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浅议《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愚忠形象.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24645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浅议《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愚忠形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议《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愚忠形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议《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愚忠形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议《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愚忠形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议《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愚忠形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浅议《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愚忠形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浅议《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愚忠形象.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安徽电大宿州分校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议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愚忠形象2008(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姓名:学号:目 录摘要1 关键词1 愚忠于汉的关羽2 愚忠于义的关羽7 参考文献10 浅议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愚忠形象【摘要】:关羽,三国演义中集忠、义、信、智、仁、勇于一身的完美英雄形象,被后世尊为“武圣”,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上下共仰,顶礼膜拜。然而,本是一介武夫的关羽,论德、论能、论绩又怎会被神化到了如此的程度?细品之下,不难发现:这是被历代统治者无限抬高,又被广大民众认可,同时,三国演义中通篇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而忠于刘备集团的关羽则被加以美化、歌颂,从而成为万世敬仰的英雄。真实中的

2、关羽的确是忠心无二的,但是他的忠心却是很“愚”的,愚忠于“刘汉”,愚忠于“兄弟义气”,愚忠于“道义”。 【关键词】:三国演义 关羽 愚忠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塑造了一大批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关羽便是其中最为成功的之一。“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气挟风雷无反抗,志垂日月有光芒。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斜阳。”这是昔人赞美关羽的诗句,赞美其勇猛、精忠、侠义、顽强、睿智。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一个集忠、义、信、智、仁、勇于一身的

3、完美英雄形象,被后世尊为“武圣”,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由“万世之杰”,成为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上下共仰,顶礼膜拜。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受到万家香火。跨国英雄,关羽是第一人,也是第一个由“人”及“神”的英雄。然而,本是一介武夫的关羽之所以成为如此完美、崇高的英雄形象,抛开了三国演义这本影响力最大的小说不说,则是为服务于统治阶级优点、满足民众的主观意愿和迎合儒家头脑的需要而加以美化、歌颂的结果。在若干年后,关羽被奉为“战神”,不是由于他的“勇猛善战”,而是他的“道德力量”忠、仁、义、智、勇。“是随着历

4、史的发展,根据心理和社会需要不断改造而成的一个来自于现实而又大大超越现实的一个偶像。”(尹韵公语)真实的关羽的确是忠心无二的,但是他的忠心是很“愚”的,愚忠于“刘汉”,愚忠于“义”,加上他性格上的缺陷,导致最后败走麦城,被东吴俘后斩于临沮,落得个尸首难全。这是一个侠义英雄的悲剧收场。一、 愚忠于汉的关羽。关羽(160219),本字长生,后改为云长,河东郡解县人。三国蜀前将军、五虎上将之首。因本处势豪倚势欺人,被关羽所杀,关羽因之逃难江湖。闻涿县招军破贼,特来应募。与先主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羽居其次,手持青龙偃月刀,随先主东征西讨。在虎牢关温酒斩华雄,徐州城破后不得不投降曹操。为报曹操之恩斩颜

5、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后得知先主信,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主。先主平定益州后,封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督荆州事。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羽起兵攻曹,放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不数月,吴袭荆州,羽父子败走麦城,突围中于临沮被吴军潘璋部司马马忠所俘,后斩。这是史书上关羽的一段生平简介,与小说无大出入。但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关羽形象的塑造显然和作者的政治倾向分不开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关羽因此被塑造成“威猛刚毅、义重如山、勇冠全军”的英雄,从刘备开始起兵就一直跟随、侍奉左右,始终不渝地忠于刘备,时时奉

6、刘备为主,惟刘备密切追随,直到兵败被俘,斩于临沮,一生忠于刘汉。在关羽的眼中,刘备虽不是汉王朝的嫡系子孙,但毕竟是汉王室血脉(刘备自称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曹操、孙权、袁绍、袁术等相比,要正统的多,所以,关羽一生只忠于刘备,在他看来,刘备就是汉室,汉室就是刘备。由此可见,他真的是“愚忠”。(一)、如若真的如关羽所说:自己忠于汉室,那么,凭着他的勇武,怎么不直接去汉献帝处谋个一官半职,以助匡扶汉室呢?我觉得,关羽是个极其聪明之人,因为他已知道此时的汉王朝已摇摇欲坠,大厦将倾,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与其做个亡国的降臣或战死,倒不如挑个“明主”,从头打拼,将来或许可以博个开国功臣之位。而

7、且在他看来,刘备就是汉,所以他选择了投靠刘备,跟随刘备去开创蜀汉霸业。岂不知个人怎和国家相比,刘备就是刘备,他怎么可能代替汉王室?况且,刘备就忠心于汉室吗?他还不是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王朝,他自称“汉之后代”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笼络人心、起兵时名正言顺罢了。可见,关羽口口声声称自己“忠于汉”,也仅仅是“刘备”的“汉”而已,是忠于刘备个人,而不是真正的汉王室,这难道不是愚忠吗?(二)、关羽处处以刘备为首,且以正统自居,只效忠于眼中的“刘汉”,结果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为了彰显他的正统思想,当孙权派诸葛瑾为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以结秦晋之好,共伐曹操时,关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在他看

8、来:汉室衰微,孙权占据江东,划地为王,实属大逆不道,是不尽臣子的本分,是不忠。于是,关羽便对这样的人物十分鄙视,断然拒绝了孙权的联姻请求,且辱骂其使。关羽这么做就不对了,谁都知道这种婚姻是政治婚姻,是出于政治集团利益的联姻。孙权可以把妹妹嫁给刘备,你关羽怎么就不可以把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呢?孙权嫁了妹妹以后又把妹妹抢了回去,以后你翻脸了也可以把女儿抢回来嘛。你关羽可以瞧不起孙权,可以痛恨孙权,也可以不答应这桩婚事,但不该骂人。俗话说的好:打狗还得看主人呢,何况孙权也是一方霸主。结果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瓦解、吴魏联合,致使荆州失陷。 在刘备登汉中王之位后,欲立后嗣。关羽以刘备义子刘封为螟蛉之子,不同

9、意立能力更强的刘封,并且劝刘备把刘封安置在偏远的边城,以绝后患。结果得罪了刘封。以致在关羽襄樊之战被孙曹联军打败后,派人向驻扎在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而二人以上庸新定为由,拒绝支援。关羽陷于进退失据,腹背受敌的困境,遂西走麦城。此时援军迟迟未到,关羽决定突围回西川,途中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在关羽被俘后,孙权拒绝了手下的招降建议,一刀杀之。关羽之死,使刘备失去了左膀右臂,蜀汉克复中原的希望,也随关羽俱逝了,且荆州也永远的失去了。直接导致了刘备与孙权关系的彻底决裂,使得刘备、张飞悲痛欲绝,为了报仇,丧失了理智,忘记了连孙抗曹之基本路线,先后辞世,蜀汉王国从此一蹶不振,每况愈下,最后终未能

10、避免亡国的悲剧。试想,如果不是关羽对刘备的愚忠,处处维护刘备的正统,后果肯定不会是这样,至少在败走麦城时,刘封如若肯援助,关羽定不会被逼得无路可走,结果被马忠所俘,斩于临沮。同时所立的刘禅(后为蜀汉怀帝),昏庸无能,最后将父辈打拼几十年所创立的蜀国拱手送人,且“乐不思蜀”。这些都是关羽的正统思想和其对刘备的愚忠所间接导致的结果,关羽的愚忠不仅害自己丢了性命,他还是杀害刘备、张飞这一兄一弟的间接凶手,也对蜀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害人害己又害国。(三)、关羽的“降汉不降曹”,这是掩耳盗铃式的可笑。关羽在下邳兵败被曹操所俘后,与张辽约定三事:“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

11、,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赡养,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入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便当辞去。”以此为条件向投降曹操。在张辽将关羽之话传与曹操时,曹操笑曰:“吾为汉相,汉即吾也。吾愿从三事。”这三个条件除了最后一个,前两个全是废话,如果没有最后一个,这个台阶他下不来,而且,没有忠义的托词,曹操对他也不会另眼相看。曹操在关羽受降后极尽拉拢之术:赠金、赠袍、赠马。关羽却把曹操所赠新袍穿于刘备所赠旧袍之里,在曹操赠其赤兔马时,关羽喜而再拜,曹操问为何,关羽说:“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以上种种看似是关羽对刘备的忠心耿耿,细品之下,不难发现:关羽的忠

12、心十分令人生疑。其一,关羽说“降汉不降曹”,他难道不知道汉王朝已名存实亡,变成曹操的了吗?且曹操自己都说:“吾为汉相,汉即吾也。”关羽岂会不知这一点?此时,投降汉王朝和投降曹操有区别吗?况且,刘备一直自称汉之后代,则关羽便为汉将,对于汉王朝何来“投降”之说?其二,关羽在得到曹操所赠锦袍时说:“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在得到赤兔宝马时竟“喜而再拜”,且说:“可一日而见兄面矣。”难道他认为曹操此举是为了让他“一日得见兄面”吗?况且,有了赤兔马的关羽在战场上更是所向披靡,岂非更无曹将可敌?难道曹操是为了让他以后再战场上多斩杀自己几员大将,多打败自己几次吗?这些可能吗?所以说,关羽此次投降的

13、借口“降汉不降曹”纯粹是自欺欺人,这些能说明他的忠心吗?在曹操被袁绍围困时,是关羽斩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解了曹操白马之围。而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时,即封金悬印,示书告辞:“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引二嫂前去投奔。但却不知自己已中曹操之计,斩了袁绍两员大将,袁绍会和自己善罢甘休吗?虽然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是为了报曹操之恩,当时并不知刘备在袁绍处,但却在不知不觉中险些害了刘备性命。关羽初斩颜良时,袁绍便欲斩刘备,被刘备以“天下同貌者不少。”搪塞过去。当关羽再次斩杀了文丑时,袁绍又欲斩了刘备,再次被刘备以“此曹操借公之手杀刘备也。”挡住。可谓两次从鬼门关走过,着实让人替刘备捏了一把汗。

14、此情虽为关羽无心之过,却险些酿成大错。倘若不是袁绍耳根子软、没主见,刘备及尔后前来投奔的关羽早都被其给杀了,还谈什么匡扶汉室呢!如若袁绍换成曹操或孙权,关羽和刘备还能活着吗?此情虽足可以让人看出关羽对刘备的忠心,这是无话可说的,但他的忠心却是“愚”的,险些害人又害己。这难道不愚吗?在这种愚忠愚义思想的禁锢下,关羽失去了自我,他的一生都是为刘备而活。二、 愚忠于义的关羽。关羽是个“义重如山”的英雄,重在兄弟之义、重在道德之义,但他却是愚忠于自己的“义”。1、愚忠于兄弟之义的关羽。关羽与刘备、张飞自桃园三结义之后,就一直“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终日跟随、侍奉刘备左右。他认为自己和刘备“是朋友而兄弟

15、,兄弟而主臣也。”别人根本无法与自己和刘备比。从刘备到诸葛亮到刘备集团的其他人都是让着关羽、惯着关羽的,使得关羽就像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天真、任性,这让他更加愚忠于自己和刘备的“兄弟之义”。这种性格的人,一旦瞧不起别人,那种蔑视肯定是明摆着写在脸上的,他不会遮掩,谁都感觉得到。当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后,关羽看到刘备和诸葛亮关系日益密切,心中大不悦。刘备觉察后,就严厉批评他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者,愿君勿复言。”关羽屈从于兄长之言,再也不表示反对。建安二十四年,黄忠阵斩曹军名将夏侯渊,因功升为征西将军。同年,刘备登位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关羽闻说黄忠与己同列

16、,大怒道:“翼德吾弟也;孟起(马超)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也,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刘备派去的使者费诗对关羽说:“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今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费诗在刘备集团是个敢说话的人,在刘备集团里面对待关羽算是敢摸老虎屁股了,他敢当面顶回去。但是他也是顺着毛在摸,而且摸的关羽很舒服,所以关羽才肯拜受印绶。每当这样的情况出现时,关羽总是在刘备的“教育、开导”之下,才肯平息、接受。刘备几乎每次都是先用兄弟之情套住关羽,接着赞赏、嘉许一番,从而“诱骗”关羽

17、“上当”。由此可见,在关羽的眼中,“大哥”的话总是对的,“大哥”的话就是军令,我关羽定会不折不扣的执行,万死不辞。完全愚忠于“兄弟之义”下。在这种愚忠愚义思想的禁锢下,关羽失去了自我,他的一生都是为刘备而活。2、愚忠于“道义”的关羽。建安五年,关羽在屯土山兵败投降曹操之后,曹操对关羽极尽拉拢之术:奏请汉献帝封为偏将军,又赠金、赠袍、赠马,使得关羽感激涕零,对前来探口风的张辽说:“某深感丞相厚意,必立效以报曹公,”。在袁绍率军围困曹操时,关羽便自告奋勇:“闻丞相起兵,某愿为前部。”,替曹操连斩袁绍两员大将颜良、文丑,解了白马之围。在得知刘备在袁绍处时,关羽便封金悬印,引二嫂前去投奔,正所谓“正气

18、参天春秋志,挂印封金古城会。”但心中却没有忘记曹操对他的恩德。所以,当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赤壁被孙刘联军大败,择华容小径逃命,遇上了埋伏在此的关羽时。关羽起初以“岂敢以私废公”之词欲斩曹操,但旋即又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不觉动了心。此时,“义”已经束缚了关羽的正常思考和行动,报恩的思想、旧日的情义,使关羽模糊了最起码的敌我界限。关羽自知华容道事关吴蜀大局,来前已与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但在公私之间,他犹豫不决,似乎斩杀了曹操会使自个儿的“义”受到蒙蔽。于是为了自己的义弃吴蜀大业于不顾,放了曹操等人。孙刘联合破曹操的战略大局被打破,没有完全实现灭曹的终极目标,使得曹操有了喘息、重整兵力的机会,才会出现

19、后来的“三国鼎立”的局面,直至最后魏吞吴、蜀,一枝独秀。如果当时的关羽不是感于曹操对其的厚恩,而立斩曹操于马下,他极有可能助刘备实现他们的理想“匡扶汉室,一统天下。”由此可见,关羽的忠是“愚”的,愚忠于刘汉,愚忠于“兄弟之义”,愚忠于“道义”,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后世中的地位。千百年来,关羽这位三国演义中重承诺、守信用,勇武异常、冠于三军的英雄,因为集忠、义、信、智、仁、勇于一身,渐渐被神化成一代武圣。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绎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对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由“万世之杰”上升到“神中之神”。佛

20、教尊之为“护法爷”、“迦蓝神”和“蓝天古佛”;道教尊之为“崇富真君”、“协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汉天尊”、“武安尊王”和“恩主”;儒家称他为“关圣帝君”和“山西夫子”。他的受人尊崇,无人能及,甚至超越任何一位神明。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样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羽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是颇有见的地,简单几句话就概括了关羽的一生。他所看到的,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仁、义、智、勇”,蕴含着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渗透着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春秋精义,是彪炳日月、荡气浩然的华夏魂。虽然笔者认为关羽很“愚忠”,但他的忠心却又是不可否认的。正因为其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才还原成一个“真实、可爱”的关羽,一个“不完美”的“完美”英雄,使广大读者确认到“关羽是人不是神”,使得关羽从历史人物变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象。参考文献:三国演义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年10月第1版。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段启明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2年10月第1版。古代小说观赏词典 刘畅著 学苑出版社 1989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