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歌教学——以李白诗歌为例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23934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在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歌教学——以李白诗歌为例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论在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歌教学——以李白诗歌为例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论在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歌教学——以李白诗歌为例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论在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歌教学——以李白诗歌为例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论在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歌教学——以李白诗歌为例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在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歌教学——以李白诗歌为例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在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歌教学——以李白诗歌为例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浙江师范大学函授毕业论文( 届)题目 浅论在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歌教学以李白诗歌为例 专业学院 浙师大 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学号班级汉语言文学金教院班 作者姓名指导老师 完稿时间 2011-6-21 成绩 浅论在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 以李白诗歌为例摘要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关键词 古诗的涵义 古诗的分类 李白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一、什么是古诗古诗在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

2、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我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因为,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分。但是,从古代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的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称呼。小学课文教材中的“古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泛指古代的诗歌,因此它包容了汉魏“古诗”、“近体诗”和“古风”。收入教材的40多首古诗中,除两首李绅的古风(锄禾、古风),一首杜甫的

3、古乐府(前出塞)外,其余都是近体诗。近体诗因韵律极严,又称格律诗。近体诗的特点是: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声有间重,颈颔对仗,偶句叶韵。每首八句的叫律诗,四句一首的叫绝句,这就是诗有定句,这是句数上的分类;七个字一句的叫七言诗,五个字一句叫五言诗,这就是句有定字,这是字数上的分类。判定一首近体诗的形式,要综合字数和句数两个因素,因此近体诗分四类: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分别简称为七律、七绝、五律、五绝。在教材的近体诗中,有一首五律(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材仅用前四句,并改诗题为草)、15首五绝、 19首七绝。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分类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

4、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 “ 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张继的枫桥夜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牧的山行等。在这些诗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歌颂、赞美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壮丽风光。通过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小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2 、描写自然景物和吟咏天成之美的。

5、如骆宾王的鹅。其中 “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 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的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品质。又如杨万里的小池中的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这一句将夏日的美景描绘得生动逼真、美不胜收。使学生认识自然,领略自然之美,天成之美,学会观察生活,培养美的情趣。 3 、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如李绅的锄禾,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盼中餐,粒粒皆辛苦。 ” 这首诗将劳动人民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描绘得入木三分,从小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勤劳节俭的美德。 4 、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亲情、友情、乡情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

6、山东兄弟中的一句: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这首诗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的赠汪伦中的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从以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虽然数量少、篇幅短,但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古诗内含的思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 三、李白诗歌的特点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

7、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纵观李白一生,可以看出,他从青年时代起,直到逝世,都在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而奋斗。李白笔下的波澜,胸中的激荡,一生的经历,同唐朝命运息息相关。当“开元之治”前期,唐玄宗励精图治,整个社会欣欣向荣,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便呈现出一片风和日丽的景象。如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而在长安三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了“天宝年间”,唐玄宗沉溺女色,

8、朝廷上奸臣当道,整个社会已经是危机重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这样的调子。特别是在天宝二十载,李白尤感大厦将倾,祸在眉睫,创作了郑客西入关、殷后乱天际等名篇,多次借诗歌预示叛乱将起。安史之乱前,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

9、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盛唐的现实生活在李白的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李白堪称“时代的镜子,”其反映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在历代诗人中是少有其匹的。 四、以李白诗歌为例进行诗歌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共选用了47首古诗,其中李白就诗歌有9首,比其他诗人在教材中占的比例要大的多。现在,我们来看下,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李白的几首诗歌。如:描写风景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古诗教学要抓好理解诗句与指导

10、朗读两个环节,讲清古今词义的变化与特殊句式,在指导朗读中,领会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1-2年级的学生,应该要做到,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体,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材选编这首唐诗的主要意图,一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培养语感;二是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看到这首古诗时,首先应该让他们初步的了解李白,知道他写过那几首诗歌,其次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也就是这首诗时代背景。最后,才

11、是古诗教学,并要求学生学会有感情朗读及背诵。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李白创作这首诗是在天宝十五年,当时他从安徽的宣城来到了长江边上的庐山,一直呆到了这一年的年底,才奉永王之召下山,在庐山上度过了夏、秋、冬三季,一共写了二十四首诗。此时他已经离开长安整整十个年头了,在这期间,他体会到了从天子近臣到江湖文人这两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巨大差异,也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但是李白却丝毫没有向世俗低头,更不会趋炎附势,他在酒中求道,山里作乐,尽管也落得逍遥自在,但是内心的孤寂却是一直像影子一样,寸步不离的。这才写下了这首诗,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首先,本诗押韵的字是“烟”“川”“天”。 诗歌的押韵是用同韵

12、的音乐作有规律的重复出现,这同样是一种给人以音乐旋律感的和谐运动。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充分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其次,该诗前两句概括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阳光照射下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美。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字字珠玑。结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一个“疑”字,显得意味深长。最后,通过对诗人李白的了解与对这首诗的理解,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并能在课后背诵。李白的望天门山也是如此。两首诗歌皆是写景诗,其内涵是时代精神充分个性化的、形象的表现 ,盛唐气象通过李白的“济世”

13、热情和飘逸个性 ,转化为空间时间化的动态意象。在艺术创造上 ,李白继承了“兴寄”和“自然”两大写景传统 ,在个性表现和自然生成的基础上 ,一方面尽量呈现对景物的原初感觉 ,另一方面又象征寄托着深厚的时代内容 ,是比兴兼得的典范。再如:描写思念家乡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是大家都非常喜欢的诗,它能为文化教养较低的人所接受和理解,因为其诗中朴实无华的情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他通过写月,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以及家乡的亲人那种浓浓的思念之情。李白笔下的“月”,只不过是诗仙借以发端、托以寄意之工具,“言志”之手段,“咏怀”之媒介,由此及彼之阶梯

14、,引人入胜之曲径罢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李白“比兴言志”的写月诗正是这样的一种境界。李白写的是天上月,反映的是世上事,表达的是人间情。这些写月诗和李白其它优秀诗篇一样,都是我国文库中的宝贵财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在这宁静的夜里,人们本来就很容易陷入沉思、遐想中,从而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尤其是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念着遥远的家乡。也许,这时的诗人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梦到了日夜思念的家乡,

15、就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诗中尤以“疑”字,用得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诗人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状态,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而第一感觉却是地上有霜。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而今,月色如霜,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都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他忽然感到无比冷清萧瑟,于是,一股不可名状的情思就这么翻涌而来,带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填满了他的内心。 “举头

16、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望着窗外那皎皎的明月正静静地挂在夜空。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尤其是望着这温柔的月光时,诗人的心弦仿佛被轻轻的拨动了一下,在一瞬间感受到了乡情在自己心灵深处重要的存在。所以在教这首诗歌的时候,不仅仅是要注意诗歌本身的特点,还要注意诗人李白在此时的所想所感。静夜思在人们心中所引起的这种力度极小的感情波动,适应了人们日常精神生活的需要,因而,它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

17、的。此外,还有描写朋友间深厚友情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写的是李白要离开之际,好友汪伦来送他时的情形。诗人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表现汪伦对李白和这段友情的重视,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明白畅晓,开头就将名字道出,给我们一种爽朗、率真的感觉。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当时李白也许真的不曾想到汪伦会来送行,正准备走了的时候,不想汪伦突然出现在岸边,李白心情自然很难平静。汪伦人未到而声先闻,热情爽朗的歌声,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

18、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汪伦敬重李白,珍视与李白的友情。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岸上踏歌声”应该不只是只有汪伦一个人而已,也许还有其他的村民,大家一起手拉手,唱着歌,踏着有节奏的脚步,来为李白送行。从这里可以看出,李白是很受当地村民欢迎的,也说明李白当地村民淳朴、热情的生活情调。诗人通过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也将当地的民俗风情一展无疑。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

19、及汪伦送我情”两句,由于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他的情深作对比。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诗人不是将汪伦对他的友情比的和潭水一样深,而是说桃花潭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友情,因为把汪伦的友情比作潭水那样深,就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刻意雕琢的味道。那么,大家可以想象下,潭水已“深千尺”了,汪伦的情谊之深,读者也可想而知了。诗人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喻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而且清代沈德潜也曾说:“若

20、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而诗中的写法,好像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口头语,眼前景,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读者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五、古诗教学的主要方法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当然,除了以上所述的几种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的古诗教学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这六个字的基本教法:扩、说、补、挪、考、嚼。浓缩的语句要“扩”, 古今差异的要“说”, 成分省略的要“补”, 语序倒置的要“挪”, 引用典故的要“考”, 诗眼佳句的要“嚼”。“扩”就是要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明显化、具体化。如:“遥

21、知兄弟登高处”中的“遥知”,这一词就必须扩展开来,解释为“遥远地知道”。这样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说”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在讲解时要把这些不同点向学生讲清楚。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中有句“可怜九月初三夜”,这里的“可怜”我在教学时向学生讲明它不是“怜悯”“同情”的意思,而是作“可爱”讲。通过这样详细的分析,学生自然容易掌握了。“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就省略了主语谁,是谁对愁眠?这样补上以后,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22、挪”即“挪动”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一句话,在教学时,就要进行颠倒词序讲解,译为“满天霜”也就是“满天降落着霜”,学生一听就明白了。“考”古人写诗常常引用典故,在讲解时,对于诗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证”,才能使学生弄清诗句的真正含义。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这里的“茱萸”,是古代的一种象征物,在讲解时结合有关实例一说,学生很快就懂了。“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说我们在讲解古诗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的、传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层。例如教学前出塞一诗中“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一句,这里的“苟”应解释为“假如,如果”;“岂”作“难道”讲。这样通过详细的讲解,学生的疑难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1安旗,薛天伟,阎琦.李诗咀华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3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