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日文化——从文字饮食等方面看中日文化异同.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24444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悟中日文化——从文字饮食等方面看中日文化异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感悟中日文化——从文字饮食等方面看中日文化异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感悟中日文化——从文字饮食等方面看中日文化异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感悟中日文化——从文字饮食等方面看中日文化异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感悟中日文化——从文字饮食等方面看中日文化异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悟中日文化——从文字饮食等方面看中日文化异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悟中日文化——从文字饮食等方面看中日文化异同.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感悟中日文化从文字饮食等方面看中日文化异同关键词:饮食 文字 节日 创新和发展1. 文字1.1汉字的介入和日本文字的产生1.2汉字意思的改变和有趣的日本独创文字1.3假名文字的产生和文字国际化趋势1.4对中国词汇产生影响2. 饮食文化2.1爱吃的食物:大米、鱼2.2日本把茶文化发扬光大2.2.1中日两国茶文化的差异2.3对饮食重视的方面有所不同 3. 节日文化3.1七夕3.2 “日本 太阳升起的地方”3.3 农历五月五3.4 节日小结4. 尾声感悟中日文化从文字饮食等方面看中日文化异同关键词:饮食 文字 节日 创新和发展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交往密切。日本古代文化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在语

2、言、礼仪、饮食、建筑、节日等方面吸取中国之精华,又融入了本国的思想和风俗习惯,得以今天之繁荣与丰富,并且逐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渗透和影响。下面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中日文化的差异及其互相影响。1. 文字1.1汉字的介入和日本文字的产生最初的日本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自从汉字传入日本以后,日本国民以汉字为基础,加以改造,形成了今天丰富的日本文字文化。现在的日本的文字由汉字、平假名、片假名三部分组成。其中汉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据说是3、4世纪从中国传来。当时汉语就成了唯一的日本语言,所以最初日本官方正式的文章用的都是汉字,到目前为止,日文中还留有1945个常用汉字,由此可见到日本,只要看懂汉字就能凭自己的

3、感觉加以合理推断,基本上就能一知半解读懂日文中的意思。走在日本的大街上,还可以看到好多同中国本土汉字形状和意思完全相同的汉字,比如“柳”就是柳树,“碗”就是吃饭我们用的碗,“神户”“京都”这些地名的字形也跟汉字一模一样。1.2汉字意思的改变和有趣的日本独创文字现在虽然很多汉字的字形与中国文字相近,但是意思和读音都发生了改变。 “床”这个词,它跟中国的床意思完全不同,是地板的意思。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老婆不是指妻子,而是指老太婆。不过还有很多词是可以猜到的,比如“驻车场”,我们大概可以猜到它是停车场的意思,不过“驻”写的是中国繁体字。还有“足袋”,中国是没有这样的组合的,但在日本它就是袜子

4、的意思。日本还有大量的的独创文字,辻这个字很有趣,指的是十字路口。这根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很相像。1.3假名文字的产生和文字国际化趋势日本是个善于创新的国家,只用汉字无法完全表达意思,于是日本独有的假名应运而生。假名成立的时间据说是在89世纪前后,有平假名和片假名之分。平假名类似于汉字的草写体,片假名取自正楷汉字的偏旁部首。 日本特别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古代的时候仰慕繁荣的中国,近代随着西方大国的崛起,日本的文字里也多了许多“洋人”的东西。比如我们所说的西服他们叫做“洋服”。外来词汇也占了日本文字的一大部分,绝大多数来自于英语音译。现在的片假名很多都表示外来词汇。其中来自法国的词汇大多跟艺术、装饰

5、品有关,来自德国的词汇则主要是医学方面和教育社会。1.4对中国词汇产生影响中国人一般都知道古代日本从中国学汉字,并把汉字带回日本作为母语,但很少有人知道现代汉语中有的词汇是近代从日本返销中国的。像“经济学”、“哲学”和“社会学”,中国以前叫“资生学”、“智学”和“群学”。这些常用语,有些其实是中国古代既有的名词,日本人将之赋予新意使用,遂成规范。 孙中山发动反清起义,初始自称“造反”,陈少白拿了一份日本报纸给他看,云“支那革命党孙文”,孙抚掌曰:“好,好!自今以后,但言革命,勿言造反”!这样“革命”这个词语就在中国使用开来。此外,“干部”“经济”这些词也来源于日本。2. 饮食文化日本和中国自古

6、以来都是很讲究“吃”的国家,也都发明创造了许多具有本国特色的食物。2.1爱吃的食物:大米、鱼日本和中国南方都以大米为主食,而日本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加之气候土壤适宜稻米生长,所以大米在日本料理中占重要地位。由于日本是被海环绕的国家,海鲜资源十分丰富,鱼也自然而然成了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种类之多令人称叹。其中生吃占主体,日本人认为这样不会损害鱼本身的营养构成,而且不失鲜味。2.2日本把茶文化发扬光大中日两国人都喜欢品茶,都把喝茶当作一门艺术,尤其日本把其发扬光大,提到日本无疑会想起日本茶道。茶叶产于中国,兴于唐朝,盛于当代日本。唐朝是茶和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从洛阳到长安

7、、随处可见卖茶水的店铺,茶叶贸易也十分发达。到唐朝中期,煮茶、饮茶已被认为是高雅的艺术行为。遣唐使是中日文化交流上的空前盛举,特别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2.2.1中日两国茶文化的差异中日茶文化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中的“道”。中国人讲究“

8、品茶”,重视的茶叶的品种,制作工艺,沏茶之水的选择、冲泡方式和味道等,讲求的是“茶叶”本身,而日本的茶文化核心是“茶道”,即泡茶的过程和工序,更重视品茗时的心态、艺术、礼仪、情趣等,来追求“和、敬、清、寂”的茶道精髓。总而言之,中日茶文化的区别之处在于中国的茶文化更具实用性,而日本的茶文化更具观赏性。2.3对饮食重视的方面有所不同如果说中国重视的是食物本身,日本重视的就是盛载食物的餐具,对味觉和视觉的不同追求,造就了中日不同的饮食文化。日本的食物,配上代表四季的餐具,漂亮的书法菜单,精心设计的造型,给人一种淡而高雅的山水画的感觉。而且会在菜上放些花草增加自然感。3. 节日文化日本的节日大多是依

9、照各地神社(庙宇)的祭祀活动而沿袭下来的,因此日本称节日为“祭”。中国节日习俗对日本历史有悠久的影响。日本汉诗是日本文学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它的存在为我们整理和分析中国习俗对日本的影响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由于中日交流的频繁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日本也形成了与中国节日相同的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等等节日习俗,并形成了许多与中国相似的过节方式。日本汉诗艺术地再现了日本民族在过年过节时对中华文化的依存感及亲和性。3.1七夕月日,被隔在银河东西两岸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只能在每年的这一天相会。这是中国的传说与日本古老的习戍俗的融合。日本也有同样的传说。在七夕这一天,前往祭扫的大人小孩都将自己的心愿写在一张长纸条上,

10、然后挂在神社周围的竹子的枝条上,用来祈福。不过有一点日本与中国是不同的。日本的七夕也牵涉到儿童,“七夕”这天早上,凡年满6岁的儿童在妈妈的陪同下,到野外的庄稼上取些露水回家,然后用露水磨墨写字。这是一种仪式,代表儿童从这一天起,就开始启蒙读书写字了。其他如七夕夜放河灯,为牛郎与织女照明祝福;一家人在庭院里摆上桌子,沏上香茶,一边品茶一边观看牛郎与织女相会天河的美景;在葡萄架下侧耳倾听牛郎与织女相会时的絮语,这些几乎是相同的。3.2 “日本 太阳升起的地方”全世界上的人们都认为“日出”美,这不单指风景,还蕴涵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不过世界上对“日出”的感情最深的还要数日本人。日本的国名“日本

11、”的意思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自古以来日本人对“日出”就怀有特殊的感情。日本有每年正月初一早晨,参拜刚刚从海平面生升起的太阳的习俗。然后再登上山顶,向在云中升起的阳光虔诚的参拜。最近到中国的旅游路线里也出现了“到山东省登泰山看日出”,或者“到浙江省舟山群岛看海上日出”等等项目。不过,这里少了日本人对日出所怀有的深厚“信仰”,而只是作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供人观赏。3.3 农历五月五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端午节,相传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在这一天用五彩线包粽子投于汨罗江,并举行龙舟比赛,现在投粽子于江的习俗已经被吃粽子所代替.日本的平安时代以后端午的习惯由中国传入日本.到现在,与中国的意义大不相同了

12、。在日本,主要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菖蒲因为叶子的形状像剑,被用来避邪的. 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因此日本端午节又渐渐地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 虽说中日两国的端午节意义已不相同了,但中日两国的文化还是源远流长. 中国有插艾蒿避邪风俗,日本有插菖蒲避邪之说;中国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日本有挂鲤鱼旗的风俗。3.4 节日小结从各种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日本民族不仅仅善于模仿,而且在保存民族特色上也做得十分出色.一些传统节日与中国虽然相似,但其内涵也已经大不相同,也就是只保存了中国节日的“形”,里面的东西已经完全日本化了,这也是日本文化在世界文化之中既能博采众长,又能独树一帜的原因吧. 4. 尾声一千多年前,中国人昂着头,顶着灿烂的文化,站在世界的顶点,日本小国臣服于中国伟大文化资产,但日本人并没有低头,而是大规模的热情的吸收中国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并发扬光大,一千年过后,日本小国变成了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我们期待中国文化的再次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