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红楼梦”里“梦”难寻.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9564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红楼梦”里“梦”难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红楼梦”里“梦”难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红楼梦”里“梦”难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红楼梦”里“梦”难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红楼梦”里“梦”难寻.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红楼梦”里“梦”难寻 “红楼梦”里“梦”难寻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红楼梦”里“梦”难寻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红楼梦”里“梦”难寻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红楼梦在描写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由盛而衰、乃至全面崩溃过程的同时,更着意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在他身上渗透了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小说第一回。作者以神话作象征。

2、写女娲补天时,炼就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单剩一块没用,就把它抛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此石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后有一僧一道将其化为一块小小的美玉,携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去安身乐业。它就是宝玉出生时口中所衔的“通灵宝玉”。这个神话揭示了贾宝玉这一形象的本质特征他是一个具有良材美质的“废物”。 不能为现实社会所容,在社会生活中失去意义和归宿的贾宝玉,便把全部热情倾注在大观园那一群年轻女性身上。作者以强烈主观意象塑造出来的宝玉是一个天生的“情种”:一岁时抓周,“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他单单把脂粉钗环抓来;七八岁时就说:“女

3、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宝、黛的爱情在长年耳鬓厮磨中自然形成而日益加深,并由于宝钗的影随而坚定。小说细腻地描写了宝、黛、钗的情感历程。小说第三、四回,写黛玉、宝钗先后来到贾府。不同的是。黛玉之来是投亲,宝钗之来是因皇上征采嫔妃。第二十一回以前,写宝、黛、钗三人互为影子,更多的时候。是宝钗跟在宝、黛后面转。应选入官没有希望。宝钗开始有意识地走近贾母和王夫人。第二十一回,写宝、黛至亲,袭人不满说:“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宝钗从此对袭人予以笼络;贾母为宝钗过生日,宝钗专挑贾母喜欢的戏文,宝钗的“会做人”博得了贾母等

4、人的好感。小说第二十八回,通过两件事写宝钗彻底倒向了“家长”的怀抱:一是她爱说些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类的“混帐话”,也由于她的常常影随使黛玉生心,以致宝玉请她吃闭门羹;二是得了元妃赏赐的麝香串,使她坚信宝、黛只有暗自爱恋的自由,断无婚姻的自主。只有贾母、王夫人才是婚姻的主宰。因此工于心计的她求近之远。彻底倒向了“家长”怀抱。第二十九回,“多情女情重愈斟情”,显示着宝黛爱情关系的基本成熟及外露。第三十四回。写宝、黛以赠帕、题帕的方式正式定情。第三十六回。作者把宝、黛、钗放在一个特定镜头中来写:宝玉睡着在床上,宝钗坐在他身旁专心为其绣兜肚,黛玉在窗外看到这一情景抿着嘴笑。这一镜头实际上写了两个人的放

5、心:黛玉对宝玉的放心,宝钗对贾母等人的放心。 宝黛正式定情形成心灵默契以后,他们和封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和。宝、黛纵使两情相契,但在现实环境中,他们的爱情注定不能有完美的结局,因为在神话象征的关系上,已经规定他们的爱情不能实现为两性的结合。所以最终神话象征关系的“木石前盟”被世俗化的“金玉良缘”所取代,进而导致黛玉泪尽而亡和宝玉出家。 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同大观园中的女儿联系起来,与他们感同身受,是宝玉情之所钟,命之所系。然而贾宝玉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与家庭对他的要求相背离。为了家族的利益,贾宝玉的婚姻取向应该是对他事业有利、能帮他走上正途的人选。宝黛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情。与整个封建势力形成了尖锐

6、对立。他们要抗衡的,不仅有自身传统思想的因袭,还有强大的家庭和社会。对于封建思想和制度,宝、黛虽诅咒批判,却束手无策,看不到也找不到新的出路。因此,流泪、出家甚至为情而死,成了他们人生路上无可奈何的选择。女儿世界中的贾宝玉始终是一个痛苦孤独的灵魂,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描写了包括黛玉在内的寄托着作者感情和理想的女性逐一走向毁灭,她们或被腐朽没落的贵族之家所吞噬,或随着这个贵族大家庭的衰亡而没落,甚至连由女儿所维系的唯一净土大观园,也不能为现实的世界所容!大观园见证了贾府的兴衰,也见证了贾宝玉的希望、失望与绝望!所以红楼梦终究是梦,它给世人留下了对美的事物的执着怀想与感动! 素有补天济

7、世之志的曹雪芹,“生于末世运偏消”,面对污浊现实,除了以狂狷的姿态,傲世归隐,独善其身之外,似乎再找不到一条更好的出路。贾宝玉形象是曹雪芹思想和情感的寄托。与其说是宝玉梦断,不如说是雪芹济世理想的破灭。然而客观上,作者所描写的贾宝玉,是贾府维持“钟鸣鼎食”的希望所在。他对封建正统的背叛,对男女平等自由民主思想的追求,从更深的层面揭示了贾府的统治者后继乏人。作者所描写的贾府。乃封建社会末世的缩影,作品通过它,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走向灭亡的宿命。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

8、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

9、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10、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