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后现代思潮与英语电影关联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后现代思潮与英语电影关联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后现代思潮与英语电影关联研究 后现代思潮与英语电影关联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后现代思潮与英语电影关联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后现代思潮与英语电影关联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电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当下后现代社会语境中,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合流的产物应运而生,它往往与消费社会的商业逻辑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媒介联系在一起。英国小说
2、作品一直以来都为英语电影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一直到19世纪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小说的创作有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也成为英语商业片创作的基础。关键词后现代;英语电影;小说一、后现代主义影视的内涵解读根据美国后现代电影批评家伊哈卜哈桑的考证,“后现代”为一个术语,最早由西班牙学者费德里科德奥尼斯于1934年在其编辑出版的西班牙和拉美诗歌选集:18821932中提出。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缩写本中用到这一术语时,指从1875年起西方文明开始的新一轮变迁。而批评家欧文豪(Irving Howe)和哈利列文坦于1959和1960年再使用这一术语时,指的是“现代主义伟大传统的一种旁落。”到
3、了20世纪60年代,莱斯利菲德勒则用其指“向现代主义正统挑战的通俗文学。”而哈桑贝尤其探索由他所称的“归于寂寞的文学的自我消解”这一现象。也就是说,“后现代”一词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意,要把它的意义固定下来看来是不可能的。“就其理论建构而言,后现代主义没有统一的模式,甚至没有相互连贯的观点,它不过是众多观念的无序组合。”所以,“后现代”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一种新的精神与价值体系,一种正在重新建构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其特征是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零散化、无深度。后现代主义对神圣性、秩序、常规、传统甚至一切概念、符号都深感怀疑。它不仅怀疑浪漫主义的乌托邦,怀疑现实主义的真实性,甚至
4、也怀疑现代主义所包含的各种剧烈的感情:焦虑、孤独、无法言语的绝望和形而上的追问。对于后现代主义来说,任何深度都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强加给现实的,因而是可疑的。于是,对深度的拆解、消解,就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二、英国电影的“后现代”特征1消解“元话语”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中认为“元话语”和“宏大叙事”没有意义,并指出今天是消解“元话语”的时代。但在导演那里,还是张扬主体性的,影片的内涵层大于叙述层,至少是能指和所指的对称或呼应。而在新生代导演这里,自我意识是个体化的,主体精神是萎缩甚至分裂的,他们热衷于自我情感的把玩、个体经验的书写。以“重返个人”的方式与“巨型话语”在某种程度上拉开了距离
5、,顺理成章地走进世俗的小叙事。观众在这种讲述语法中,以狐疑的眼光打量着个体与团体乃至国家的关系,怀疑个体做出牺牲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甚至浸染着某种自恋的情绪。2叙事的断裂英国电影的框架结构遵循“三一律”的基本思想,以理性作为叙事基础,认为所有细节只有在被编织进合乎逻辑的因果关系中才能形成一个无懈可击的完整影片文本。在传统的英国电影中,叙事结构一般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贯穿全片,有一条明显的叙事主线,沿着这条主线,故事慢慢展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电影导演按照故事的因果联系,通过剪辑把不同的镜头连贯地接在一起,成为一部完整的影片。而在“第六代”电影中,传统的思想观念与艺术观念被冲击了,叙事结构由几个
6、过去的或现实的或想象的小故事与片断组合而成,解构了传统电影情节叙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电影由非因果、非逻辑的画面、时空串联在一起,抛弃了因果主导的缜密的理性叙事,追求碎片化的形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经历了某种深刻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为从“叙事的电影”模式向“景观的电影”模式的转变。英国社会学家拉什直接提出,“叙事的电影也就是写实的电影,服从于电影自身的叙事性(文学性或话语中心);而景观的电影则相反,它关注的不是叙事成分,而是场面、画面的视觉性。因此,电影的逻辑发生倾斜,叙事让位于画面,景观支配着叙事。叙事电影是现代主义艺术,而景观电影则属于后现代电影。”后现代电影利用景观真正实现了“
7、假的比真的更真实”的原则,用现代电子媒介的高科技手段寄托对人类现存困境和未来世界的深深忧虑,它们提供的影像世界作为我们当下生活的一部分构成,又加重着后现代生活现实与虚拟、历史与假说的混淆,为大众通向想象的乌托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它在镜像语言上往往给人造成巨大的视觉冲击,而其途径有二:一是拼贴的碎片;二是极致的特技。影片中迷离的色彩、跳动的结构、个性化的造型、摇滚的节奏、情绪化的人物是导演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让观众通过最直接的感官本能体会到似曾相识的生活经历,满足了体验的快感。一些“第六代”导演还在他们的影片中运用了多种多媒体视听语言:如Flash、DV纪录片、MTV、话剧等,以及超广角镜头、
8、晃动镜头、动荡不平衡构图、装饰性影像、主观化色彩、MTV节奏等视听语言技巧,使“第六代”影片的风格更加多样化,给人造成一种视觉迷乱。三、英国小说对英国电影的影响文学创作的终端是读者的接受,任何一个作家的成功都必须有一个读者群,而一类文学现象的出现则更需要社会的广泛的承认。19世纪英国作家因为作品的内容是适应19世纪英国的文化,追求人格的独立和家庭的幸福与稳定,所以拥有的是以家庭为基础的读者群。19世纪的作家的创作有以下特点。首先,多以写家庭婚姻为主,写作家的亲身经历。其次,站在自身的角度,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些特点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因为:第一,在19世纪的英国,受过相当教育的年轻女人的出
9、路最好的是婚姻。所以写家庭和婚姻就成为作家永远的话题。纵观19世纪英国文学,几乎都是描写生活在乡间的中产阶级的青年的婚姻恋爱。她们几乎人人都是博学的,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的尊严,追求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小说又都是以有情人最终结成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婚姻而结束。第二,虽然她们的小说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各方面独立的看法,但是因为生活常规的建立和仲裁者是男性,其话语有意无意之间仍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并将这种常规内化为人生的自觉追求。19世纪英国小说的这些特点和背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以此为题材的英语电影的主题和定位。因为商业化的需求,英语电影在两个方面传承小说的特点并将其模式化。概括来说,就
10、是”傲慢与偏见”式的男女关系和“简爱”式的命运。一方面,小说傲慢与偏见的经典之处在于以洗练的语言总结了饮食男女之间的关系,而且其在英语文化中的受欢迎程度也使得同名电影或同类型的爱情电影为大众所接受。电影将这种关系演绎成各种版本的爱情故事,使得虚拟的爱情有章可循。首先,男主角的模式化。男一号的光芒开始总是被男二号遮盖住。小说中的达西先生一度因为伊丽莎白的偏见以及自己的傲慢差点被外表风度翩翩的韦翰抢走了心 共2页 1 2 上人。比如由海伦菲尔丁同名小说改编的BJ单身日记(Bridget JonesDiary),一个是像小说人物一样完美的休格兰特饰演的丹尼尔克里弗,另一个是一身毛病但很真实的科林菲尔
11、斯扮演的马克达西。这两个人的出现叫琼斯又欣喜又发愁,她思前想后也拿不准自己该挑哪一个。 后现代思潮与英语电影关联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后现代思潮与英语电影关联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后现代思潮与英语电影关联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BJ单身日记中展开线索的手法和人物细节的描写很多都是从简奥斯丁的作品中借鉴来的,因为菲尔德本人是奥斯丁的忠实崇拜者。本片另
12、外一位男主角科林菲尔斯之前曾在英国BBC电视台的热门剧傲慢与偏见中,扮演了男主角,迷倒了一大片观众,其中也包括BJ一书的作者。菲尔丁直言不讳地说,她这本书中马克达西这个人就是为菲尔斯量身定做的,除了他本人以外,谁也演不好马克-达西。其次,女主角的模式化与创新。丹尼尔的花心伤了琼斯的心,也断了她对爱情的念头。但是马克的意外来访和表白终于打破了两人之间的僵局。本来故事应该到此圆满结束,没想到丹尼尔又来找琼斯,说自己觉得还是她最好等等。正当琼斯犹豫如何打发丹尼尔之际,马克默默地离开了。在影片结尾,琼斯不顾寒冷,穿着超短衣裤和运动鞋去追回马克,两人拥吻在街头。电影用大胆的想象构建出传统小说中不可能出现
13、的情景。矜持也许会阻碍其追求幸福的机遇,现代的爱情故事显然更符合现代人对生活的向往。四、英国小说改编电影的价值小说与影视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可调和的因素,但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物质载体。在这一点上,小说和影视作品具有同一性。特别是,小说与改编的影视作品往往分享同一个“潜文本”。它由特定的行动与事件串联在一起,为小说和影视提供了无法减缩的“叙述”的基本骨架。很多时候,这直接决定着小说如何改编成电影。改编要取得成功,还必须考虑到受众,特别是从读者到观众这一群体的能动作用。受众首先是一种社会性主体,而且还是多个文本的拥有者。他们的社会存在和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对文本做出反应的期待视野和情感基础,决定
14、了他们对不同文本的评价、取舍态度。如果我们的从业人员能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地进行小说改编,那么,我们的文化市场,尤其是影视市场将奏响又一曲华美乐章。在19世纪即小说第一个辉煌时期,奠定了人们所能广泛接受的小说的标准。相对于20世纪的女性主义,19世纪的女性的“声音”更温柔,所以直到21世纪,仍然是电影等艺术创作的标准。在人类诸多的文化艺术形式中,电影是美术、戏剧、音乐、摄影等多种文化艺术的汇流,很大程度上融合了文化的价值标准。从商业电影的生意经出发,英语电影从来都是以电影的本体为依据,用视听语言来讲故事的。也就是说,它从来不是用文学性来讲故事的。它是靠使用电影本体来发财的。再说得具体一些,它是靠
15、调动人的视听幻觉来吸引观众的。强调“视觉形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必须在主题中采用普遍的、最为大众所接受的价值标准。英语电影的优势是它的商业化、全球化和贴近观众,能引起各个国家观众的共鸣,也是其赢得市场和观众的原因。19世纪的英国女性小说是因其性别而成为经典,以女性为题材的英语电影则是走大众化的路线。 共2页 1 2 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16、&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
17、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
18、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