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满族婚俗.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20162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满族婚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满族婚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满族婚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满族婚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满族婚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满族婚俗.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中国古代满族婚俗浅谈古中国蕴涵了博大的文化内蕴,古代各地的婚俗也是各种各样,纷繁复杂,向我们展示着它不同的魅力,下面我就满族的婚俗进行一下简要的分析。古代,满族先人经历过“男就女家”的劳役婚,入赘婚,掠夺婚等各种婚俗,这些婚俗在近世的满族婚礼中还可看到一些印迹。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关键取决于是否“女和”,女子在婚姻爱情上具有主动权。这是一个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迈出的过渡时代。当时的家庭形式既有“女和则持归”,女从夫居;也有一定时间的“男就女家”。婚姻中私有财产已崭露头角,“然后致礼聘之”,还没占主配地位。其中,渤海人的婚俗保留了较多的母权制时代的遗风。当时男女能够自由交往,婚姻成功

2、的主要因素是当事者的情投意合,而不取决聘礼的多寡。从女真社会迈入了文明的门槛。文明的代价之一就是妇女权力的进一步丧失。女真人允许并实行一夫多妻,在英雄时代,多妻是一种光荣,是一种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是家族意志和个人理想的产物:因此,每个妻取得的方式,是温和是暴烈,是主动是被动都无关紧要。更有甚者,婚俗都不讲究辈次人伦,这无疑是原始婚制的一种残余,在当时它实际上寓含着一种价值观念,即妇女是夫族的一笔财产,不允许外流。这点估计很难为当代文明所接受。 努尔哈赤创建八旗组织,使清初的满族婚姻也纳入了八旗轨道。当时连王公贵戚的子女的婚姻都不能自主,而由太后指配与满洲、蒙古、汉军的八旗贵族联姻。称为“指婚”

3、,俗称“拴婚”。 满族入关后,这种由八旗首领决定婚姻的做法很快仅存形式。受汉族高度封建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民族融合为特色的新的婚姻习俗,成为满族婚姻制度及其礼俗的主流,一直持续到近代。清廷规定,如满人娶汉女,就不能上档,领红赏和钱粮,如果满族姑娘嫁给汉人,则取消原来所享有的特权,还要受到舆论非议。虽然清朝政府曾几次开禁,但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算已冲开满汉不婚的樊篱。这种婚姻禁忌曾给相恋中的满汉青年带来无穷的痛苦。同姓即同祖,实际上,很多同姓都不同祖,三关不同祖,但也不通婚。同姓通婚深为满族妇女所畏惧,因嫁于同姓后,即成关关氏、赵赵氏之类,被视为极不光彩的事。同姓同祖即使出了五服也不通婚,许多姓

4、又把同姓不婚列为族规。满族旧俗,婚姻不讲究行辈,多尔衮与豪格为亲叔侄,二人同娶桑阿尔塞之女。但后来受汉族影响,大部分地区的满族通婚已讲究行辈一致。清朝统治者为了保持民族旧俗曾采取许多措施,但满汉文化交融是历史的潮流,在汉族纳亲、问名、纳吉、纳微、请期、亲迎等婚娶六礼的影响下,满族形成了一套新婚俗;大致可分通媒、小定、拜女家、下茶、开剪、坐帐、合氶;分大小、回门、住对月等程序。 通媒,男方择门第相当的女家,托媒人前往女家通言说合。媒人去女方家每次携带一瓶酒为礼,要先后去三次,才知诚意如何,俗称“成不成,三瓶酒。”儿女英雄传中叙:“做为旗人的古老的规矩不用媒人,父母拿着如意去到女方家求婚。”“如果

5、没带来如意,就是玉玩、手串之类也可以。” 满族人没有儿子且丧失劳动力的也招养老女婿,在这种情况下,女孩子多在十二三岁就招来一名十八九岁的男子,到家里干活,等女子到十八九岁时成亲。养老女婿对女方财产有继承权。民国以来,满族的婚俗发生了了很大的变化,“旗民不婚”的壁垒被推倒了,婚礼趋于简化。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不多要财礼,不大摆宴席等社会新风使满族婚俗变得更富有生气,其中,送“离娘肉”、“插车”、“坐帐”、“吃合喜饺子”、“迈马鞍子”、“烤火盆”等富有个性和民族传统风俗仍被保留着,有些已成为东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风俗。 满族的婚姻习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满族几千年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是在满族在由产生到兴起到壮大这一过程中属于这个民族习俗思潮演化而生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满族文化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