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施工降水方案与设计计算讲义.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34610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3.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工程施工降水方案与设计计算讲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地下工程施工降水方案与设计计算讲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地下工程施工降水方案与设计计算讲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地下工程施工降水方案与设计计算讲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地下工程施工降水方案与设计计算讲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下工程施工降水方案与设计计算讲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工程施工降水方案与设计计算讲义.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0章 地下工程施工降水方案与设计计算,地铁工程降水一般针对采用明挖、暗挖方法施工的车站和区间隧道,包括其附属的风井、风道,以及盾构法施工的区间隧道的盾构始发井、接手井和横通道等。不同城市的地铁工程采用的降水方案有着很大差别,甚至截然不同。有时,由于地铁结构施工方法的不同,也会造成降水方案的差异。采用何种降水方案,应认真进行经济和技术论证。我国地域辽阔,大城市所处不同的地质单元,各有特点。例如,北京等城市坐落在山前冲洪积扇上,上海等坐落在三角洲或冲击州或冲积平原之上,而山城重庆则处在河流侵蚀作用强烈的山地。各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千变万化,三角洲或冲积平原地下含水层颗粒细,含水层多而薄,地下水水位

2、高而不丰富;黏性土,隔水层的孔隙比大,固结程度低,抽取地下水会引起严重的地面沉降,修建地铁大多要采用地下连续墙或止水帷幕把外围地下水隔开,然后在槽内降水,或同时在槽外降压,排水量往往不大。山前冲洪积扇地下含水层颗粒粗,透水性性强,水量大;黏性土隔水层孔隙比小,固结程度高,降水施工一般不会产生大的环境问题,在基坑或隧道外围实施封闭降水后采用浅埋暗挖方法,或护坡桩、土钉墙支护即可安全进行地铁结构施工,但排水量往往很大,例如,沈阳地铁某些车站的日排水量甚至超过了10X104m3,一般来说,建在山前冲洪积扇上的城市采用基坑外围降水方案,无需修筑很厚、很深的地下连续墙,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是合

3、理、可行的。,导墙放线,导墙开挖,钢筋绑扎,模板支设,模板浇筑混凝土,导墙浇筑完毕要注意养护,中间要架设木支撑或者砖支撑,再来一个支撑,成槽开挖,成槽开挖,泥浆配置,泥浆测试,锁口管吊放,两边的是锁口管,钢筋笼平台及钢筋对焊,钢筋龙起吊,这是一个难题,钢筋龙起吊,钢筋龙入槽,锁口管起拔,10.1施工降水的特点、作用、原则和方法10.1.1施工降水的特点 由于地铁隧道及车站埋深大、线路长,部分地段穿越城市复杂地区;因而降水施工是地铁明、暗挖施工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技术保障措施。与其他公民建工程的基坑降水相比,地铁工程降水的特点如下:1.降水范围大;地铁工程降水范围一般都很大,例如,北京地铁复八线全部

4、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车站和区间总长约8.5km,除国贸桥地区局部地段管道渗漏严重,采用冷冻法施工外(不足100m),全部采用降水法施工,降水范围大体上总贯了永定河冲洪积扇轴线的中部;北京地铁5号线、10号线、4号线的大部分车站及一半以上的区间隧道采用降水法施工,降水范围贯通了永定河冲洪积扇中上中下部;沈阳市地处浑河冲洪积扇,由于潜水含水层巨厚,地下连续墙难以封闭含水层,因而几乎所有的地铁车站不得不采用降水法施工。,2.降水深度大;地铁工程降水大多为超深降水,例如,北京地铁复八线地面下埋深一般为2023m,5号线蒲黄榆站崇文门站埋深为2026.5m,10号线工体北路战国贸站埋深

5、为25m左右,机场线东直门车站埋深为28m左右,施工竖井深度达到33.5m,北京南站交通枢纽的地铁14号线预埋段深度超过了30m;天津站交通枢纽预埋的天津地铁2号线、3号线、9号线的深度接近30m;沈阳地铁埋深也达到了20m。由于地铁结构埋深大,实际降水深度从几米到20余米。3.降水时间长;降水工程需配合土建主体结构施工,延续到二衬结构施工结束,不能因故停止或间断降水。地铁工程降水周期一般都超过2年,至少要经历2个地下水丰、枯水期。对于丰、枯水期地下水动态变化大的地区,应认真分析地下水动态变化对地铁施工的影响。4.施工难度大 地铁线路大多顺城市主干道延伸,降水工程场地主要位于,城市道路上,路面

6、交通繁忙,地下各种管线纵横交错,有的近邻高楼大厦或居民住宅区,有的站体位于大型立交桥下方,施工场地狭窄,施工难度很大。5.技术要求高;由于地铁线路长,有的要穿过几个水文地质单元,甚至从地表体下方通过,一些车站和区间段要求疏干潜水、层间水,并降低承压水位,将水层位多,降深幅度大;一些站段有时还涉及几种降水方法或堵水、排水结合应用的情况,施工技术要求较高。6.地铁工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大 地铁修建后,在地下形成一道截水坝,将改变地下水特别是浅层地下水天然状态下的分布、赋存和运移规律。如果在同一水文地质单元修建多条地铁,已建成地铁对后建地铁降水施工的影响不容忽视。由此可见,地铁工程降水与一般基坑降水

7、相比复杂得多,对降水设计的可靠程度要求很高。因而降水设计阶段应与地铁土建结构设计相对应,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经多方评审确认后才能付诸实施。,10.1.2施工降水的作用(1)防止基坑和隧道侧壁、即底和掌子面渗水,保持隧道开挖无水作业,便于施工。(2)消除地下水渗透压力的影响,防止地层颗粒流失,保证隧道围岩的稳定性。(3)减少土体含水量,提高土体物理力学性能指标。(4)减少土体中孔隙水压力,增加土中有效应力,提高土体固结程度,增加隧道围岩抗剪强度,防止塌方发生。(5)降低基地下部承压水水头,减少承压水头对基底土层的顶托力,防止基坑和隧道底板突涌。10.1.3施工降水方案制定的原则(1)降水方案

8、制定应符合相关规范、招标文件和地铁结构设计要求。(2)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土建施工工法制定降水方案,并慎重分析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必要时采取应对措施,以消除影响。,(3)降水方案应进行经济、技术论证,以符合土建结构施工对安全、质量、进度的要求,做到经济合理。(4)降水反感应充分考虑区域上已完工地下工程和可能造成大量补给的地表水体的影响作用。10.1.4施工降水方法的选择 降水方法选择时需综合考虑工程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现场施工条件、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等因素,并结合当地降水施工的经验进行,无经验时可参考建筑与市政将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选择降水方法(见表101)。一般来说,针对山前

9、冲洪积扇、冲积平原和基岩地区地铁工程降水,可以采用以管井为主的降水方法。对于穿过见、构筑物的地段,可以考虑采用辐射井方法降水。对于滨海、滨江等含水层颗粒细的地区,可考虑在止水帷幕内采用真空方法降水,减压井一般都采用管井形式。,10.2制定施工降水方案应掌握的资料 由于地铁结构埋深部一,明、暗挖的施工方法不同,明挖基坑支护结构形式多样;工程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和复杂程度不同;场地周围的环境要求差异等,使得降水方案因地而宜,个别地段甚至非常复杂。因此,在制定降水方案前,应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10.2.1地质、水文地质资料(1)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包括区域的地层、

10、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和地貌,地下水的类型、含水层分布及边界条件,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力联系,以及场地所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单元等。(2)场地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其中一个包括估算降水引起的地面变形应掌握的参数:孔隙比(e)、压缩系数()、压缩模量()等。(3)工程场地降水设计范围内的含水层及隔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包括渗透系数(K)、给水度()、弹性释水系数(S)、导水系数(T)、导压系数(a)、越流参数(B)、自然状态下地下水力梯度(i)等。10.2.2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资料 基坑的支护结构设计对基坑的降水设计关系密切,基坑的开挖和支护对相关的含水层和隔水层来说,

11、除天然的边界条件外又增加了一个人工的边界。这个人工边界的形状、大小、插入深度和阻水条件等,与降水井布设共同影响着地下水渗流场。因此,再降水设计前必须掌握支护结构设计和各个施工工况的详细资料,包括:(1)基坑形状、大小、开挖深度、开挖方法;(2)基坑支护结构形式,包括采用放坡开挖、重力式挡墙、土钉墙、排桩、止水帷幕、地下连续墙等。(3)支护结构设计对各个工况的要求;(4)在各个工况条件下,可能引起的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周围地面的变形预测资料。,10.2.3工程场地周边的环境状况资料(1)地下管线资料,包括上水管、煤气管、输油管线、供电线路管电信管沟、与污水等管线离基坑或隧道的距离,埋深,管径及重要程

12、度的资料。特别应加强对隧道结构上方地下管线资料的收集和整理。(2)基坑周边的建筑物,包括建筑的基础埋深、基础形式和上部结构形式及这些建筑物的沉降和变形的现状。(3)市政设施情况,包括地铁沿线地下隧道、立交桥、高架道路等的规模,范围,深度,走向,基础形式及其使用现况。(4)不同建、构筑物允许的最大变形量。,10.3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及要求 针对地铁工程降水开展的水文地质勘察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部分,目的是查明地下水类型,含水层与隔水层的空间分布,地下水渗透性,地下水位动态,地下水的补偿、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补排关系,为降水设计和降水施工提供依据。水文地质勘察应与不同岩土工程勘察阶段

13、的工作内容和要求相一致,并同时进行。具体的勘察内容和工作量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设计要求而定。条件复杂时可以1个车站或1个区间为勘察单元,条件简单时可以某个里程段(包括几个车站和几个相邻区间)为勘察单元。水文地质勘察成果可以单独形成专项报告,也可以与岩土工程勘察成果一并形成统一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0.3.1勘察孔布置 勘察孔的布置以查明降水范围内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原则。不同的勘察单元的每个含水层不少于一个勘察孔、一个,抽水试验井、一个观察孔。条件复杂时,勘察孔数量应适当增加。勘察孔可以与其他眼图勘察孔相结合,勘察孔布置应能控制降水范围内地层的平面分布,并查明基底以下的含水层、勘察孔孔径

14、不宜小于90mm,深度应大于降水深度的2倍,冲洪积扇地区的勘察孔深度可适当减小。10.3.2抽水试验 抽水试验是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实验方法,其目的是测定含水层参数,评价含水层的富水性,确定井的出水量和特性曲线,了解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和含水层的边界条件,为制定降水方案提供依据。根据不同需要,分为单井、多井、群井抽水,稳定流与非稳定流抽水,完整井或非完整抽水,定流量或定降深抽水,分层或混合抽水等。以求含水层参数为目的的抽水试验一般都用水泵以固定流量抽水,同时测定抽水主井及观测井随时间而变化的水位值的方法进行。1.抽水试验的布置原则,(1)抽水试验的主井可以布置在预计会布置降水井的位值上,抽水试验

15、结束后该井可留作以后工程施工降水所用。抽水试验井应深入降水目的的层或减压目的层,具体深度可视目的层厚度而定,井管直径在松散层中不小于200mm,在基岩中不小于150mm,下泵深度位于降水深度不小于2m。(2)根据抽水试验的目的与要求的不同,观测井的布置也不同;但应尽可能满足计算水文地质参数所采用公式的需要,并与降水运行时作为观测井相结合。对于均质无限大含水层,可在垂直与平行地下水流向的方向上布置观测井。对于有界含水层主要应垂直和平行边界布置观测井,必要时在边界附近增设观测井。对于非稳定抽水,用s-lgt或lgs-lgt曲线计算时,布置12个观测井即可;用s-lgt曲线计算时,应布置3个或3个以

16、上观测井。对于承压含水层的抽水试验,可考虑在上、下弱透水层和上、下越流补给含水层中也布置观测井。观测井一般应避开因主井抽水在抽水井附近形成的三维流和紊流的影响。多个观测井的距离由近到远应由密到疏。,在与抽水含水层相邻的越补含水层和弱透水层中的观测井应力抽水主井近一些。稳定抽水试验时观测井的距离r一般应控制在 式中:M含水层厚度,m;R引用影响半径,m。2.抽水试验要求1)稳定流抽水试验2)非稳定流抽水试验,10.3.3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利用抽水试验资料计算水文地质参数,应该在分析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的选用公式。这里给出一些常用的计算公式。1.渗透系数(1)单井稳定流抽水试验,当利用

17、抽水井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列公式。承压水完整井 承压水非完整井,潜水完整井潜水非完整井 式中:K渗透系数,m/d;Q出水量,m/d;S水位下降值,m;M承压水含水层的厚度,m;H自然情况下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潜水含水层在自然情况下和抽水试验时的厚度的平均值,m;h潜水含水层在抽水试验时的厚度,m;l滤水管半径,m;r抽水井滤水管,m;R影响半径,m。,(2)单井稳定流抽水试验,当利用观测井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列公式。承压水完整井:有一个观测井 有两个观测井 潜水完整井:有一个观测井 有两个观测井,(3)单井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再没有补给的条件下,利用抽水井或

18、观测井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列公式。配线法。承压水完整井 潜水完整井 式中:W(u)井函数;S承压水含水层释水系数;潜水含水层给水度。直线法 当 时,可采用公式如下:,承压水完整井潜水完整井式中:s1、s2观测井或抽水井在s-lgt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m;观测井或抽水井在 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m;t1,t2在slgt关系曲线上纵坐标为s1、s2两点相应的时间,min。(4)稳定流抽水试验或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当利用水位恢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停止抽水前,若动水位没有稳定,仍呈直线下降时,可采用下列公式:承压水完整井潜水完整井,式中:抽水开始到停

19、止的时间,min;抽水停止时算起的恢复时间,min;s水位恢复时的剩余下降值,m;h水位恢复时的潜水含水层厚度,m。如恢复水位曲线直线段的延长线不通过原点时,应分析其原因,必要时应进行修正。2.影响半径 当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观测井中的水位下降资料时,可采用下列公式。承压水完整井 有一个观测井 有两个观测井,潜水完整井:有一个观测井有两个观测井3.给水度和释水系数 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和承压水含水层的释水系数,可利用单井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观测井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确定。,10.4施工降水设计计算10.4.1降水参数的确定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是降水设计计算的重要环节。采用的降水参数正确与否,直接影响降水

20、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及可靠程度。降水设计计算常用水文地质参数有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影响半径、给水度和释水系数。这些参数的取得有实测和经验两种途径,可根据不同设计阶段选取。1.经验值 在降水初步设计阶段,应充分搜集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一般可采用区域或邻区已有的水文地质参数资料,也可以采用参数经验值。渗透系数经验值见表85。给水度()经验值见表82。影响半径(R)经验值见表102。影响半径(R)计算的经验公式如下:潜水含水层 承压含水层,式中:R降水影响半径,m;s基坑水位降深,m;K渗透系数,m/d;H含水层厚度,m;,2.实测值 实测值一般是在工程场地通过单井抽水并不止有一个或多个观测井的稳定

21、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获取的含水层参数,是在充分整理、分析水文地质试验数据后计算而得,不同条件下各种含水层参数的计算公式见式(101)式(1020)。特别是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应以实测值作为降水施工设计依据。3.基坑等效半径(r0)的确定 对于圆形基坑,基坑半径r0即为 圆形布置的井点系统的半径;当基坑不规则时,为简化计算,常把它简化成一个理想的大圆,按一个大井来考虑并计算基坑涌水量,其半径即为基坑等效半径。(1)当L/B2.5时,计算公式为,(2)不规则基坑的等效半径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r0基坑等效半径,m;L基坑长度,m;B基坑宽度,m;概化系数,由表103插得;A基坑面积,m2;,10

22、.4.2基坑涌水量计算1.均质潜水含水层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 计算简图见图102。,(1)当基坑远离边界时(见图102(a),涌水量可按式(1025)计算:(2)岸边降水时(见图102(b),涌水量可按式(1026)计算:(3)基坑位于两个地表水体之间或位于补给区与排泄区之间时(见图102(c),涌水量可按式(1026)计算:,(4)基坑靠近隔水边界时(见图102(c),涌水量可按式(1026)计算:式中:Q基坑涌水量,m3;K渗透系数,m;H潜水含水层厚度,m;s基坑水位降深,m;R降水影响半径,m;r0 基坑等效半径,m;,2.均质潜水含水层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 计算简图见图103。(1

23、)当基坑远离边界时(见图103(a),涌水量可按式(1029)计算:式中:(2)近河基坑降水,含水层厚度不大时(见图103(b),涌水量可按式(1030)计算:式中:M由含水层底板导滤水管有效工作部分中点的长度。,(3)近河基坑降水,含水层厚度很大时(见图103(c),涌水量可按式(1031)或式(1032)计算:,3.均支承压水含水层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1)当基坑远离边界时(见图104(a),涌水量可按式(1033)计算:式中:M承压水层厚度,m。(2)当基坑位于河岸边时(见图104(b),涌水量可按式(1034)计算:(3)基坑位于两个地表水体之间或位于补给区与排泄区之间时(见图104(

24、c),涌水量可按式(1035)计算:,4.均支承压水含水层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计算简图见图105,涌水量可按式(10-36)计算:,5.均质含水层承压潜水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 计算简图见图106,涌水量可按式(10-37)计算:,6.狭长条形基坑涌水量计算(1)潜水完整井:(2)承压完整井:(3)承压潜水完整井:,式中:Q基坑涌水量,m3/d;q干扰单井涌水量,m3/d;K渗透系数,m/d;R降水影响半径,m;s降深,m;H潜水含水层厚度,m;h降水后剩余含水层厚度,m;L降水长度,m;2d降水井间距,m;2r降水井排距,m;M承压含水层厚度,m。,10.4.3单井出水能力计算 单井出水能力

25、取决于降水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滤水管结构、成井工艺和抽水设备能力。1.轻型井点和喷射井点单井出水能力 就目前常用的抽水设备与井;点结构,在渗透系数较小地区,轻型井点出水能力的经验值为1.5-2.5m3/h;喷射井点单井出水能力见表115。实际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地层出水能力远小于抽水设备的抽水能力。因此,在进行降水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慎重选择抽水设备。2.管井出水能力 管井出水能力可按式(1042)和式(1043)进行计算。式中:q管井出水能力,m3/h;l滤水管工作部分长度,m;d滤水管外径,mm;与含水层有关的经验系数,见表104。,式中:q管井出水能力,m3/h;滤水管工作部分

26、长度,m;r 管井半径,m;K渗透系数,m/s。,10.4.4降水井数量及间距的确定 式中:n降水井数量;Q基坑涌水量,m3/d;q单井出水能力,m3/d;a降水井间距,m;L沿基坑周边布置降水井的总长度,m。公式(1045)得出的是降水井间距初始值,并应大于15d(d为滤水管外径)。对于轻型井点和喷射井点,井间距应尽可能与井点设备总管的接口相对应。对于管井,还需经过在满足降深条件下群井干扰抽水时管井出水能力的检查验算。10.4.5水位降深检验 在井数、井间距及布井方式初步确定后,一般还要检验不同地段的水位降深是否符合要求,特别应验算基坑最不利点的降深。可以根据情况参照式(833)(838)进行检验。当计算出的降深不能满足降深要求时,应重新调整井数、井间距及布井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