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论文浅论博物学的复兴.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20010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研究论文浅论博物学的复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化研究论文浅论博物学的复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化研究论文浅论博物学的复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研究论文浅论博物学的复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研究论文浅论博物学的复兴.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论博物学的复兴 浅论博物学的复兴史运伟(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341000)摘要:要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思就要重新理解“科学”。科学的最原始的形态是博物学。博物学知识首先不是功利的,而是要领悟自然、沟通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随着西方科技的疯狂侵袭,博物学在今天被极大的边缘化。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就必须复兴我们的博物学,让博物学发扬光大.关键词:博物科学;科技人文;生命体验一、什么是博物学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指在近代欧洲出现的科学理论、实验方法、机构组织、评判规则等一整套东西。这个定义实在是非常自然的,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科学确实是西方来的。这种看待科学的涵义,却往往忽视了从“人

2、与自然的关系”这个角度来理解科学。实际上,上述对科学的理解,是默认了“人与自然”的某种关系格局,并使这种格局成为未经反思的。因此,我认为,回答“什么是科学”这样的问题,最先要搞懂科学的自然内涵。科学的原始的形态是博物学,博物学知识首先不是功利的,而是要领悟自然、沟通自然,这是人类对待外部世界最原始的动机。这样的知识无论哪种文明都有西方文明、中国文明、非洲文明、美洲文明.博物学在今天被极大的边缘化了,有意无意被遗忘了,人们一提起“科学”,通常不大会想到它.二、为什么复兴博物学近现代以来,博物学逐渐边缘化,并且被人们忽视遗忘,但随着西方科学带来的生态破坏性加剧,复兴博物科学的要求呼之欲出。当然这也

3、是由于博物科学的特点决定的,博物科学将弥补西方科学的缺陷,实现科技生态化.1.现代西方科学难以为继。近代西方科学由于它的征服性和功利性显示出了致命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带来了自然人文思想的悲剧性破坏,它以征服自然控制自然为欲望,一切以人为中心,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他们无情地破坏自然,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而博物科学,却要求我们聆听自然、倾听自然、爱护自然,把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园。在博物科学中,自然是神圣的,人们的一切知识本质上都来源于活生生的自然,而不是来自所谓的科学实验。所以博物学家对自然都有一种热爱和崇拜,他们同情自然的遭遇,愿意和自然和谐共处,造就一种人类自然的大家园。总而言之,西方科学

4、在肆虐地破坏自然的同时,博物科学以其善良人性出现,要取代无情的西方科学.2.科学与人文要求整合。近代以来,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在科学精神缺乏的中国,这种现象的肆虐程度已经达到畸形。在中国,科学绝对压倒人文。科学从西方传入中国是出于救亡图存的功利目的,但科学在中国是没有人文土壤的,而中国本土的“仁”“礼”等人文土壤与科学产生了冲撞,结果本土人文土壤被破坏。于是,中国本土人文被吞噬,科学得到迅猛发展,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严重失衡。在西方,由于科学是伴随着哲学、宗教、艺术、文学、民主法制等人文思想慢慢发展起来的,所以,西方的思想具有比较坚固的人文积累。面对这种状况,国内人文学界的学

5、者们忧心忡忡,他们不断弥补西方的人文思想,于是形形色色的人文书籍大量被传到中国。3但由于中国的科学人文根基差,效果很不明显。面对这种状况,要结合中国国情,制定有效科学的措施。而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复兴我们的博物学,因为博物学可以起到沟通科学与人文的作用。进化论可能是今天人文学科最关注的科学理论,因为它实际上决定了对人在世界中的位置的看法。这是博物学对人文学科影响的一个显著的例子。这里还可以提到德国的文学家歌德。歌德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写过很多文学作品,但是他在德国人的心目中也是一名科学家。他曾经研究过很多动物植物和矿物问题,研究过光学问题。歌德在他大量的关于自然知识的文献之中,一直在探讨“原型”问

6、题。这个问题其实是整个古典文化的共同问题。古典文学有所谓人物的“典型”问题,有思想“主题”问题,古典音乐中有所谓的“主导动机”问题。也就是说,德国的古典音乐、古典文学、古典哲学,包括它的博物学,都是在谈论主导的动机、典型原型这样一些基本的原理。博物学基本的工作是分类,它要为大千世界做一个分类。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图书馆也是在做类似博物学的工作,为书分类。每一种分类都代表着对对象的一种理解.在文学作品中,我们谈典型人物,谈人物性格的划分,实际上,每一种划分都包含着我们对人物的不同理解。在博物学中也一样,你对物种每一种分类,都表示我们对它的基本特征有更多的理解。所以说在博物学这里,使用了很多在我们看来

7、是人文的方法,人物的个性、主导的动机、矛盾的冲突这样一些在文学和艺术批判中经常出现的方法,也同样能运用在博物学里面。所以我们说博物学是沟通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的一个桥梁。43.东方与西方要求融通。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之争是学术界难以妥协的敏感问题,但事实是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科学是近代从西方传到中国的,但如果硬要说中国古代有科学,那就是博物学,我们古代的天文学、中医学、农学都是博物科学。5在今天的21世纪,中国的复兴必须有科学,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理解科学,弘扬博物科学。要做到科学、博物科学的大繁荣,必须做到东西方合璧,融合东方西方的科学内涵。而博物科学就是连接东西方,连接现代和古代,连接生态和人

8、性的唯一纽带。博物科学让世界认识到人类生态的可行性,中国古代的博物科学是更加注重人与自然,更自然化的科学,它直接地把人投入进自然,弥补了西方科学的缺陷。西方科学重视实验,忽视了知识的直接来源自然,让人们只为了得到知识,却忽视了自然的美好。所以东西方融通的唯一桥梁就是博物科学。东西方融合是必然趋势,在这个大趋势下,博物科学是众望所归,呼之欲出的.三、如何复兴博物学1.主流科技的生态化。在21世纪的科技时代,复兴博物科学是一件很复杂的系统工程,西方高科技带来的是疯狂的崇拜,崇拜西方科学的背后就是人们对于我们的博物科学的遗忘。人们几乎忘记了本草纲目,也忘记了四大发明,只记得西方的高科技文明。而西方科

9、技的发展虽然带来了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但也导致了环境的破坏、人性的泯灭。博物科学复兴,首先要充分利用西方高科技的成果,让主流科技生态化,从而控制污染,杜绝环境毁灭。我们只有培养生态化的科技,才能实现科技的生态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我们只有抓牢高科技,让它为人类服务,为自然保护作出贡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世界,迎来人与自然的世界繁荣.2.重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蕴藏着民族的核心价值,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是陈列在历史遗址中以供旅游,更不能湮没于故纸堆中,尘封于

10、教授学者的案头上。它的价值在于传承与弘扬。只有让青少年参与其中,才能避免断层,才能焕发活力。中国历史上的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都是国力强盛时期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今天,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是为了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特点,了解中国的国情,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为了把中国经济搞上去,而不是为传统而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的弘扬需要专家深入研究和人们细致、耐心、周到的呵护。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握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才能把中国文化“秀外慧中”的魅力传承下去,才能熏陶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华儿女为建设一个繁荣、文明、和谐的中国而发愤图

11、强、努力奋斗. 3.升华微小事物的美好。在欧美有一本很出名的经济学书籍小的就是美好的,作者舒马赫阐述了“小”的美好之处。他坚决地论证了,企业、城市和国家都不是越大越好,相反,小有小的优势。小的事物具有美好的品性,能够更好地进入生态化。比如说小企业更能发挥它的优势,它可以更加科学的聚财,可以更加和谐地处理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小的企业污染更少,高科技的应用可以更迅速,政策实施得更有效,是生态化的典型。博物科学也要求我们重视小的美好事物,那样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去看待自然,更好地实现生态化。小的事物被重视,让人们自觉地关注我们周围的小的生活生产物品,这样可以

12、更加热爱我们的世界,热爱我们的生活。比如,我们爱我们的祖国,并不是爱那个大的空泛的概念,我们要爱的是具体的小的事物,比如热爱我们祖国的长城、黄河、长江以及兵马俑等等,这些小的具体的事物更能激发我们对于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4.深化现实的生命体验。在现代社会化过程中,网络世界来临,人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生活慢慢地变得虚拟化,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或者电视上看到黄河,看到长江,看到长城,看到泰山。几乎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但那带给人们的只是虚拟的感观。虚拟的感观是没有情景没有感情的。小学生看到书本上写到“白雪皑皑群山素裹,老师讲解“黄河之水天上来”,都只能在书本上一语带过,但那种场面,不

13、亲临其境,又怎么能想象得到呢。春意盎然,万木皆绿,暖风袭人,这种意境难道凭老师的口舌,就能让我们的孩子们体会到吗?不能,我们只有带领我们的孩子到大自然的怀抱里,让他们去用自己的感官去体会,他们才能得到如浴春风的体验,所以只有亲临其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让我们走出家门,迎接真实的世界,去拥抱属于我们的真实世界吧,那样不断升华我们的生活体验,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精彩.参考文献:戴维林德伯格.王等译.西方科学的起源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3董光璧.关于科学人文主义的思考J.河池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4吴国盛.让科学回归人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5吴国盛.回归博物科学J.文化思考,200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