心里嘴里都也来的”,无怪乎在一些重要的场合贾母会点名让探春参加。二、非议背后的“大气”我曾不止一次地看到有人发出“生女莫如探春”的感叹,认为探春对自己的生身母亲的态度太让人心寒;连王蒙这样的学者也感叹探春管家时太过“无情”。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那些体现探春“无情”的情节的背面,正是其“大气”的一些侧面。(一)、重视秩序的底线首先是让探春受到批判最多的一句话:“谁是我舅舅”(第五十七回,376)。我认为不能忘记欧教授的话理解时代价值观嫡庶有别、主仆尊卑有序本就是传统社会的秩序。从史料、甚至是一些电视剧、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知道一些具体史实:庶出的孩子只能认自己的嫡母为母亲,对自己的生母也只能叫“姨娘

6、”对自己其他辈分的亲戚就更是如此。另外,赵姨娘本是奴才出身,被贾政抬为姨娘之后身份才有所提升,但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依然是奴才,赵国基还是要在“环儿出去”的时候“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第五十七回,376),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我们当然可以从血缘的角度来说赵国基是探春的舅舅,但以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来看,让探春认一个奴才为舅舅难道就不是对一个贵族小姐的侮辱吗?更何况,探春自己又是一个把“秩序”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的人,举一个细节为例:宝玉过生日大家要行令,抽签抽出一个“射覆”,宝钗圆融,提出“这里头倒有一半是不会的,不如毁了,另拈一个雅俗共赏的”,而探春的反应是:“既拈了出来,如何又毁?如今再拈一个,若

7、是雅俗共赏的,便叫他们行去。咱们行这个。”湘云不愿意,探春也以“乱令”为由要罚她。(第六十二回,421)可见探春并不是不知变通,不讲人情,只是在她心目中,一切要在符合秩序的前提下小小的酒桌上的规矩她都要严格遵守,更何况在当时的社会秩序与价值观念。而当赵姨娘和芳官为蔷薇硝大打出手时,探春的处理方式就更能看出探春的态度:在此之前她已经以“我正有一句话要同姨娘商议”给足了赵姨娘台阶下;赵姨娘“口内犹说长说短”探春才说:“不恕时也只该叫了管家媳妇们去说给他去责罚,何苦自己不尊重,大吆小喝失了体统没的惹人笑话,自己呆白给人作粗活”(第六十回,409、410),可见,探春并没有不尊重赵姨娘,她对赵姨娘的批

8、评,主要是因为她的所做所为太有失身份赵姨娘的许多行为(对贾环的肆意责打、为赏钱找探春大闹、和丫鬟大打出手)放在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看也实在是太不合规矩,和探春这样重视秩序的人一碰上自然是水火不容所以我认为,探春对赵姨娘的怨恨倒不是对她是姨娘的鄙视,而更多的是对赵姨娘身为姨娘却总做“失了体统”的事的“怒其不争”。(二)、爱憎分明的性格如果说“重视秩序”只是对探春“无情”的辩白,还不能体现出其“大气”,那从第二十七回的一个小插曲里,我们便能看出探春“无情”背后的胸怀来:探春从宝玉那里得知赵姨娘不满探春只给宝玉做鞋,非常生气:“我不过是闲着没事儿,作一双半双,爱给那个哥哥弟弟,随我的心。谁敢管我不成!”

9、“就是姊妹弟兄跟前,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第二十七回,197)虽是气话,却愈发显示出探春的爱憎分明,她对自己的态度与偏好不遮不掩,该严厉时严厉(如责问吴新登媳妇家里的奴才死了到底该赏多少钱),该爆发时爆发(如赵姨娘大闹时的大哭、抄检大观园时的一个巴掌),她并不畏惧权威,也并不忌讳与谁的关系好不应该发火(我认为探春在管家后和平儿和凤姐起争端也是对事不对人,凤姐何等聪明,她能理解探春的用意,事后不责怪反而赞赏),小说中描写探春对自己的屋子是“素喜阔朗”(第四十回,279)相对应的,她的为人也可以用“敞亮”来形容;(三)、充满家族责任感的胸襟更重要的是,重视秩序的背后,是探春身上极强的责任感:探春

10、在管家时的作为,不仅仅源于其“政治才能”,她愿意进行这些改革,更是源于她对家族发展的责任感(这就与王熙凤做了对比,王熙凤与探春一样有聪明才智,但相比之下王熙凤更多的是想着如何对自己有利,所以出头进行改革的是探春而不是王熙凤);而抄检大观园时冒着得罪邢夫人的危险打向王善保家的一巴掌,与其说是探春反抗精神的体现,不如说是探春对贾家人“自杀自灭”(第七十四回,506)的痛心,是家族责任感使然这些方面前人多有分析,我也不多赘述了,我想分析的是后人对探春“无情”的质疑:王蒙等学者认为,宝玉在探春管家之后屡屡表现出的异议其实是作者的批判,因为探春太过严厉没有人情,但我仔细看了原文中宝玉的一些反应认为,宝玉

11、的异议并不是作者的本意:第六十二回: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424)第七十一回:探春笑道:“我们这样人家人多,外头看着我们不知千金万金小姐,何等快乐,殊不知我们这里说不出来的烦难,更利害。”宝玉道:“谁都象三妹妹好多心。事事我常劝你,总别听那些俗语,想那俗事,只管安富尊荣才是。比不

12、得我们没这清福,该应浊闹的。”(487)宝玉的态度与探春甚至是闲时也能看出问题的黛玉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宝玉这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显然不是作者所认同的:只顾眼前享乐而从不忧心未来,只想着自己得到的东西会不会“短”而从不考虑这个家族会走向何处,不论以当时的价值观衡量还是放在现在看,都不可能是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吧?相反,我认为,宝玉的“异议”中隐含的其实作者的愧怍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只顾享乐而忽视了对家族的责任,家族最终的衰败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事实上,这种愧对家族的感情在书中多处体现,这也是作者不可忽视的情感成分)而对探春,这个曾经出现在作者身边的具有如此忧患意识和家族责任感的女子,作者的心里一定是有

13、一份敬佩、同情与愧疚在的。(四)、原则之外的“有情”更何况,从一些情节描写上看,探春真的不能算无情。她没有看不起香菱的身份地位、诗才浅薄,热情地邀请她入社(详见第四十八回,331);得知邢岫烟和宝琴一天生日赶忙让丫头送和宝琴同等的礼物给她,并不因邢岫烟的出身贫寒而(第六十二回,419);甚至对下人也是极好,要不然众人也不会纷纷在知道彩云偷了东西之后极力想着把事情隐瞒过去不要伤了探春的面子(第六十一回,416)探春在大观园内的深得人心不仅因其重视原则,更在于她“有情”,在原则之外的地方,她是能够为别人着想的。为人自信、果敢、爱憎分明,为人处世重视原则又大方得体,有怀有十分可贵的家族责任感,这构成

14、了探春“大气”的方方面面,也构成了探春十分立体的人格形象也是作者十分重视与欣赏的形象。二、我但凡是个男子探春悲剧命运的根源(一)、男子的性格与追求今人多把探春命运的悲剧归结到她庶出的身份上,但在我看来,庶出绝不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在小处,由于她自己的努力与出众,贾府上下没有人“敢小看他,不与别的一样看”(第五十五回,379);就是从大处着眼,探春的悲剧也不能仅仅归结为她“庶出”的身份。那么什么才是探春悲剧的根源?我认为一切都可以聚焦到探春在第五十五回说的一句话上:“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376)回顾前文所分析的探春、爱憎分明、有责任感的

15、性格,在当时社会,是不是在男子身上更为常见?再举几个细节为例:第二十七回探春托宝玉到集市上给自己买东西,“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这些东西,你多多的替我带了来。”(176)这样的审美品味,是不是与男子更相近?第六十三回丫鬟们给宝玉过生日时,有人提出把小姐们都请过来,袭人怕被怪罪,“宝玉道:怕什么,咱们三姑娘也吃酒,再请他一声才好。”(428)这喝酒的习惯,不也正是更多存在于当时男子身上的?另外,第六十五回兴儿盘点贾府众人时对探春的评价也颇有深意:“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449)兴儿这话有两层意思:贾府众人对探春的容貌、性格与才干无人不欣赏,但另一方

16、面,又因为其性格中的棱角(果敢、爱憎分明等)让人心生忌惮这其实也隐含了一种性别歧视:在封建社会的价值观中,女人就应该是“柔弱”的象征,若是女子性格“带刺”,势必会遭受非议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探春的性格中有很大一部分不像寻常女子,这种性格中的棱角,更像当时的男子。综合以上例证,再结合探春自己说过的“我但凡是个男子”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探春确是“自有我一番道理”的人,她有意识地糖自己的性格与追求不同于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女子的“样本”,而更向她向往的男子靠拢。只可惜探春终究不是男子,她不能“走”出家庭去“立一番事业”,这样的性格与追求最多只能用在起诗社、管家这样的小打小闹上(在探春管

17、家后的那些回目里,作者常常有看似不经意的一笔“探春因家事繁杂脱不开身”,这便暗示了探春的悲剧作为一个女子为家庭所困)。另外,在当时的社会,出嫁是一个女子最终的归宿,哪怕是探春不是庶出,也逃不开出嫁从夫的命运探春的悲剧,根源在于她不是男子,或者说,是当时社会对女子的束缚。(二)、庶出的身份,悲剧的强化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探春安排成“庶出”呢?我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方面,赵姨娘的不堪与探春的出众形成强烈对比,不仅显示出了探春出众性格与才能的可贵,而且形象差异如此巨大的两人竟成了母女,为赵姨娘隔三差五制造事端与不快提供了条件,探春心气这样高却总是被赵姨娘闹得鸡犬不宁,更凸显了探春的悲剧。另一方面可以参照

18、第五十五回王熙凤说的话:“只可惜他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379)王熙凤的话,表面上说探春“命薄”源于庶出,其实根源更在于她是“女儿”,只能出嫁从夫,没有自主的选择权。而庶出的身份,又使得探春最终会嫁一个配不上她的人具有了更大的可能,让人不能不为之感到惋惜。综合以上两点,我认为“庶出”的身份只能算作探春命运悲剧的强化,不是悲剧的根源悲剧的根源,在于她的是女性。总结在这一周欧教授的课程中,我想我最认同欧教授在课程结尾说的话,但我更愿意把欧教授的话颠倒一下顺序:作者对性别歧视虽确实有潜意识上的认同,毕竟无处不在的社会价值观没人能完全摆脱;但在明意识里,作者对探春这样具有男子的性格与追求的女性,一定是寄予了自己的同情的;作者对女性的赞扬,对曾出现在他生命中的女性的同情与赞美,也绝不仅限于纯真、自然、可爱等方面,那些女性出现在他生命中的形态一定是多样的,这不仅能从欧教授后几周讲到的神仙、“鱼眼睛”等人中得到证明,在曾与宝玉共同度过青春欢乐时光的少女们中也能得到证明探春便是一例。注:由于时间关系与查找资料的仓促,本文所引述的资料均为红楼梦(全二册)(曹雪芹、高鹗著,脂砚斋、王希廉点评,中华书局2009年6月版),在引文后用括号标注回目和页数,不在文中别处注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