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薛宝钗处世为人之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薛宝钗处世为人之道.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薛宝钗处世为人之道“装愚守拙最在行,貌才两全世无双。可怜得生薄命司,金钗犹亮雪中藏。”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象,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象呢?首先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体态丰骨如瓷瓶,肌肤白皙似雪簪。莫怪雪芹喻她牡丹氏也,其美貌,其灵动,实为“国色天香,艳冠群芳”。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2、埋香家飞燕泣残红正是曹公拿其美貌比杨妃。另一回中,宝玉口无遮拦地对宝钗说:“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这何尝不是曹公对其美貌的又一感叹。 她家财万贯,又是名门闺秀。生在“珍珠如土金如铁”的金陵四大家族之一薛家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曾有言“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就此看来,恐怕作者把宝钗比作牡丹更是合适不过了。 她家中满“财”,更是浑身遍“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大小皆知,处世待人万般呵细。就连不常用来的医药之理,她也略知一二。所以宝钗常常为之称赞。口齿伶俐,常常独占鳌头,此者足以同黛玉相提并论,在我认为胜之而无不及。要我选择宁愿是和薛宝钗这种会处世的人在一起绝对胜过和小鸟
3、依人的林妹妹在一起。 有人认为宝钗虽才貌双全,但其为人虚伪,确实难登典范之堂。我不以为然。她虽熟谙世故,城府极深。也是为的自己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之中站得住脚,为自己能在深爱的人心目当中赢得一席之位。俗语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何况她也常为黛玉开脱,帮情敌置身于水深火热之外。这难道也算是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的大度,豁达吗? 有这样一段贾母给她过生日,让她点戏点食。她专拣贾母喜欢的闹戏和烂食当自己的喜好说出来,贾母甚是开心。许多人都会说她是在虚伪地讨好宝玉的奶奶。我觉得,一个会逗长辈开心的女人才算是好媳妇。如果像黛玉那样冷酷尖酸,不顾及他人感受,搞得大家都不开心,就算娶为人妻也会令夫君为邻里亲戚之
4、间惹得一身烦心事。不怕说是在封建社会,就是在现实社会,难道不是以尊长守道之妻为贵吗?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婆媳之间的关系自古至今都是让家里面的人很头痛的事。谁娶了薛宝钗这样知道去哄自己婆婆开心的媳妇,那家庭的烦心事不就少多了?在那样的家庭都要长寿几十岁。这样的贤妻良母,婆婆的好媳妇哪里找?要是找到了那不得一个人偷着乐! 金钏儿投井自杀,被王夫人逼死的。而王夫人是谁,她未来的婆婆呀。她得到此等消息,她跑去王夫人处安慰她说:“都怪那金钏儿糊涂。”“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王夫人想好好葬她,用“姐妹们的新衣裳给她两件装裹”,又怕黛玉忌讳,宝钗忙回,愿用自己的衣服给她,并说
5、了句话:“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就为这一系列言词,人云其阴招用尽,不仅博得了王夫人的欢心,也疏远黛玉和王夫人之间本来淡薄的情感。可是大家试着推己及人地换个角度思考,就会发现宝钗的言行亦是合乎情理之中的。如果你面对着未来的婆婆谈论着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你会说王夫人半点不是而不归罪于金钏的过错?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你会,那么你将失去你未来的婆婆对你的喜欢,连情人的母亲都不喜欢你,你还想过门吗?又如果你也忌讳把衣服给金钏儿,那是不是明显让王夫人难堪,这也落得得罪婆婆同样的下场呀!她的所作所为只是选择最好的方法去把一件事办得妥帖,办得漂亮。而在一些片面的观点看来却说其心机重,笼络王夫人。语末
6、,她加上一句“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如此一句,更惹得他人流言蜚语,“这我字分明是和其他人作比么,这样一来,黛玉在王夫人面前的位置又比她足足矮了一截子”。其实,那正是宝钗为了彻底摆脱王夫人心中的疑云,让她不以为自己是在说客套话所带上去的便句,也正体现了宝钗当时的真心所想,从而看出她处理事情是多么的周全。可宝钗若是知道后人会这样评价她,她一定会很是伤心,就像诗云:“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1谁能明白她真正的心思呢? 再来看这件事,也是人们说最能体现其“虚伪”的事。宝钗曾说,那些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都是胡说的,又讲那金锁戴着沉甸甸的戴着很无趣。但当自己生病了宝玉去探望她时,她
7、端着宝玉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呆拙的宝玉没有看出她的意思。她又引莺儿说出“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些评论无非是饱含了多少自我的猜测在里面。可能她真的从未想过用如此计谋来引宝玉注意自己,对宝玉示爱呢?可能这纯属巧合呢?就算现在这件事真是宝钗故意有心策划的,就让我们来看看她当时的心思:一个十几岁的姑娘为了向自己所爱的人表达自己的感情,鉴于古时人思想保守,不会像现在男女一样直接说出“我爱你,你也爱我吗?”之类的话来试探对方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位置,这该如何是好。可是宝钗又不同于其他姑娘,聪慧的她马上想出了用金锁暗示宝玉的办法,可是呢?男方思维一时没转过来弯,没有理解自己的意思
8、。于是饱读诗书的她又立马想出了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一计(不过这里应该为借人助己之说)来完成自己的心愿。果然旁人替自己说出了那羞于开口的情意。通过这等合理的解释,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聪明的小姑娘向自己心爱的人委婉的表白自己的爱意。当我们喜欢或者爱一个人时,我们是否会迫切地想要所喜欢的人知道自己对他或她的情意呢?一般的人一定很想。若对方在经过暗示后仍无法理解自己的真正意思呢?我想聪明的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地用其它办法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直到目的达成,而不是聪明的人则会选择放弃。从这件事,我们只能看出作者来表现宝钗的聪明,而且聪明得恰到好处,聪明得讨人喜欢。 所以我认为宝钗她并不虚伪,她只是在必要的时
9、候给自己织一个屏障来保护自己不受危险侵害。飞蛾遇险散粉,蜜蜂遇险刺人。连这些自然界的小动物都知道要保护自己,何况是人呢?一般封建社会的女子,在面对爱情关塞时总是逆来顺受,一味的遵从长辈的命令,从不自己主动争取。宝钗就感情方面,勇于示爱,敢于表达,这也体现了她积极的思想,渴望冲破封建的牢笼,大胆地流露自己的真情。 宝钗不但不虚伪,她还大方善良,乐于助人。湘云无钱办社,又不敢找府中索要,宝钗连忙送来自己的银两支持湘云。黛玉生病,需要燕窝,糖片熬药,又不好意思找王夫人拿。宝钗知道后赶快奉上燕窝,糖片供黛玉治病。刑铀烟冬衣丢了,正处难堪之境宝钗让莺儿瞒着大家取来衣服。就连贾府中的一些下人也会时不时收到
10、宝钗的小小“礼物”。在许多研究“红学”的人来看,宝钗是在拉拢大家的心,是在为最后能登上二奶奶之位作铺垫。我倒觉得取得统治地位不如笼络贾母凤姐等上层阶级,无需浪费时间、金钱、精力去把侪辈和下人的关系搞好。官员们从来是贿上压下的,人之显道,宝钗这样一个聪明的女子不会不知。如果你为大家解围,不但大家会对你心存感激,而且自己心里也会因为帮助了他人荡起幸福的涟漪。所以她为了追寻这小小的幸福,不断地单纯地助人施德,却被现在的人认为是拉拢人心,博取好名和信任。我不得不认为这些人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试想,如果不是宝钗众多优秀的品德感化了黛玉,一向处处防范的大小姐怎么会和宝钗发展到比姐妹还要融洽的关系?如果不
11、是她的善解人意,从来不表扬亲近人的赵姨娘也不会和她相处甚欢。 又有人说了,既然宝钗那么会为人,为什么她最终没有博得宝玉的欣赏,以至孤老一生呢?宝玉,何等人也?贾家二少爷。他痛恨“官僚世俗,仕途经济”,整天沉迷在大观园众多的女色之中,小孩子气。凡事依着自己的性子,思想狭窄且片面。他嫌弃宝钗圆滑,喜好黛玉直白,他觉得宝钗是在“沽名钓誉,追求名节”。可是,天下哪个女子不是望夫成龙?也好在其他女人面前撑足面子,挺足腰杆。宝二少爷完全没有考虑到宝钗的处境,片面地凭自己的主观判断那是“混帐话”。巧就巧在红楼梦中恰恰有另一个与宝玉性情相投的黛玉,那林妹妹不但国色天香,更有着和宝玉一样的偏激性情。于是“物以类
12、聚,人以群分”的理就说得通了。还有一点就是“距离产生美”。林妹妹平日里对宝玉不冷不热,动不动还发发自己的“小性子”。宝钗对宝玉那可是千依百顺,妄图用自己的言行把宝玉引入所谓的“正途”。因此就造成了宝玉的“太好反而不好”这一潜意识思想。其实,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只适合神仙眷侣,岂是凡人所能为之?若是把这类处世方式放在人类当中,无非会处在社会的边缘底端,被世人所排斥。宝钗偏偏又是凡人中极少数不排斥他们的人。不但不排斥,她还甚是喜欢。正是宝、黛那种不同寻常的思想境界,那种不为名利的处世方式,深深地吸引了宝钗的注意,进而又让她对宝玉爱意萌生,对黛玉怜爱有加;最后发展成了对前者的越恨越爱,对后者的姊妹相称。
13、她对宝玉爱的程度,红楼梦里有着或多或少的暗示和明示。暂从作者写到的两次宝钗的“哭”说起。第一次是薛蟠说宝钗爱上宝玉之类的话,她“哭”了一整夜,况且那又是“实话”,根本没有什么必要如此伤心。她真正伤心的是,明明大家都知道她爱上了宝二爷,可是宝二爷偏偏只对黛玉有感觉,对她的感情付出无动于衷。一个自身条件如此优秀的女子千方百计想得到情人的爱,可是众多的给予只换来个“坐山观火”。看着他俩亲热,无视自己的存在,自己能不委屈,能不失望么?但是对爱情的执着又让她怎么都放不下宝玉。最终,在薛、林二人当中,贾府统治者选定了薛宝钗,黛玉泪尽终逝。于是就有人断言这是宝钗阴谋诡计的得逞,事实真如此么?我想前边的论述已
14、经作了一个否定的回答。贾府统治者之所以选中宝钗,是喜欢她“品格端方”、“稳重和平”,而绝非她玩弄了什么阴谋诡计的结果。如果我们后人硬要把宝玉和宝钗的婚姻说是宝钗煞费苦心才造成的“金玉良缘”,那恰恰就否定了我国封建礼教戏害青年的幸福和生命的罪恶。事实上,婚后宝玉即出家为僧,他们三人的爱情婚姻纠葛,到头来都是一场悲剧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维护者的双重悲剧,是封建主义还有一系列的事故造就了宝、黛、钗爱情的悲剧。 好端端的一个相夫教子的妇道人家,被落得个孤独终生的结局,我实在觉得高鹗的续写不太合理。曹老人家应该是憎恨封建主义的,所以他决不会让封建主义得逞,让一个世间少有的女子同旁人一起陷入封建的沦害之中
15、。宝钗应该是最终冲破了思想的牢笼,看透了对宝玉那般怜惜多与真爱的爱情,她凭借自己的才华和魅力,找到了一个新的归宿,幸福美满的过完了一生。 谈到宝钗的处世方式,不得不提一下最绝的一招装糊涂,即“一问摇头三不知,事不关己不开口”。2有人认为:“看见人说人话,看见鬼说鬼话。”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可是我觉得,糊涂才是大智慧者。不是说:“难得糊涂”嘛!在那个错综复杂的大家庭中,在那种男人主宰的封建社会里,随时会因为说错一两句话得罪人,得罪些小人物倒不必顾虑,要是得罪了大人物就有可能无法立足乃至性命不保。而话多总有说错说漏的地方,人多总有嘴杂的时候。“减少错误的最佳办法是少办事,减少漏洞的最妥方法是少说事
16、”。宝钗深知这一点。所以她凡事小心,只要别人问起有关他人的所做所为,哪怕是鸡毛蒜皮,即使是她知道清楚的,她也滴水不漏;听到别人谈论其他人的闲言琐语,她概不参与。这就使大观园中平日里做多了见不得人勾当的上流人物们也大夸宝钗“会做人”。明明知道却说不知道,某些人可能又嘲解到:“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虚伪至极,虚伪至极呀!”那么我就反问那些人:“如果把一个现在社会的女流放到大观园中去,那时的人会怎么样评价她呢?这个女流所具有的性格特点是大方,活泼开朗,而且诚实守信。”显然,在当今社会,这个女子会被人称赞具有好的人品。可是到了古代,恐怕人们会受不了她的所谓的“大方、活泼,”冠以“不守规矩”之名。诚实
17、,那更矢不得,恐怕她会被这个“良品”所拖累乃至在生死边缘徘徊。因此,我要说的是,评价一个人要根据她周围的环境,倘若你改变了她的生存环境或捏造了一个新的环境给她,那么对她的评价就要换个角度来评价不然就变的毫无意义。这个社会有道德和法律在制裁着人们的行为,你诚实,你揭发不守道不守法之为别人会认同你;而封建社会是金钱和权势在支配着,你无权无势,就别想在那儿捣出什么乱子,更别妄想制裁那些“狂野份子”了。就算是面对亲戚丫鬟的时候吧!甲问你乙有什么事瞒着他或有什么不好的行为,你能照着事实回答么?今天你说他人的闲话,它日必遭报复,丫鬟也懂得物极必反呀,何况是主子们呢?真是对这“糊涂精儿”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18、总有言“做事儿里看性格,装着里看人格。”宝钗平日里不爱打扮,衣服也不怎么考究,可仍显出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神韵和容貌来。我不曾和她蒙面,但从曹公精彩的描写中能见到她那风拂杨柳般的身姿和与身俱来的气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大观园中百毒俱全,可她从来百毒不侵;貌美体丰,可她从来不显妖娆。“满腹诗书气自华”,不错,从她的气质可以看到她的博学多才的造诣。在胭脂水粉,金饰银簪的女子当中,越是简单的装扮,越能传达出她清白纯真的与众不同。再观其住所,“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罐茶杯而已。床上只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从她的住所不难看出,她勤俭节约,不奢不华,不出风头,安分清闲。假如她要是生在我们这个时代,那她现在肯定是叱诧政坛的风云人物。她的处世方式,不就是和现代社会中构建和谐社会的那些人处世为人之道一样吗? 很多时候,我想对宝钗加以评价却又害怕自己妄自评论,生怕半点差池误了她名节。在我眼里,宝钗是理性者完美的诠释。那聪慧,那机敏,那才气,那愚智实在让人好声称叹,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