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概述.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20511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古包概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蒙古包概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蒙古包概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古包概述.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蒙古包概述 一、蒙古包的演化 蒙古包的形成、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生活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富于智慧的杰出创造。 蒙古包在汉文史籍中古称穹间、穹庐、毡帐、旖毡等,它被称为蒙古包,约是在满族祖先女真与蒙古族频繁接触的南宋前后,满语称“家”为“博”,所以蒙古人的家被称为“蒙古博”,取其谐音,而作蒙古包。史书中有关蒙古包的记载是“其居穹庐(即毡帐),无城壁栋宇,迁就水草无常.其制即是草地中大毡帐,上下用毡为衣,中间用柳编为窗眼,透明,用千余条索拽住,一门阑与柱皆以金裹。穹庐有两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呈患,可以舒卷,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

2、载。”一首民歌中所唱“因为仿造蓝天的样子,才是圆圆的包顶,因为仿造白云的颜色,才用羊毛毡制成,这就是穹庐我们蒙古人的家庭,因为模仿苍天的形体,天窗才是太阳的象征,因为模仿天体的星座,吊灯才是月亮的圆形,这就是穹庐我们蒙古人的家庭。”蒙古包的形状和结构就是对“天”的模仿,是萨满教观念中的宇宙模型。 二、蒙古包的演变过程1. 早期以狩猎、捕鱼为生的游猎民栖身与一种上尖下圆的窝棚中,他们用二三十跟树干为支架,先以桦树皮后以兽皮覆盖,来御寒、遮阳、避风雨。制作简单,便于拆卸。其形制与世代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和鄂温克人传统的居所“斜仁柱”极为相似。在今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布赖山一带岩画中有这种比较原始的帐幕

3、形式。伴随着游猎民由狩猎向畜牧业过渡,他们需要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窝棚加以改进成为圆形拱顶的帐幕。早期依山傍河而居的游牧先民,以狩猎、采集、渔捞为生,他们栖身以树木为支架,先以桦树皮,后以兽皮覆盖的简易的窝棚中。这种圆形拱顶的隐蔽窝无论中外的古代民族在处于游猎状态时,都曾经在此生活过。它由几十根木杆搭成上尖下大的圆锥状住房,它是原始人移至地面生活的最初居住形式。随着人们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同时畜产品不断增殖,需要追逐水草,他们要求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窝棚加以改进发展成为以树木为支架,上覆毛皮的帐篷。当畜牧业逐渐成熟后,人们掌握了将畜毛加工拼制成毡的技术,才有了覆毡的毛毡房。2. 游牧民何时从支架

4、式的圆锥体过渡到蒙古包式的毡帐,史书上无明确的记载,但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狄”、“北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毡帐,如史记.天官书记载了北方游牧民族有居住“穹闾”习惯。此为,崛起于秦汉时期的匈奴也有“匈奴父子同穹庐而卧”的说法。从穹庐字面上来看,穹指中间隆起,四周下垂的空间,庐是指搭在原野上的庵棚一类的房舍。有据西汉桓宽著盐铁论.论功篇中言匈奴穹庐“织柳为室,毡席为盖”得知,匈奴穹庐由室与盖两部分组成,制作的材料为红柳条和毛毡,而且制造穹庐的木架是匈奴木器业的重要部门,由此推断,匈奴毡帐具备完整的形制不晚于西汉。3. 魏晋南北朝时,南朝齐武帝出使北魏回到江南后,是这样描述拓跋鲜卑的毡帐

5、的“以绳相交络,纽木支帐,覆以青缯,形制平圆,下容百人坐,谓之潵,一云百子帐“也”。帐顶不仅用毡,贵族之家或豪门大户也有永丝织为饰的。魏书称鲜卑族“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宅,皆向东”此时的蒙古包有门且向东开,以避北方草原强劲的西北风。此外,草原游牧民族在常年的迁移转移中,不断对它加以改进,为了克服采光和烟气排放不畅的缺陷,此时以在其顶部开有天窗。4. 阴山支脉狼山岩画中发现了一幅接近与蒙古包的毡顶岩画,其形制较现在牧区的蒙古包稍高些,与中亚叶尼塞河一带的岩画比较相似,可能是突厥人的居室。尽管我们无法确知游牧民何时在帐顶上开有天窗,但它仍视为毡帐演进中极为重要的环节。突厥人这种顶开天窗的毡帐在121

6、3世纪的蒙古人中普遍使用。5. 另一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契丹也是“草居野次,靡有定所”,他们直到唐代仍然是“射猎居处无常”,保持着以毡帐为舍的传统居住方式。建立辽朝以后,虽大批来到中原,他们在城内也搭设毡帐。(内蒙古赤峰辽墓出土的石棺画)6. 后期的蒙古人将蒙古包的制作发展到极高的水平。贵族所用的大型宫毡较普遍游牧民的蒙古包,容积大且装饰豪华。蒙古诸将领举行典礼的宫帐,“深广可容数千人”。装饰极为考究,帐幕中间以四根雕龙柱支撑,上面裹饰金衣;门槛也包饰金。围壁垂挂绣有精美图案的帷幕,帐内四周金碧辉煌,如此装饰豪华的大帐又称金帐。有的金帐还建在巨型车辆上,征战、游牧、行猎等迁徙行动时,整体以车载

7、运。有记载说:“有一辆车用22匹牛拉一座帐幕,11匹牛排成一横列,共两排,在车钱拉车。车轴之大,犹如一条船的桅杆。”车上的蒙古包有高高的天窗,似人的颈部,气势恢宏,工艺精湛达到了前所未有。至今坐落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陵仍保存着这种宫帐风格。7. 元以后蒙古族退居漠北,历经明代,不断把传统的居住形式加以发展。至清代时出现了装卸迁徙更加容易简便的蒙古包。总之,古包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由森林狩猎时代的支架式锥体建筑,演进为圆形拱顶的帐幕,经顶开天窗的改造,成为今日的蒙古包式样。其产生与北方游猎民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与他们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三、蒙古包的构造与结构蒙古包蒙古语称为“蒙古勒

8、格日”,蒙古包的整体框架是木质结构,成平面圆形,主体构架由“哈那”即支架,“陶敖”(陶脑)即天窗,和乌乃(乌尼)即椽子组成,围饰材料有门、围毡、顶毡、盖毡、系绳即地毡地毯等。哈那:为蒙古包的包壁的骨架。选用直径二厘米左右的轻质沙柳做成一片片的可张开可收拢的活动网片,十分便于搬迁。一般十五个头的哈那需长短不同的三十根木条用驼皮绳将其穿合,蒙古包大小有哈那多少决定,哈那高低依蒙古包大小来决定,以五哈那的蒙古为例,哈那高约为四尺五左右。陶敖:用木材做成平面圆形,是蒙古包的天窗,是通风采光和气烟排出的地方。陶敖的大小由蒙古包的大小决定,以五哈那蒙古包的陶敖为例,直径约三尺左右,包大可大,包小可小,大型蒙古包则加四柱承起。乌乃:是蒙古包顶部的主要组成部分,起着檩、檐及房笆的作用,用量长短因蒙古包的大小而定,以五哈那蒙古包为例,乌乃一般为八十二根,长约六尺左右,直径寸许。上端略削扁六七寸长并打小眼,用以插进陶傲周围的乌乃窟窿中并用毛皮绳串起固定,下端也打眼与哈那的交叉处穿绳作套固定。使陶敖与哈那形成一个整体。门朝南或东南,避开西伯利亚的寒风,以日出东方为吉祥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