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35535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 题 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重在解放的过程),整体感知:,新旧教材对比:,一、从新旧历史学科体系的对比来看,以往的高中历史课程学科体系过于注重政治、经济内容,相对忽略思想文化内容。历史学习专题的设置,一改过去高中历史课程学科体系厚此薄彼的弊端,体现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其重要性不亚于政治、经济领域的基本思想。这样,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让学生用更开阔的视野观察人类文明的进程,从而有助于学

2、生基本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二、从历史的具体的课程目标来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是什么”和“有什么“的问题。即中外历史不同时期的主流思想和文化、科技是什么,这些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文明成果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过去的通史教材和纲要的重点在解决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的问题。这种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高中历史编排体系的变化,必修的思想、文化、科技的背景主要在必修和必修中找到答案。如果我们没有这个清醒的认识,我们在教学中就会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延误模块教学时间,打乱我们整个教学计划。,近代化,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反 映,推 动,经济是”骨骼”,政治是”血液”,思想是”灵魂”,人是绝对不

3、可以没有灵魂的.,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整体点到中国近代重大的政治、经济事件(可参考老教材的中国近代史),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变化的背景;或联系必修二专题四的内容,从社会生活变迁角度去看近代思想解放,也可以把中国近代的思想文化做横向比较,结合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思想情况,有利于更好的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可以把中国从古到今的思想简单做一下概括,从古代传统思想近代“西学东渐”现代新思想,一、适当介绍一些思想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优秀 品德、名言名句等,引导学生感悟他们的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为理想而献身的高贵品质等,陶冶自己的性情,提升自己的情操。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

4、必须以宽容的心态看待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充分认识、理解、尊重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三、不能忘记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不能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丧失自我,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优秀的文化遗产自觉传承。,特别提示,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议增加西学东渐概念解释,1西学概念 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

5、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新旧之争;有吸收,也有拒斥;有拿来主义,也有先入为主;有水乳交融,也有囫囵吞枣。,2.西学东渐的历程,(3)特点:,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以西学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都有继承和发展的联系;体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没有形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没有为中国革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出路。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土地,使中国有了最先进的革命指导思想。,一个主题,三个层次,一个

6、方向,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中国向何处去,一个主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不仅肩负着思想启蒙的任务,而且还承载了近代中国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历史使命。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既是对真理的探索也是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它与必修一中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在爱国主义的主题上是一脉相承的。教学这一专题时必须使学生明确近代思想解放的主题中国向何处去,并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先辈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拳拳的爱国心。,“西学东渐”,“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向西方学习,?学不学,?学什么,?怎么学,一个方向,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

7、西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不断深化,循序渐进,三个层次,辛亥革命,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陈旭麓,中国向西方学习,争取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过程,大体经历了器物技艺社会制度文化心理三个层次的依次递进;或者说,经历了经济政治文化的逐渐递进。李华兴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化,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

8、;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化意识。,课标要求,说明,“徐继畲与姚莹及其代表作”等知识点和“走向共和”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三维目标,识记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向西方学习”的主要著作、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影响;归纳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以及每一历史阶段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特征和作用。,学生可以联系必修中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了解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理解它们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性及他们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情感态度,学习近代中国人民敢于面对现实、冲破

9、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树立为振兴中华,刻苦读书,敢为天下先的现代意识。同时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与救亡图存的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重难点说明,教学重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教学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教学设计,先探讨标题中的“世界之潮流”究竟为何物,了解本课的时间界限:19世纪四五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结合必修二专题5: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认识当时的时代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的时代,所以这个潮流就是“资本主

10、义”的发展,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一)“睁眼看世界”,(1)引导学生分析睁眼看世界的原因 以谈话法创设情境:鸦片战争以来,历史沧桑剧变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痛苦地认识到,昔日他们眼中的“蛮夷”有着比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更高层次的文明。于是,他们走出狭窄的书屋,放开视野,去看世界,学世界,追赶世界。从而使晚清的思想、科技、教育在“西学”的影响下,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引导学生将新思潮的萌发和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和加深对近代思想解放原因的理解。,在分析睁眼看世界的原因,可以举中国人历来眼中的“中国”两字,其实就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自大心理,自诩为四方之中.,受传统“天圆地

11、方”观念的影响,天下面的这块地,就被称为“天下”,中国人所认为的天下就是中原,所以历来有“逐鹿中原”之称但外国人从来不承认这块地方是“中国”,他们称中国为china(意为“秦”或“瓷器”),但国人还是自诩为天朝上国,只到,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了解林、魏著作及主张,为什么说魏源也是倡导者?,材料一:林则徐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技术科学,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新式水师。材料二: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理解应用设计(1)

12、,设问:林则徐和魏源关注的焦点(共同点)是什么?他们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分析,“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悉夷是师夷的必要前提。师夷是制夷的重要手段。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标。上述三者是前提、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其中,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制夷”,而积极的办法是“师夷长技”。,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认识当时的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了解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难点阐述,林、魏的新思想核心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13、?,(二)维新变法,(1)简要陈述早期维新思想相关知识,使学生对维新思想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整体了解。,(2)重点帮助学生理解19世纪 90年代发展了的维新思想。,思路:,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教学建议:可采用分组合作,自学课文,归纳要点的办法。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提取信息和概括陈述的能力。,(二)维新变法,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a.投影康有为及孔子改制考书影图片,设问: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b.结合课本54页“学习思考”进一步设问: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你如何来评价他这一思想

14、?(可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建议教师补充戊戌变法的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维新思想的影响和作用。,探讨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既要分析维新思想本身的价值,也要适当联系戊戌变法的政治活动,使作用的理解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有基于此,可引导学生对维新思想的作用作两方面的分析。,爱国救亡 政治变革,教师可补充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变法中“戊戌六君子”的故事。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兴起的这场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救亡的色彩,是民族危亡之际维新派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实践,而维新思想则是他们的思想武器。,思想启蒙 泽被后世,可选取严复天演论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为例,采用材料教学法帮助学

15、生直观理解维新思想的影响;也可结合必修二中近代习俗风尚的演变和近代报业发展对维新思想的作用加以分析。,严复先生天演论,当时犹如惊蛰之春雷响彻神州大地,多少人读之有如醍醐灌顶之感。吴玉章、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等人都深受影响。曹聚仁先生曾说,他在20年中读过500种以上名人回忆录,其传主(即回忆录的主人公)差不多都看过天演论,可见影响之深广。陈文振 追思严复先生,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设问: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

16、象?,历史启示(哲学相关),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是当时的世界形势和中国的政治经济的新变动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同时又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发生更深刻、更猛烈的变革,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历史向前发展。2、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要经历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学会用辩证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说明,“青年学生组建进步团体”和“创

17、办新式刊物”等知识点为课外阅读内容。,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三维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文化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解读材料,能够论从史出,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进行历史比较,通过新文化运动的新要求与旧内容的比较、新文化运动的一些主张与现代观念的比较等,使学生形成对新文化运动基本内容正确而全面的理解;设计一些讨论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情感态度,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了解与分析,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对学

18、生进行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的教育。,重难点说明,(承接上一课)近代以来,面对着民族危难,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中国,主动地向西方学习,从魏源林则徐到康有为梁启超,从学器物发展到学制度,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但他们的努力并没有带来一个真正富强的中国,思想解放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于是一场学习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旧的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在导入过程中实现三个目的:复习总结前课内容凸显近代思想解放的阶段性 突出新文化运动是先进中国人对救国救民道路探索的继续。彰显“思想启蒙中国向何处去”的主题。,导入教学设计(1),导入教学设计(2),As is known to us all,the devel

19、opment of our country is in great need of democracy and science,or we will fall behind.As long as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democracy and science,we will be able to reach the top of the world.,出示一段英语:让同学们猜红色划线单词的含义,Democracy,Science,民主,科学,设计意图 1、以英语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好奇,或者设计其他英文,通过上下文让他们猜单词的意思。2、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渗透一定的

20、英语知识,让学生理解各科目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知识结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概况),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进步性;局限性),(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概况(学生自行完成知识图表),通过图片的展示和音乐的播放,给学生创设了比较直观感性的历史情景;学生填完表后教师可适当补充蔡元培北大改革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 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

21、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3)通过

22、材料可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核心是民主和科学。,引导学生对材料一步步进行分析。,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旧道德:,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摘自狂人日记,展示鲁迅先生及狂人日记的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并请一位看过狂人日记的同学给大家简要介绍其梗概及主题思想。教师对学生的介绍给予点拨,指出鲁迅先生借狂人之口喊出了

23、“封建礼教吃人救救孩子”的呐喊。用什么来救孩子?用旧道德行吗?这样让学生自然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又一项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设计意图: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自然引出新文化运动的一项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并深化了学生对此项内容的理解。,或展示一段文字材料“1917年上海某报刊登陈烈女殉夫之事”和图片“裹脚的小女孩”。设问:这两个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实例吗?学生列举实例。,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旧道德的危害有直观的感受,并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问: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为反对旧道德提出了什么口号?同学们能不能从下面这段材料中

24、找出批判封建伦理道德的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陈独秀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的觉醒和社会进步。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杜维明儒学创新的契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来说明批判旧道德的原因,为后面阐述新文化运动影响作铺垫。,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请一位同学朗读以下两段材料:材料一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

25、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远。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胡适(中国第一首白话诗),材料二,读完这两段材料,你有何感觉?哪一个读起来更顺口,而且更通俗易懂?两段材料在语言文字方面有哪些区别?新文化运动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到大众之中?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中进行文学革命的原因吗?学生一步步回答。,教师一步步设问:,设计意图:1、通过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白话文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到二者的区别,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2、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兴趣。3、认识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

26、容的革命: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 琢、迂晦的旧文学。,教师进一步设问,要求学生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完成下面表格:,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教学建议:此目标的教学宜点到为止,不必过多展开。运用材料法,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利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相关观点对新文化运动做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价,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材料一、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应考者三百余人,皆中小学生也。在300多名应试者中,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二强,颜渊、王阳明、朱熹、程颐等儒家人物也都有人崇拜。古代知名的谋士也有诸葛亮、

27、苏秦、张仪、张良、萧何等上榜。,材料二、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题为“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结果如下:,设问: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前后青年人的思想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材料一:“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陈独秀,材料三“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毛泽东,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钱玄同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

28、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设问: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说毛泽东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怎样的局限?,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可以补充相关材料,由学生自行得出这场运动的局限所在。,进步性: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它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建议教师在此处可联系必修中五四运动背景等的相关内容以及必修中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加强学生联系历史现象的能力。局限性;存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西方文化完全肯定的情况。,在上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引导

29、学生讨论:现今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的文化?,教师总结,运用存在于意识理论,明确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是对民清(1840年前)时期早期启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打破它的压迫和禁锢,用资产阶级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则是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适合中国道路。,历史启示,探究性活动主题:今天我们如何对待传统,(一)设计意图:传统的含义很广,而儒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加上在专题一中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儒学有了大致了解,而

30、祭孔大典和少年读经热成为了近年来社会的热点。所以选择儒学来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儒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学习中联系现实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有所思、有所言、有所悟。,现象二:孔子诞辰2556周年之际,2005年9月28日上午8时,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古柏苍苍的孔庙神道旁、巍峨庄严的万仞宫墙内、神圣肃穆的大成殿前,旌旗摇曳,古灯高悬,香火缭绕,2005全球祭孔曲阜孔庙祭孔大典隆重举行。上海、浙江衢州、云南建水、甘肃武威、香港、台北和韩国汉城、日本足利、新加坡韮菜芭、美国旧金山、德国科隆等地这一天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祭孔活动。,(二)设计步骤:,1、提供资料,现象一:新文化

31、运动中,吴虞在新青年杂志上连续发表吃人与礼教等文章,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猛烈抨击了封建礼教和旧文化,掀起了一股否定孔子、批判儒学的潮流。,2、设问:你如何认识这两种针锋相对的现象?,3、帮助学生分解问题,可设以下小问题: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目的何在?我们今天为什么又要祭孔呢?联系专题一中儒学的发展史,结合上述两种现象,谈谈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孔子和儒学?,4、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所提示的,也可以是自己针对这一话题所产生的困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后由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观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法来对待传统文化。,5、课后

32、以小组为单位将小组讨论的成果整理成文,撰写一篇主题为“今天我们如何对待传统”的小论文,题目可自拟。(可根据各自情况),第三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标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感受先进中国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勇于实践的精神。,说明,“新思潮的竞起”一目和“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等知识点为课外阅读内容。,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领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最后确认为救国救民的真理,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 II的相关内容

33、。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本课有关名词术语的含义;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情感态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 及它的影响。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本节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 争鸣竞逐广泛传播。,这一线索可分成,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了革命形势,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

34、会主义革命,影响和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俄国的十月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欧洲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洲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泛地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齐鹏飞: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章,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三天就传入中国。当时真正看清十月革命真象及其伟大意义的,首先是李大钊。早在“1918年3、4月间,他就开始向朋友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戴鹿鸣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李大钊,讨论:“李大钊

35、为什么会成为我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建议思考角度:历史伟人爱国、爱民的情操 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学风 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敢于实践,思考与探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主题是什么?,提示: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也就是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引进各种新思想,提出各种救国方案,最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了新中国。,重点问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历史背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4)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同时,五四运动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1)使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分化,并引发问题与主义之争(2)使更多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干部队伍(3)提高了中国工人的政治觉悟,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共的成立创造了条件,研究性问题设计参考,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得到传播后能直接解决好中国的革命问题吗?为什么?,举例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从而推动革命的实践和理论取得重大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