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西游记的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9524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西游记的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有关西游记的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有关西游记的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有关西游记的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有关西游记的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西游记的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西游记的论文.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题目 西游记中三教文化的融合 分 校 白银电大 教 学 点 靖远教学点 是否申请学位 否 班 级 10春汉语言本姓 名 王创行 学 号 1062001208587指 导 教师 张海楠 西游记中三教文化的融合 摘要: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进程。明清之际的社会大思潮将三教的融合推向高潮。西游记作为宗教色彩浓郁的神魔小说,在三教融合上有着集中的体现。儒为本,道为门,佛为极的三教地位是小说的整体的构架,而心学和理想人格则是小说中三教融合的具体体现。关键词:西游记;三教;融合;心学;理想人格目 录一、三教的关系

2、(1)(一)立言之本儒(1)(二)入门之基道(3)(三)终极目标佛(4)二、三教融合(5)(一)心学(5)(二)理想人格(7)三、结语(8)参考文献(8)西游记成书于思潮暗流凶猛时期的明清时期,儒、释、道的融合在这部巨著之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儒教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起就已经确立了其统治地位;道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至东汉年间结合民间方术,形成了中国本土的道教;佛教大约于东汉年间传入中国,并跟儒教和道教融合,使佛教呈现本土化的特点。至明清之际,三教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1虽是三教融合,但在西游

3、记里三教并不坐在并列而平等的交椅上,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儒为本,道为门,佛为极,2即儒家是立言之本,作为价值观存在于小说中;道家则作为一种手段,是为实现小说人物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成佛而打基础的。由此可以看出,儒、释、道在西游记中有着不同的地位。一、三教的关系(一)立言之本儒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儒家文化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部分。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儒家文化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它的存在对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儒家提倡积极入世的精神,其思想核心是“仁”“义”“礼”“孝”“忠”。“忠”,通俗地讲,就是下级对上级的服务,是一种人生依附的服务;“孝”在封建社会中最主要

4、的体现是对父权的绝对服从;“礼”是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仁”的内涵非常丰富,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爱人”,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亲互爱,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义”与“仁”一样,也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但“仁”侧重的是人与人之间或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协调,而“义”则更注重个体对群体的服从,尤其当涉及到面临选择时,个体通常会为了服从大局而舍生取义,这是一种绝对的个人修养。3儒家思想文化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民族精神的形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吴承恩作为一个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文人,在创作西游记过程中,儒家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的流露在作品当中,或明或暗。更多时候,儒

5、家的思想更像是一只无形的手,作为一种价值评判标准渗透在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落。首先,唐僧就是一个披着袈裟的儒士形象。 自小就入佛门的唐僧言行举止就有很多的儒士风范,连孙悟空都这样评价他:“须曾讲过儒书,方采取谈经法。”4(第三十六回)这也许就是中土和尚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儒学作为思想基础来精研佛教教义。再如,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中写唐太宗向一千二百名高僧发问有谁肯去西天取经时,唐玄奘上前自荐,愿意为“保我王江山永固”而效犬马之力。还有第四十八回写唐僧在通天河边与陈家庄陈老的对话,其中也蕴含着自己对“忠”的坚持。这些都能体现出唐僧身上儒家的“忠义”思想。其次,书中的另一形象孙悟

6、空,实际上也是作者依照儒家思想和模式塑造出来的。 儒家思想中的“礼”是封建时代维持社会和政治秩序、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因此,它要求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先得考虑这种个人利益是不是符合“礼”的准则。或者说,这种追求是不是通过损人利己而达到的。孙悟空在去取经之前的所作所为,基本上是不合“礼”的。他为了不受阎王管,学得本领后,大闹阴司,将生死簿上的猴属名字统统勾掉,向阎王宣告道:“今番不伏你管了!”(第三回);后为了能和玉帝平起平坐,便自封了齐天大圣,简直是任意妄为。不仅如此,还鼓动他的六弟兄也自封为王:“小弟既称齐天大胜,你们亦可以大圣称之。”(第四回)从儒家来看,这都是通过损害别人的利

7、益来实现自己的追求的,也是扰乱了社会秩序的,都是不合“礼”的。因此也就有了后来的如来佛祖将他压在五行山下。但是,他从五行山下出来之后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斩妖除魔,扫平了取经路上的障碍,为取经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可以看作是一种“义举”。正如儒家对“义”所做的诠释一样,当面临重大选择时,通常是个人要服从大局。儒家的“义”体现的就是一种绝对的个人修养。孙悟空最初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不过是为了能逃离五行山,可以说是为了个人的眼前利益。而对于最终的目标,即修得正果,虽说有些渺茫,但孙悟空也是在朝着这一终极目标努力着。小说的结局就是他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最终被封为“斗战胜佛”。对于他个人来说,这是一

8、次成功的个人经历,但是对于整个取经事业来说,正是有了他的参与,西天之路才能顺利前行,大乘佛法才能得以弘扬。按照儒家思想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这就是一种“义举”,正是儒家“义”的体现。 作为立言之本的儒家思想,并不仅仅体现在唐僧和孙悟空两个人身上,在小说中的很多地方都有反映。如在七十二回中,唐僧体恤徒弟平时化斋辛苦,想自己去化斋。这时,一向懒惰的猪八戒却立刻拦下师傅,还引用古人的话“有事弟子服共劳”,其实这就是儒家经典论语里的话,他将化斋的差事从唐僧那里揽了下来。这显然是儒家“孝”的体现。就是作为隐藏在暗处的作者,在面对富庶的贞观盛世时也不禁感叹这胜过舜禹、赛过尧汤的伟业。表现出的是儒家的积极入世精

9、神。所以,无论是取经事业本身,还是取经人物身上,都能体现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就是作为立言之本,贯穿于整部小说之中。(二)入门之基道 与儒家思想一样,道家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之一,深刻影响了我们民族的心理状态、精神风貌和文化观念。首先,道家的思想在西游记中有着广泛的体现。第一,在西游记中随处可以看到关于长生不老、求神问道的描写。“内丹”思想在小说中也有大量的体现。比如在第十七、十九、二十二、七十等回中,从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自述的成仙过程来看,他们都将“成仙”和修炼“内丹”直接联系起来。再如,小说中最能体现追求长生不老的,就是取经路上各种妖怪对唐僧肉的窥视。大小妖怪无不希望能吃到一块唐

10、僧肉从而可以长生不老。第二,西游记中道家的神仙体系庞大而繁杂。它有道教尊神,如太上老君等;有自然之神,如日月星斗;有护法神将,如四大元帅;有群仙众真,如四大真人。同时,道教还将宇宙分为三十六条、九地十三音、十洲三岛、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而每一天、地、洲、洞,都有神仙统治。5其次,作为基础,道教在小说中的地位可以说是入门的关键。 所谓“入门”, 论语子张中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6原为引进之意,后指学问或者技艺得到门径。道为入门之基本,就是说在修炼的路上,道教是作为到达终极目标的入门准备而存在的。 道教入门,体现在小说在描写过程中隐含着一种观念,就是“道”低于“佛”。

11、小说中虽然提出“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如来佛祖是治世之尊”、“孔圣人是儒教之尊”,但是在具体的描写中却隐含着“佛”尊于“道”的观念。比如,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这原本只是一只猴子造反,可是天庭上的众位神仙、十万天兵天将都被弄得束手无策,狼狈不堪,最后还是请来了远在西天的如来佛祖才将这只猴子压在五行山下,收拾了残局。这其实就已经很明确的告诉读者,天上这么多的神仙却都抵不过一个如来佛祖。而从小说人物的构架上来看,取经队伍中的徒弟们都曾经在天宫做过神仙,是道教体系里的一分子,但后来却都做了和尚,而且最终成佛,这正是由道教入佛的整体构思。 道教入门,还体现在他们是在道教追求的“长生不

12、死”下进入修道之门的。孙悟空当年决心访师问道,最终拜于菩提祖师门下修道,就是要“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在学艺时,术、流、动、静四门道法他都不学,唯一要学的,就是长生不老之术。猪八戒也曾说:“忽然闲里遇真仙,就把寒温坐下说。”他的修行目的与孙悟空的寻求长生不死的目的是一样的;沙和尚也曾自称:“皆因学道荡天涯,只为寻使游地旷沿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余趟。因此才得遇真人,引开大道金光亮。”因此,从孙悟空等三人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们当初都是由道教所追求的超越死亡的修炼入道的。 道教入门,最后还体现在修行者所做的修炼都只是为他们后来修成正果打基础。孙悟空等人身怀绝技,可以说这是他们曾经修练

13、道而具有的超人的法力。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具有了作为护送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资格。而又是这一路的种种磨难,才使他们得到修炼,最终到达西天,修成正果。 由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道教修炼使里面的人物具有了超人的法力,并且超越生死。但是,相对于佛教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道教依然只能作为入门的手段,是基础准备。(三)终极目标佛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时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佛教讲究因果轮回,慈悲布施,持戒禅定等。那么作为西游记中的宗教思想之一,佛教又有什么样的体现呢? 首先,在西游记中,佛教可说无处不在。 西游记是一部以唐玄奘西天取经为背景的神魔故事。取材于真实的佛教历史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又吸取了其他的佛教故事

14、,佛教典籍等。在人物的命名上,如“唐三藏”这一称呼的由来,本就是佛经中的最高经典法藏、论藏、经藏的合称,而他们师徒四人的名字的集体含义,则表现了佛教的教义,即三藏是佛教最高经典,三个徒弟悟空、悟能、悟净则表示跟随着三藏就能悟得人生真谛。7 因缘果报是佛教尤其是中国化了的佛教的核心所在。东汉时,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传入到我国,是佛教教义中流传最为广泛,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思想。弘明集中说到:“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说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报。”8因缘果报也是西游记着力宣扬的。唐僧师徒为什么在西天取经的路上磨难重重?如

15、来佛祖在小说的最后说的很明白,金蝉子不听说法,不敬佛祖,孙悟空大闹天宫,天蓬元帅因醉酒后调戏嫦娥,卷帘大将打碎玻璃盏,正是有了这些因缘,才有了他们师徒四人后来的西天取经之行。有因果就有轮回。小说第十一回中,唐太宗来到六道轮回处,判官告诉他一个人会因善恶之业的不同而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之中轮回不已,太宗听后也感慨万分。小说中还有许多处都透露出浓厚的佛教意味。 其次,相对于儒家的立言之本,道家的入门之基而言,佛教在西游记中,是一种终极目标的追求。第一,从宗教的教义上来看,西游记中所体现的是对大乘佛法的追求和佛教对其他诸教的统摄。 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提出西游记的主旨是“宣

16、扬佛法无边”。9取经的缘起,是由于统治者意识到了大乘佛法在当时中国社会的地位,因此派了玄奘不远万里,前去佛教圣地天竺求取真经。小说第十二回中,太宗在见了颂子之后,即命众僧人:“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这是统治者对大乘佛法的追求。唐玄奘主动请命前去西天求取真经,这一举动对于他个人而言,不仅仅是为王解忧,也是他自己对佛法的追求。 至于佛法对其他诸法的统摄,我们可以通过小说的第八十七回凤仙郡冒天止雨,孙大圣劝善施霖可以看到。凤仙郡郡侯上官氏因推倒素斋,口出秽言冒犯玉帝,以致全郡大旱三年。孙悟空上天向玉帝祈雨时,玉帝以“鸡兼米尽,狗舔面尽,灯燎断锁梃”为难,说只要这三件事

17、完成了,他就给降雨。这时,四大天师提醒孙悟空只要一心归善,一切问题就可以解决。这明显就是用“诚心念佛”来抵消道教神仙所定下的规则。也就是说,是佛教对于其他诸法的统摄。 第二,从取经的目的上来看,唐僧一行人都是以求取真经,修成正果为最终目的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经历取经途上的所有磨难。取经过程中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其实都是佛祖的安排。而且,他们所遇到的妖魔鬼怪有些是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后台的妖魔,而这些妖魔都与神佛沾亲带故。如观音菩萨的坐骑、池中金鱼曾经下界为妖;狮驼国的三个妖怪也分别是三位菩萨所养之物;金山兜洞的金山儿大王,是太上老君的青牛;大鹏金翅雕都是如来的舅舅。西游记就是通过对这些带有神

18、话色彩的故事的描写,来体现克服魔性,修心成佛这一目标的追求。 二、三教融合(一)心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思想支柱,儒、释、道自产生之日起就不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三教合一”的叫法自被提出来的时候起就争论不断,至今学术界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是,有一点却是明确的,即儒释道之间的融合,这是三教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时社会大思潮背景之下的一个突出表现。至明清之际,这种融合日臻成熟,最终在三教之中出现了融合后的思想,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三教融合的体现。而我认为,这三教在明清时期的融合可以通过心学来体现。心学,最初由明代的王阳明提出,其宗旨主要有“求放心”“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等。明

19、清时期的“心学”一般是指陆王心学,儒家学者陆九渊、王阳明发展出来的心学的简称。陆九渊最初创立心学,开启了心学对三教思想整合的历程。杨简发挥了陆九渊心学的核心部分,又经历了明代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发展,使陆王心学的理论体系得以完善,并且建立了三教合一的理论基础。“三一教”可以说是心学的三教融合最具代表性的体现。 “三一”,就是统儒释道三教为一。10林平国教授在他的著书林兆恩与三一教中说:“三一教是以阳明心学为基础,以儒家的纲常人伦为立本,以道教的修身炼性为入门,以佛教的虚空为极则,以世间法与出世法一体化为立身处世的准则,以归儒崇孔为宗旨的三教同归于心的思想体系。”11充分体现出了心学与儒释道之

20、间的联系。作为一部宗教色彩很浓厚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儒释道的体现,也可以通过小说中心学的描写体现出来,而尤其以“求放心”和“致良知”表现的最为突出。可以通过孙悟空和唐僧两人分别来体现。首先,“求放心”,就是收其放心,将放纵之心重新拉回到心之本体上。西游记特意选用了“心猿”这一宗教用语作为孙悟空的别称,比喻其躁动的心灵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12孙悟空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大闹天宫前,即放心部分。这一时期,他是自由自在的“美猴王”,不受任何人管束,随意而为。只是在想到暗中还有个“阎王老子管着”时,他就觉得浑身不自在。为此,他拜师学艺,学得七十二般变化,闹到阴曹地府,将生死簿上猴属的名字全部勾掉,

21、摆脱了暗中阎罗王的管束。爱面子的孙悟空在天庭里面子受到极大打击。于是他偷桃偷酒,大闹了蟠桃会,还偷了太上老君的仙丹。这一部分,可以说他完全是顺着自己的心性任意而为。待到如来将它压在五行山下之后,孙悟空开始了五百年的“定心”考验。这就是定心部分。当唐僧将他救出,并开始西天取经之时,也就开始了孙悟空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修心。这也是整个西游记的主体部分,也是心学中“求放心”,即收其放心,将放纵之心重新拉回到心之本体上的体现。其次,作为心学的另一主张,“致良知”则在唐僧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致良知”,即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一切事与物之中。我们知道,唐僧对于善恶的判断通常与孙悟空产生冲突,这也是小说中师徒二人常

22、常发生矛盾的地方。孙悟空是火眼金睛,唐僧却是肉眼凡身,因此二人在面对妖魔鬼怪时的态度自然就不一样。如果说孙悟空凭借的是自己的超凡能力来斩妖除魔,那么唐僧就是基于他的良知。在唐僧看来,良知就是人的本性体现。在小说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当孙悟空要棒打化为人形的妖怪时唐僧总是试图阻止,因为在他眼中,他看到的不是妖怪,而确实是有着人形的“人”。西游记中,唐僧对化为女子的白骨精,对化为人类小孩儿的红孩儿都有恻隐之心,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徒弟赶走,这都体现了唐僧的“良知”的本能反应。在我们看来,唐僧的这种善心常常适得其反,甚至弄巧成拙。但即便如此,他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本着自己的“良知”来行事,因为他正是将这种良知

23、推广到了一切的人事之中。就像是王阳明对良知的论述:“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13(二)理想人格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下的理想人格,这样的人格通常寄托了人们某些愿望,并且是一种模式化后的理想人格,体现的是人们对于理想人生价值的探索和追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它们分别有着对理想人格的要求,这体现出他们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追求。儒家精神是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称之为入世型理想人格;道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不为物累,是身心的绝对自由,是一种反朴归真的自然天性,可以称为游世型理想人格;对于佛家,其理想人格是一种慈悲为

24、怀,与世无争的出世型理想人格。孙悟空是西游记里面最为闪亮的形象,也是广大读者最为喜爱的形象。这并不仅仅因为他法力无边、机智勇敢,能够斩妖除魔,惩恶扬善,更在于他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吴承恩无疑也是偏爱孙悟空的。他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将儒、释、道三家的理想人格统一于孙悟空身上,使他不仅具有儒家的豁达乐观、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也具有道家的追求身心自由的游世心理,而且还有着佛家的善良执着的理想人格。首先,无论是在取经之前,还是在取经路上,孙悟空都保持着桀骜不驯、追求自由平等的性格特征。天庭的权威也好,佛界的神圣也罢,就算是妖怪的凶狠难对付,他都统统不放在眼里。如来佛祖是西天最高的统治者,孙悟

25、空都敢骂他是“妖精的外甥”。同时,孙悟空是一个很好面子、自尊心极强的人。他之所以要搅了蟠桃大会,就是因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弼马温”一职受到天上神仙们的嘲笑,使孙悟空感觉到自尊受到侵犯,因此有了大闹蟠桃会。而他体内的追求自由,不服管辖的天性让他不惧怕天地间的一切力量。其次,孙悟空还具有善良、执着和乐观精神。西天取经,孙悟空竭尽全力保护唐僧。他勇于牺牲,忍辱负重,即使屡次遭受贬逐,遭受冤屈,孙悟空也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一心以事业为重。表现出他坚定的信念。他爱护人民,从不欺负弱势的百姓,口渴了也不会动老农家的西瓜。这种善良的本性也是孙悟空人格魅力的力量之一。乐观是他生活的基调,即便是遇到了难

26、以对付的妖怪,他也潇洒应对。他的这种人格力量,是佛家所追求的善良、执着,也是儒家所追求的豁达精神。但孙悟空也有着我们凡人的一些弱点,如心气儿极高、争强好胜、容易冲动、爱捉弄人,他还本着“男不与女斗”(第七十二回)的规则。但也正是这些凡人种种弱点,让这样一个人们理想中的英雄多了几分人间烟火的味道,多了些真实感。因此,孙悟空的理想人格可以说是三教文化在西游记中融合的又一体现。三、结语:西游记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了明朝中期国人的宗教思想。虽然西游记描写的是虚幻的神魔世界,但这只是作者借以投影社会现实的手段,抛开这层虚幻的外衣,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在小说中的影子。中华传统文化的包融性,使传入中国的

27、外来文化被逐渐同化融合。中国人既需要积极入世的儒教,也需要追求出世的道教和佛教来加以补充。儒、释、道在西游记中融合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大思潮,同时也为三教今后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无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在宗教史上,西游记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参考文献:1 唐大潮.论明清之际三教合一思想的社会潮流J.宗教学研究(道教研究),1996, (2):29-30.2 兰拉成.西游记“三教合一”思想分析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3):27-31.3 李富华.中国观念文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43-51.4 吴承恩.西游记M.湖南:岳麓书社,1987:110-114

28、.5 陈贺,李灏.谈儒释道的融合在西游记中的体现J.衡水学院学报,2006,8(4):64-65.6 孔子.论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0:22.7 陈飞.西游记导读J/OL. 8 僧佑著,刘立夫,胡勇译注.弘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45.9 游国恩 .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27-132.10 鲍希福.三教本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1.11 林平国.林兆恩与三一教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87.1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9-132.13 王阳明.传习录(下)M.凤凰出版社, 2001:36.

29、The Fusion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in Journey to the WestAbstract: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tarting from the date of the process of mutual influence and mutual integration. The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of the three religions o

30、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usion climax. The bodhisattva as a religious color rich supernatural evil-spirit novels, has focused on the fusion of three religions expression. Confucianism-centered, road to the door, for the very status of the three religions of Buddhism is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novel, and philosophy of the mind and personality is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fusion of three religions in the novels.Key words : Journey to the West ; fusion; Yangming Idealistic;ideal personalit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