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读后感.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23081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记》读后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学记》读后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学记》读后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学记》读后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学记》读后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记》读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记》读后感.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记读后感学记是收集在礼记中的一篇教育论文,也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虽然仅有1700余字,但是却包含许多内容。它系统而又精辟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与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各个方面。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教育能发掘人的潜能;教育能发展人的个性。教育的作用就是就是为国家社稷培养人才。“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但是,教育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儿。作为教师,应该注意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学

2、记中提到的教学原则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另外还包含了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启发诱导原则是学记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就说明教学要注重启发。学记中认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要善于启发诱导,进一步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可见把启发性原则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观而弗语、开而弗达”。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要加以检查指点,启发诱导,但不要灌输,更不要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学记中对于启发诱导原则提出了三个要求: 一是

3、“道而弗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二是“强而弗抑”,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三是“开而弗达”,指点学生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这三条就是对启发诱导原则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指引,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所以教学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活动,使其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的合理使用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好的教师会注重教学方法与实际相结合。下面是对学记中记载的部分教学原则的一些剖析。 教学相长是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

4、进步的关键原则。有人或许会对此嗤之以鼻,但事实就是这样。学记中记载“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它的大概意思就是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好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的不透。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后才能刻苦地钻研;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教育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才能不断地进步。学生在学的过程中

5、,不断的获取知识,解决自己的困惑,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学与教是一件事儿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因材施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规律。学记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其大意是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

6、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即使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学生是一个大群体,每一个学生都不可能是一样的,教育更不是工厂车间的生产流水线。所以,学生之间是存在差距的。作为老师,不应该用有色眼睛看待学生,应该不抛弃不放弃,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对于教学来说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成功地应用这种教育规律是一个好教师不可缺少的标准。藏息相辅实际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记中这样说到“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

7、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大意是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广泛运用比喻,课内就不能写好诗句;课外不学好如果做好家室,课内就学不好礼仪。不喜欢那些才艺学问,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用理论来解决,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找出失误,这样实践与理论就会实现统一。 长善救失是学生能否实现自己的关键。“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

8、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简单说就是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有人是失于贪多务得,有人是失于学习过于偏狭,有的人失于见异思迁不求甚解,有的人失于学习上不能持久,浅尝辄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的大事。无数先贤圣人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学记中关于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是“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hn)格

9、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意思就是说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相互研讨。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产生抗拒而难以克服;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不按不按教学内容的一定顺序传授知识,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

10、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教师认识到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就能很好地把握教学,并及时、合理的加以改正。当然上述的只是学记中的部分内容,作为一部中华民族教育智慧的结晶,它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只有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与教师的角色都在发生改变,但这些根本的的理论不会失效,我们应该牢记经典,结合现实才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毕竟,国家的发展说白了还是要依靠人才,人才要仰仗教育。只有不断的完善教育理论,才能才能促进中国教育的不断成长,从而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