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现代朦胧诗的艺术表现力.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22855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当代文学论文现代朦胧诗的艺术表现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现代朦胧诗的艺术表现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现代朦胧诗的艺术表现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当代文学论文现代朦胧诗的艺术表现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文学论文现代朦胧诗的艺术表现力.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代朦胧诗的艺术表现力 隋晓村北京师范大学摘要:朦胧诗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诗歌艺术流派。虽然它有很多缺陷遭到人们的批判,但作为时代的产物,仍然有它的强大生命力。它的艺术表现手法,继承诗歌传统又有所发展,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这些手法对于充分表达诗人的情感内容、思想内涵有重要作用。朦胧诗人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是至高境界,当今的诗歌创作可以从中得到借鉴。本文主要介绍了朦胧诗的一些表现手法所带来的惊人的艺术表现力,以及朦胧诗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朦胧诗;象征;意象;通感;艺术变形;隐喻;无形 1.引言 朦胧诗是20世纪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由于它的晦涩难懂,曾遭到

2、很多人的批判。但它的一些艺术表现手法,非常巧妙,对表达诗人的情感主旨,有很好的作用。这些手法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当今的诗歌创作中,仍然值得借鉴。 2.表现手法 2.1象征象征是用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增大文章的内涵,使诗人的情思得到充分地展现。 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夜”象征着那场浩劫;“黑色的眼睛”指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所熏染,但之后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它在黑暗中,渐渐培养起一种觉悟和洞察力。“光明”象征着希望、憧憬和一切美好的事物。诗人仅用了“黑夜”“黑色的眼睛”“光明”这样几个词,就揭示

3、出了“一代人”的追求。诗人要表达的就是一代人努力寻找希望这样一个主题,就通过几个具有鲜明对比的词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顿时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这种表达是含蓄的,但比用几个抒情性的叹词或句子,实际上要强烈得多。 诗人的心态往往是复杂的,是难于言说的。在一个物象上充分赋予了人的情思,借助于一个具象来表达抽象。读者通过品味具象,来体会情思,品味得越深入,体会得就越全面。在诗人创作与读者品读过程中,诗人的情思始终都没有言明,但读者却能深刻领会,与诗人同喜同悲,这就是象征物的作用,和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舒婷的双桅船中,“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以船象征人,以船的命运象征人的命运,说明

4、在人的一生的航程里,尽管漂泊不定,但航行的目标总归是有的。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象征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象征着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象征着光明信念。 2.2意象 意象不是一般的物象,而是融入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诗歌的最终目的是思想的表达,情感的流露,但往往不直接抒怀,这就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那么意象具体会有哪些作用呢? 2.2.1物我合一意象给情思提供一个载体,使那抽象的情思成为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中“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

5、颤动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鸟落满枝头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诗、湖、萤火虫、春天、睡莲、鸟、白丁香”这些都已不仅仅指这些事物的本身,它们已融入进了作者的情思,有安逸、祥和、静谧。这些美好的意象叠加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温馨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正是作者向往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这些意象隐喻着诗人美丽浪漫的理想。 2.2.2化抽象为形象 情思多是错综复杂的,难于直接表达的。用意象代言之,让读者尽情地品味意象,产生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艺术效果。 北岛的自由,“飘/撕碎的纸屑”。“自由”究竟是什么?可以说没有人能真正说得清。若是直接描述,必然有言不尽之处。 北岛用一个意象“

6、飘动的纸屑”代言之。纸屑在空中飘,不就是自由自在吗?“飘动的纸屑”有什么特点,“自由”就有什么特点。 读者通过去理解“飘动的纸屑”去理解“自由”。“撕碎”是对整体的破坏,要想获得自由,就要付出代价。 2.2.3朦胧诗人的意象创新 经过长时间的锤炼,很多意象已有了人们所认同的情感表达。 朦胧诗人乐于翻新,敢于打破意象通常所表达的情思,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赋予意象新的含义。 舒婷的珠贝大海的眼泪。珠贝本来是女孩子最爱捡拾的东西,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赋予了这一意象更为深厚的意蕴。在含恨时,它更被赋予了英雄的内质“在大地雪白的胸前哽咽/它是英雄眼里灼烫的泪/也和英雄一样忠实”,以至于“嫉妒的阳光/终不能把

7、它化作一滴清水”。 她的致橡树中“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的意象本身是比较珍爱的植物与动物,然而在这首诗中,女诗人却用两个“绝不”对它们持否定的态度,因为凌霄花的“攀援”不为女诗人欣赏,鸟儿的“痴情”令诗人感到了卑贱。倒是具有“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因能够和“你”站在一起,既显示了爱的伟大又体现了爱的平等。诗人根据自己的偏爱,对原本的意象赋予了新的情感态度。 2.3通感 通感是不同感觉的互相沟通和补充。作者为了更形象生动地描述某个物体,调动多种器官,使读者能够尽情体会,从而达到无与伦比的艺

8、术效果。这在当时,朦胧诗人已经能够十分纯熟地运用。 舒婷的落叶中“残月像一片薄冰/漂在沁凉的夜色里”。 “夜色”如何,是视觉上的效果,它很黑、很暗。这样的月色,给人心里上的感受是凄清的、凉的。视觉转换成触觉,这样一句话,从客观景物直插到内心体悟,扩大了内涵,带给人更多的回味。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中“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声音是听觉的,“闪闪烁烁”是视觉的。因为声音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有相似之处。读者想想,那看不见的声音“闪闪烁烁”,是不是很曼妙呢?2.4艺术变形西方现代派的艺术纲领宣称“准确描绘不一定是真实的”。直觉、幻觉、错觉,瞬间感觉印象很容易产生变形,而

9、变形的关键则在于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真实的对立怎样巧妙地变成“无理之中的有理”。 舒婷的往事二三中“桉树旋转起来/繁星拼成了万花筒”、“石路在月光下浮动”。诗人喝醉了,景物在诗人眼中都起了变化。桉树旋转;繁星从天上下来了,走进手中的万花筒中;不是月光浮动,而是石路在浮动。这是诗人心态的体现,情绪的流露,感觉的外化。这种独特的描写,所带来的独特的艺术效果,在独特的写作背景下,倒是“真实”的描绘,牵引着读者进入诗人的独特的内心世界。 2.5隐喻 巧妙地使用隐喻,能使表达生动鲜明,这比明喻要灵活得多。 北岛的回答中的开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乍一看觉得很奇怪,仔细品读,这是一个

10、很巧妙的隐喻。“通行证”是给人自由进出的凭证。“墓志铭”暗示“高尚者”已死。“卑鄙者”凭借“卑鄙” 这张“通行证”竟可以自由地进出;高尚的人却因他的高尚而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古往今来,揭示社会的诗作很多,而北岛的这两行诗,多少年来始终经久不衰。极具反差的几个词通过隐喻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给读者心灵上造出了强大的冲击力。没有对社会现状的具体描写,没有直接的情感语句的抒发,但读者却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无比愤怒,感受到社会的无可言表的黑暗现状。在两行诗句的背后是一个可以让读者尽情思索的巨大空间。 3.艺术的至高境界 什么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中国道家认为“大象无形”,有声有形的艺术都不是至高的艺术,只

11、有“稀声”、“无形”的艺术才是一切艺术的至高境界。作家作文,诗人作诗,目的无非是想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思,充分让读者去领会自己的情思。能做到“充分表达”,未必是直接说明,也未必是话多就明。如果想赞扬一个女子的美丽,当把她的五官一一描写清楚后,会发现她也无非如此。倒不如呈现给读者一个背影,她的正面谁也说不清,但一定是每个人心中最美的。想描写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可以有很多办法,可以列举当时的很多事例,可以疾声高呼,但不管怎样,文字毕竟是有限的,社会现实和心里的感受是无限的。怎样用“有限”去表达“无限”,诗人北岛的一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浓缩剂”,是撞击心灵的最强音,在它的

12、背后,是无限的思索空间。 人类的情思是复杂的,是多面的,甚至是矛盾的。怎么可能用语言把它说得清呢?若真是用词来描绘,那必是片面的、有误的、走形的,不如“不言”。舒婷的女性观到底是什么,那就看看她的“橡树”,自己品吧。品后,一定会感受到什么,或许说不出来,那就离她的情感接近了。 但读者毕竟不是诗人,他怎么能从诗人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那庞大的深层世界呢?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诗人眼中的星星,不是挂在空中,而是“在睡莲丛中游动”;诗人眼中的晚上,不是安静的、静谧的,而是“柔软的”;诗人眼中的凌霄花,不仅是美丽的植物,而会借别的枝头“炫耀”;诗人听到的声音,似乎能在眼前“闪闪烁烁”。不需解释,“旋转

13、的桉树”“在月光下浮动的石路”会直接出现在诗中,激起好奇的读者无限的遐思,当读者理解了原因,就感到了诗作的奥妙无限,诗人的情思无限。 再有,诗人总不愿明说,因为说明白的总是表达的不透彻的。怎样充分地表达人的努力追求呢?当你的脑海中闪现几十种表达方式的时候,却想不到顾城只用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样一句话,震撼了几代人的心灵。意象、通感、艺术变形、象征等一系列手法被朦胧诗人运用到了十分纯熟的境地,奇特的语言表述,引导读者进入诗人的真实的心灵世界,实现了“诗人”与“读者”的完美结合。诗人那说不出的、道不明的情思,实际上读者也说不出,但却能感受到,此时就达到了艺术“稀声”、“无形”的至高境界。 4.结语 “朦胧诗”作为一个时期的特有名词,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也被很多人批判,但它里面的一些创作技巧所带来的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在当今正在被一些人不知不觉地应用着。它充分地显示出文学语言的巨大魅力,朦胧诗人的智慧。他们的“妙语”所带来的巨大的思想空间,一直感染无数的读者,激起思想上的共鸣。当今人们仍然在不断探寻,不断创造具有强大艺术表现力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