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纳兰性德的人生错位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23987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纳兰性德的人生错位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论纳兰性德的人生错位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论纳兰性德的人生错位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论纳兰性德的人生错位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论纳兰性德的人生错位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纳兰性德的人生错位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纳兰性德的人生错位毕业论文.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不是人间富贵花论纳兰性德的人生错位摘 要:被誉为“清代词人之冠”的著名词家纳兰性德,被王国维推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在文坛上影响深远,其词的贡献最为突出。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因此他婉丽凄清、哀感顽艳的词风与自身所处的现实生活表现出明显的错位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个性与现实的错位以及身世与现实的错位,同时他也敏锐地感到了封建盛世中潜藏的危机,为他的时代奏响了最后的悲歌。关键词:纳兰性德;人生错位;现实;悲凉Abstract:As the most famous poet in the Qing Dynasty, Nalan-Xingde was described by Wang Guow

2、ei as“the best since the North Song Dynasty”. His lonely and grieved writing style runs counter to his real life,which makes him as a paradoxical figure. This thesis focused on the contradiction of Nalan-Xingdes ideal and his reality,personality and background. The aim is to present the connection b

3、etween Nalan-Xingdes paradoxical nature and the reality nature.Key words:Nalan-Xingde,paradoxical nature,reality,desolation词的发展在封建末世清朝出现了中兴繁荣的局面。在清初词坛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才华横溢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后避太子嫌,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康熙时大学士、宰相纳兰明珠之子。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纳兰在他短暂的一生里,留下三百多首词作,有词集侧帽集(后名更饮水词),渌水亭杂识等,曾辑刻通志堂经解。

4、被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况周颐则认为“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蕙风词话)2。他的词善用白描手法,直写性情,真挚动人,接近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风。清末梁启超就曾评价道:“容若小词,直追后主”3,其同时代的汉族文人陈维崧亦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而清代陈廷焯则在别词集中说道:“(后主词) 低徊留恋,宛转可怜,伤心语不忍卒读。”纳兰与后主相隔700年,而这种“似曾相识”的伤心,归咎其原因不能不说他们的人生错位。1“错位”的概述错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离开原来的或应有的位置。举例有二:1、骨关节“错位”;2、名与利使心中的荣辱观、羞耻感发生“错位”。所举两例说

5、明“错位”的两种表现:形式上的错位与内容上的错位。古代文人的人生错位多表现在内容上,即自身的追求与自身的能力或者社会环境产生的错位。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南后主李煜的词,王国维云:“词至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1。他的词摆脱了花间词“镂金错彩”的绮靡词风,风格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拓宽了词的表现范围。他在词坛上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极具艺术细胞却不谙政治之道的他,偏偏生在帝王之家,不能不说是一种错位。类似的古代文人的人生错位还有很多。陆游和唐婉一唱一和的钗头凤,隐藏着一个众所周知的爱情悲剧。他俩本是亲上加亲的表兄妹,因唐婉个性率直而不见容于婆婆兼姑母的陆游

6、之母,陆游被迫休妻。唐婉委屈再嫁,虽花样年华却抑郁而终。只剩下“错、错、错”,“莫、莫、莫”,“难、难、难”,“瞒、瞒、瞒”的千古之语。爱情、婚姻、家庭的错位同样令人唏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为人坦荡直率,旷达内省;风流倜傥的李白,才气纵横,宛如神仙中人。他们不仅想在文坛上熠熠生辉,更想在政坛上据有一席之地,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不论是哪一派当权,苏轼都受到排挤;号称“诗仙”的李白,也不过是玄宗眼里的一个御用文人而已。同样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曾经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期,这是一个最坏的时期;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任的时代,也是怀疑的时代我们一起奔向天堂,我们全都走向另一

7、个方向!”这正是“错位”的鲜明表达。2纳兰性德的人生错位纳兰的人生有种痛入骨髓的悲凉。他的作品将这种悲情发挥到极致,词作与现实之间划开了一条深深的沟壑。他站在错位的现实中,品味着自己的人生。其中词人作品中最能表现人生错位悲剧的代表作为:采桑子塞上咏雪花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陪,漂泊天涯。寒月悲茄,万里西风瀚海沙。这首看似咏物的词令,是他在陪同康熙皇帝出巡塞外的途中写成的。他打乱了传统咏物诗词的写作手法,造成了一种“错位”手法。在纳兰的眼里,“雪花”被当成牡丹等花儿一起歌咏。以咏花的传统来咏雪,给读者的审美观感造成了一种新奇的错位,同时也是其人生的错位。

8、他以雪花自况,它的根芽不是来自泥土,而是来自天外。雪花和自己一样,不属于这个宝贵荣华的金粉世界,由此发出了“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的声音。他希冀生活在平凡的大千世界,但是却同雪花一样,最终飘落到王府之地,而无力摆脱这种困境。生活必须在这种错位中继续下去,现实让他在荣华富贵的簇拥中虚度光阴,表现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悲剧情结。结尾处用“寒月”、“悲茄”、“西风”、“流沙”这些苍凉的符号,堆积出悲壮的意境,但情感却戛然而止,透露凄凉到骨的无奈,寒上加寒。21理想与现实的错位211仕途之路 我国古代的文人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将能够“治国平天下”看作人生的最高理想和奋

9、斗目标。生于裘马轻肥、钟鸣鼎食之家的纳兰也不例外。他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严格教育,其父明珠从内务府总管、历部院大臣而至相国、太傅、太子少师,在这样权势赫赫的家庭中,他不可避免地要沿着举仕而入宦的道路走下去。纳兰性德十七岁入国子监就读,二十二岁考中进士,不久授为三等侍卫,并很快地晋升至二等、一等,成为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以他的出身,加上皇帝近宠的身份,加官进爵,指日可待之事,可谓是貂耳朱轮,春风得意。康熙皇帝巡视京畿、出山海关、祀长白山、巡五台山、下江南都让纳兰随驾,对他赏识有加。然而伴君如伴虎的生活,使得性本恬淡的纳兰在康熙身边必须时时警醒、步步留心。他的词中常流露出这种情绪,“夜阑怕犯金吾禁,

10、几度同君对榻眠”,“平堤夜试桃花马,明日君王幸玉泉”。日日在君王身边,他如履薄冰,一颗敏感的心深深觉出这种生活的繁累和索然无味。他所追求的是成为一个具有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有着远大抱负和卓越见识的满族青年,而这一切却与现实恰恰相反。他在金缕曲一词中这样写道:“未得长无谓!竞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麟阁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矣。”表明要亲手把银河水引来,将天地冲洗一通,洋溢着书生豪气和少年壮志,表明了他渴望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这才是他真正的抱负。他给挚友张纯修写信说,自己“鄙性爱闲,近苦鹿鹿。东华软红尘,只应埋没慧男子锦心秀肠。仆本疏庸,那能堪此”。4他悲愤地高呼自己命运错位

11、而作此词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词的首句,作者表达出自己是狂放不羁之人,并没有为自己出身于“诗礼簪缨”的名门世家,生活在“钟鸣鼎食”的朱衣门第而自豪,而是表达出浓郁的反叛意识以及与顾贞观相逢后产生的强烈的知己感。这种生活带给他的不是满足,而是难以言表的压抑。纳兰性德内心的矛盾以及人生理想不能得以实现的郁闷和愁苦由此可略见一斑

12、。这种苦闷、痛苦只能寄托于词中。在他二十二岁生日时写了一首瑞鹤仙自贺:马齿加长矣。枉碌碌乾坤,问汝何事,浮名总如水。判尊前杯酒,一生长醉。残阳影里,问归鸿、归来也未。且随缘、去往无心,冷眼华亭鹤唳。无寐。宿醒犹在,小玉来言,日高花睡。明月阑干,曾说与、应须记。是蛾眉便自、供人嫉妒,风雨飘残花蕊。叹光阴、老我无能,长歌而已。此时纳兰刚中进士,并授三等侍卫,按说正是人生起步、春风得意之时,但敏感的他已有“是蛾眉便自、供人嫉妒,风雨飘残花蕊。叹光阴、老我无能,长歌而已”的句子,他觉察到了官场的黑暗,人心的险恶,同时又认为“ 浮名总如水”,于是安慰自己,“且随缘、去住无心,冷眼华亭鹤唳”,又暗含了一种

13、及时隐退的思想,可以说是表现了一种极其矛盾的心情,表现词人内心的挣扎,明知山有虎却不能停步。在仕途之路上,已经由不得自己的想法,透出点点心酸和无奈。在他去世后,其知交顾贞观在祭文中说:“吾哥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随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实造物之有靳乎?”5纳兰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悲凉之情怎能不油然而生?在他的诗词和给友人的信中,这种不满意自己境况的情绪缕缕出现。如金缕曲寄梁汾下阙云:“别来我亦伤孤寂。更那堪、冰霜摧折,壮怀都废。天远难穷劳望眼,欲上高楼还已。君莫恨、埋愁无地。秋雨秋花关塞冷,且殷勤、好作加餐计。人岂得,长无谓。”词中虽不能明确地指

14、出自己惴惴不安、苦闷烦恼的原因,但一种不可名状的寂寞、空虚、凄凉、失望情绪却始终笼罩在他心头。212爱情之途 爱情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它给人带来欢乐和希望、痛苦和享受。它是人类最丰富也最复杂的情感,它把人的种种体验熔于一炉。纳兰是个挚情挚性之人,他理想中的爱情是能够与爱人厮守在一起。在他短短三十一年的生命历程中,为后世留下了约348首词,其中爱情词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他对爱情执著的追求,使他的词所描写的爱情,别有一种幽艳哀断、凄婉深沉的美。他先后经历了三段坎坷的爱情,先与表妹未能厮守,只能够化作这首:“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翅。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

15、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这首减字木兰花表现了情人相遇的心态。有情人相逢,本该有多少知心话要说,然而他们却默默无语。美得像芙蓉花一样的她脸上泛起红晕,低头走开,玉钗抖动,步履含愁。情人相遇,机会难再,忽见她转过回廊轻叩玉钗。词通过极其细微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含蓄地表现了青年恋人无法言传的心境。那绵绵情意中渗杂着的苦涩辛酸有谁能知。原配卢氏婚后三年死于难产,与她从此天上人间,一句“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应久醒矣!料已觉人间无味。”卢氏的逝去,给纳兰留下亘古的悲伤,他把无限的悲凉化为词句,词中少不了“冷清清”的悲凄。与续妻官氏长期分离,也是纳兰所苦恼的,他不是入值宫禁就是扈驾在外,自然不能经常厮守在一

16、起。冷酷的现实与词人的理想那样遥远,失去爱妻的刻骨哀痛使他不得不生活在一种麻木而敏感、现实而虚幻的矛盾之中。对理想爱情的一次次幻灭,使纳兰的爱情词表现出哀感顽艳的凄凉之情。抒发相思的凄苦之情,幽独悠怨,蕴藉绵邈;哀叹爱妻的不幸早逝,悱恻缠绵,字字泣血;女子思春,含婉忧伤,伤春伤离的意绪,流美深婉。尤其是他的悼亡词,更是“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卒读。”(顾贞观纳兰词评) 其中卢氏的逝去,是对纳兰的悲剧性格的深化,更是凄苦惆怅。卢氏是“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兴祖之女”(徐乾学纳兰君墓志铭) ,18 岁时与纳兰成婚。卢氏知书达礼,才貌双全,少年夫妻,感情甚笃。他把自己对妻子的种种怀念之思

17、、愧疚之意和悲切之情融于其中,使其悼亡词作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首浣溪沙更令人神痴意迷: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闲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是首冷暖自知的小词,上片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片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西风冷冷,黄叶萧萧,疏窗闭合,几多萧瑟。由景及人,由物及我。当词人沉浸在愁思之中时,昔日夫妻之间的欢乐生活从脑海中跃出,词人选择了两个当年的“寻常”画面,前者表现了他对妻子的怜惜和体贴,后者则化用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的故事,表现出夫妻生活的温馨与清雅。上片的苍凉突然转入下片的欢乐,由上片的孤独突然转入下片的合欢,只觉得欢乐之情写得越深,背后的

18、孤独之情也就越重。这往日的寻常生活之事,与而今的孤独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的漫不经意,如今是多么令人珍念。词人对亡妻的哀悼之情,正是从日常的琐屑之事中体现出来的。每一个平平凡凡的快乐都是弥足珍贵、来之不易的。你若当它只是寻常,失去时便只有悔不珍惜。而青衫湿遍是纳兰在妻子去世后半个月时写的。为抒发自己的哀痛之情,他甚至自度新调,上阙云: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缸。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词人在这里截取了妻子去世前带病在灯下做女红的情景,隐含了他对妻子的多少情思。身为贵妇人,她根本无需亲做女红,更

19、何况尚在病中。这里剪裁缝补的自然是对丈夫的柔情蜜意。而丈夫则凭着他在失去爱妻时的体验和感受,以超常性的精微感,从妻子生前胆小,不敢独居空房,无时无刻都想依恋在丈夫身旁,而死后却只有梨花之影为伴,道出了他对亡妻的关怀和担心。他再也控制不住悲痛的情感,想为妻子的魂灵指明回家的道路。词人在此把失爱与死亡的“冷冥冥”的感受写得凄厉阴冷,以反衬生时的炽热,这里有低沉凄哀的倾诉,有体贴入微的关怀,真可谓字字血,声声泪。纳兰正是通过对爱妻种种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悼念之情。其中长调金缕曲亡妇忌辰有感也是悼亡词的代表作: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梦魂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

20、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铿、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此词作于1680年,卢氏死于公元1677年,已是三载。与卢氏的三年婚姻生活充溢着幸福,而卢氏过世后三年,与妻子永诀使纳兰沉浸在悲郁中。开篇表明了对亡妻极度思念已经不能停止。在寒气和秋雨的愁绪中,点明葬花天气(卢氏死于农历五月三十日,正是落花时节),这又是一语双关,卢氏如花般凋落,更显凄凉。如花之人,在落花时节,随花凋落,在无意中表现出悲凉的思绪。接着三年梦本该醒,但却未醒。下文写人间与夜台两地,

21、清冷的夜台却胜过人间,何等悲凉!在上阙的最后,点出爱情誓约已被抛弃。短短几句,词人的思绪已在两个时空转换。下阙开头说应双鱼传信,诉说年来酸甜苦辣,好让自己知道妻子近况。此时对妻子“不体贴”的小埋怨,更是对相隔两界凄苦心情的抒发。接着写实,自己夜不能寐,脑中都是过往的画面。最后作者表明自己的愿望,“要不下辈子我们结为的夫妻吧”,但又怕两人都薄命,不能够白头到老,矛盾之情油然而生。末句再写实,纳兰用真诚地表述了自己无限凄凉而又绝望的心境,把灰凉孤寂的形象抒写得淋漓尽致。后来纳兰将弱冠时命为侧帽词的词集,取自晏小山的清平乐之句“侧帽风前花满路”,这一时期的词虽也有凄婉的情调,但总的说来是一种少年说愁

22、的清浅。在妻亡后他又将其更名为饮水,风格愈加沉痛哀苦。取名为“饮水”,取五灯会元道明禅师答卢行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而已”语意,借谈禅以求解脱。这说明纳兰心情的改变,也带来词风的极大变化。卢氏的亡逝给纳兰的人生更添一笔悲哀的色彩。22生性与现实的错位纳兰在感叹人生的支言片语中,不仅仅是对于爱情的惋惜和眷恋,对于故人的思慕,更有种纤柔善感的疼惜。他在生活上的丰富多彩,衬托出他精神的空虚和苦闷。在给顾贞观的信中说:“倘异日脱展宦途,拂衣委苍,渔庄蟹舍,足我生涯药臼茶挡,销兹岁月。皋桥作客,石屋称农,恒抱影于林泉,遂忘情于轩冕,是吾愿也。” 5有一首拟古诗写道:“予生未三十,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

23、春风吹已断。”此外,像“倚栏无绪不能愁”、“唱罢秋坟愁未歇”、“是一般心事,两样愁情”、“一种烟波各自愁”之类的词句在纳兰词中俯拾皆是。有人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348首词里,用“愁”字共90次,“泪”字65次,“恨”字39次,其余“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字句触目皆是。6所以,后人在评价纳兰词时,多用“哀感顽艳”来评价其风格。然而,就纳兰性德的个性气质来说,他虽然有着敏感柔弱的一面,但也并非天生的忧郁悲悯,这从他的自我评价及朋友对他的评价可以看得出。他自己说“仆亦本狂士,富贵鸿毛轻安得从君去,心同流水清。”“吾本落拓人,无为自拘束,倜傥寄天地,樊笼非所欲。”(拟古四十

24、首之三十九)与纳兰有着忘年之交的顾贞观评价纳兰“其于世味也甚淡,其视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其于道义也甚真,特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5这才是纳兰最本真的一面。纳兰的理想被毁灭,不是被人用强制的手段扼杀掉的,没有血腥味。他不仅没有受压迫,而且身处显贵。正如他的好友严绳孙说:“天子左右夫以警敏如彼,贵近若此”而“夙夜寅畏”者,只有纳兰一人。7他做事“耐劳苦”,“规言矩步”,“禁闼数年,进止有常,不失足寸”。纳兰为人十分勤奋谦恭,小心谨慎。他性格很内向,总是一副如临深渊、忧心忡忡的样子。他的这种性格决定了他做事决不去触动逆鳞,也不会采取大声疾呼的方法直抒胸臆。纳兰少时不谙世事,“闲语天下事谓无

25、所隐讳”。但稍长后,“料事屡中,不肯轻与人谋”。再后来,“或问其世事,则不答,间杂以他语。人谓其慎密,不知其胸怀雅广”。 8可悲的是,这位天分极高的承平少年,虽淡泊名利,却生于富贵之家,明珠“结纳党羽,货贿山积,形成又一个专权贪赂的官僚集团。”正如夏承焘先生所言,“这位淡于宦情的少年公子,目击权门勾心斗角的情势,能不产生一种微察忧危、警于满盈的消极思想吗?”如此深的忧虑如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底,使他时时感到抑郁、烦闷,只有在词里隐隐地流露,认为自己“不是人间富贵花”,由于“日暮风沙恶”,因此告诫自己“无事避风沙”,“高处不胜寒”。他厌恶自己的差事,却又不得不忠于职守,悠悠十载的仕宦生涯,他“从久

26、不懈”,“其在上前,进返曲折有常度,性耐劳苦,严寒执热,直庐顿次,不敢乞休沐自逸。”9尽管纳兰性德性“周防”、“慎密”,但他并不能超脱于统治集团的纷争之外。纳兰在太常引自题小照中写道:西风乍起峭寒生,惊雁避移营。千里暮云平,休回首、长亭短亭。无穷山色,无边往事,一例冷清清。试倩玉箫声,唤千古、英雄梦醒。这首词以“自题小照”为题,正是他自己的写照。在西风乍起、寒气逼人的情势下,他这避祸的“惊雁”想逃离是非之地,无奈“千里暮云平”。这幅画面给人一种肃杀的感觉,暗合了诗人因遭到别人攻击而愤懑惆怅的心境。徘徊于夕阳西下的山中,他不禁感到过去喧攘的尘世生活就像一场噩梦,不堪回首,不堪留恋。玉箫本是伤情物

27、,被吹醒的英雄梦,也带着悲凉。纳兰性本高洁却置身于翩翩浊世,受到了封建制度上层社会种种森严礼法的束缚,这一切都构成了他的生性与所处现实环境的巨大矛盾。23身世与现实的错位231历史之痛 康熙二十一年间(1682年)词人扈从康熙出关东巡至入关前都城盛京,看关外的山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位年仅28岁的词人,回到40年前的满族故地,除陪同皇帝祭陵拜祖、缅怀祖宗开基创业的圣德隆恩、丰功伟绩之外,他还有着对自己叶赫部故地的思念。他隶满州正黄旗,其先祖为蒙古人,姓土默特,后来灭了纳兰部,占了其领地,便以纳兰为姓。后迁叶赫河崖建国,遂号叶赫。叶赫氏是爱新觉罗氏最强悍的对手,曾多次联合其他部族进攻努尔哈

28、赤,即便是几乎每次必败也毫不屈服,对努尔哈赤的态度极为桀骜不驯。努尔哈赤将叶赫氏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后来为努尔哈赤所灭,之后努尔哈赤娶了纳兰性德高祖金台什的妹妹,生太宗皇太极,金台什在城破时自焚身亡。叶赫氏与爱新觉罗氏之间有了一种亦仇亦亲的十分复杂微妙的关系。这段充满血泪的家族史,纳兰是知晓的。康熙把纳兰留在身边充当侍卫,与其说是重用,还不如说是对叶赫后人的监护和牵制。这一点,生性敏感聪慧的纳兰不会体察不到。他 “惴惴有临履之忧”5的这种情绪,在他的作品中也多有流露: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水吹度龙堆。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林鸡?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须知今古事

29、,棋枰胜负,翻复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满庭芳)上阙把象征性的古战场展现在读者面前,战马狂嘶,腥风血雨,亡灵哭泣,一将成名,此情此景怎不令人伤悲,转写中宵舞起,却闻不到鸡鸣之声。只有忧愤的胡笳在寒夜中发出哀怨,历史在这里化作了沉重的哀感,强烈地压抑着词人。下阙抒发胸臆,认识到“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复如斯”的历史感。词人在那个时代无法解释社会形态的发展,所看到的只是一姓一代的王朝反复,历史似乎存在于怪圈之中,让人感知到历史的虚无、人生的幻灭。同时词中提到的混同江,就是叶赫部曾经经营的地盘,“蛮触”一词,出自庄子则阳:“有国于蜗

30、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后来,人们常以它比喻同室操戈,自相鱼肉。纳兰性德在词里使用这样的典故,其用意不难猜度。祖先们的遭遇,无疑在纳兰性德的心灵中留下了阴影。6这种不幸已经成为纳兰与生俱来的一种伤痛悲情。232现实之觞 当纳兰在官场上准备一展才技时,又承受着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尔虞我诈。他身为侍卫,置身于官场上层,封建肌体斑斑驳驳的溃烂面,纳兰性德看得十分清楚。面对不合理的现实,他不能不忧心忡忡、愤愤不平。在他当侍卫期间,索额图升任领侍卫内大臣,为纳兰性德的上司。而索额图与其父明珠是政治上的对头,纳兰聪颖而敏感,在索额图兄弟及其党羽手下做事,使他感到有

31、种莫名的恐惧和不祥的预兆,觉得他们的眼睛时时盯着自己,他的一言一行都在他们的监视之下,整日如芒刺在背,痛苦难耐。一首“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洗尽湘江日夜潮。”(忆王孙)道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此词写屈原放逐,乃作离骚,纳兰性德也从离骚里得到共鸣,说明他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对黑暗现实悲观失望。他的父亲身居高位,给纳兰本人及其家族带来不少的好处,但同时也给他增添了很多烦恼。在封建统治下,皇帝视臣子为棋盘上任意取舍的棋子,群臣之间为私利而借皇帝之手除掉政敌的事例层出不穷。纳兰性德也深知其父的处境危险,有着对现实的焦虑,又无能为力。同时面对时代的潮流,纳兰也产生了巨大的内心矛

32、盾。当西方资产阶级积极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地掠夺,为工业革命积累资金的时候,满族贵族地主阶级却全面学习儒家治国方略,致力于封建秩序的巩固,使中国的科学技术、科学思想、进取精神不可能长时间地跟随世界潮流。如果说世界潮流是直线向前发展的,那么中国的发展是呈抛物线型的。它的最高点已和世界潮流相切,但紧接着就走下坡路。而纳兰正是看到了中国社会与世界潮流失之交臂,而生出了有历史感的遗憾之情。一方面是满怀的激情企盼“霭霭浮云去若飘蓬,恢恢碧宇独露苍穹,目无纤翳,皎魄当空”,希望一切障碍灰飞烟灭,出现丽日当空的景象;一方面又感到,现实社会毫无生气,停滞不前,看不见光明的前途,只有满目凄凉。两种景象造成的反差,

33、激荡着他的情怀,形成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历史潮流发展角度说,纳兰的理想是合理的,但在当时中国的条件下却不能实现。不应该毁灭的东西,又不得不毁灭。他已经意识到,眼前虽是富丽堂皇,耳边虽是丝竹管弦,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山穷水尽,社会已经不能提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奋斗目标,不能激发人们新的时代的热情。处在一个没有新的矛盾、没有激情的社会里,自然会生出无名的烦恼,无名的苦闷,因此他的词显得极其哀怨沉痛,如这首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谊醒来无味。辽阔的原野上,灯光连着星光,银河的倒影在水中浮动,该激发人多少壮志豪情。但正相反,纳兰感到无聊无味,昏然入睡,睡

34、醒起来仍然是无聊无味。他心目中理想的家园没有这等景象,而应该用新的方式开创新的生活景象。这是对人世的深层思索,这是对人生的感悟,这是一种有历史感的失望、惋惜情绪。3结语由于满汉两个民族仍或明或暗地处于矛盾对立状态,因为守护政权的需要,满族统治者在维护本民族的特点、强化本民族的优势的同时,作为以夷入夏的关外游牧民族,妥善解决和处理好民族的关系,就成为满清政权能否稳固长久的关键。最后满族统治者将固有的统治思想与儒家思想这一统率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治国纲领。出生乌衣门第的纳兰,自然深受此文化影响。他精通汉文化和儒家经典,印经解、读通鉴,渴望能建功立业,实现自己欲将“普天一洗

35、,银河亲挽”的宏伟抱负。忠、孝、礼、义等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纳兰性德奉之为做人的依准。他是个博采众长,不囿一家之说的有为青年。在写作渌水亭杂识期间,不仅从徐乾学那里学习了顾炎武的治学路数,还结识了许多汉人名士,如朱彝尊、顾贞观等都有书信往来,这些人对纳兰的影响不可低估,表现出宽宏大度的不凡气概。他非常欣赏金元时期的佛教禅宗僧人万松老人(行香)对元朝大臣耶律楚材所说的“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他在渌水亭杂识中写道:“白敏中以李赞皇荐,得入翰林。及为相,诋赞皇者甚力。吕惠卿以王荆公吸引,得预政,所以摧害荆公者无所不至。三代以还,似此者指不胜屈,是可叹也!”“黄雀白龟蛇鱼之类,尤知衔恩图报,况人乎?彼

36、怀私罔上,负恩篾礼者,曾虫鱼之不如矣。”10两段记载,或缘史而发,或睹物兴感,均有所指。总之,他的心灵一直承受着难言的痛苦:厌倦侍卫生涯却又无法把握和改变自己的命运;珍视爱情,但爱情却得而复失;拥有友谊,但友谊总伴随着别离与友人的不幸。他是一位真正的词人,性灵敏感、无羁无绊。天性的力量与理性的选择在纳兰性德走入仕途后很快遭遇冲突,他注定要承受这种无法调和的强烈冲突,而带来精神上的巨大分裂。 “然而闲云野鹤的生活,对身为形役的性德而言,毕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进退两难的纳兰便只有将满怀的郁闷宣泄于字里行间了。他在那么多错杂的情绪中,选择了悲凉。致谢:我怀着对纳兰性德词的热爱写作了这篇关于论纳兰性

37、德的人生错位的毕业论文,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卫朝晖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帮助,对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我文笔有限,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同时也对在写作该论文的过程中给予帮助的各位系领导和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注释: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况周颐.蕙风词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梁启超.渌水亭杂识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纳兰性德.寄张纯修简A.词人纳兰容若手简Z.上海图书馆藏.5顾贞观.祭纳兰君文A.纳兰性德.通志堂集附录.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7纳兰性德.通志堂集严

38、绳孙:哀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纳兰性德.通志堂集碑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9徐乾学.清通议大夫一等侍卫佐领纳兰君墓志铭A.纳兰性德.通志堂集附录(卷19)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16)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参考文献:1本文纳兰词选自纳兰性德.通志堂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3华德柱.论纳兰词的忧郁J.中国韵文学刊,19994楚庄.纳兰性德和纳兰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5严绳孙.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神道碑铭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纳兰性德.通志堂集附录(卷19)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张德锤.论纳兰性德的悲剧品格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3.48 张秉承.纳兰词笺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49 张钧.纳兰性德全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