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钱钟书散文比较论.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22595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遇、钱钟书散文比较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梁遇、钱钟书散文比较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梁遇、钱钟书散文比较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梁遇、钱钟书散文比较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梁遇、钱钟书散文比较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梁遇、钱钟书散文比较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遇、钱钟书散文比较论.doc(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号:2009020506姓名:卢玮玮联系电话:13869136869Email:snowwei69学院:文学院硕 士 学 位 论 文论文题目:梁遇春、钱钟书散文比较论学科专业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申 请 人 姓 名 : 卢玮玮导 师 姓 名: 李掖平教授论文提交时间: 2012 年 5 月 30 日单 位 代 码10445学 号2009020506分 类 号I206.6研究生类别全日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中文摘要 .2Abstract .4引言.1第一章人生边上的风景 .3第一节 想象性与思想型 .3第二节“旁观者”的无奈与“审视者”的从容 .7第二章 “幽默”的“唱反调” .12第

2、一节 软幽默与硬幽默 .12第二节 随性式和严谨型“唱反调” .16第三章“矛盾”的“揭示” .21第一节“近触”与“远观”的矛盾 .21第二节“热望”与“冷眼”的揭示 .25第四章 各有千秋的艺术特色 .29第一节 天马行空的谈话体与严密的知识性议论 .29第二节 迥异的艺术风格 .33第五章 从两者比较看 30 年代青年散文的独特存在 .37结语.43注释.46参考文献 .46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过的学术论文 .49致谢.50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梁遇春、钱钟书散文比较论中文摘要五四是个魅力四射遍地奇迹的文化灿烂时期,更是散文这一古老文体承古出新的大发展时期,同样面对文坛大震动、思想大震动,

3、年龄相仿的梁遇春、钱钟书两人用相似却又不同的人生理解方式诠释着古老散文的新发展,形成了各自异彩缤纷又有着某种关联性的散文风格,共同见证并且创造了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世。本文从梁遇春和钱钟书的散文比较入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两人研究资料多角度比较阐发他们散文蕴含的丰富内蕴,讨论两人借散文所呈现出的不同人生姿态,彰显两人散文的独特成就及内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通过比较研究判断这一深具特色的青年散文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梁遇春是现代著名散文家,27 年的短暂一生中有多部经典译作,散文创作主要收录在春醪集和泪与笑中,其散文深得英国小品文精髓,对查尔斯兰姆情有独钟,被称为“中国的爱利亚”。作品数

4、量虽然不多,但作者恣情洋溢的笔锋、机智幽默的思辨以及面对这个美与丑、正与邪交织的世界时所采取的冷冷揭示的态度,都使得他的作品时间愈久愈显示其醇香,其丰富内蕴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被称为“清华第一才子”的钱钟书是当年与北大才子梁遇春齐名的青年作家,同样接受过英国小品文和中国古典文化熏陶的他与梁遇春絮语散文的外冷内热相比,更多的呈现出一种冷漠的学者风范,但其内在的幽默性、矛盾性等等与他同时期的梁遇春有着某种难以切断的关联性,他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近乎完美的诠释了人生这本大书,其妙语连珠及愈挖愈深的深刻哲理,一直为研究者所津津乐道。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旨在分析同样站在

5、人生边上书写人生的两人,内在旁观性和审视性的潜在不同;第二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侧重分析两人幽默的软硬不同质感,第二节则从两种不同的唱反调方式入手,揭示青年散文这一独特文体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第三章重点剖析两人对矛盾的不同感受方式和体验形式,提供了在同一文化语境下作家挥之不去的苦闷和焦虑;第四章聚焦两人艺术手法的各有千秋,最后一章综合上述比较研究结果,试判定以梁遇春、钱钟书为代表的青年散文在生命的感受体验、对时代的整体把握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与其他散文派系不同的独特方面,在更好的把握各自散文内蕴的基础上,理解这一时期青年散文的独特存在性。本文事实上从人生旁观者、幽默、矛盾、唱反调等角度对梁遇春、钱钟书的

6、散文进行了比较挖掘,在两者的对比中更好的把握这一时期青年散文的丰富内蕴,对于提高对议论性散文的认识具有一定意义。关键词:梁遇春 钱钟书 旁观 幽默 矛盾 青年散文分类号:I206.6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On Prose Comparison of Liang Yuchun andQian ZhongshuThe May Fourth period is a glamorous brilliant culture period and also adevelopment period of prose which is the ancient stylistic. In th

7、e face of libraryearthquake and mind vibration, the two people in the same age interpreted it indifferent life understanding and formed various and correlative prose style. Theyalso common witnessed and created a flourishing Golden Age.This paper startsfrom the prose comparison between Qian and Lian

8、g. Firstly it elucidates the richconnotation contained in their prose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anglecomparison of their studies on the basis of close reading. Secondly it discussestheir different life attitudes demonstrated by the prose. Finally it highlights theirunique achievement and interna

9、l correlation of their prose. It determines the valueand significance of characterized youth essays in literary history through acomparative study.As a modern well-known essayist, Liang Yuchun named Chinas Eleatichas a lot of classical translations mainly included in the spring mash set and thetears

10、 and laughsduring his short life of 27 years. His prose deeply got theessence of English essay and he particularly liked Charles Lamb. Although hedidnt write much, his strokes, specula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the word interwovenbeauty and ugliness has made his works more and more mellow and the rich

11、connotation in his works has received researchers attention more and more as timewent on.Qian Zhongshu known as tsinghuas first wit was a young writer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eponymous with Liang Yuchun at that time. He also received the influence ofEnglish essays and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Compared with Lia

12、ngs prose thatcold inside and hot outside, his works presented one kind of indifferent scholarstyle, but its internal humorous, contradiction and so on had some kind ofcorrelation with Liang. His essay collections writing on the edge of life almostperfectly interpreted life. His quips and profound p

13、hilosophy have been talkedabout by researchers.The thesis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aims to analyze thetwo people who writes life standing on the edge of life and their potentialdifferences in inner sidelines and scrutiny.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first section focuse

14、s on analyzing different textures of the two people on their hardand soft humor. The second section reveals the complexity and richness of theunique style from two different naysayers. Chapter focuses on analysis ofdifferent ways of feelings and experience to contradictory and provides lingeringdepr

15、ession and anxiety in the same cultural context. Chapter IV focuses on twodifferent artistic technique. The last chapter combines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results to determine youth prose represented by Liang Yuchun and Qian Zhongshuexist the unique aspects in the feeling experience and overall assur

16、ance andunderstands the unique existence of youth prose in this period on the basis of abetter grasp of their own prose intrinsic.In fact, this paper comparatively mines the prose of Liang Yuchun and QianZhong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spectator, humor, contradiction andopposition and better g

17、rasps their own prose connotation which is meaningful for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he understanding of argumentative prose.Key words: Liang Yuchun; Qian Zhongshu; spectate; humor;Category number:I206.6contradiction; youth prose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中国散文随笔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从诸子百家先秦散文到晚明小品,无不见证着中国散文随笔的成长,当中国散文发展到现代,除了深深的传统烙印之外,还与欧洲

18、随笔,尤其是英国随笔关系密切,1921 年周作人发表美文,提出“美文”的概念,此后,英国随笔逐渐被翻译引进(梁遇春就是英国随笔翻译的一员力将),改造、瓦解着古老的中国式散文,中国知识分子如鲁迅、周作人、俞平伯等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他们推崇英国随笔的崇尚自由、表现自我以及注重日常生活中理趣的挖掘,但处于中国当时社会水深火热的大环境中,内化于他们血液中的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使得他们将这种轻松的随笔方式改造成个人迥然不同的随笔风格,比如鲁迅的寸铁杀人、周作人的流氓与绅士,其中几乎处于同时期的北大、清华两位才子梁遇春和钱钟书的作品历来被认为深得英式随笔精华,他们的散文较多保留了英式随笔的特点,诸多方

19、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便如此,两人的散文创作依然散发各自独特的魅力。本文从梁遇春和钱钟书的散文比较入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两人研究资料多角度比较阐发他们散文蕴含的丰富内蕴,讨论两人借散文所呈现出的不同人生姿态,彰显两人散文的独特成就及内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通过比较研究判断这一深具特色的青年散文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目前关于梁遇春散文的单独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从梁遇春散文受到的各方面影响入手,探讨梁遇春散文的独特性;通过梁遇春与查尔斯兰姆的特殊渊源考究其散文的承袭性和发展性,以及专题讨论梁遇春散文的艺术特色,如蒋菁怪诞恣肆风神绰约梁遇春散文语言“冒险”特1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20、论文色探析等。而对于钱钟书主要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的研究则集中在其风格的机智幽默、语言的辛辣、论辩的思维闪光等方面。然而目前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是从文体学角度出发,具体考察英法随笔与两人散文的内在联系,而对于两人散文多角度的横向比较显然挖掘不深,部分角度阐释不足,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挥。笔者以为,梁遇春和钱钟书的散文纵向上受到英式散文随笔影响,却很难完全归入中国 30 年代散文现有的类型中,两者横向比较的相似性、差异性更倾向于形成一种新的散文范式,带有五四时期独特烙印的散文范式。在比较中发现二三十年代中国散文的独特成就,为散文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对于完善这一时期

21、文学现象研究,提升散文这一独特文体的重要性都有着一定意义。具体来说,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旨在分析同样站在人生边上书写人生的两人,内在旁观性和审视性的潜在不同;第二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侧重分析两人幽默的软硬不同质感,第二节则从两种不同的唱反调方式入手,揭示青年散文这一独特文体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第三章重点剖析两人对矛盾的不同感受方式和体验形式,提供了在同一文化语境下作家挥之不去的苦闷和焦虑;第四章聚焦两人艺术手法的各有千秋,最后一章综合上述比较研究结果,试判定以梁遇春、钱钟书为代表的青年散文在生命的感受体验、对时代的整体把握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与其他散文派系不同的独特方面,在更好的把握各自散文内蕴的基础

22、上,理解这一时期青年散文的独特存在性。2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人生边上的风景梁遇春和钱钟书在写作角度上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人生边上,就像自己站在人生之外评说世事,有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超然物外。处在政治形势文坛形势都极其复杂的五四时期,两位风华正茂的文学青年没有如鲁迅等先驱们把手中的笔变成武器,无情地鞭挞社会的阴暗,他们的作品中极少涉及时政,也没有对国民劣根性赤裸裸的嘲弄,有的只是不关己的人生锐语,让人似乎难以感觉到拥抱现实的热度,同时自己的私人生活和家庭也很少被谈及,梁遇春甚至在作品中虚构出一些人一些事,只是为了让自己的情绪有个合适的宣泄口,两个人都不愿意将现实生活与作品想勾连,颇有些

23、“书斋学者”的作风特色。但同样将“人生边上”作为创作的重要角度,两人的差异却又是明显的,被定位为“青春写作”的梁遇春一直以旁观者的兰姆为模仿对象,却似乎始终纠结于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而少年老成的钱钟书则好像把这种“旁观”内化于心,从容地翻阅审视着人生这本大书。第一节 想象性与思想型文如其人,作家笔下的文字往往是通往其内心的捷径,梁遇春笔锋的天马行空和钱钟书沉甸甸的文字符号昭示着两位同样站在人生边上的青年才子,内心涌动着的是不一样的人生情怀,然而字里行间洋溢着极为相似的真性情却是这一时期青年散文的重要特征。梁遇春的作品多是些即兴之作,他使自己处于一种“醉”的人生状态之中,沉迷于“

24、醉中梦话”,认为年轻人的好梦都是在醉中才产生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在这急景流年的人生里,我愿意高举盛到杯缘的春醪畅饮”。他习惯3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于在这种恍恍惚惚、似醒还醉的状态中恣情挥洒,在醉言醉语中完成对悲凉人生的感悟、对纷繁世象的洞察,这种流浪汉的气质足以证明梁遇春绝非思想型作家,他的绚烂依靠的是天生的才华与想象,胡适曾称他是“一个极有文学兴趣与天才的少年作家”。最能够体现梁遇春想象性写作特色非醉中梦话莫属,在这几段随随便便的小随笔中,梁遇春信笔写来,没有很深的思想,也看不出多缜密的逻辑性,凭着敏感的思想触角,将内心最纯白的思维流动以最坦诚的方式呈现在笔下,他说“会笑的人思想是雪一般

25、白的,不容易有什么狂性,夸大狂同书狂”(醉中梦话(一),不是所谓骄傲的笑,没有佐证没有推理,仅仅因为他那么觉得,所以他就那么写下来,会笑的梁遇春思想也必定如雪一般洁白。他觉得“文学史是和哲学史同样没有用的,文学史的唯一用处只在赞扬本国文字的优美,和本国文人的言行的纯洁” 这是狭隘的爱国主义者的拿手好戏,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一本像样的文学史,也可以说是一件幸事”(醉中梦话(二),这种恣情挥洒的潇洒之笔随处可见,与想象性写作密切联系的“流浪汉心情”也倍受梁遇春的推崇,他喜欢流浪汉的敢爱敢恨狂言妄语,“我们实在应该旗帜分明地对于一切不是打倒,就是拥护,否则到处妥协,灰色地独自踯躅于战场之上,未免太单调了

26、,太寂寞了”(谈“流浪汉”),这也实在是梁遇春内心无法实现的期望,只能在文字间放任想象的洪水恣情横流。对天真和经验这两个矛盾体,梁遇春却能够别出新意,将敏感的触角深入到词语内部,得出“小孩子的天真是靠不住的”的结论,“他们从前的天真是出于无知,值不得什么赞美的,更值不得我们欣羡”(天真与经验),独具匠心地认为只有饱经沧桑的天真才是真正的天真,可贵的是,他总能用属于自4“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己的体验方式让这些不俗之语变得让人信服,每每惊叹他天才的发现能力和敏感独特的体味方式。梁遇春想象性写作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在于随处可见的精妙之语,精妙的比喻、随意赋予的独特意义都让人惊呼上天是如此偏爱这个年轻

27、人,让他的想象浅溪般明澈,又像山野里游走的寒气,总是精准地沁入骨髓,在猫狗中梁遇春谈到,狗的可怕在于他能撕咬你的身体,带给你肉体的伤害,然而猫却更善于蚕食你的灵魂,侵损你的意志,随之而来的是暗夜的威胁,转念又提到“上海是一条狗”,“狗可以代表现实的黑暗”,然而“北平却是一只猫,它代表灵魂的堕落”(猫狗),似隐似现的所指、恍恍惚惚醉言醉语中却透露出对世事悲凉的透彻洞悉。当然,梁遇春的小品文倾向于想象性写作,但并不排斥小品文中的思想成分,正如胡梦华指出的絮语散文“未尝没有逻辑的议论,甚至还有很激烈的索的东西讲得津津有味,能够将我们所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思想美化,因此使人生也盎然有趣,这岂不是个值得一

28、干的盛举吗?” 他的善言等作品也充满了理趣色彩,“所谓生长也就是灭亡的意思,因为已非那么一回事了”,“天下事不完亦完,完亦不完,顺着自己的心情在这个梦梦的世界去建筑起一个梦的宫殿吧,的确一天也该运些砖头”,在一个迷梦的世界饮一壶春醪,满嘴荒唐言,却不失真性情。与梁遇春一样,钱钟书 20 多岁成名,但他的作品却更像是出自一位阅透世事的思想家之手,有着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渊博、智慧,善于将思想的深刻融化在谈笑的形式当中。钱钟书始终抱有一种学者冷静从容的心态,极其敏锐地审视观照对象,“而产生一种穿透人事物理的深深感悟,产生那些不同凡5争辩” ,梁遇春承认思想在小品文中所占的重要位置,“能够把容易说的枯山

29、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响的新鲜见解,产生那些经过心血长期浸润的闪耀着智慧之光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性潜在他精炼的文字中,总给人一语中的的精准感。读他的散文,思维必须紧跟作者逻辑,否则就会在层层的貌似不着边际的议论中摸不到任何头绪,钱钟书是个典型的思想型学者,有着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逻辑习惯,不仅仅是他的小说和理论著作,散文中也处处闪烁着思想的光芒,不慌不急、头头是道、娓娓道来,大师的厚重感呼之欲出。在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这个经典文本中,钱钟书借魔鬼之口解释“招徕朋友”之道,“做文章时,引用到古人的话,不要用引号,表示辞必己出,引用今人的话,必须说我的朋友这样你才能招徕朋友”(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魔

30、鬼尚且如此深谙交友之道,无须再论世间世俗之人,世俗之人谙于此道却竭力否认,而魔鬼却能坦然承认,钱钟书用不一样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如青橄榄入口,愈咀嚼愈觉其余味悠远不散。无独有偶,把日常身边的事物作为论述表达深刻思想的媒介,可以说是钱钟书散文的一大特色,简单的窗户在钱钟书笔下似乎也被赋予浓浓的哲理气息,“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一个外来者,打门请进,有所要求,有所询问,他至多是个客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东西还是偷情,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和拒绝了”(窗),这里的门和窗子已经浸染了思想的色彩,成

31、为钱钟书震荡内心的有节制的出口,只有对人生对生命有着异乎寻常的深刻体验,又对宇宙有着洞若观火的透彻领悟,方能如此举重若轻超然物外。在论快乐中,钱钟书将“快乐”两字分开,将一切乐事都是飘瞥难留的特征极清楚地指示出来,更犀利的指出“永远快乐这6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而且荒谬得不能成立”(论快乐),用学者的冷静智慧将人生的迷梦戳破,“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一个一生钟爱各类书籍的学者,将书中的智慧与现实的无奈完美结合,用凝练却深刻的语言击中人生的要害,让人在惊骇之余,不得不佩服这字字珠玑中沉甸甸的哲思。梁遇春的恣情流露,钱钟书

32、的思想厚度在整个现代文学语境中有着重要价值,为现代散文提供了更多更为典型的创作方向和创作可能,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散文创作的表现方式。第二节“旁观者”的无奈与“审视者”的从容五四时期的青年作家大部分处于人生的纠结焦虑状态,在人生边上进行写作是他们普遍采取的态度,然而就梁遇春和钱钟书来说,一个是被迫退到人生边缘,字里行间交织着旁观的自嘲与无奈,另一个却是主动从热闹中抽身,以清醒的理智近乎冷漠地从容审视着人生这本大书。站在人生边上这一命题继承着英式随笔随性而作的人生态度,但在普遍患有时代病的中国五四青年知识分子手中,成为一种新生的散文态度。梁遇春处在时代狂飙突进的氛围中,受到中西方文化开放意识的影响

33、,同时有着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改造旧社会的雄心壮志,但他的一生都囿在书斋这个小天地中,同时由于自身软弱的性格,他无法像鲁迅他们成为与现实相抗争的战士,是典型的“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患有时代苦闷病的青年。他纤细柔软的内心与西方 essay 看重的悠闲自在的旁观者心态不谋而合,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梁遇春这种随意从容的“旁观者”视角,实属无奈。西方散文随笔尤其是深受梁遇春推崇的兰姆的作品,都有着闲云野鹤般收7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放自如的潇洒,极少提及重大的社会政治生活,其中的社会历史痕迹相对模糊,更多地以个人为中心、以人生为重点,探索生命宇宙甚至是彼岸花开花落的奥妙,乐于捕捉转瞬即逝的大智慧,而梁遇春因

34、作品风骨与之相似被称作“中国的伊利亚”。从性格和心境上说,梁遇春无疑是温和的,甚至是软弱的,他的文学兴奋点在于探索人生的奥秘,对自己的天生悲剧心境也有充分的了解,在又是一年春草绿中梁遇春这样说“可是一看到阶前草绿,窗外花红,我就感到宇宙的不调和,好像在弥留病人的榻旁听到少女轻脆的笑声,不,简直好像参加婚礼时候听到凄楚的丧钟”,在春光灿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早春,他体会到的却是“宇宙的不调和”,深悟到的却是喜气洋洋背后的惨淡光景,“坟墓旁年年开遍了春花,宇宙永远是这样二元,两者错综起来,就构成了这个杂乱下劣的人世了”,梁遇春眼中的满目疮痍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与这个世界的真心拥抱,因此就内心需求

35、说,梁遇春与英式随笔的“旁观式”写作有契合之处。如此看来,他很多作品都是借他人之题进行发挥(如受到英国小品文家哈兹里特 William Hazlitt死的恐惧和史密斯 Alexander Smith死同死的恐惧影响而做的人死观)也变得不那么难以理解了,他需要传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但又怯于直面,用他人之题抒自己之意,是他和这个世界之间的留白。同时,梁遇春性格上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非常留恋过往,他同兰姆一样“爱旧书,旧房子,老朋友,旧瓷器,尤其好说过去的戏子,从前的剧场情形,同他小孩子时候逛的地方”(查理斯兰姆评传),梁遇春并非一个乐观的人,未来和现在都让他感觉没有存在感,只有过去才是“时间之流

36、中站得住的岩石”(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现实的冰冷都让这个年轻人选择在“过去”8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亦喜亦悲,选择在现实中缺席,总之,梁遇春的旁观者心态首先是与其内在需求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梁遇春虽是典型的书斋学者,却也有着青年人雄心勃勃的热情,但铁与血交织的残酷现实无法满足他高入云天的向往,他只好退回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徜徉,耽于转向内心的自省。在救火夫中梁遇春充分表达了对面对熊熊大火只能旁观的“吾辈”的鄙夷之情,“现在全世界处处都有火灾,整座舞台都着火了,我们还有闲情去与自然同化,讽刺人生吗?救火夫听到警钟不去拖水龙,却坐在家里钓鱼,跟老婆话家常,这种人恐怕是绝顶聪

37、明的罢?”(救火夫),也充满了自家同样归属“吾辈”的深深自责,他向往成为随着火舌跳舞的壮士,为自己虚度了的青春和壮年感到无限痛惜,可是他又无法跳入救火的时代大潮成为一名合格的救火夫,果敢战斗精神的缺乏及天生文学上的敏感性使他自觉或者被迫地躲进象牙塔,成为一个现实社会的旁观者, “一定要对现实不大注意,被艺术迷惑了的人才会把文学看得这么重要,由这点也可以看出文学同人生是怎样地隔膜了”,即使文学同人生如此隔膜,改变现实的无力感使梁遇春仍然选择站在人生边上,但他的作品中总是隐隐约约透露出对自己“旁观者”位置的不认同和深深的无奈。与梁遇春的无奈相比,钱钟书则是更为自主地选择站在人生边上,用一双睿智的眼

38、睛冷冷审视着人生百态。钱钟书说人生是一本大书,那么他就是这本大书的书评者,他高高在上,指点人生,用文学作品嘲弄黑暗社会,不走冷门,不投热机,只一心搞研究,更像是看透了人生的种种,少了对现实的狂热追求与希望,远离世事纷扰,有着独善其身的知识分子的清高,有人说钱钟书缺乏社会责任感,是个“冷漠型”作家学者,大概与此也有些关联。9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钱钟书绝少有直面惨淡人生的战斗缴文,几乎不曾正面给予当时黑暗社会任何击打,即使偶有对世事炎凉的感慨,也是通过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这种虚构的类小说体表现出来。他像一个造物主般高高在上,告诉人们受到魔鬼的诱惑时“你只知道我是可爱的女人、可亲信的朋友,甚至是可追求的理想,你没有看出是我。只有拒绝我诱惑的人,像耶稣基督,才知道我是谁”(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冷静地指出所谓女人、朋友甚至是理想有时也仅仅是魔鬼诱惑的外衣,将人生的可悲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没有一丝遮掩,也没有情感的热度。他借魔鬼之口表现这个人世间的复杂,一个人为他人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