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季传染病(PPT54).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35218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季传染病(PPT5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预防季传染病(PPT5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预防季传染病(PPT5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预防季传染病(PPT5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预防季传染病(PPT5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预防季传染病(PPT5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季传染病(PPT54).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预防春季传染病,崇明县妇幼保健所2011-4-11,流行性感冒腮腺炎麻疹风疹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epidemic influenza,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力强,常呈地方性流行,当人群对新的流感病毒变异株尚缺乏免疫力时可酿成世界性大流行。其特点为突然发生的迅速传播,流感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及呼吸道症状,咳嗽、咽痛等。婴幼儿和老人易并发肺部感染。,病原学,流感病毒为单股RNA病毒,属于正粘液病毒科,。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最容易发生变异,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常引起大流行和中小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少,丙型较稳定。流感病毒不

2、耐热和酸(56或PH3时即无致病力),对酒精、石炭酸、漂白粉及紫外线也都敏感。在自然条件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而甲型流感病毒则尚可感染猪、马、禽类等。,流行病学,1、传染源:流感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尤以轻型患者及隐性感染者起重要作用。起病3日内传染性最强,热退或一周后大多不再排病毒。2、传播途径:经飞沫由人到人直接传染,飞沫污染手、用具、衣物等也可发生间接传播,但因流感病毒在空气中存活不超过30分钟,故传播机会不多。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及少年患此病者为多,以5-20岁发病率最高。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的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仅8-12月,不超过2年。各型及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

3、复发病。4、流行特征: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末春初为主。南方在夏秋季也可见到流感流行。,临床表现,1、潜伏期:数小时至1-2日2、临床症状:小儿患流感时其临床症状常因年龄不同而各具特点,年长儿症状与成人相似,多表现为普通感冒型,起病急骤,有高热、畏寒、头痛、背痛、四肢酸痛、疲乏等,不久即出现咽痛、干咳、流鼻涕、眼结膜充血、流泪以及局部淋巴结肿大,肺部可出现粗啰音,偶诉腹痛、腹泻、腹胀等消化道表现。,诊断,1、流行病史:当地有流感流行情报对诊断最有帮助。2、临床诊断:卡他症状体征不如普通感冒明显,咽痛、咽部红肿和扁桃体体征也不如急性扁桃体严重为流感临床特点。3、病原学诊断:病毒分离、血凝及血凝抑制试

4、验、荧光抗体染色检查鼻粘膜细胞、血清内抗体检测。,治疗,流感至今尚无确切有效的特殊治疗方法,应着重一般护理和并发症防治。1、一般护理:卧床休息,合宜的喂养,饮食宜清淡,多饮水,高热、烦燥不安、头痛等应给对症处理。2、抗病毒药物治疗:金刚烷胺、甲基金刚烷胺等。3、免疫调节治疗:胸腺肽、人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4、中草药治疗,预防,1、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2、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感染流感病毒。3、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4、秋冬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5、多饮开水,多吃清淡食物。6、注射流感疫苗。,腮腺炎,腮腺炎(mumps,epidemic parotitis)

5、是由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和疼痛为特征,全身其他腺组织也可受累。常见的并发症有脑炎、睾丸炎或卵巢炎。,病原学,病原体炎腮腺炎病毒,系RNA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类。在乙醇、甲醇中经数分钟即可被杀灭,用紫外线照射可迅速死亡,在冷冻条件下可生存较久,-45可存活9个月,4可保持活力2个月,在37只能生存24小时。,流行病学,1、传染源:腮腺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在流行病学上起重要作用,在腮腺肿胀前7天到肿胀出现后9天均有传染性。2、传播途径:主要为通过唾液飞沫吸入。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年长儿。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4、流行特征:四季均有发病,以冬春季为流

6、行高峰。,临床表现,1、潜伏期:14-21日,平均为18日。2、前驱期:可有发热、乏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等症状。3、腮肿期:腮腺肿胀多为两侧性,一般先见于一侧,1-2月后对侧肿胀,肿胀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四周蔓延,边界不清楚,表面灼热,有弹力感及触痛,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患儿感到局部疼痛和感觉过敏,张口和咀嚼时更明显。腮腺肿胀1-3日达高峰,持续4-5日,以后逐渐消退,整个过程为6-10日,最长达2周。,诊断,当腮腺有明显肿胀,加以有腮腺炎患者的接触史,临床即可诊断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期血清及尿中的淀粉酶含量明显升高,且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对诊断有参考价值。,治疗,患儿应卧床休息,给予对症

7、治疗,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饮食以半流质或软食为宜,保证足够液量,避免刺激性食物及酸味饮料。采取对症处理,高热降温,头痛或腮肿痛明显者用解热镇痛药。保持口腔清洁,可用复方硼酸溶液漱口。,预防,小儿患病后可终生免疫。1、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告诉孩子不要与患病者密切接触。2、室内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家里可用0.2%过氧乙酸消毒。流行期间不要参加大型集体活动。3、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4、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多参加锻炼,增强体质。,麻疹,麻疹(rubeola,measles)是麻疹病毒所致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有

8、发热、眼和上呼吸道发炎及皮疹等主要症状,以颊粘膜出现麻疹斑为其特征,容易并发肺炎。病后免疫力持久,大多终身免疫。,病原学,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为单股RNA病毒,在低温下可生存较久,-15至-70时可保存数月至数年。0时约1月,4冰箱常用于短期保存麻疹减毒活疫苗,室温时则易失效。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流行病学,1、传染源: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病人口、鼻、眼部粘膜的分泌物都含有病原体,在前驱期及出疹期中可传染他人。3、易感性:普遍易感,大多数是婴幼儿。4、流行特征: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一般在晚春最多,夏秋少见。,临床表现,1、潜伏期:一般为1011

9、天。2、前驱期:一般为34天。此期最显著的症状是发热(可达39-40)上呼吸道和眼部发炎及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在第2-3日起,颊内粘膜上,相当于下部磨牙的外侧,可见白色斑点直径为0.5-1mm,有时有红晕环绕,对麻疹的早期诊断起决定性作用。3、出疹期:2-5日不等,一般在发热的第4日,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渐及前额与颊部,然后自上而下急速蔓延全身,最后到四肢。开始时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直径大多为2-4mm,一般稀疏分明。其后逐渐加密,可有不同程度融合,其颜色加深,成暗红色,但疹间还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发作时其他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及各种发炎症状也达极点,热度往往高至40,

10、咽部红肿疼痛,舌上红刺增大,有时很象猩红热的杨梅样舌。4、恢复期:如果没有并发症,在皮疹出透之后,从面部起依出疹顺序逐渐消退,热度同时下降,精神食欲好转,上呼吸道症状也很快消退。疹退时,原出疹处略见麦麸状细微脱屑,留存棕色斑痕,经过1-2星期才完全消失。,诊断,在前驱期应注意婴幼儿年龄,冬春季节,密切接触史及未注射麻疹疫苗等流行病学情况,看到了麻疹粘膜斑和典型皮疹便易诊断。可利用接触史、潜伏期以及鼻咽拭涂片检查多核巨细胞来帮助早期诊断。,治疗,1、一般护理:卧床休息,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肤、粘膜清洁。2、中医疗

11、法3、预防并发症4、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烦躁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剧咳时用镇咳祛痰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预防,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麻疹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风疹,风疹(rubella,german measles)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上呼吸道的轻度炎症、低热、特殊的斑丘疹和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的肿大。1940年澳大利亚风疹大流行之后,发现不少婴儿患先天性白内障和先天性心脏病,其母亲都在怀孕早期感染风疹。从此时起,风疹的预防问题更为医学界所重视。,病原学,风疹病毒为RNA病毒,能

12、在人胚组织中缓慢增殖。出疹前1周到疹后5天可从鼻咽分泌物分离出这种病毒。此病毒不耐热,在室温及37很快失去活力,低温-60 可以保存。,流行病学,1、传染病:风疹患者2、传播途径:病原体由口、鼻及眼部的分泌物直接传给旁人,或通过呼吸道飞沫散播传染。风疹病毒易被干燥或高热灭活,故密切接触才能受染。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内最多。4、流行特征:春冬两季发病较多。,临床表现,1、潜伏期:一般为16-18天。2、前驱期:此期很短,症状大都不严重。一般为咳嗽、流涕、咽痛、头痛、发热等,这此症状出现1/2-1日后,即开始发疹。刚发病时,可能在软颚及咽部附近见到玫瑰色或出血性红点,大小如针头或稍大。这

13、种粘膜疹虽非本病特殊症状,亦不经常存在,但在风疹流行时如能及时发现,对早期诊断可能有助。3、发疹期:通常于发热第1-2日即出现特殊的斑丘疹。出现迅速,一般由面、颈部延及躯干和四肢,往往第1日即布满全身,但手掌、足跖大都无疹。皮疹通常是浅红色,稍稍隆起。皮疹大多于第4-5日隐退,脱屑细小,大都不显著。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经常肿大,有时可在皮疹出现之前开始肿大,对早期诊断有帮助。,诊断,1、主要根据为流行病史、很短的前驱期、轻微的上呼吸道炎的症状、低热、弥漫的全身性斑丘疹和耳后、枕部、颈后淋巴结肿大。2、测定血内风疹病毒的特异性IgM抗体,对早期诊断比较容易。,预防,1、发现风疹病儿,应立即隔离

14、,隔离至出疹后5天。2、风疹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患儿接触。3、保护孕妇,尤其妊娠初期2-3个月内,避免接触风疹患儿。4、接种风疹疫苗。,治疗,无特效治疗。在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给流质、半流质饮食,可给清热解毒的中药。对症处理。如:咳嗽可用祛痰止咳剂,结膜炎可用氯霉素滴眼等。,水痘,水痘(varicella,chicken pox)是一种常见的病情较轻的急性病毒传染病,以同一时期查见丘疹、疱疹和结痂为其特征。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但以后可以发生带状疱疹。,病原学,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病毒,属于疱疹组病毒,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生活力弱,不耐高温、不耐酸,不能在痂皮中存活。

15、,流行病学,1、传染源:水痘患者为唯一传染源。2、传播途径:病毒的播散由于接触传染或飞沫传染。传染性极强,易感接触者约90%-96%发病。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后期、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发病较多。4、流行特征:冬、春季多见。,临床表现,1、潜伏期:一般为13-17日。2、发病情况:大都发病骤起,往往先见皮疹,或同时发热及感觉不适。发热大多在39以下,经1-5日消退。3、皮疹:皮疹分布特点为向心性,以躯干、头皮、颜面及腰部为常见,四肢远端较稀少,但足底、手掌偶可出现皮疹。皮疹初为红色小斑丘疹或丘疹,稀疏分散,数小时至1日后大多变成椭贺形、表浅的露珠状疱疹,四周可围有轻度的红色浸润,其大小不等

16、。数日后疱疹逐渐变干,中心略微凹陷,然后结成痂盖,再经数日至1周或更久痂盖脱落,不遗疤痕。皮疹常分批出现,因此,体检时可见丘疹、疱疹与痂盖同时存在的临床特征。,诊断,1、11-24天前有水痘接触史,前驱期缺乏或很短。2、可在同一时期查见丘疹、疱疹、痂盖等不同类型的皮疹。3、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头、腰部为常见。4、疱疹位置肤浅,囊壁很薄,内含透明液体。,预防,1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2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3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治疗原则,1、一般处理与对症治疗:发热病例应卧床休息,需要时可给退热、止痒或镇静剂。局部常涂龙胆紫液。为避免继发

17、感染,应剪短指甲,勤换内衣。2、抗病毒疗法:如阿糖腺苷、无环鸟苷等。,手足口病,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A组16、4、5、7、9、10 型,B组2、5、13 型;埃可病毒(ECH

18、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流行病学,1、传染源: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

19、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3、易感人群: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流行特征: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宝宝。手足口病常常表现为: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疹子“四不像”:

20、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临床上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重症病例,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诊断,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病毒分离: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血清学检验: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

21、高。核酸检验: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治疗,如果没有合并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中医治疗,预防,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

22、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托幼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

23、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放假措施。,托幼机构晨间检查,内容与要求,晨间检查目的,了解幼儿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隔离传染病;检查幼儿卫生情况;检查幼儿有无携带危险品,减少危险因素;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预防。,晨间检查的物品准备,必备物品体温表:备有经过消毒的口表、肛表;压舌板:备有经过消毒的压舌板;手电筒:手电筒内应装有电池;外用药:红药水、酒精、碘酒、烫伤膏 等;敷料:纱布、棉球、棉签、护创膏等;晨检本:用于记录晨检时发现的异常,记录家长给孩子带的药;晨检牌:备有经过消毒的红、黄、蓝色3种牌子。其他物品包括晨检台、方盘、听诊器等。,晨检检查的方法及

24、内容,一问:问孩子在家时的健康状况,如睡眠、饮食、大小便等,询问近日有无外来人员接触史;二看:看孩子的神态、面色、皮肤,尤其注意手、足皮肤及口腔粘膜有无异常;三摸:摸额头试温,摸耳垂为中心的腮腺有无肿大,颌下及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四查:根据传染病流行季节,检查相应部位,如皮肤、咽喉等;检查幼儿有无携带危险的物品、食品,及时发现引发危险的因素;检查幼儿卫生情况,幼儿有无携带手帕、手指甲有无修剪等。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做好记录。,晨检中发现问题的处理,幼儿发热的处理 晨检时发现幼儿发热,首先应了解幼儿发热的原因,有无到医院就诊及有无医院的证明;处理:说服家长带幼儿到医院就诊或回家中休息。发现传染病的处理 在晨检过程中发现疑似传染病的孩子,应立即隔离观察;由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就诊,疾病痊愈且隔离期满后方可返所。,晨检中发现问题的处理,幼儿携带危险的物品、幼儿不宜的的食品的处理 危险的物品包括:小珠子、玻璃片、带尖的玩具等;幼儿不宜的食品有:瓜子、口香糖、果冻等;处理:发现上述物品和食品应交由家长带回,或者暂时由老师保管,离园时由家长带回;做好家长与幼儿的安全宣传与教育。,特别提示,为做好幼儿入园前手部的清洁工作,托幼机构应创造条件在晨检处为幼儿提供洗手设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