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9549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2届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汉语言文学 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学生姓名: 刘 怀 翠 学号:1062001208586 电大分校:甘肃电大白银市分校 工作站(教学点):靖远站 学生所在单位:甘肃省靖远县糜滩乡糜滩小学 论文指导教师:张海楠 论文标题(中文)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论文标题(英文)Discussion on the peasants image in Lu Xuns Novels.论文作者(中文)刘怀翠论文作者(拼音)Liu Huaicui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内容提要: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

2、国现代文学的杰出巨匠。在鲁迅的诸多小说创作中,主要塑造了现代中国的两个人物形象系列: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本文将以鲁迅的小说故乡、药、祝福、离婚和阿Q正传中的闰土、杨二嫂、华老栓、祥林嫂、爱姑和阿Q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鲁迅对当时社会中农民形象的塑造:一、从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看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二、从故乡中的闰土和药中的华老栓看农民的愚昧、麻木、不觉醒。三、从祝福中的祥林嫂和离婚中的爱姑看农民的反抗意识和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四、从阿Q正传中的阿Q看农民的生命被扭曲、被异化。在这四类人物形象中,鲁迅着力揭示了他们身上的弱点。鲁迅了解并关怀着中国的农民、深爱着中华民族,这种情感最诚挚、最

3、厚重、最无虚饰,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他对农民生活现状深切同情和关注。本文认为,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具有探索农民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的意义,具有如何“改造国民精神”、“重塑国民灵魂”、唤起国民觉醒的意义。关键词:鲁迅 农民 悲剧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来改名周树人),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县城一个官僚地主地主的家庭里。他曾留学日本学医,后来由于当时社会原因又弃医从文,成为 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巨匠。在鲁迅的诸多小说创作中,有许多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的痛苦呻吟和挣扎,塑造出了许多真实的驰名

4、世界的典型。上个世纪初离现在已经遥远,但每当读到鲁迅的作品,我们自然会想到文字的基本功能是挽救一个民族的记忆1。我们从鲁迅的小说中可以发现,他笔下众多的农民形象概括起来有四类:第一类形象表现的是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如闰土、杨二嫂等;第二类是愚昧麻木毫无反抗意识的农民形象,如闰土和华老栓等;第三类具有较强的反抗意识,但最终还是逃不过悲剧命运的农民形象,如祥林嫂和爱姑等;第四类是生命被扭曲、被异化的农民形象,如阿Q。在这四类人物形象中,鲁迅着力揭示他们身上的弱点。鲁迅了解中国的农民、关怀中国的农民、深爱着中华民族,这种情感最诚挚、最厚重、最无虚饰,所以鲁迅不仅描写了封建时代农民生活的贫困、现实生活的

5、悲苦、农村经济的凋敝,而且还描写了他们的愚昧、守旧、麻木、不仁、不争与不觉醒的精神状态,并揭示出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本文探讨鲁迅塑造的众多农民形象中清晰可见的作者思想的变化过程:从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闰土和华老栓的愚昧、麻木、毫无反抗精神,祥林嫂、爱姑强烈的反抗意识,到阿Q不懂革命却想造反,鲁迅塑造众多的农民形象意在探索封建时代农民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以及如何“改造国民精神2”“重塑国民灵魂”,唤起国民的觉醒。一、从故乡中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看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通过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少年时期的闰土“紫色的圆脸

6、,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银项圈”是闰土的父亲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把他套住了”。小时候的闰土懂得许多生活常识,如捕鸟、拾贝壳、刺猹等。小说中写他月夜手捏一把钢叉刺猹的情景,特别生动传神,他的聪明伶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都写出了少年闰土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鲁迅把孩子们的世界写得那么真诚和谐,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旧社会里,像黑暗中的一粒火种,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像阴霾中的一线阳光,孩子们烂漫天真,像未琢的璞玉,不解世间的阴险残狠尔虞我诈,与受到封建礼教、等级制度残害的成人形成鲜明对照,这是对旧社会的否定,是和鲁迅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一致的。然而

7、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的日益破败,他被生活压得麻木不仁,他不明白造成生活艰难的原因,只把希望寄托在香炉上,祈求神灵的保护,这足见闰土精神上的麻木不仁和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在看见儿时的伙伴时,他并不像儿时那样无拘无束,一声“老爷”足以显示他们心灵上的隔膜,足以看出中年闰土对生活的无奈所形成的卑怯性格。青年时期的杨二嫂终日坐在豆腐店里卖豆腐,被人称作“豆腐西施”,她的买卖非常好。她的身材长得比较好,脸上擦着白粉,但五十上下的杨二嫂,由于生活的折磨,她的外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

8、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伶仃的圆规3。”正是由于农村生活的日益破败,杨二嫂的性格变得贪婪自私,语言变得尖酸刻薄,例如,“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吧。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最后杨二嫂把“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通过对闰土和杨二嫂两个农民形象的刻画,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农民受到残酷剥削的社会背景。作者对反动的社会制度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农民的损害表示愤怒;对农民精神上的麻木状态感到焦虑。作者对“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怀着希望,希望下一代能走出一条新的“路”来。所以,他大声疾呼“救救孩

9、子4”,是因为他在孩子们的身上,寄托了振兴国家民族的希望。二、从故乡中的闰土和药中的华老栓看农民的愚昧、麻木、不觉醒旧中国这块吃人的土地绝不能容纳美好事物,无论什么新的、进步的思想和学说在这里便如落在了黑色染缸里似的,无不失了颜色。二三十年漫长的时光过去了,在人海中沉浮的闰土,由于贫困、灾难的风风雨雨的袭击,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他红活圆实的手,变得粗笨僵硬而且干裂,像松树皮了。紫色的圆脸刻着又深又粗的皱纹,浑身瑟索着,完全失去了童年小英雄的风采,而变化最大的是他的精神,封建吃人的礼教、等级观念,严重地腐蚀了他的灵魂。故乡中“我”作为受过民主主义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虽然辗转谋生,但依然牵挂着童

10、年的好友,和闰土的久别重逢,许多离情别绪,自然涌上心头。作品中对他们见面的场面,作了震撼人心灵的描写: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5。闰土这个朴实憨厚的农民,见了阔别多年的朋友,也是百感交集,心头充满了复杂的矛盾“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反映出了闰土这位饱经沧桑的农民还是牵挂着童年的挚友,但封建的阶级对立现实使闰土选择了身份和社会需要的“老爷”称呼。封建森严的等级制度、阶级对立

11、扭曲了闰土的性格,污染了他的灵魂,也毁灭了人与人之间真正平等的友谊。在文中闰土说生活“难”,这是那个时代中国广大农民典型的社会感受,怎么“难”法呢?他形容不出,“只是摇头”,闰土完全成了封建思想毒害之下的“木偶人”了。他被生活压得麻木不仁,如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象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6”闰土不明白造成生活艰难的原因,只把希望寄托在香炉上,祈求神灵的保护,这足见闰土在精神上的麻木不仁。故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农民受到残酷剥削的社会背景,作者对封建的社会制度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农民的损害表示极大的愤怒,

12、对农民精神上的麻木状态感到深切的焦虑。和闰土这一形象较为相似的另一人物形象是鲁迅药中的主人公华老栓,他为了给儿子小栓治“肺痨”,买来蘸着革命者夏瑜鲜血的馒头,他揣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7。华老栓觉出了希望,于是连走路也起劲了,仿佛眼前出现了光明,然而他和闰土一样,头脑麻木得很,迷信人血可以医治肺痨,刽子手便借此骗取他的钱财,更可悲的是“人血馒头”上蘸满的是革命者的鲜血,革命者夏瑜的牺牲并没能唤起民众的觉醒,像华老栓这样的农民反而用革命者的鲜血为儿子治病,这是何等的愚昧、麻木和不知觉醒。这个蘸满

13、革命者鲜血的馒头当然没能治好小栓的病。鲁迅借“闰土”“华老栓”这类愚昧、麻木且毫无反抗意识的农民形象来唤起国民的觉醒。三、从祝福中的祥林嫂和离婚中的爱姑看农民的反抗意识和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卫家山人,一生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后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好景不

14、长。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强行带走了祥林嫂。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山里。在众人的迫使下,祥林嫂又嫁给了第二个丈夫。年底,祥林嫂的儿子出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倒也平静了一段时间。时隔不久,厄运又一次降临在祥林嫂的身上。先是丈夫死于风寒,接着她的儿子又惨死狼口。生活的重创彻底击垮了祥林嫂。为维持生计,祥林嫂又一次来到了鲁镇,重新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这一次,祥林嫂不但没有先前的灵活,记性也坏了许多,脸上死尸似的没有一丝笑容。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渐渐的被乡里人所厌恶。鲁四老爷以为祥林嫂的作风败坏了风俗,于是从此祭祀时便不

15、再让她插手。这对祥林嫂来说犹如一记重锤,精神越发的不济了。后来,祥林嫂听信了旁人迷信的说道,去庙里捐了门槛,试图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祥林嫂的境遇每况愈下,终于被逐出了鲁家,直至后来沦落到街头,成了乞丐。就在家家户户都忙着“祝福”的时候,祥林嫂终被穷苦夺去了生命。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

16、。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她又希望没有地

17、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更不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推翻这造成她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离婚中的爱姑是一个泼辣大胆的农村妇女。丈夫要抛弃她,她就整整闹了三年,最后丈夫家只好请出“和知县老爷换贴”的七大人来调停。在慰老爷家里,七大人装腔作势,玩“屁塞”,吸鼻烟都使作为乡下人的爱姑感到高深莫测,她一向无所畏惧,可也“不由得越来越局促不安起来了,连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表面上,她一再虚张声势,大声要求七大人给自己做主,可是,七大人让仆人给自己装鼻烟的一声“来兮!8”就使她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由于爱姑受

18、封建意识形态的禁锢,不能认清封建统治者及其帮凶的残忍本质,为其“读书识理”的虚伪外衣所蒙蔽,她性格的泼辣大胆和强烈的反抗意识并不能使她摆脱奴隶人格和悲剧命运。祥林嫂和爱姑的悲剧,都深刻表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对妇女压迫的惨重,启示人们反封建的重要性及长期性艰巨性9。四、从阿Q正传中的阿Q看农民的生命被扭曲、被异化鲁迅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批评国人的精神弱点并加以改造10。这是鲁迅先生揭示农民精神世界和异化的生命状态的经典之作。鲁迅借阿Q正传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11。阿Q是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农民,阿Q代表着“五四”时期中国农民气质,

19、是被压迫、被损害的中国国民的文学典型12,同时也是整个中国国民的典型,鲁迅曾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写道:“有一位朋友,当我面说,昨日阿Q正传上某一段仿佛就是骂他自己。因此便猜疑是某人所作,何以呢?因为只有某人知道他这一段私事”可见阿Q虽然只有一个,但在当时其他人物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阿Q的特点,他的卑怯、投机、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愚昧麻木、“精神胜利法”等悲剧特征,更是折射出当时不幸愚弱的国民性,即当时中国民族的劣根性,这种自欺欺人的病态心理能像瘟疫一样传染。这类人物是鲁迅笔下的重头戏,凝结着他的悲哀与痛心。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流浪雇农的典型形象。阿Q适应当时社会的重要方式之

20、一,就是“精神胜利法”13。从本质上讲,“精神胜利法”是弱者在强者面前受到欺凌和压迫,不能得到实际的“特质胜利”,而又不想用自强的方式争取这种胜利的时候,用消极、虚妄的精神抚慰自己痛苦心灵的一种方式。它的实质是,缺乏理性自我,消极地适应外界环境,适应封建社会现实,被动地接受现实社会中流行的固有价值和观念。阿Q的生命被严重扭曲、异化,这实际是一种病态心理。农民自发的、朦胧的、幼稚的革命意识在阿Q正传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对革命苦闷的寻觅和严肃的沉思有了更进一步的诠释,阿Q在革命浪潮卷到身边时,就表现了他的自发的革命倾向和翻身的要求,“造反了、造反了”的嚷声震惊全村,更震惊了赵老太爷。但是辛亥革命这

21、一特定的时期,一个受封建思想毒害之深的农民,他的革命观也仅仅是朦胧的、幼稚的、落后的。他的心目中,革命就是把地主的财产改变为自己的,甚至还可以随意选择一个女人作老婆,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14”。阶级地位以及长期受到的精神毒害,不可能让阿Q对革命有深刻的、真正的认识,即使是当时的作者本人对革命的理解也是不够深刻的,可以这样说,鲁迅其实也不真懂革命,他是向未来欲为革命而工作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教训,但至少从阿Q的形象塑造中,我们不难读出鲁迅追求革命,探索中国出路的思想。作品中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表现了作者改良社会、渴求革命的思想。结语:鲁迅笔下的农民均以悲剧命运告终,作者

22、刻画这些悲剧人物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说:“我决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但他如实地描写了旧社会的丑恶、罪恶和病根,站在人道主义和启蒙主义的立场上,深刻暴露与批判了封建的旧社会,对人民群众尤其对广大农民的生活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启示着人们应当勇敢地摧毁这无情的社会,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提出了疗效国民精神的必要,警示了民众的麻木,批判了旧思想、旧道德,凝聚着对中国命运、出路的深沉思考。注释:1 雷达主编:新中国文学精品文库 杂文卷,海天出版社,P231。2 刘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P22。3

23、 鲁迅鲁迅小说全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P64。4 鲁迅鲁迅小说全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P20。5 鲁迅鲁迅小说全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P63。6 鲁迅鲁迅小说全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P6566。7 鲁迅鲁迅小说全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P28。8 鲁迅鲁迅小说全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P286。9吴宏聪 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 P51。10 李国平主编: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P44。11 鲁迅:再论鲁

24、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P192193。12 刘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P48。13 刘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P47。14 鲁迅鲁迅小说全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P96。参考文献:1、吴宏聪 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2、雷达主编新中国文学精品文库杂文集,海天出版社;3、鲁迅鲁迅小说全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4、鲁迅阿Q正传中阿Q正传的成因,花城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5、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1981

25、年版;6、屈文泽叶雪芬凌宇选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986年9月新第1版;7、刘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8、李国平主编: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9、滕浩编著名著可以这样读,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甘肃电大开放教育2012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分校:白 银 分 校 工作站:靖 远 站 班级代号: 20100304001学生姓名: 刘 怀 翠 学号:1062001208586 指导教师评语及评分 签 字(盖章) 年 月 日答辩小组评价意见及评分签 字(盖章) 年 月 日分校集中

26、实践环节指导小组意见 签 字(盖章) 年 月 日省电大集中实践环节指导委员会审核意见 签 字(盖章) 年 月 日说明:1.答辩小组应填写评价意见,小组成员均应签名(盖章)。答辩小组不应少于3人。2.此表附于封面之后。3.此表由分校、工作站自行复制。2012 届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汉语言文学 专业(本科)社会实践(实习、调查)题目: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报告学生姓名: 刘 怀 翠 学号:1062001208586 电大分校:甘肃电大白银市分校 工作站(教学点):靖远站 学生所在单位:甘肃省靖远县糜滩乡糜滩小学 论文指导教师:张海楠 甘肃电大开放教育 汉语言文学 专业(本科)社会(实习、实践、调查)成绩评定表分校: 甘肃电大白银分校 工作站: 靖远站 班级代号:20100304001 姓 名学 号届 别实践形式实践单位实践时间社会实践单位鉴定意见签字(盖章) 年 月 日指导教师评语及评分签字(盖章) 年 月 日分校社会实践领导小组鉴定意见签字(盖章) 年 月 日省电大集中实践环节指导委员会审核意见签字(盖章) 年 月 日说明:1. 此表附于封面之后。2. 此表由分校、工作站 自行复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