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 试论余光中与郑芝溶的现代乡愁诗之异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 试论余光中与郑芝溶的现代乡愁诗之异同.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论余光中与郑芝溶的现代乡愁诗之异同第37卷第1期2011年1月徐州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J.ofXuzhouNormalUni.(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Vo1.37.No.1Jan.2011试论余光中与郑芝溶的现代乡愁诗之异同王巨川(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102)关键词余光中;郑芝溶;乡愁诗;趋同性;异质性摘要中韩两国自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甚深.在诗歌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对韩国诗歌的创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韩国诗的形式,内容,技巧等深受中国诗的影响.中韩两国诗学的承传踪迹是余光中,郑芝溶二人”乡愁”意识生发的背景,他们同有”失国
2、”感,但在精神层面上的感受却又有不同,前者是“有国不能归”,后者是被异族殖民的”亡国”.因此,二人的”乡愁”主题中”寻根”与”无根”是他们的精神源点,但二者在”失国”的精神状态中对乡愁的表达和乡土的想象却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在乡愁作品中通过意象实验,语言运用以及诗情内蕴的营造,来表现出”乐观”与”悲伤”两种相异的诗学风格,是他们乡愁诗的气质和基调.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425(2011)O1-0026-05余光中(1928一)是中国台湾现代诗人,生于南京,1948年随父母迁往香港,次年赴台就读台湾大学外文系,后历任台师大,台政大,台大等高校教授.郑芝溶(1902-
3、1950),韩国现代诗人,生于忠清北道沃川I,高中四年攻读汉语,1929年前往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学英文系就读,毕业后回国任英语教师,编辑,大学教授等.余,郑二人的国度,年龄,生存体验及诗歌风格都不尽相同,但他们却在”失国”的体验中创作出了共同的主题诗歌”乡愁诗”,并且在乡愁诗中表现出了同一种民族之情:即对故土,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由于身处特殊的地理空间以及诗人敏感的情思积淀,他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诗歌意象,借助巧妙的语言风格,在诗歌中自然地表达出一种永恒的“乡愁”,抒发了对”故国”的想象和眷恋之情.下面试图通过分析二人的乡愁诗,说明中韩两国的乡愁诗在情感表达和意象建构方面的异同,并从精神观照的层
4、面解读诗人在”失国”时所表达出的心灵呓语.一,中国文化对韩国的影响及诗学的交流作为中国近邻的韩国0J,自古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与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诗歌方面,更为相互交融.韩国汉诗的变迁与中国古诗的发展,主张乃至诗人的作品,都有桴鼓相应,钟磬和声之处,其形式,内容,技巧等深受中国诗的影响.中国的诗经在公元541年便传人了朝鲜半岛的百济;战国时代的楚辞,西汉乐府和东汉五言诗等诗体以及魏(曹操,曹丕,曹植),晋(陶渊明)诗人作品,也相继传人百济和新罗.到了中国诗歌鼎盛时期的唐代,统一半岛的新罗更规定诗经等中国诗为学生必读的课程,而且成为录用官吏考试的科目.公元640年,新罗“遣子弟于唐,
5、请人国学”,”新罗赴唐使节多系文人,善汉诗汉文”,他们”广交中国文人,彼此交往甚密,一起切磋学问”,并互赠诗文口.由此来看,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韩诗歌一直没有中断过交流,唐之前的各代诗歌作品均已传人韩国,并广泛地传播开来.另外,韩国古代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一直采用中国传人的汉字为书写文字,直至中古时期的15世纪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故此,当中国诗歌传入韩国后,便出现了用汉字创作的韩国诗歌,也就是汉诗.现存最早的一首汉文诗是公元前108220年间,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竞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l33作为收稿日期2009-06.10作者简介王巨川,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艺术
6、研究院副研究员,文学博士.最早的个人抒情诗,箜篌引所表现出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代表并影响了韩国人的普遍情绪.箜篌引表现出了对丈夫既怨且恨,于怨恨中又包含着浓烈的爱意,是韩国女性作品的源头.最重要的是,箜篌引表现了”恨”的主题,这是韩国文学作品永久的主题.”恨”并不仅仅是汉语中所表达的”怨恨”或者”仇恨”,还有”恨恨不已”的感情包括在里面,用汉字来表达的话也可以说是”憾”.”恨”与”憾”以及二者奠定的悲伤凄婉基调,是韩国千古文坛的主旋律,缺憾美和悲剧美是韩国审美的基调.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诗歌一直影响着韩国诗歌的发展.韩国诗人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学习,借鉴,模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本国的诗
7、歌传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和诗作,如崔致远,朴寅亮,朴仁范,李齐贤等人的大量优秀作品,但从整体上看,汉诗在韩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化传统和语言文字的影响,通过诗歌这一形式在韩国的人文精神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思乡,怀乡等对故土的回望与想象的诗学主题也潜移默化着韩国诗人的诗歌创作.乡愁作为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是诗人在离乡,失国等人生体验中经常抒发的情感.在中国传统诗学中,”乡愁”是历代诗人久吟不绝的主题,表现乡愁的诗歌可谓不胜枚举,其中不乏广为传颂的佳作.从”声哀哀而怀高丘兮,心愁愁而思旧邦”(刘向九叹),到”过故乡而一顾兮,泣戏欷而霜衿”(东方朔七谏?怨思);从”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
8、思之可任?”(王粲登楼赋),再到”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行)等诗句,乡思如水,令人梦绕魂牵.“中国诗人似乎永远悲叹流浪和希望还乡.因此,乡愁之成为中国诗中一个常有的因而是因袭的主题.”_4乡愁母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诗人潜意识中因袭相传的诗学因子,也是韩国诗人们常常入诗的主题.韩国着名诗人崔致远思念故国的秋夜雨中是为一例:”秋风唯苦吟,世路少知音.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这首诗深受我国大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的影响,在思念故国之情中,表达了深切的爱国主义思想.从中,韩两国的文化传统上看,有着相似性和共通性,文学创作的审美思维也有着互通性.正如希尔斯在论传统中认为的那样,”文
9、学传统是带有某种内容和风格的文学作品的连续体”l5,这些传统已经通过他们的蒙学教养和语言承袭深深地渗透到诗人的意识之中.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实际上是精神不断重复的活动,它使分节音得以成为思想的表达”,因此,”不应把语言视为无生命的制成品(Erzeugtes),而是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将语言看做一种创造(Erzeugung)”;”语言不是活动的产物,而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精神在语言中扎下了根,并把生命赋予了语言,就好像把灵魂赋予它们所造就的肉体”_6J.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作为承传的民族文化精神通过语言的世代因袭,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一个生命形态而存
10、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自然,在创作上也必然会有着趋同的意识,这也正是我们可以比照余,郑二人乡愁诗歌的基本切人点.二,余光中,郑芝溶乡愁诗的精神源点余光中和郑芝溶的人生经历和生存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同性和相异性.其相同性在于二人都同时具有深厚的本国传统文化积淀和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影响,同时,在精神层面上都有迷失故国,流离失所的痛楚;相异性则体现在对”失国”的精神体验上.余光中的”失国”是在祖国的”一国二分”的”对望”中,表达出”寻根”的精神体验,而郑芝溶的”失国”却是一种对祖国被异族殖民的”无根”精神体验.因此,在他们各自代表的乡愁诗中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异同,也因而就具有特殊的代表意义.正因为二人都
11、有深厚的本国传统文化积淀和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影响,因此在创作上,他们都能够娴熟地在传统与现代的诗思中游走.”余氏诗歌的题材浩阔,包罗万象,生老病死,战争爱情,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咏史怀古等人性,生活,社会,历史等内容皆被遣入笔端,其中多而且好的是思国怀乡诗,当我死时,大江东去,乡愁四韵,呼唤等都是其中最美的诗花.”正是诗人的血液中流淌着的深厚民族文化传统因子的作用,余光中的一生创作复杂而多变浪漫,现代,古典,先西化而又回归传统,羁旅于自我与非我的回转之间.最终,诗人找到了能够真正使那颗飘零的心灵平静的寄所,那就是把诗思”伸回那块大陆”,并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如乡愁四韵,漂给屈原,湘逝等诗作,
12、因而被台湾诗界称为”回头浪子”.郑芝溶也同样经历了一个”由外向内”的回归过程.他早期接受的是英国意象主义诗学的影27响,1930年代接受了天主教的影响,创作了许多信仰诗,如又一个不同的太阳,树,胜利者金安德烈安等.正如金容稷所说,”郑芝溶的信仰诗乃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一种变化”,他后期开始努力使创作本土化,”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将东方朝鲜式的情绪意象化,使之具有朝鲜意象主义诗歌的特色”.余光中的”乡愁主题”系列诗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喜爱并传诵于大江南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得益于古典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他的诗歌激发了人们的心灵共鸣.很小的时候,他就在父辈们的教导下熟读古典文学作品,在厦门读书时他”在旧
13、诗里已经浸淫过一段时期”,并自认”是旧诗的信徒,且鄙视新诗”.深厚的古典传统文化使余光中的血脉中有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忧国忧民的意识.另外,由于他长期游离于祖国大陆怀抱,思乡念故的情绪自然会不断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余光中说,到了中年他才懂得将诗笔”回那块大陆”.这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他在艺术上的回归;二是指他真正将对故土的思念作为其诗歌表现的重要主题,即乡愁主题的表现.乡愁主题的作品并不是余光中在1970年代之后才开始写的,它其实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生涯.只是,1960年代他在美国求学期间的乡愁诗,既有对台湾的思念,也有对大陆的思念,而进入1970年代后,他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为对大陆故土的思念.
14、如他自己所说,”乡愁也是一种国愁”,他的”乡愁”已变成对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祖国的眷念.从当我死去(1962)到春天,遂想起(1962),从中国结到乡愁(1972)再到乡愁四韵(1972),余光中的”乡愁”已经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乡愁,超出了地域性而升华为整体性的,民族性的乡愁意识.余光中的乡愁诗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现实性的怀乡之作,如”在长城,不,长江之南/但那歌调/每一次,都令他心酸酸,鼻酸酸”(在冷战的年代),”揭不开的哀伤又是怎样的哀伤/不回头的鞋子是怎样的鞋子/有一个名字剧烈如牙痛/咬一口痛一阵,从金山到金门(忘川).另一类是浸满着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中国结”.诗
15、人在祖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与现实山河中神游,乡愁的意蕴更加浓重,在沉痛的吟咏中激荡着一股乐观的情绪,如:”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阴山动/龙门开/而今黄河之水反从你的句中来/惊涛与豪笑/万里涛涛人海”(寻李28白)等.以”乡愁”知名的郑芝溶,被称为韩国现代诗的巨峰,”现代主义的鬼才”以及天才诗人等.在其2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1000余首诗歌,参与过”诗文学”,”九人会”等文学团体,发表诗集郑芝溶诗集(1935),白鹿潭(1941)等.他在H本同知社大学学习时,”对英国的意象主义诗作和浪漫主义诗作很感兴趣”,并且”受到各种现代主义的影响”_J.郑芝溶善于”运用纤细又感性的语言,同时营造鲜明又生
16、动的意象”.其早期作品注重感觉性意象,写下许多此类的现代主义诗歌,后期转向古典抒情诗.日本强占时期他虽以纯诗人着称,但在光复后参与朝鲜作家联盟,显示出他的政治意识.郑芝溶继金素月之后开创了韩国现代诗歌的第二个阶段.韩国新诗与中国新诗的起步时间基本一致,从1910年新诗运动开始,国家也处在动荡不安的境地,”先是国家遭受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继而不便以母语写诗”.在此情况下,诗人的内心自然有着与常人不同的体验,加之背井离乡的现实使他把对故土的思念化作跳动的诗行呈现出来:”叽叽咕咕,说着故事的小溪/朝其中原东端绕回,/斑点的黄牛/慢吞吞叫着金色懒洋洋的喉咙”(乡愁);”哭泣的,不是灯塔,也不是海鸥
17、/一个遥远的孤零的不知名的悲哀”(海).对于郑芝溶来说,故土是”梦中也丢不开的地方”,他梦想着要”把离家所学的歌)L/在回家的那一夜/唱过曲折的田埂”,”把他乡所得的话儿/诉给爸爸/直到鸡呜”(一句老话).有学者认为,郑芝溶后期的诗歌创作表现出,r向本土化回归的倾向,这一点正是其乡愁诗走向成熟的关键所在.如忍冬茶,长寿山,白鹿潭等,在这些乡愁诗作里面,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被一一呈现,并倾注其全部的情感,弥漫着一种韩国传统的,悲剧美的情绪,使之词句之中浸染了无限的生命活力,因此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就不足为奇了.三,乡愁的表达与乡土的想象余光中与郑芝溶的乡愁诗正是在其对”失国”的不同精神体验中
18、,表达了同一种对祖国,故土的怀恋与想象.因此,在诗歌创作上,二人都特别注意本国传统诗学因子在创作中的作用,有意识地借鉴传统诗学的语言,意象等来营造诗歌意境,并能同现代创作手法,技巧相结合;在很多诗人都已经感觉诗语枯竭时,他们的诗意却能够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游刃有余,呈现出一种别样的诗歌意境.但在二人同样以”乡愁”为题的诗歌中,对故乡的表达和想象各有诗趣与意旨.首先,余光中的乡愁以诗人自身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青年时的一张船票,中年时母亲的一方坟墓,寄予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的怀乡之情.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9、,有如江JiI奔向大海,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诗歌呈现出诗人与故乡的”对望”结构,在”对望”中表达了千万游子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回归”意识.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感情的升华而愈发撩人愁思了.这正体现了诗人所说的”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这首诗篇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乡愁”主题在新时代和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与深度.意象作为诗歌的基本构成单位,对诗歌本文确立和诗意的表达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余光中的乡愁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是个体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
20、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就会落入一般化的平庸或者抽象化的空泛之中.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取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既单纯又含义丰富.单纯不是简单化,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的芜杂;丰富在于含蓄而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结构上,乡愁用时间的发展来连缀意象,”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述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全诗如节节推进的波浪,最后掀起情感的惊涛骇浪,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挥之不去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相比较而言,郑芝溶的乡愁却显得小巧精致而情感内敛,他心中的故乡是他”梦中也丢不开的地
21、方”,是”被露水湿淋过裤脚的地方”.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和回忆,”说着故事的小溪”,“斑点的黄牛”,”空旷的阡陌”和”散落的星星”等意象,构成了郑芝溶对故土的眷恋和情感寄托.“老父”,”小妹”和”妻子”是及班师别离故土后对家人无限的思念,幻化成缠绵的愁思.他的另一首诗海表现了意象运用的娴熟:鲸鱼掠过/翻起波涛如篷./白浪拍打;石/摇摇欲坠./云雀翔空:点点银光跌落;/守候已半日/为了攫食红色的鲜肉/散发海草味的岩缝里/一枚杜鹃色的贝壳晒着太阳,/玻璃般晶莹的天空中/一只海燕展翅划过./海看,朝下看./海/碧如竹叶./春./是何模样?/是一串串花蕊如灯映亮的山丘?/是何模样?/是浓密的松林和竹丛?
22、/是何模样?/一头蜷伏的虎,/一身锦衣/黄黑斑驳?/你,我的朋友,怀着这些景色,/白色的/如烟的海,/航向远方,远方.在这首诗中,意象的跌宕使郑芝溶的诗思中流动着新的特质,语言的流动构造了诗意的空间,从而达到诗人的个人体验向超验的境地无限延伸.郑芝溶认为”诗歌的神秘就是语言的神秘,诗神雄踞的宫殿就是语言,他所放牧的也是语言”.作为现代主义诗人,郑芝溶非常注重诗歌“语言的神秘”,而这种语言的运用对于读者来说却更为晦涩,如”金色懒洋洋的喉咙”,”迷失的箭矢”等比喻.许世旭认为:”尽管给人以晦涩的感觉,但那种弹出潜在意识来,时时刻刻准备瞄准意象的所谓捕捉瞬间的力量,形成了精神的透明,这是诗人最高的魔
23、术境界.”其次,在诗歌形式方面,余光中的乡愁形式之美同样令人瞩目,表现为结构与音乐之美.在结构上,该诗寓变化于统一之中.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表现于朴素的民谣式的回旋往复之中,再三咏叹其中的”乡愁”与”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的叠词”svJ,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使用,因而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郑芝溶同样也非常注重诗歌形式的塑造,他的乡愁共五节,每节四行,在节与节之间
24、增加了一个单句,这样不但使得全诗形成一个统一的结构,而且增强了感情的凝聚,使情绪的表达不至于”散而不收”.第三,在情感表达方面,诗人所呈现的方式却是不同的,一个是外倾型,一个是内敛型.余光中的乡愁诗歌在内在情感上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而台湾和大陆29人为的长期隔绝,使孤岛上千万人的思乡情怀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具有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说:”少年时代,笔尖所蘸,不是希颇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也无非少年葡萄酒.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始深,那支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回那块大陆.”对祖国大陆和中国古老历史文化的深切依恋,成为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最深厚的情
25、感基础.由此,余光中的乡愁诗歌烙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郑芝溶的乡愁诗歌与余光中相比较而言,在情感方面表现得较为细腻和缠绵,意象主义的形式是其创作手段和方法,内容上却是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地.例如”空旷的阡陌,/起着夜风赶着马”(乡愁),”回到久已离开的乡下/去打猎青鸟吧”(捉迷藏).只有沉浸在对家乡的回参考1朝鲜半岛原为一个统一的国家.1945年后,分别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本文论述时把1945年前朝鲜半岛统称为”韩国”.2详见杨昭全等着:中国一朝鲜?韩国关系史(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页.3这首四句十六言的箜篌引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的琴操,后在苟勖的太乐歌词
26、,L衍的琴操中均有记载.现在我国流传最广的,足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所载的版本.而对其创作典故的记载,则见于蔡邕的琴操及西晋崔豹的古今注等.这些在中国典籍上的记载,后来为朝鲜学者韩致渊所发现,经过翻译后,记载在海东绎史中,在韩国流传.4刘若愚:中国诗学,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89页.5美E?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页.忆中,诗人才能感到内心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更加给诗人增添了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就像缠绵的影子永远伴随着游子的脚步,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永不分离,总不改变.这样的乡愁成为一种绵延在心底,隐埋在思想深处的苦痛.如上所述,余光中的乡愁
27、在形式上整洁富于变化,诗人用远视角的”对望”结构,在舒缓的愁绪中饱含着乐观的精神;郑芝溶的乡愁给人更多的是细腻情感的抒发,把故土内化为无法遗忘的”梦”境,在对故土的怀念倾诉中流露出的是淡淡的悲伤之情.余光中和郑芝溶诗歌创作中的意象实验,语言运用以及诗情内蕴,都表现了诗人在”失国”的情绪中对祖国,故乡的怀念和想象,风格特征在趋同性中又表现出异质性,使他们各自成为中,韩现代乡愁诗的代表人物.文献6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转引自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123页.7罗振亚:台湾现代诗人抽样透析,台湾研究集刊,
28、2006年第1期.8韩金容稷:韩国现代诗史,韩国文研社,1996年版,第249页.911金柄珉:试论朝鲜解放前现代派诗人郑芝溶的诗歌创作,延边大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zo3余光中:从古典诗到现代诗,掌上雨,香港兴业印刷公司,1962年版,第178页.1213韩郑芝溶:乡愁-译者序,韩许世旭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AComparativeStudyonNostalgicPoetrybyModernPoetsYuGuang-zhongandJeongJi-yongWANGJuchuan(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ng10
29、0102,China)KeyWords:YuGuangzhong;Jeongjiyong;nostalgicpoetry;homelandlost;heterogenicityAbstract:TherehavebeenhighlyequentexchangesbetweenChinaandKoreainfieldsofpolitics,economics,culture,andSOonandSOfortheversinceancienttimes.Chineseclassicpoetryhasexertedfarreachinginfluencesonthecompositionanddev
30、elopmentofKoreanpoetry.Thispresentpaper,whichattachestheimportanceontheenormousimpactsofChinesepoetryonKoreanpoetryandtakesYuGuang?zhongandJeongjiYongpoemsasexamples,makesacomparativestudyonChineseandKoreanpoetics.Havingpoeticlineagesofthetwocountriesasasolidbackgroundforthesenseofnostalgiatomotherl
31、and,thetwopoetssharethesamespiritualsourcepointintheirnostalgicpoery,thatis,rootexplorationandrootlessness.Therearedecideddifferencesbetweenthetwopoetsintheirexpressionofnostalgiaandimaginationforhomelandinastateofmotherlandlost.TherearetwodistinguishedstylesinYuGuangzhongandJeongJiYongpoemsintermsofimageexperiment,useoflanguageandpoeticconnotationsetc.,theformeroptimismandthelatterpathos.责任编辑:周棉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