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对丽江旅游业影响的研究分析.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20613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对丽江旅游业影响的研究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对丽江旅游业影响的研究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对丽江旅游业影响的研究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对丽江旅游业影响的研究分析.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对丽江旅游业影响的研究分析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摘要 茶马古道就像一个连结着各个少数民族的大走廊,使当地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刺激了民族间商品市场的发展,也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同时,还为当地的艺术、宗教、文化和思想意识提供了一个发展空间,它更加促进了民族在多个领域内发展与繁荣。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是整个丽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经济、政治、宗教、生活方面都影响着丽江,丽江旅游业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现在正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也是由于能很好的挖掘发展其文化内涵,茶马古道历史文化作为丽江旅游业新兴的重点主导品牌,不仅提高了本地旅游经济发展,拉动了整个西部

2、地区的发展,还扩充了民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 词茶马古道;丽江;历史文化;影响;旅游业 一、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渊源 (一)茶马古道的起源 茶马古道起始于秦汉时期,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唐朝后期饮茶的风气盛行,制茶业具有相当的规模。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等地区则出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

3、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二)茶马古道的发展和历史作用 茶马古道发展繁荣于唐宋以后,发展繁荣的原因在于以茶叶为载体的边地商贸的兴起与发展。到了唐代,随着吐蕃王朝的崛起,藏族和南亚、西亚人大量饮茶,大西南的茶叶从这条古道沿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横断山脉走向青藏高原,走向印度以及更远的西亚、东非。到了清朝,由于清政府力图控制西藏这样的政治背景,就开设了官驿的方式,使茶马贸易规范和制度化

4、,使这条古道得到又一次的重视与发展。茶马古道是一条政治、经济纽带,促进了西藏与祖国的统一和藏汉人民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茶马古道带动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日本法西斯控制了中国所有的海上交通,又截了滇缅公路运输后,国际援华物资便只剩下这条通道进入中国。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茶马古道也进入了一个最辉煌鼎盛的时期。 二、丽江古城的兴起与茶马古道的关系 丽江古城,始建于唐末宋初,它的兴起与茶马古道有着必然的直接的关系,它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茶马古道里的主体马帮展开的,因此与茶马古道互生互补形如孪生兄弟。 (一)茶马古道重镇丽江 丽江古城经由历代木氏先祖主持

5、建设。680年被藏族征服,开始吸收藏族文化;794年被南诏征服,从而开始中原汉文化的影响;1253年被忽必烈征服,正式归入元,纳西木氏土司开始长达470年的自治,有系统记载的纳西历史开始;1276元朝建立云南行省;1382年丽江府成立,官府位于今天的丽江古城。 (二)丽江古城兴于商业,盛于商业 丽江与藏区仅一江之隔,有着地理上的优势,内控制着鹤庆、剑川等,外临中甸,是云南省出入西藏咽喉。在茶马古道上兴起了无数的城镇,它们是独具特点的贸易文化中心。其中,丽江古城是一座茶马古道上迄今保存最为完好并古貌依旧的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大研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货物中转集散地。 丽江古城是茶马古道重镇,它就是一个商贸中心,它的发展与当时滇藏物资贸易的唯一交通工具(马)不可分割。绵长艰险的道路,长期在外的行走,马锅头带领的马帮逐渐形成一种马帮文化,马帮文化带动了丽江历史上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它拥有的各行个业都围绕着“马帮”、“藏货”展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