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精简版).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21335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精简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精简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精简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精简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精简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精简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精简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 不完美也是爱玛丽和马克思(一) 课堂上看完的时候已经是泪流满面,奇怪的是我心里却很平静,就好像真实的人生一定会有遗憾一样,这本来就是一个不完美的。我喜欢这种看似絮絮叨叨的讲述方式,也喜欢这种并不是那么漂亮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会让人心有共鸣,是啊,我们都是这样的。 小时候看安妮日记的时候,希望自己有这样一个笔友,或许不需要回信,但是能听我说一下这些没人想要听的话就够了。其实我并不像故事中的玛丽和马克思一样,不过这或许是每个小女孩的必经的成长历程?(笑)所以,就有了第一封信,和那根樱桃巧克力棒。 对于玛丽和马克思来说,友情真的是个弥足珍贵的东西。自卑和与常人不同

2、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很难交到朋友我想不通,做个诚实的人,怎么会不妥当?或许正因为如此我才一个朋友也没有。当然,你除外。于是,对于他们彼此而言,这些信都是生命的慰藉。即使每次玛丽的信都会引起马克思的焦虑,即使在玛丽妈妈眼中,马克思是一个想要诱拐自己女儿的疯子。 但是,马克思的自闭症像一个隐形炸弹一样,终于在玛丽的不经意的提问中,第一次炸裂了。他们有了整整八个月的断交。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其实我特别可以理解马克思的心情。毕竟在看这个片子之前,刚好阅读了有关病症的书籍。对于正常人的小问题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尖锐的思维谱线是一种危险而真挚的存在。 后来,感谢他的医生,他告诉马克思,真正

3、的友谊是用心感受的,而不是双眼看到的。他应该写信给玛丽,告诉她真实的自己,包括缺点和一切。马克思懂了,并且向玛丽坦白了自己是亚斯伯格综合症患者,解释了自己为什么没有回信。他俩的友谊重新恢复了,并且变得更加真诚。 玛丽开始经历人生的各种大悲大喜,亲人的去世,与爱人结婚,学业有成但是,当她把她和马克思的信作为自己学术论文的研究病历,她忘记了,这其实是对他们友谊的背叛。尤其是对思维特别简单的马克思而言,这简直是不可原谅的。片中马克思在拔下打印机上 键的时候,满头的汗水和颤抖的身躯,无一不显示出他内心的愤怒和难过。 不一定要哭出来才是内心的难过,每个人都有哭不出声的痛苦。 当玛丽收到马克思寄给她的 的

4、时候,才明白自己的行为深深伤害到了她的朋友。她停下脚步,绞碎了所有的书,从此,一蹶不振对好友的背叛让她无比愧疚,生活也失去了希望。 不过,最终,马克思还是想通了,原谅了她。片中的最后一封信,我看了十几遍,几乎倒背如流 亲爱的玛丽:我原谅你,因为你并非完人。你有缺陷,我也一样。所有人都不是完美的。小时候,我想成为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只能接纳。然而,我们能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每个人的生命都像是一条长长的人行道,有的平平坦坦,还有一

5、些,比如我的,就会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道路就像我的一样,不过或许没有那么多裂缝。但愿,某一天我们的人行道能够相交,那时我们可以分享同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影片的结尾,当玛丽背着小婴儿去纽约见到马克思的时候,他已经永远安静地沉睡了。他的房间充满了她的痕迹,是第一封信的简笔画;是玛丽送他的那瓶眼泪,马克思曾说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是她寄给他的每一封信,一整面墙的信;是她送给他的绒线球,仍然在他的帽子上当看到玛丽伸手握住马克思的手,还是忍不住哭了。不管几遍,总是会觉得遗憾吧。 片子的色调其实是沉重的,玛丽的颜色是棕黄色,马克思的世界是黑白的。屏幕上突兀的红色一个出现在玛

6、丽妈妈的脸上,是血红的嘴唇和喉咙,是歇斯底里的颜色。另一个红色就很多,是玛丽的变色戒指和送给马克思的绒线球。当马克思原谅玛丽的时候,他带上玛丽的绒线球,坐在凳子上仰望星空的时候,即便是黑白的环境,还是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宁静和。 所以,一个好的动漫,其实并不是靠造型多么别致,多么华丽漂亮,技术多么高超来吸引观众,反而是其中所传达的观念更能打动人。就像这部片子一样,尽管是这样的色调还是能够传递出善意和温暖。 片中的玛丽和马克思,其实是我们每个人不同时刻的缩影,幸福抑或不幸,总会有觉得孤独的时候。就算再开朗的人也会有全世界不理解我的小矫情。平凡的我们,()或许不至于像马克思一样偏执,但生活中也总会遇到

7、各种伤害和背叛,是决绝还是原谅,是不是也舍不得那份爱呢? 我们本不完美。我喜欢这部片子,因为这是一个类似碎碎念的故事,看似单调呆板的旁白,无聊而神经质的主角,恰恰是最真实的生活。我们都没有活在那些惊天动地的世界里,我们不过就是这样日复一日,重复而已。韩松落有一本书叫做为了报仇看电影,书中说,有的时候,看电影,为的是报仇,向庸常的生活报仇电影是真实的虚构,生活是虚构的真实。现实中无法兑现的诺言、无法实现的梦,让我们一起去电影里寻找结果。但是看多了那种皆大欢喜的商业片,看多了英雄主义的完美结局,所谓的观影快感不过只停留在看完的一瞬。心灵再触动也明白那绝对是假的。然而玛丽和马克思不同,这里面敏感而脆

8、弱的心灵,是现实生活中每个得不到理解的人。没有那么多色彩斑斓,没有那么多华丽浮夸,有的只是让人心疼的他们和我们而已。 圣经中说爱是恒久忍耐.每次读完玛丽的信都会得焦虑症的马克思恐怕是这句话最忠实的反映者了。以前喜欢说,如果友情是一种爱,我愿意爱你一辈子。这句小矫情的话恰恰是两人一生的见证,就算最后没有见到彼此又怎样,你依然是我最好的朋友,是我唯一的朋友。 Gd gave us the relatives, thank gd e an hse friends.我想,这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二) 人人都有病,人人都有裂缝,没有一个人能逃脱,所有人的现状,都一样。 只是,同样的现状

9、,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去面对。而这不同的面对方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可以是你想得到的任何结果。你自己想要的那个结果,你清楚吗? 这个世界上,真正对我们自己重要的事情,并不多。 就像AX的人生愿望,只有三个。这些对我们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并不关键(它可以是任何事情,甚至就像收集娃娃、吃巧克力一样,简单)关键在于这些事情是不是对你真的重要。然后,让它以这样重要的状态,一直出现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 做到了,重要的事情,自然有重要的样子和它该有的结果,不错的结果。 这个世界,对于ARY和AX来说,相当幸运。虽然经历了种种,他们都实现了自己最重要的目标。AX安详了离去,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也许是

10、最好的结局。 但是,就像前面提到过的,世界并不都是如此,还可以有其他无穷尽的可能。只是,没有一个可能是白得的,得到的同时,你终须付出些什么,而这个什么,最大的可能是失去收集娃娃、吃巧克力等等对于旁人来说,失去这些,真的不算什么;只是对我们的自己,这些就是我们的命,或者叫我们自己定义的我们自己存在的价值。 看清了,我们才能更好的面对自己,面对因为我们的决定带来的每一个结果。 事出有因,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带来的。因为,我们虽然不能改变现状或者现在的外在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境。那么,任何现状或者外在世界,都不是影响我们自己的理由,能影响我们自己的,只有

11、我们自己。在我们改变自己的同时,现在或者现在的外在世界,已经被我们所改变了 以电影里的一段台词作为结束: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瑕,我也是。人无完人当我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生活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我和椰子。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全部。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By玛丽和马克思)我们真正原谅的,并不是别人,只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自己,而已。原谅了自己,世界就有机会变成我们希望的样子。这就是路径。 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三):孤独并非他们所愿 故事够平淡的,平淡的

12、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如同它所采用的黏土动画形式,笨拙、平凡。大多是独白,自言自语似的的独白,配合着写信的独白,有点像画外音。 唯有耐心观看下去,才渐渐感到平淡中渗出的温暖,犹如寒冬里手握一杯白开水,很不起眼,直到你慢慢地喝下去,心口就慢慢地暖和了。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有如此的味道。 玛丽(ary),孤独的澳大利亚小女孩,没有朋友,在学校总被人欺负,不被老师喜欢,也不被妈妈喜欢,额头长着巧克力色的胎记。正如她妈妈所言玛丽是一场事故。 玛丽的爸爸在她年幼时候忙于工作无心顾家,等到了退休却意外身亡。玛丽的妈妈爱抽烟老酗酒,一日酒醉之后误服毒药也去世。玛丽终于和心仪已久的爱人结婚,结果男人跑到新西兰和笔友生

13、活一起。 怎么看,玛丽的人生有点凄惨。 而马克思(ax)这个美国糟老头,孤独、自闭、脆弱、无法理解周围的世界,在他看来,生活是不理智也不讲逻辑的一团糟,最要命的是马克思患上一种神经官能病,从来没有过朋友。马克思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中了乐透大奖,却不知道怎么花,就买了一屋子的巧克力剩下的钱就送给邻居老太太。 怎么看,马克思的人生也有点凄惨。 原来世界上,有许多人都在孤独着,过着并不幸福的生活,这些人都卷缩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房子里,莫名地自闭哀伤。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女孩玛丽是老头子马克思的前半生投影,老头子马克思是小女孩玛丽的后半生标本。换句话说,玛丽的人生就是几十年前的马克思,如果更不幸的话,玛丽几

14、十年之后可能也会过着马克思的生活。 当孤独遇上孤独的时候,有一些犹如冰撞上冰,结果还是两块冰;有一些犹如水融合于水,最后成为一流清水。玛丽遇上马克思,青涩的孤独遇上苍老的孤独,就如流水汇入湖水,他们在思想情感上深切地融合了。 他们将对方引为知己,互诉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遭遇和那些难以启齿的心情。好像生活的尴尬、痛苦、不解、无名的焦虑都可以化为笔下的文字,写给远方的笔友。友情就转化为文字对文字的倾诉,信任就转化为写信寄出,等待、阅信、再写信的循环,在这样的循环中,两个人不再孤独,在匆匆来匆匆去的尘世里找到支撑生活重心的坚固点,找回自信和自我。 他们也差点绝交,因为玛丽用马克思的病情案例写了论文。马克

15、思感到被背叛被利用,断绝信笺来往。人生初起步的玛丽也倍受打击,消沉酗酒得过且过,两个人走回到原来的暗淡人生路。 所幸的是他们最后冰释前嫌,重拾安宁的生活。但当玛丽千里迢迢看望马克思之时,马克思已经安静地离开了世界。 电影固然平静,可在平静之下有汹涌,试问: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少朋友仅凭信笺来来往往去互相理解、温暖、安慰,整整年! 信来信往陪伴着玛丽这个孤独的小女孩勇敢成长,信来信往也陪伴着马克思这个孤独的老头子走完人生路。他们写的不是信,而是心,是流浪在尘世里的孤独。孤独本非他们所愿,当孤独遇上孤独,可以互相坦诚互相温暖的时候,孤独就成为心的两只翅膀,飞翔在宁静里。(作者:逆流的游鱼) PS:由这部电影所引发的感想。 正月初五,某届学生开同学会,邀请我参加。席间,得知一男同学和一女同学结为情侣。我笑问他们:恋爱时候写了多少封?男孩笑说:一封都没有!都打电话发短信。 某次,遇上一位同学,他说起他还记得我寄的明信片。虽然有十年了,他忘记了许多电话,却记得一张明信片。十年前,大家都流行短信问好,我却寄来一封明信片。 很多年前,我曾经有个人生目标:结交一个笔友,写它多年。当然,目标没有达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