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单烯烃.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37825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6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单烯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第三章 单烯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第三章 单烯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第三章 单烯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第三章 单烯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单烯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单烯烃.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单烯烃,本章提纲 第一节 烯烃的结构特征 第二节 烯烃的命名 第三节 烯烃的物理性质 第四节 烯烃的化学性质 第五节 烯烃的制备,学习要求,1、掌握sp2杂化的特点,形成键的条件以及键的特性。2、握烯烃的命名方法,了解次序规则的要点及Z/E命名法。3、掌握烯烃的重要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H的反应)。4、掌握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马氏规则和过氧化物效应。分子内含有碳碳双键(C=C)的烃,称为烯烃(有单烯烃,二烯烃,多烯烃),烯烃的结构,现代物理方法证明:乙烯分子的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其结构如下:键能 610KJ/mol CC 键能 346KJ/mol 事实说明碳碳双键是由一个键

2、和一个键构成的。,sp2杂化,为什么双键碳相连的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双键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杂化轨道理论认为,碳原子在形成双键时是以sp2杂化方式进行的。,sp2杂化,乙烯分子的形成,其它烯烃的双键,也都是由一个键和一个键组成的。键键能=双键键能 碳碳单键键能=610KJ/mol 346=264.4KJ/mol,键的特点,不如键牢固(因p轨道是侧面重叠的)。不能自由旋转(键没有轨道轴的重叠)。电子云沿键轴上下分布,不集中,易极化,发生反应。不能独立存在。,1、双键碳是sp2杂化。2、键是由p轨道侧面重叠形成。3、由于室温下双键不能自由旋转,所以有Z,E异构体。,烯烃的结构特征,烯烃的同分异构,烯烃

3、的同分异构现象比烷烃的要复杂,除碳干异构外,还有由于双键的位置不同引起的位置异构和双键两侧的基团在空间的位置不同引起的顺反异构。,构造异构,CH3-CH2-CH=CH2 1-丁烯CH3-CH=CH-CH3 2-丁烯(CH3)2-C=CH2 2-甲基丙烯,顺反异构,由于双键不能自由旋转,而双键碳上所连接的四个原子或原子团是处在同一平面的,当双键的两个碳原子各连接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时,就能产生顺反异构体。,产生顺反异构体的必要条件:,构成双键的任何一个碳原子上所连的两个基团要不同。,烯烃的命名,烯烃系统命名法,基本和烷烃的相似。其要点是:1)选择含碳碳双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称为某烯。2)从最靠

4、近双键的一端开始,将主链碳原子依次编号。3)将双键的位置标明在烯烃名称的前面(只写出双键碳原子中位次较小的一个)。4)其它同烷烃的命名原则。,烯烃系统命名法举例,2-乙基-1-戊烯 2,5-二甲基-2-己烯,顺反异构体的命名,顺反命名法:既在系统名称前加一“顺”或“反”字。顺反命名法有局限性,即在两个双键碳上所连接的两个基团彼此应有一个是相同的,彼此无相同基团时,则无法命名其顺反。,Z、E命名法(顺序规则法),化合物的构型是Z型还是E型,要由“顺序规则”来决定。Z、E命名法的具体内容是:分别比较两个双键碳原子上的取代基团按“顺序规则”排出的先后顺序,如果两个双键碳上排列顺序在前的基团位于双键的

5、同侧,则为Z构型,反之为E构型。Z是德文 Zusammen 的字头,是同一侧的意思。E是德文 Entgegen 的字头,是相反的意思。,顺序规则的要点,比较与双键碳原子直接连接的原子的原子序数,按大的在前、小的在后排列。例如 I Br Cl S P F O N C D H-Br-OH-NH2-CH3 H 如果与双键碳原子直接连接的基团的第一个原子相同时,则要依次比较第二、第三顺序原子的原子序数,来决定基团的大小顺序。例如 CH3CH2-CH3-CH3-中与碳相连的是 C(H、H、H)CH3CH2-中与碳相连的是 C(C、H、H)所以CH3CH2-大。,顺序规则的要点,同理:(CH3)3C-CH

6、3CH(CH3)CH-(CH3)2CHCH2-CH3CH2CH2CH2-当取代基为不饱和基团时,则把双键、三键原子看成是它与多个某原子相连。相当于 相当于,Z、E命名法举例,(Z)-3-甲基-4-异丙基-3-庚烯,一、几个重要的烯基,CH3CH=CH丙烯基propenyl,CH=CHCH2烯丙基allyl,CH2=C异丙烯基isopropenyl,烯烃的命名,CH2=CH乙烯基Vinyl,二、亚基,H2C=CH3CH=(CH3)2C=亚甲基 亚乙基 亚异丙基Methylidene ethylidene isopropylidene CH2 CH2CH2 CH2CH2CH2 亚甲基 1,2-亚乙

7、基 1,3-亚丙基Methylene ethylene(dimethylene)trimethylene,两种亚基:中文名称通过前面的编号来区别,英文名称通过词尾来区别,有两个自由价的基称为亚基。,实例一,(2E)-5-甲基-3-丙基-2-庚烯(2E)-5-methyl-3-propyl-2-heptene,烯烃命名实例,实例二,(Z)-1,2-二氯-1-溴乙烯(Z)-1-bromo-1,2-dichloroethylene,双键在环上,以环为母体。双键在链上,链为母体,环为取代基。,实例三,2-甲基-3-环己基-1-丙烯3-cyclohexyl-2-methyl-1-propene,第三节

8、烯烃的物理性质,总的来说,烯烃具有和烷烃基本上相似的物理性质,即不溶于水,易溶于非极性溶剂如苯,乙醚,氯仿或石油醚中,比水轻,从烯烃的物理性质列表中可以看出沸点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升高,和烷烃一样,除了一些很小的同系物外,每增加一个碳原子沸点升高20300C。以前讲过,支化使沸点降低,比较烯烃的物理性质和烷烃的物理性质可以看出烯烃的沸点几乎和相同碳骨架的烷烃相同。,像烷烃一样,烯烃的极性非常微弱。由于双键上结合得较松的电子很容易被拉过来和推过去,因此烯烃的偶极矩比烷烃的大。但是拿丙烯和1丁烯的偶极矩同氯甲烷的1.83德拜比,仍然很小,烷基向双键原子结合的键有很小的极性,大家认为这种极性的方向如图

9、所示,即烷基向双键碳原子推电子,因为这个极性没有被相反方向的相应极性所抵消,所以分子就有了偶极矩。,顺2丁烯有两个甲基在分子的一边,两个氢在另一边,应该有个小的偶极。但在反2丁烯中,分子的每一边都有一个甲基和一个氢,键距应该抵消掉。,虽然二者的偶极矩没有直接测定过,可是顺式异构体的沸点较高已反映出两者极性的微小不同。这种关系存在于很多几何异构体中。顺式异构体,因为它的极性较大,沸点通常较反式高。又因为它的对称性较低,在晶格填充得不好,故熔点通常较低。,烯烃中含有电负性同碳相差很大的元素时,极性比不含这种元素的大,因而熔点和沸点相差也大。例如:构型对沸点或熔点之间的关系只是经验规律,有很多例外(

10、例如二碘乙烯的沸点)。但是,偶极矩测定都经常能正确指出某一异构体是顺式还是反式。,烯烃的化学性质,烯烃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可以和很多试剂作用,主要发生在碳碳双键上,能起加成、氧化聚合等反应。此外,由于双键的影响,与双键直接相连的碳原子(-碳原子)上的氢(-H)也可发生一些反应。,加成反应,在反应中键断开,双键上两个碳原子和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结合,形成两个-键的反应称为加成反应。,催化加氢,烯烃在催化剂作用下,低温低压既与氢加成生成烷烃 烯烃的加氢反应无论是在工业上,还是在研究上都有重要的意义。,亲电加成,在烯烃分子中,由于电子具流动性,易被极化,因而烯烃具有供电子性能,易受到缺电子试剂(亲电试剂)

11、的进攻而发生反应,这种由亲电试剂的作用而引起的加成反应称为亲电加成反应。,与酸的加成,酸中的H+是最简单的亲电试剂,能与烯烃起加成反应。其反应通式如下:,与HX的加成,CH2=CH2+HX CH3CH2-X HX的反应活性:HI HBr HCl(HF的加成无实用价)不对称烯烃的加成产物遵守马氏规则(有一定的取向,即区位选择性)。,不对称烯烃的加成举例,上述两例说明不对称烯烃加HX时有一定的取向,马尔可夫尼可夫总结了这个规律,我们把它称为马尔可夫尼可夫规则,简称马氏规则。,马氏规则,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等极性试剂进行加成时,试剂中带正电荷的部分E+总是加到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试剂中带负电荷的部

12、分(Nu)总是加到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过氧化物效应,当有过氧化物(如 H2O2,R-O-O-R等)存 在时,不对称烯烃与HBr的加成产物不符合马氏规则(反马氏取向)的现象称为过氧化物效应。例如:,与硫酸的(H2SO4)加成,硫酸氢乙酯水解生成乙醇,加热则分解成乙烯:不对称烯烃与硫酸(H2SO4)加成的反应取向符合马氏规则。例如:,加卤素,烯烃能与卤素起加成反应,生成邻二卤代物。卤素的反应活性次序:F2 Cl2 Br2 I2,加卤素,氟与烯烃的反应太剧烈,往往使碳链断裂;碘与烯烃难于起反应。故烯烃的加卤素实际上是指加氯或加溴。烯烃也能与卤水等(混合物)起加成反应,反应遵守马氏规则,在次卤酸

13、分子中氧原子的电负性较强,使之极化成,氯成为了带正电荷的试剂。,与乙硼烷的加成(硼氢化反应),乙硼烷是甲硼烷的二聚体,反应时乙硼烷离解成甲硼烷,B2H6 2BH3 几点说明:1)产物为三烷基硼,是分步进行加成而得到的。(反应见P-56页),2)不对称烯烃加硼烷时,硼原子加到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原因:键中键的极性为:BH 电负性(B:2.0、H:2.1),3)烷基硼与过氧化氢(H2O2)的氢氧化钠(NaOH)溶液作用,立即被氧化,同时水解为醇。此反应是用末端烯烃来制取伯醇的好方法,其操作简单,副反应少,产率高。在有机合成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硼氢化反应是美国化学家布朗1957年发现的。,氧化反应,

14、1)用稀的碱性KMnO4氧化,可将烯烃氧化成邻二醇。反应中KMnO4褪色,且有MnO2沉淀生成。故此反应可用来鉴定不饱合烃。此反应生成的产物为顺式-1,2-二醇,可看成是特殊的顺式加成反应。也可以用OsO4代替KMnO4进行反应,见P60。,2)用酸性KMnO4氧化,在酸性条件下氧化,反应进行得更快,得到碳链断裂的氧化产物(低级酮或羧酸)。,酸性KMnO4氧化反应的用途,1 鉴别烯烃 2 制备一定结构的有机酸和酮 3 推测原烯烃的结构,3)臭氧化反应(用含有臭氧68%的氧气作氧化剂),将含有臭氧(68%)的氧气通入液态烯烃或烯烃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臭氧迅速而定量地与烯烃作用,生成臭氧化物的反应,

15、称为臭氧化反应。,为了防止生成的过氧化物继续氧化醛、酮,通常臭氧化物的水解是在加入还原剂(如Zn/H2O)或催化氢化下进行。烯烃结构 臭氧化还原水解产物 CH2=HCHO(甲醛)RCH=RCHO(醛)R2C=R2C=O(酮),通过臭氧化物还原水解的产物来推测原烯烃的结构。例如:臭氧化还原水解产物,原烯烃的结构CH3COCH3 OCHCH2CHO HCHO,4)催化氧化,某些烯烃在特定催化剂存在下能被氧化生成重要的化工原料。此类反应是特定反应,不能泛用。例如,如要将其它烯烃氧化成环氧烷烃,则要用过氧酸来氧化。,聚合反应,烯烃在少量引发剂或催化剂作用下,键断裂而互相加成,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称为

16、聚合反应。例如,乙烯的聚合 聚乙烯是一个电绝缘性能好,耐酸碱,抗腐蚀,用途广的高分子材料(塑料)。,聚合反应,TiCl4-Al(C2H5)3 称为齐格勒(Ziegler 德国人)、纳塔(Natta 意大利人)催化剂。1959年齐格勒、纳塔利用此催化剂首次合成了立体定向高分子,人造天然橡胶。为有机合成做出了具大的贡献。为此,两人共享了196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H(烯丙氢)的卤代反应,双键是烯烃的官能团,凡官能团的邻位统称为位,位(碳)上连接的氢原子称为-H(又称为烯丙氢)。-H由于受C=C的影响,C-H键离解能减弱。见P64表3-4.故-H比其它类型的氢易起反应。其活性顺序为:-H(烯丙氢)

17、3H 2H 1H 乙烯H,-H(烯丙氢)的卤代反应,有-H的烯烃与氯或溴在高温下(500600),发生-H原子被卤原子取代的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例如:,为降低反应温度,可改用N-溴丁二酰亚胺(简写NBS),非极性溶剂抑制了烯烃与HBr或Br2的亲电加成。,例如:,-H的卤代反应历程,Cl2 2Cl CH3CH=CH2+Cl HCl+CH2CH=CH2 CH2CH=CH2+Cl2 CL-CH2CH=CH2若进行的是自由基加成则 而 CH2CH=CH2 稳定 当烯烃在温度低于250时与氯气反应,则主要是进行加成反应。高温下 易逆转重新生成,烯烃的制备,一、工业制法 1石油裂解 2由醇脱水二、实验室

18、制法,1、醇脱水,醇的脱水反应活性:3R-OH 2R-OH 1R-OH,2、卤代烃脱卤化氢,卤代烃与NaOH(KOH)的醇溶液作用时,脱去卤素与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而生成烯烃。,3、炔烃的控制还原,用林德莱(Lindlar)催化剂,可使炔烃只加一分子氢而停留在烯烃阶段。且得顺式烯。在液氨中用钠或锂还原炔烃,主要得到反式烯烃。,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和马氏规则,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可由实验证明:实验说明:与溴的加成不是一步,而是分两步进行的,因若是一步的话,则两个溴原子应同时加到双键上去,那么Cl就不可能加进去,产物应仅为1,2-二溴乙烷,而不可能有1-氯-2-溴乙烷。,反应为亲电加成历程,第一步

19、第二步 在第一步反应时体系中有Na+、Br+,但Na+具饱和电子结构,有惰性,故第一步只有Br+参与反应,因而无1,2-二氯乙烷生成。,亲电加成反应历程,烯烃与各种酸加成时,第一步是H+加到双键碳上,生成碳正离子中间体,第二步再加上负性基团形成产物。亲电加成反应历程有两种,都是分两步进行的,作为第一步都是形成带正电的中间体(一种是碳正离子,另一种是鎓离子)。一般Br2、I2通过鎓离子历程,HX等通过碳正离子历程。,马氏规则的解释和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马氏规则是由实验总结出来的经验规则,它的理论解释可以从结构和反应历程两方面来理解。1、用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来解释1)用诱导效应解释,-共轭效应来解

20、释,当键直接与双键相连时,这样的体系中存在着电子的离域现象,其结果使极化。从-P共轭效应看,参与-P共轭的键数目越多,则正电荷越分散,碳正离子越稳定。,用泼中间体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来解释,正碳离子的杂化状态及结构如下所示:定性的说,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顺序为:,用泼中间体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来解释,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越大,越易生成,当有两种碳正离子可能生成时,则优先生成稳定的碳正离子,故主要得到马氏产物。例如:,烯烃加溴化氢时过氧化物效应解释(自由基加成历程),烯烃与溴化氢加成,当有过氧化物存在时,HBr首先氧化成溴原子 链引发 自由基的稳定性为:3R 2R 1R CH3,故其自由基加成的产物是反马氏规则的。,H-Cl、H-I与不对称烯烃加成无过氧化物效应的原因,H-Cl的离解能大(431KJ/mol),产生自由基比较困难。H-I的离解能较小(297KJ/mol),较易产生I,但I的活泼性差,难与烯烃迅速加成,却易自身结合成I2分子。所以不对称烯烃与H-Cl和H-I加成时没有过氧化物效应。得到的加成产物仍服从马氏规则。,作 业 2、4、6、7、10、11、12、16、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