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论新世纪散文研究发展趋向.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22521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论新世纪散文研究发展趋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学论文论新世纪散文研究发展趋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学论文论新世纪散文研究发展趋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学论文论新世纪散文研究发展趋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学论文论新世纪散文研究发展趋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论新世纪散文研究发展趋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论新世纪散文研究发展趋向.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新世纪散文研究发展趋向 论新世纪散文研究发展趋向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论新世纪散文研究发展趋向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论新世纪散文研究发展趋向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新世纪以来,仅八九年时间,散文各类文体史研究专集已有二十余部,是20世纪90年代同类研究成果的2倍,研究者在这块荒芜的园地中披荆斩棘,在探索的道路中进行着多种尝试。即使“工具”多是借来的,但由于主

2、体意识具有现代性,也使散文研究出现了新的转机。当然,从整体上散文研究还不像小说、诗歌研究那样系统、多样,但从新世纪以来的研究著作中,也可发现它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向。首先,研究者在观念层面出现了现代性转变。一方面体现在散文本体研究方面,研究者善于提取散文的核心价值要素来考察散文在特定时期以及历时性的本体特点及现象的成因,如从人格精神、文化精神的视角来把握散文的本体特点,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王尧的乡关何处20世纪中国散文的文化精神出版,该著是在“寻找精神家园”的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旨在透过散文研究文化现象,透过作家的心态、人格、话语方式剖析知识分子在重铸民族精神时的心路历程,并探讨文化精神与审美选择

3、之间的关系。新世纪以来有真诚与自由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出版,该著抽取散文的主体精神,认为“真诚和自由”是20世纪散文的精神。结构上以具体文类为经,以不同时期作家创作为纬,整体呈现出20世纪主要散文家的文化人格特质。同是对散文文化人格精神的探寻,真著对生命体验的融入更加深厚,而乡著对审美选择的洞察更加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性”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焦点,学界关于“现代性”的讨论此起彼伏,其中钱中文关于“现代性”的阐释影响颇大,他认为“所谓现代性,就是促进社会进入现代发展阶段,使社会不断走向科学、进步的一种理性精神、启蒙精神,就是高度发展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就是一种现代意识精神,表现为

4、科学、人道、理性、民主、自由、平等、权力、法制的普遍原则。”他把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要素作为现代性的本质规定性,为现代性提供了价值标准和衡量的尺度。新世纪以来,“现代性”“移植”散文研究领域,当代散文流变研究把“现代性、真实性、自由性”作为散文的本质规定内涵。由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精髓与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预设的现代性精神特征是吻合的。这个特征的核心是人道主义,是对于人的充分尊重,这也是现代文学区别于古典文学的核心特征。”因此“对于统一在现代文学旗帜之下的现代散文,更强调对于人的文学理论预设的追寻,它的目标一旦确定,就在时代的河床上左冲右突,寻找它的目标。那么,我们在研究当代散文时则完全可以使用现代

5、性武器,从容不迫地找到相对科学、合理的解析方案。”与此理论相辉映,先于该著4年出版的“五四”散文的现代性阐释则以“现代性”作为开掘尺度,描述并论析了中国散文现代性的表征及其生成缘由,从主题个案、文本类型、刊物生态等方面展开论述,认为现代散文的精神品质就本质而言就是主体自主性和本体的言志自由,以及与这种精神品格相映相生的散文形态上的随意逞心的自然美。现代性作为散文理论的一个生长点,还需要研究者在各个时段与层面上取绎开掘。散文研究在“抽取”“文化精神”、“现代性”等价值要素演绎散文本体特征的同时,相关理论的系统“迁入”也为散文研究拓宽了阐释视角。中国现代散文的情感与交流借用了交流理论,从散文的交流

6、形式嵌入现代散文创作,交流形式发生在作家与书写对象、与读者两个层面。交流形式受时代语境和作家个性的影响。“创作就是作家与自然、社会与人的交流和对话,只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交流形式。交流形式是一种内在的说话方式,是文体内部的思维方式和结构方式,是作家向读者的传达方式,也是作家与读者关系的表达式”,“内向型的作家,多自语,低语,常诉诸于心灵,或者通过一个中间媒介,把自我隐藏起来,间接与读者说话。外向型作家多侃侃而谈,或者向读者倾诉、劝解,闲聊,不拘一格。”利用交流理论对现代散文进行分类与分析,视角独特,论证清晰。其二,观念的现代性转变必然会引起思维形式的现代变革,在散文研究领域表现为用

7、一种动态的多元的思维方式来考察散文的发展状况。研究散文不应就范于“一因一果、一果一因的逻辑推演。一因多果,多果一因,远因近果,都应在考察之列。”而且还需要“从内到外、从枝节到整体、从整体到枝节”的全方位整体性思考,这也是借鉴了新时期文学研究的整体思维方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重写文学史”的讨论高潮迭起,“文学现代化”与“纯文学”是与之相关的两个关键词,也出现了从文学、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重视角来考察文学现象的新的叙事体式,在此研究背景下,新世纪以来的几本散文流变研究专著的叙事体式也体现出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变。当代散文流变研究上编选取了“五四时期”、“延安时期”、“十七年时期

8、”、“新时期”、“九十年代”这5个在20世纪中国极具代表性的重要时段来梳理当代散文的发展流变,论证扎实,结构严谨,语言具文学性,被有关研究者称为“防范散文研究沙化的绿色溪流”。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主要从本体的价值取向方面来梳理建国以来散文艺术上的发展与变迁,同当代散文流变研究相似,二者都注重时代因素对作家的影响,以及散文发展的时代性与艺术性的因果关系。但二者并没有在相同的层面上谈论散文,梁著采纳的是广义的散文范畴,即“特写、报告文学、速写、游记、杂文、随笔、小品文、传记、日记、书信、序跋等体式不一、写法各异的文体都属于现代散文的范围”。沈著则主张把“完全贬抑、驱除自我的论文、学术短论、科学小

9、品、方志、通讯、新闻报道、报告文学、由一主体状写另一主体的传记”剔除散文范畴,认为“游记、人物自传、回忆录无论篇幅多长仍可隶属于散文”,他把“有我”与“无我”作为“界定散文与非散文的重要标尺之一”。关于散文范畴的讨论,从“五四”持续至今,仍没有定论,对散文范畴的界定虽各有立足点,但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范畴论虽然不是散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但它是散文研究的平台,平台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散文研究”这个建筑物的高度和稳固,平台太大影响“建筑物”的高度,太小影响稳固性。这个问题不容易形成定论,但由于属于根本性问题,各家又不得不谈,结果只能是各抒己见。新世纪以来对散文范畴的讨论主要形成三种意见:当代散文流变研

10、究采取的是传统广义的分类方法,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中散文的概念处于狭义和广义之间,中国艺术散文论稿则要为当代散文“重新界定,清理门户”,认为“散文在文学界始终没有占据应有的地位,这与它的品类中杂有众多非文学因子不无关系。因此,把回忆录、序跋、书信、日记等清理出散文门户,已是势在必行的。”她最终把散文概念界定为“艺术散文”,另外林非在林非论散文中认为“宽阔地开拓广义散文的土壤和努力地攀登狭义散文的峰顶,两者相得益彰,可以互为促进。而如果只抓住其中的任何一个侧面,加以片面的夸大,就都不利于散文的发展。”他尊重的同样是散文传统的广狭兼顾的分类方法,另一部著作中国二十世纪散文思潮史认为“1949年后

11、,随着杂文、报告文学、通讯等文体的日趋成熟,要求独立、自立门户的呼声日益高涨,开始第二次伟大的分裂,排除杂文、报告文学、通讯等文体,而变得更加狭义和单纯,即专指抒情性小品文,或称美文。”喻大翔用生命拥抱文化二十世纪学者散文文化精神则从表达方式上给散文分为四大类型,即“议论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兼类散文(既指兼富议论、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难以牵强划入以上三型之一中去的复式散文,又指像书信、日记、序跋等兼有应用与文学双重体裁与 论新世纪散文研究发展趋向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论新世纪散文研究发展趋向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

12、,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论新世纪散文研究发展趋向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性质的文学散文)”,该著的界定着眼于表达方式,注重的是散文的文学性,但实际上他的界定是在广义散文的层面上取绎出来的,抛开界定角度的不同,单从包含的文类来考察观点更加直观,大致可以得出三种不同的论断,即传统广义散文、狭义及广义的一部分(即沈著观点)、狭义散文。三者分别从“散文创作与理论传统、散文特性、社会分工的趋向”等三个角度作为理论出发点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研究者普遍认为散文名称出现

13、在宋代,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刘锜赠官制条中说:“益公尝举似谓杨伯子曰:起头两句,须要下四句议论承贴,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于浑融有味,喻散文同。”这时的小说包含在散文范畴之中,小说从散文中分离出来是由于小说所独具的文体特征的成熟,也就是说小说的文体特征是同小说名称同时出现的,而散文则不同,从该概念诞生之日起它的包容性就极大,从“非韵文的著作”到“与骈文对举的文学作品”到“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散文发展的趋势是概念的范围不断缩小,源于其他文体特征的日益明显与成熟,使之从散文中分离出去,当代散文是现代白话散文的延续,其根基应遵循现代散文理论,如果没有坚实的创作为立足点,只是

14、由于散文内部分工的精细化而对之进行理论上的分离也毫无意义,广狭并存的范畴还将长期存在,艺术散文仍然是散文的核心文类,尽管范畴论争议很大,尽管讨论还会持续。同样注重散文生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根源,当代散文流变研究与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对“时代”的处理方式不同。沈著注重阐述时代精神在散文艺术上的反映,并对此做出评价与判断,作者评价散文的要素是独立与个性,是对时代的批判意识,并把主体意识的强弱作为衡量散文创作高下的标准,梁著以史为纲,在社会文化历史的语境中梳理当代散文的发展状况,注重史的梳理与现场感,把现代性、真实性、自由性作为衡量散文艺术的标准。另一部流变论当代汉语散文流变论,则以华语散文为研究对

15、象,以地域为经,年代为纬,较为系统全面地梳理了世界汉语散文的发展脉络,探讨各区域主要华语散文作家的风格,研究策略上具有系统化、典型化的特征。而二十世纪散文思潮史则以散文思潮为经,文艺理论为纬,用文艺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审视和描述中国20世纪散文思潮的流变趋势,为20世纪散文思潮作了6个分期,并对每一分期的散文概况与代表作家进行论述。该著认为20世纪散文思潮的特点是:以争取个性自由、人民民主和阶级解放为思想内容;主流风格是写实主义、现实主义;主流模式是中西合璧、多元开放,语言实现了由文言到白话的革命。该著注重体系完备的同时也有主观创见不足、论述个性特点不浓的缺憾。其三,近期散文研究呈现出个性化

16、兼顾文学性的写作特点。文学批评是一种个性化的文学活动,是批评主体对一定问题建立在学理层面上的主观阐释,阐释的角度不同形成的批评系统也不同,系统的创新性是文学研究不可泯灭的品格,由此而形成的个性化也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特点。同时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活动,它也具有文学性。具有文学素养的批评者,用生动形象的修辞方法描述本体特征,会使阐释更具体、论证更生动,更何况文学批评本身就浸透着批评者的主观情怀。昨夜星空中国现代散文研究构思巧妙,作者把现代散文园地比喻为“昨夜星空”,结构上围绕“星空”展开,由“星空眺望现代散文的诞生、启明星赞奠基者瞻礼、星汉灿烂名家名作探访、星云朵朵创作现象解析”几部分组成,对具体作

17、家和创作现象分别展开梳理、论述,兼顾作家的散文理论以及创作实践,并把作家文化心理同散文风格巧妙联系在一起。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建构整体的研究框架也体现出框架构思的创新,作者通过星空的构成把现象与作家联系起来,保证了论证的完整性。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陈平原著生活•图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6月第1版)由该课程讲稿整理而成,但仍可以探究陈平原研究散文的路径,作者选取了明清九家散文为考察对象,兼摄为人与为文,从文本与生活经历出发,因人而异选取特定的角度,夹叙夹议,彰显散文主体的文化人格。“既凸现了这九位散文大家的人生轨迹与文学境界,又勾勒出文学史脉络与风貌,

18、同时对文学生产、社会背景、市民生活这些影响、制约文学发展的因素也有精到的描述与阐释。”解放区散文研究注重史料的开掘,着重探讨如下问题:“解放区散文”的总体规范与历史总体定位;“解放区散文”中的杂文、报告文学、散文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从散文审美创造的艺术规律高度,总结“解放区散文”成败得失对散文家审美、精神、人格的深刻历史影响。该著结构严整,引言阐述了论题的目的、方法、任务,结束语总结了解放区散文兴衰消长的深刻历史影响,正文分别从解放区散文的生存环境、解放区杂文、解放区报告文学、解放区散文作家的艺术命运等视角嵌入,为纷繁芜杂的史料梳理出比较整齐的结构方式。中国散文批评史开宗明义,把弘扬“自我”看作

19、中国散文批评的永恒主题,强调“散文是艺术性的文学样式”。该著以时间为脉络,梳理了一个世纪的散文批评历程,既提纲挈领,注重史的脉络的梳理,又注重呈现具体评论家在散文批评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具有论证清晰、史料翔实的特点。这些著作虽各有特色,但同时又都注重主观创建的特点,而研究者的身份特征是散文研究呈现文学性和个人化的重要因素。从研究主体身份看,研究者一些是散文创作者,如林非、梁向阳、沈义贞、范培松、张国俊、陈平原等,从写散文到从事散文批评,继承了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现代散文大家在创作与批评两方面兼收并蓄的传统,主体的双重身份特征也使批评更贴近创作实践,从创作心态到形式创新都有切身的创作体验,有利于

20、批评主体把握文体特质,从而使批评内外结合、游刃有余。如张国俊著中国艺术散文论稿系统梳理了艺术散文的概念演变、创作流变,并就散文研究的本体性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散文的本质要点是“表现的艺术,无规矩的艺术,是精粹的艺术”。梳理了艺术散文从古至今的流变脉络,否定了长期以来认为明清散文是衰落期的论断,提出明清散文应视为艺术散文成熟期的新观点。把古代散文与现当代散文看作一个整体,来把握散文发展的脉络来探讨散文的本体性问题,体现了散文研究者视野的进一步拓展,理论与实践的水乳交融也使论述更趋细致、缜密,内容更趋完整。另外,一些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博士生也乐于在此领域确定选题,如江震龙、黄科安、喻大翔等,或注

21、重史料的发掘与整理,或注重新理论的建构,广阔的视野、严谨的态度都使散文研究更趋深入。知识者的言说与探求中国现代随笔研究首先探讨了现代随笔与知识分子的特性,把“中国现代知识阶层的崛起”作为考察中国现代随笔现象的逻辑起点,从随笔作为中国现代知识者重要的言说方式展开学术思路,客观把握随笔与现代知识者的内在联系,对现代随笔的发展脉络、艺术表现形态以及与中外随笔的传统进行了细致的文本细读与系统分析。该著无论对随笔研究者还是散文创作者都具有借鉴意义。用生命拥抱文化二十世纪学者散文文化精神确认了知识分子、学者散文家、学者散文等长期以来界定不清的概念,建构了文化学批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三圈四维动态模式(三圈包

22、括自然生命圈、文化生命圈、文本生命圈,四维包括文化史、文化域、文化人、文化层),散文四要素(意阵、人境、情场、事列),文本四层分剖法(词指、象指、义指、心指)。并就学者散文的世纪演变与历史地位、价值取向与现代理性精神、知识及智慧的艺术理想、意象营造与心理表现等方面展开具体论述。该著为 论新世纪散文研究发展趋向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论新世纪散文研究发展趋向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论新世纪散文研究发展趋向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

23、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散文研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理论系统。嬗变的文体社会历史景深中的现当代散文是作者多年研究散文成果的合集,反映出作者研究散文的路径,从当代个别散文作家研究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体现状研究到对当代散文文化资源鲁迅杂文精神的探寻,著作的题目“社会历史景深”已揭示了该著的论证方法,即“力图将宏观全景扫描和微观的作家作品个案解读相结合,将创作潮流和文本具体特征的成因分析伸展到历史境遇之中的方法”,该著把意志、理念、知见、情感作为评价散文的要素,把真实性与想象力看作是散文的特性,并提出了散文演说类型的三种境界及散文研究三项原则。文海晚清20世纪末老

24、生代散文研究对老生代散文的社会文化历史根源、老生代散文群体的文化人格的艺术智慧特征均作了较为透彻的论述和评析,凸现了这些作家的散文魂魄。综上所述,从整体上看散文研究还处在文学研究滞后的位置,亦步亦趋地跟随小说与诗歌研究艰难前行。系统理论的建构还需进一步探索,更何况任何理论的建构都离不开具体创作作为基础,而新世纪出现的多元动态的现代思维观念、文学性个人化的研究风格为新世纪的散文研究园地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提供了可能。(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参考文献王尧乡关何处20世纪中国散文的文化精神,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王兆胜真诚与自由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钱中

25、文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文学评论,1999(2):5页。梁向阳当代散文流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4页,54页。丁晓原“五四”散文的现代性阐释,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马云中国现代散文的情感与交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7页。楼肇明当代散文流变研究序,梁向阳,当代散文流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页。沈义贞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8页。张国俊中国艺术散文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0页林非林非论散文,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76页。庄汉新二十世纪散文思潮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

26、05:5页。喻大翔用生命拥抱文化二十世纪学者散文文化精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0页。傅德岷散文艺术论,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5页。傅瑛昨夜星空中国现代散文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北京:生活•图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江震龙解放区散文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范培松中国散文批评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张国俊中国艺术散文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黄科安知识者的言说与探求中国现代随笔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李林荣嬗变的文体社会历史景深中的现当代

27、散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陈亚丽文海晚晴20世纪末老生代散文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28、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

29、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

30、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