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俗舞蹈的文化特征.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23693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民俗舞蹈的文化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民俗舞蹈的文化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民俗舞蹈的文化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民俗舞蹈的文化特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民俗舞蹈的文化特征.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民俗舞蹈的文化特征民俗舞蹈,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繁衍不息,流传至今。在人类创造文化又被文化造就的历程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每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理、心理特征民族性格、意境、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及蕴含其中的智慧之光,无一不以其风格迥异的舞蹈鲜明地反映出来,因此,了解民族民俗舞蹈对认识自己民族民俗文化精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平度民俗舞蹈中名目繁多的要算是道具舞蹈了,其展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形态特征而言,大致有秧歌、龙舞、狮子舞、扇子舞以及一些民间杂耍等,下面就其文化特征作一简单介绍。一、丰富多彩的秧歌

2、舞蹈。 秧歌是我们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起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所谓“农人赛会之戏”,如县志所载:“十五日为上之节,俗呼之宵节,又名灯节。”由十四迄十六,商民皆张灯火,间有奏管弦者,街市演杂剧,如龙灯、高跷、狮子、旱船、手绢、扇子、小车、花轿等沿街跳舞,俗谓之秧歌。我们知道,秧歌的发生,其时在插秧季节,其地在垄上间,其人为农夫馌妇,其意为插秧助业,随着历史的进展,后发展成为元宵灯节的盛大游艺活动,脱离了其最初服务于生产的功利目的。狭义的秧歌,其在走会中最为生色,亦歌亦舞,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戏,并踩高跷(即木质之假腿原注),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为十部:陀头和尚、傻公子、老作子、

3、小二哥、柴翁、渔婆、卖膏药、渔翁、俊锣、丑鼓以上十部,因锣鼓作对,共为十二单个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歌舞合奏,极尽贡献艺术之天职。狭义的秧歌舞队,有不同角色,但通常由人组成,有的秧歌舞队还将种种角色附会于“水浒”、“西游记”、“八仙”等人物。民俗高跷秧歌中的人物,角色分文武两个行当。武行最前的,秧歌行语叫“大头行”,扮演的是行者武松;第二位叫“武扇”,为矮脚虎王英;第三位称“樵夫”,为拼命三郎石秀;第四位叫“丑锣”为母大虫顾大嫂;第五位叫“丑鼓”,为鼓上蚤时迁;第六位叫“膏药”,为神医安道全。文行中第一位叫“小头行”,为没羽箭张清;第二位叫“文扇”,为一丈青扈三娘:第三位叫“渔翁”,为立地太岁

4、阮小二;第四位叫“俊锣”,为母夜叉孙二娘;第五位叫“俊鼓”,为病关索杨雄;第六位叫“渔婆”,其名不祥,没有记载。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我们的民俗秧歌,包括其大的表演形态和小的动作形态。就表演形态而言,秧歌舞队的展示首先可以分为“游街”和“团场”两类:“游街”指秧歌舞队两两成行,迈着简单的舞步,串街走巷,招摇过市,给街市带来一种喜庆的氛围;“团场”则在“游街”之后,选择一块空地围成表演场地来进行演出,舞步相对而言复杂多变,表演也脱离单一情绪而具有了较强的戏剧性内容。“游街”和“团场”这两类展示方式,决定了秧歌舞队时进时退(有二进二退、三进一退、四进四退等)的舞步,也决定了在四面围观中的轴心式的构图方

5、式。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团场”又可分为“大场”和“小场”:“大场”是秧歌舞队的全体舞者在领舞者的带领下跑“场图”,由于认为秧歌“场图”,脱胎于远古的某种巫术仪轨强调阵势严谨,故有大场看阵”之说。“小场”又称“单场”多为有具体人物、具体情节的小戏,并且这种有一定戏剧性的表演强调趣味性,所以又有“小场看趣”之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迎合老百姓心理的趣味性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形成一种模式,即情、逗、意、气。二、手绢、扇子在民俗舞蹈中的重要作用。 在对秧歌的表演形态作如上分析后,我们再来看看其动作形态。因为我们各民族的民俗舞蹈的动作大多受道具影响比如是否踩跷,是踩高跷还是踩寸跷;是否抓绢、是否执扇等

6、。事实上,高跷秧歌的下梗上浪、寸跷秧歌的是扭是抻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受舞蹈道具影响而产生的动作形态。与“跷”对秧歌舞步的影响相类,手绢、扇子等舞具影响了秧歌舞者的手臂动作,并且又大大发展了舞手绢和舞扇子的技巧。 手绢和扇子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纯粹的舞技来耍弄和炫耀,在秧歌舞蹈及一些由秧歌小戏发展而来的地方戏曲中,“妇女舞台形象几乎很少不用手绢的,害羞时用它遮面,见客时用它整衣服掸灰尘,笑时用它捂嘴,泣时用它擦泪,高兴时或者无聊时还可以用它耍花,谈恋爱时更用它送给情人、拉拉扯扯成遗失在地上被人拣去做某种联系等”;同样扇子很早就成为会塑造各种不同人物的不可缺少的一种甚至已经带有象征意义的道具了。在表演艺术

7、中,手绢的作用作为生活情感的艺术夸张与日常生活动态还有些许关联;而扇子则完全脱离了“扇风取凉”的实用目的,成为一种象征物。民俗秧歌舞中手绢和扇子,虽然极大发挥了“纯粹”的舞蹈特征,但这“纯粹”的舞蹈也会对应不同的人物性格和情感。如小嫚扇不离胸半遮面,表现了少女的羞涩;农妇运扇过顶大闪腰,突出其泼辣性格。三、琳琅满目、各具风采的龙舞和狮子舞。 我们的民俗舞蹈是由广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中创造、不断积累、发展形成,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舞蹈形式。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审美情趣思想情感、理想和愿望等。平度民俗舞中的龙舞和狮子舞又琳琅满目,各具风采。 龙的形像源于中国古代民族的图

8、腾崇拜,被视为能兴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物,不少炎黄子孙也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故龙舞是我们喜庆佳节中最常见的一种娱乐活动,并表达着人们祝愿人寿年丰之意。龙舞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参加舞龙的除青年之外,还有妇女儿童,我们民间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的说法。从耍龙的人数看,少者一人舞双龙,多者百人舞一龙。从龙的造型看,有龙灯、布龙、草龙、绣球龙、百叶龙、纸龙、板凳龙等百种之多。流传比较广泛的有:龙灯,也叫火龙,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龙身一般从七节到数十节不等,多为单数,节与节之间,以一米多的彩布相连,再用色彩绘成龙的形象。每节内然灯烛,节下装长柄,供舞者握持。舞时一人手那

9、“宝珠”,在龙头前引龙起舞。火龙以气势雄伟磅礴见长,多在节日夜晚耍舞。布龙,又名彩龙,它和龙灯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龙身节内不燃烛,一般长十节左右。舞起来左耸右伏,九曲十回,时缓时急,蜿蜒翻腾。布龙的动作快,幅度大,以舞姿轻盈矫健见长;以队形变化多、造型多著称。有的以善于结花、解花闻名,按照我们当地民间风俗习惯,大多在春节期间舞龙。主要是给人以极大的振奋和鼓舞,鼓舞齐喧,以体现劳动人民开创现代化新生活的豪迈气魄和无往不胜的进取精神。 狮子舞也叫“狮舞”、“舞狮”,也是为我平度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狮子在人们心目中就是吉祥物,它 能除害驱邪,保人畜平安,吉祥如意。舞狮一般由两人合作,共披一假狮皮,前者扮头,后者扮尾,俗称“太狮”,如由一人扮狮者,则称“少狮”。引狮者有舞狮、狮子郎、大头和尚等角色。手持绣球,由打击乐伴奏。狮子舞的表演风格又分文武两类:文狮重表演,有抢球、戏球、打滚、添毛、搔痒、洗耳等风趣动作。武狮重武功和技巧,有爬高、踩球、过跷板、走梅花桩等高难动作,表演者在腾、闪、跃、扑、翻、滚等默契配合中表演许多传统态势。可谓琳琅满目、丰富多彩。 以上所述的平度民俗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经过历史的演变,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喜爱,相信广大劳动人民的不断创新中,我们的民俗舞蹈会绽放出更为绚丽的光彩。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