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车用柴油》国家标准57.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30545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车用柴油》国家标准5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品】《车用柴油》国家标准5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品】《车用柴油》国家标准5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品】《车用柴油》国家标准5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品】《车用柴油》国家标准5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车用柴油》国家标准5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车用柴油》国家标准57.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车用柴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1 任务来源依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发的国标委综合2012 25号“关于下达车用汽油等2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的通知”,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负责修订GB 19147-2009车用柴油国家标准。项目编号:20120003-Q-469。2 目的和意义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根据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汽车的产量达到1826万辆,占到世界汽车总产量的23.5%。汽车的大量使用,在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大气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汽车排放的污染物分担率也在不断上涨,为此,为了降低机动车的排放污染物数量,改善大气环境

2、,中国目前正在制定我国未来第V阶段的汽车排放法规。为了满足这一更加严格的排放要求,需要高质量的车用柴油与之相配套。本标准参考了欧盟在实施欧IV、欧V阶段排放时所实施的车用柴油标准EN 590:2004和EN 590:2009,考虑我国环保的要求和炼油工业的实际情况,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展的“满足国家第IV阶段排放要求的清洁燃油组成与排放关系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环保的要求和炼油工业的实际情况,对原标准中的某些指标进行适当的修订,分别制定了我国满足第IV、第V阶段排放要求的车用柴油技术要求。3 标准的编制过程及强制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2年4月27日下发国标委综合201

3、2 25号“关于下达车用汽油等2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的通知”,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负责制定车用柴油(V)国家标准。2012年8月28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交一部召开了“第五阶段车用汽柴油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第四次例会”,在该次会议上决定将原下达的制定车用柴油(V)国家标准的计划,更改为“修订GB 19147-2009车用柴油国家标准”,车用柴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要将已经通过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审查的第IV阶段车用柴油国家标准一并纳入到新制定的车用柴油国家标准中,以此向社会进行意见征集工作,并要求编制组根据这一要求,对原提交

4、的车用柴油(V)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进行修改。现根据标委工一函(2012)49号“关于印发第五阶段车用汽柴油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第四次例会会议纪要的通知”要求,在该标准的编制说明中纳入了已经完成技术审查的第IV阶段车用柴油标准的编制内容。2010年,课题组首先对国内相关标准的变化情况和国外标准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通过对国内车用柴油质量的分析研究,在完成车辆耐久性考核及重型柴油发动机台架评定的基础上,2011年3月,课题组完成了车用柴油(IV)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并向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及有关单位发送了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意见征集工作。

5、共发送征求意见稿53份,收到回函10份,其中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的回函9份,具体的意见处理情况见征求意见稿意见汇总处理表。2011年8月-2011年12月,编写组在对反馈意见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编写完成了车用柴油(IV)国家标准送审稿及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汇总处理表。拟提交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进行审查。2012年3月27日,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召开会议,组织相关专家对该标准送审稿进行审查。2012年4月,起草编制组按照审查会会议纪要的要求,对车用柴油(IV)国家标准送审稿进行修改,编写完成了车用柴

6、油(IV)国家标准报批稿及编制说明,并完成上报工作。2012年5 -8月,课题组接到“关于下达车用汽油等2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的通知”的任务后,首先对国内相关标准的变化情况和国外标准的现状开展文献调研工作。在对目前国内的生产情况和已有的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参照欧盟标准,编写了车用柴油(V)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并提交给第五阶段车用汽柴油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例会进行讨论。后依据第四次工作例会会议纪要的要求进行修改,将满足国家第III、IV、V阶段的车用柴油并入该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根据WTO/TBT技术法规的要求,从防止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本标准确定为条款强制性国家标准。4 国内

7、外相关标准的情况 自2000年开始,国外在车用柴油质量升级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降低车用柴油中的硫含量。这是由于随着汽车尾气排放法规的不断严格,需要采用先进的汽车发动机技术和尾气后处理装置,而这些措施的实施对燃料中的硫含量非常敏感,需要大幅度的降低车用柴油中的硫含量才能保证这些先进措施的有效实施,以减少汽车尾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另一方面就是不断增加生物柴油的允许加入量。这一变化体现出了可再生燃料的不断发展的趋势。生物柴油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减少某些常规污染物的排放量,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依赖。综观欧洲车用柴油标准的发展可以看出,自2000年开始,欧洲就在实施不同阶段的汽车排

8、放法规的同时,不断降低柴油中的硫含量。如2000年开始推行欧III阶段排放时,要求车用柴油中的硫含量不大于350mg/kg;2005年开始实施欧IV阶段排放时,将车用柴油中的硫含量下降到不大于50mg/kg;2009年实施欧V阶段排放时,就要求车用柴油中的硫含量不得高于10mg/kg。在美国,EPA的要求,自2006起,全美车用柴油中的硫含量要求不大于15mg/kg。日本在车用柴油标准方面,基本参照了欧洲的发展趋势,如在JIS K2204:2004标准中要求车用柴油中的硫含量不大于50mg/kg,JIS K2204:2007标准中,要求车用柴油中的硫含量不大于10mg/kg。我国在柴油标准方面

9、,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按一种轻柴油国家标准进行生产,但是随着2000年后,我国开始严格的机动车尾气排放要求后,社会上出现了要求提高汽车用柴油产品质量的呼声。考虑到我国轻柴油的消费领域涉及较多,不同的使用者对柴油的品质要求是不同的。在通过对我国柴油消费领域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2007年汽车用柴油仅在国内的消费量仅占到当年全部柴油消费量的35%40%。尽管近几年汽车工业的发展,车用燃料的消费量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汽油消费量增加而引起的。汽车用柴油的消费比例变化不是很大。根据这一国内柴油消费的特点,2008年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要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

10、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了我国车用柴油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9147-2009,该标准自2010年1月1日开始实施,标准的过渡实施期为2011年6月30日。 5 本标准与GB 19147-2009的主要技术指标的差异删除1.3 “符合本标准要求的车用柴油可以满足国家第III阶段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要求”;第5章 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中增加5.1条;表1中增加了酸度指标限值及试验方法,修改了脂肪酸甲酯含量的要求;增加了表2 车用柴油(IV)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增加了表3 车用柴油(V)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5.1 硫含量硫含量是车用柴油性质的一个重要指标,用来表征车用柴油的腐蚀性能以及对尾气控制装置的

11、影响。近些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产品中的硫含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一直在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根据国外研究表明,车用柴油中硫的存在会导致机动车尾气排放处理系统的中毒,从而大幅度降低有害气体的转化效率,造成排放过量,严重影响环境。同时硫的存在还会增加柴油发动机颗粒物的排放,对人体健康不利。为此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减低柴油中的硫含量,有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从欧洲在执行不同阶段排放法规和相对应的车用柴油标准的比较(表1)可以看出,欧盟对应于欧IV和欧V排放阶段时车用柴油中的硫含量限值分别为不大50mg/kg和10mg/kg。为此参照欧盟在执行欧V阶段排放要求时对车用柴油中硫含

12、量的规定,本标准将车用柴油(IV)和车用柴油(V)中的硫含量指标分别确定为“质量分数不大于50mg/kg”和“质量分数不大于10mg/kg”。表1 欧洲执行不同阶段排放要求时对柴油中硫含量的要求排放要求对应的欧盟标准硫含量/(mg/kg)欧 I EN 590-19932000欧 IIEN 590-1998500 欧 IIIEN 590-1999350欧 IVEN 590-200450/10欧VEN 590-2009105.2 十六烷值柴油的十六烷值代表着柴油燃料在发动机中着火性能的一个约定量值,表示柴油在柴油机中燃烧时的自燃性能。柴油的十六烷值高,表明该燃料在发动机中的着火性能良好,滞燃期短,

13、燃烧均匀且完全,发动机工作平稳。目前该项性能的要求上,国外标准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均是根据本国的柴油组分特点、车辆的需求以及排放的要求而进行规定。例如在欧洲车用柴油标准EN 590-2004标准中规定,“十六烷值不低于51,十六烷指数不低于46”;美国的柴油燃料规格ASTM D975-09b中规定,对于柴油的着火性要求是,“十六烷值不小于40,十六烷指数不低于40或芳烃总含量体积分数不大于35%”;日本的柴油标准JISK2204:2004中规定柴油十六烷值不低于50,。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十六烷值资源的现状,在GB 19147-2009标准中,规定第III阶段的车用柴油的十六烷值为不低于49。在本次

14、标准修订过程中,为了充分考察柴油的十六烷值对第IV阶段车辆排放的影响,课题组采用了多种不同十六烷值的试验油(见表2和表4),分别进行了柴油轻型车的10万公里耐久性考核试验和重型柴油发动机的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和表5。从2辆车的10万公里的耐久性考核试验和重型发动机台架的评价结果看,对于十六烷值49的柴油是能够满足国内第IV阶段排放要求的。为此在本次修订中,维持了GB 19147-2009标准中对车用柴油十六烷值的要求 表2 行车试验油的主要分析数据十六烷值48.4硫含量/(mg/kg)50密度(20)/(kg/m3)843.6多环芳烃(质量分数)/%0.94磨斑直径/m31695%回收温度

15、/316凝点/-30表3 行车试验的排放结果汇总国VI排放限值试验车1试验车2 HC+NOx/(g/km)0.30.2160.199 CO/(g/km)0.50.2840.120 NOx/(g/km)0.250.1670.180 PM/(mg/km)251.851.75表4 重型柴油发动机台架试验油的分析数据编号密度/(kg/m3)T95/()十六烷值硫含量/(mg/kg)样品10.8260 347.7 50.29.0 样品20.8319340.6 49.410.8样品30.8426348.1 50.59.4样品40.8440 342.8 49.347.3样品50.8293348.2 44.4

16、8.6样品60.8426347.8 53.19.3样品70.8426347.8 58.79.3表5 重型柴油发动机排放台架试验结果汇总排放物燃油型号HC/(g/km)NOx/(g/km)CO/(g/km)PM/(g/km)国排放限值0.253.51.500.02样品10.0432.710.390.0104样品20.0602.750.390.0077样品30.0632.750.390.0108样品40.0622.730.400.0128样品50.0872.760.400.0122样品60.0702.680.380.0136样品70.0532.680.360.0122 近期,随着车用柴油的推广使用

17、,一些炼油生产企业不断反映由于目前柴油组成的变化,在产品检验中发现柴油的十六烷指数经常高于柴油的十六烷值,有的甚至差值较大。从目前收集到的一些炼油厂的测定数据看,最大的差异高达6个单位。在原GB 19147-2009标准中,对车用柴油“着火性”的要求是:十六烷值和十六烷指数满足其一即可,这样就出现了当柴油的十六烷指数达到技术指标限值要求46时,有可能柴油的十六烷值会低于46,可能会导致车用柴油的十六烷值无法满足现代柴油发动机的设计要求,引起柴油发动机燃料的异常,造成发动机的损坏。因此为保证车用柴油的着火性满足发动机的要求,在本次标准修订中,建议规定对于第IV阶段的车用柴油同时规定柴油的十六烷值

18、和十六烷指数。即十六烷值不小于49、46、45,十六烷指数不小于46、46、43。由于尚未进行相关的台架和行车试验,目前车用柴油(V)参照欧盟标准EN 590:2009的技术要求,规定车用柴油(V)的十六烷值分别为不低于51、49、47,十六烷指数分别不低于46、46、43。5.3 低温流动性柴油的低温流动性是柴油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其指标的高低表征了柴油在不同温度下的可流动性能。一般情况下,柴油的选用是依照环境温度的高低来进行不同牌号柴油的选择。本标准中根据我国现行的标准和生产使用的实际情况,将车用柴油按凝点分为了六个不同牌号,以适应不同环境下的使用要求。同时我们也规定了相应的冷滤点指标限值

19、。而在欧洲标准中,以浊点和冷滤点来表征柴油的低温流动性。5.4 多环芳烃柴油中的芳烃含量是影响柴油机排放的一个主要因素。有国外研究表明,柴油中的芳烃含量由10%增加到35%时,颗粒物排放会由8.1%增加到12.9%,同时随着芳烃含量的增加,HC、CO和NOx的排放均有所上升。分析芳烃增加导致柴油机颗粒物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芳烃在较高的温度下不容易发生环的断裂和氧化,而是更加容易直接发生缩聚,生成多环芳烃的炭烟前体,从而加剧了颗粒物的形成。目前欧盟标准EN 590:2004和 EN 590:2009标准中对柴油中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要求不高于11%。为此本标准规定,车用柴油(IV)和车用柴油(V)

20、中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不大于11%。5.5 密度和黏度密度是指在规定的温度下,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质量。柴油密度是油品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仅关系到油品交接、储运过程的计量问题,同时也会对柴油的雾化和排放性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随着柴油密度的增大,油品的黏度也会随之增大,从而影响柴油的雾化性能,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混合气体,使燃烧劣化,导致柴油的经济性的下降。同时柴油密度的升高也是柴油中存在大量芳烃的标志,它将会导致柴油机工作的不平稳。但是如果柴油的密度过低,则会造成油品的黏度下降,可能导致泄漏问题的发生。同时也会由于柴油的密度过低,造成热值的下降,从而导致油耗的增加。因此对于柴油的密

21、度应该有一个合理的适宜范围。为了考察我国当前柴油的密度现状,我们统计汇总了目前生产量最大的O#柴油的部分炼厂的生产数据。从图1显示可以看出,适当扩展我国车用柴油的密度限值范围还是较为合理的。为此建议车用柴油(IV)的密度与黏度与车用柴油(III)保持一致。 图1 国内部分炼油厂0#柴油的密度从对国内炼油行业的调查情况看,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生产企业需要进行装置技术改造后方可达到生产硫含量低于10mg/kg的要求,要实现降硫的目的,目前所采用的工艺主要为加氢裂化和加氢精制,然而这些工艺的实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柴油密度和黏度的降低,目前北京地方标准所规定柴油密度限值上就反映了这一趋势。为此本标准参考北

22、京地方标准,规定车用柴油(V)20的密度依据牌号的不同分别为800kg/m3850 kg/m3和790kg/m3840 kg/m3,20的运动黏度分别为2.5mm2/s7.5 mm2/s、2.0mm2/s7.5 mm2/s和1.3mm2/s6.5 mm2/s。 5.6 脂肪酸甲酯GB 19147-2009标准中,规定了“不得人为加入脂肪酸甲脂”,且体积分数含量不得大于0.5%。鉴于随着车用柴油硫含量的降低,柴油的润滑性出现下降,需要添加部分润滑性改进剂以提高润滑性。生物柴油本身具有一定的润滑性改进效能,为此在本次标准修订中,不再规定,不得人为加入脂肪酸甲脂。同时修订了指标限值,由原来的“不大于

23、0.5%”修改为“不大于1.0%”。这也是考虑与我国即将修订的B5生物柴油国家标准相协调,使得修订后的两个标准在脂肪酸甲脂含量上能够相互协调,即本标准规定脂肪酸甲酯加入量“不得大于1.0%”,B5生物柴油标准标准中规定加入量为“1.0%-5.0%”。5.7 酸度 由于随着车用柴油硫含量降低后,柴油的润滑性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添加一定量的润滑性改进剂来提高车用柴油的润滑性,以达到标准中的指标限值。目前一些添加剂生产商推出脂肪酸型的润滑性改进剂,具有添加剂量低,效果明显的特点,但是该类型添加剂的加入,会导致车用柴油酸度的提高。为此在本次标准制订过程中,为了确保车辆的正常使用,规定了车用柴油的酸度为不

24、大于 7mgKOH/100mL。5.8 润滑性由于汽车发动机燃料泵系统的润滑,完全依赖于柴油本身,当柴油的润滑性下降时,就会引起喷射泵的磨损问题,使发动机发生不稳定的空转,导致功率和加速性能下降。在20世纪90年代初,低硫精制柴油投放市场后,汽车燃料泵磨损事故率呈成倍增加之势。为此精制柴油的润滑性问题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当柴油脱硫超过一定程度时,含在柴油中具有润滑性的物质就会随着降硫过程而被除去,从而导致柴油润滑性能降低,为此目前的车用柴油都要求对润滑性有一定的要求。本标准对车用柴油的润滑性要求参照欧盟标准的要求,与现行的GB 19147-2009维持一致,即校正磨痕直径(60)不大于460m。6 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汽车工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蓬勃发展,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对大气环境也带来了破坏。因此必须不断提高车用柴油的质量,满足不断严格的机动车排放要求,适时制定满足第IV、第V阶段排放要求的车用柴油国家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它将有利于促进国内炼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装置改造,促进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