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元结的诗歌创作看其思想的转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元结的诗歌创作看其思想的转变.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论元结的诗歌创作看其思想的转变 论文摘要:元结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官宦的家庭出身和的动荡起伏、黑暗使得他的思想呈现出复杂的矛盾,既情系君国、心忧天下的积极入世的一面,又山林自安、崇颂隐翁的消极退隐的一面。元结的诗歌创作突出地体现了这种矛盾,影射出了其思想的前后变化和对现实政治的逐渐冷漠。 论文关键词:元结;矛盾;积极;消极 元结,字次山,号元子,汝州鲁山县(今属河南)人。是盛唐后期的一位诗人,他生活在唐代由盛入衰的转折时期,社会的动荡起伏和政治的腐败黑暗使得元结的思想复杂矛盾,既有情系君国、心忧天下的积极入世的一面,又有山林自安、崇颂隐翁的消极退隐的一面。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思想转变
2、的原因和具体表现来进行研究。 一 元结一开始对社会政治的极大热情和极为关注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一方面与其封建官宦的家庭出身有关,另一方面与他父亲的遗训也是密不可分的。 新唐书元结传记载:元结是后魏常山王遵十二代孙,其曾祖仁基拜宁塞令,袭常山公。祖父亨是霍王府参军。元结在传统封建家庭的思想影响下,形成了自觉的政治责任意识,关注社稷命运,关注百姓疾苦。同时,没落子孙的感受也使他不甘落后,内心深处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愿望,希望自己也能像祖辈那样光宗耀祖。这可以说是元结积极入世思想的最初心理动因。而他父亲的训诫之话在使元结积极入世,实现自己的济世理想方面则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关于这一点新唐书元结传中也有记载:
3、在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其父元延祖召戒曰:“而曹逢世多故,不得自安山林,勉树名节,无近羞辱云。”父亲的教诲使元结“折节向学”,以从兄元德秀为业师。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元结怀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抱负奔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然而事实却是:李林甫因“恐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于是玩弄权术,使当时参加科举考试者无一人及第。政治理想的受挫使元结切身感受到了现实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就在此时,他的消极隐退思想最先表现了出来,于是他隐居在故乡的商馀山。但在此段时间内,元结的积极入世思想仍然占据其思想的主导方面,因此,他又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参加了科举考试,并最终及第。 其思想的消极方面最突出的
4、表现出来应该是在诗人的晚年,特别是在代宗统治时期,当时政治黑暗,官场腐败,最高统治者宠用奸臣,猜忌功臣良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使诗人对现实的残酷和丑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加之亲历了安适之乱的社会动荡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诗人逐渐对当时的统治者丧失了信心,同时诗人的政治心理也日趋消解。面对当时的政治黑暗和一系列社会悲剧,元结越来越感受到了个量的微不足道和自己的无能为力,于是消极归隐的思想就越来越明显地体现了出来。 可以说,家世与时世共同促成了元结思想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其诗歌创作中突出的表现了出来。 二 (一)元结积极入世思想的表现 元结早期的诗歌创作集中反映了他凌云壮
5、志的思想抱负,充满热情的政治理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极为关注。大约写于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的系乐府十二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元结在序文中就指出了这组诗歌的创作目的:“尽欢怨之声者,可以上感于上,下化于下”。这组诗从各个方面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和人民的水深火热,表现出了元结作为一名“关心人民群众与祖国安危的政治家”(孙望元次山集校本前言)的正义感与积极济世的思想。就思想内容而言,这组诗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下面就以其中的四首诗歌为例来对此进行分析。 1、表现政治理想的诗歌。以思太古为例: 东南三千里,沅湘为太湖。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 所欢同鸟兽,身意复何拘?吾行遍九州
6、,此风皆已无。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 作者以向往和赞扬的笔调描写了洞庭湖山谷深处的人们所过的太古生活,虽然作者把生活倒退到太古时代有悖于发展的规律,但是此诗的创作目的却是进步的,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尤其是诗歌的最后两句“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更是表现出了对“圣贤教”的嘲讽。此诗所反映的政治主张与作者理想中的圣人治国之道是统一的,即“用真”、“用圣”、“用明”(聂文郁元结诗解)。诗人希望当政者能够通过这一理想的治国之道来治理国家,实现理想中的社会生活。 2、讽刺帝王的诗歌。以寿翁兴为例: 借问多寿翁,何方自修育。惟云顺所然,忘情学草木。始知世上术,劳苦化金玉, 不见充所求,空闻恣耽欲。清和存王母,潜濩无乱黩。谁正好长生,此言堪佩服。 本诗一开始就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修养身心,长命百岁呢?接着多寿翁给出了答案:顺应事物的发展,像草木一样忘掉一切情欲。接着又指出一些不劳而获的人,整日毫无节制地追求欢乐,放纵情欲。虽然作者在这里并没有明确说出不劳而获者的具体姓名,但毫无疑问,这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统治阶级而言的,这些统治者既要贪图享乐,又想长命百岁,对此,作者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和无情的讽刺,揭露了他们荒淫无耻的生活和丑恶的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