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的产生和发展(5).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23995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的产生和发展(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的产生和发展(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的产生和发展(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的产生和发展(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的产生和发展(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的产生和发展(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的产生和发展(5).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的产生和发展(5)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杜甫田园诗的这种风格对同时代及后代诗人有深刻的影响,如元结的农臣怨似乎就是受他的影响。    元结(719772年),字次山。世居太原,后移居鲁山(今河南鲁山)。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曾任水部员外郎、著作郎、道州刺史等职。其诗讽谕时政,反映人民疾苦,对农民较有感情,写了不少取材的田园诗。如农臣怨):    “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    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    将论草木患,

2、欲说昆虫苦。    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吐。    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    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此诗系作者(系乐府)十二首之九,托古讽今,揭露朝廷失政,天怒人怨,农民积怨,奔走呼号。诗中说农民因灾难频繁生活艰苦要向君主申诉,他们不知上天意志徒然埋怨风不调雨不顾。甲里庄稼失收,虫害又很严重。当朝言路闭塞无处申述,只好来到京城徘徊在宫阙门外,也无法见到皇帝吐露自己的悲苦。整天在都城里痛哭,泪水都哭干了才回到乡里。但愿我的

3、这首诗能被朝廷采诗之官收集去,当有助于皇帝了解民情纠正时政之弊端。虽是咏叹前世但借古讽今,对时政弊端的揭露还是相当深刻的。    与此相似的是袁高一首揭露贡茶弊端的茶山诗。    袁高(727786年),字公颐,沧州东光(今河北东光)人。官至御史中丞。唐代德宗时出任湖州刺史,督造贡茶,了解到贡茶给茶农带来的沉重负担,就写了一首茶山诗连贡茶一起进献给朝廷,建议减少贡茶额数,被采纳,从而减轻了茶农的负担。于是袁高还将这首诗刻在顾渚贡茶院的岩石上。该诗全文为:    “贡禹同远俗,所图在安人。 &nb

4、sp;  后王失其本,职吏不敢陈。    亦有奸佞者,因兹欲求伸。    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    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    甿辍耕农耒,采采实苦辛。    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    扪葛上欹壁,蓬头如荒榛。    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    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    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

5、。    心争造化功,走挺麋鹿均。    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    众工何枯槁,俯视弥伤神。    皇帝尚巡狩,东郊路多堙。    周回绕天涯,所献愈艰勤。    况值兵革困,重滋固疲民。    未知供御余,谁合分此珍。    顾省忝邦守,又惭复因循。    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申!”  诗中真实地描述顾渚山赶制

6、贡茶的艰辛困苦,深刻揭露了“奸佞者”利用贡茶的弊端残酷剥削压迫茶区农民以求自己升官发财,也指责了夏禹之后的历代帝王和官吏。表达了作者对茶衣蒙受贡茶之苦的深切同情,并因为无法解除他们的痛苦而感伤忧愤。后来因此诗而使朝廷减轻了贡茶的额数,使人民获益。这在我国诗歌史上是一件罕见的事情,袁高也因此而名传千古1。  戴叔轮(732789年),字幼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曾主运湖南盐铁,试守抚州刺史,迁容管经略史,所在均有政绩。其诗虽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也有不少描绘面貌、反映农民疾苦的诗篇。其女耕田行为:    “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nb

7、sp;   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    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    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    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    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    疏通畦垄防乱苗,整顿沟塍待时雨。    日正南冈下饷归,可怜朝雉扰惊飞。    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余芳泪满衣。”    该诗深

8、刻揭露了战争带给农民的深重灾害。因兄长被征调从军,母亲又年老不能下地,家里的田只好由两姊妹耕种,去冬瘟疫使耕牛病死,只好用绢帛去换取铁刀(锄)来翻地2。姊妹相携以头巾掩面,怕熟人认出她们,一路上只低头看地不敢看路上行人。整日里在田里劳动,可想起左邻右舍的姑娘们都出嫁,只剩下姊妹俩还守在家里,不由得泪流满面。诗的生动,感情真挚,读来使人心酸同情。    戴叔伦还有一首屯田词:    “春来耕田遍砂磧,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见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

9、,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此诗描写无田的农民应政府征召去耕种屯田,囚先后遭受旱灾虫灾,一年历尽艰辛却仍然是无衣无食。刚刚离开屯田,官府又命令他们去南山伐木,牛又被冻饿而死,不知明年怎么过活。眼望南天,凄然泪下如雨,反映了农民无路可走的悲惨命运。    韦应物

10、(737789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曾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富有生活气息和真实感情。建中二年(781年)他在滁州刺史任上写了一首观田家)诗: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

11、者,禄食出闾里。”    诗中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这种思想感情和前面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孟郊(7518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贞元十二年(796牟)进士,授溧阳县尉,后为河南水陆转运判官。他的(织妇辞)是

12、描写农村从事纺织妇女的辛劳: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抒。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自著兰缕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诗中描写一位织妇终日筋疲力尽的纺织,却只能穿破烂衣裳,所织的细白的绢帛都缴纳给官家。但是官家又在村路旁边出榜告示,命令农民们又要栽种桑树养蚕。田家哪有休闲的日子。    王建(生卒年不详),字仲初,颖川(今河南许昌

13、)人。出身寒微,登进士后官至陕州司马,从军塞上十三年,他的(凉州行就是描写西北的农村情况的: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征人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来为。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氈裘防斗时。    养蚕缫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nbs

14、p;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自唐代广德元年(763年)后,西北地区少数吐蕃兴兵犯唐,相继占据西北数十州。西北重镇凉州等地长期落入吐蕃手中。吐蕃统治者还经常掳掠汉族妇女和财物。作者此诗表达他对此状况的忧愤。但诗申记述了从事游牧不知耕犁的藏族民众在汉人的影响下相继学习种植禾黍和养蚕织布,同时洛阳的民众也家家学习藏族民间,这为我们提供了当时汉藏民族相互融合和交流的史料,颇为难得。  王建还一首(田家行):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缫车鸣。&nbs

15、p;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朴朴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问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诗申描写面对麦茧丰收的喜悦,却“不望入口复上身”,因为他们的收成都要缴纳给官府。只要不再穷得到城里卖掉耕牛,不被抓到县衙门去辱骂拷打就是很大的快乐了。以“乐”来写农家之苦,立意精巧,讽刺深刻,是为田园诗中的杰作。    张籍(约768一约830年),字文昌,和州(今安徽和县乌江)人。贞元十五年(799年)进士,历官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国子司业。其诗语言通俗易晓,景真情切,朴实自然。又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诗,极富民歌风味。他有几首田园诗写得相当不错。如江村行是反映江南水乡农民的劳动生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