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学语文论语十则.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37903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6.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大学语文论语十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文学]大学语文论语十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文学]大学语文论语十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文学]大学语文论语十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文学]大学语文论语十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大学语文论语十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大学语文论语十则.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主讲人:沈知涵ppt制作:赵航、马浩玮、章春儿视频:刘雪珂,论语十则,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二十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类型 1、语录体 2、对话体 3、叙事体,认识论语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 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论语的影响遍及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2、教育等等。,认识论语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 论语对中华民族语言的影响具有极大的稳固性和不可逆转性 论语的每一则就是对中国人思想的某一方面的一种总结和启示,从各个方面,评析中国人关于如何做人、做人应该干什么、做事应该怎么做。而其他的各种励志式的总结的言语或者说是感叹式的人生准则,给后世的影响是无穷大的!,许多高校的校训中都包含有论语中的语句:,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选自孔子论语子张篇 武汉大学校训: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湖北大学校训:日思日睿 笃志笃行-“笃志”出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一语。,简介孔子的视频,孔子,孔子简介,孔

3、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全国各地也有是孔庙祭祀孔子。,大语文课件 张国生,12,孔府(山东曲阜)和孔庙、孔林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返回,上页,下页,大语文

4、课件 张国生,13,返回,上页,下页,孔子墓,碑文:大成至圣文宣王孔仲尼之墓,大语文课件 张国生,14,北京孔庙,返回,上页,下页,万世师表,大语文课件 张国生,15,北京师范大学孔子塑像,返回,上页,下页,大语文课件 张国生,16,返回,上页,下页,左:韩国的孔庙右:韩国大学生祭孔,大语文课件 张国生,17,返回,上页,下页,日本长崎的孔庙,影响超越国界,大语文课件 张国生,18,返回,上页,下页,日本出版的论语和研究论语的著作,儒家文化哺育了大和民族,大语文课件 张国生,19,返回,上页,下页,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新加坡大力推行“儒教治国”,大语文课件 张国生,20,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

5、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都从我国儒家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返回,上页,下页,消息三则,1998年,七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发表巴黎宣言:“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2004年9月26日,在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截止到2007年4月,全世界已经建立140多所孔子学院,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到年底将达到200所。,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

6、n),不亦君子乎?”(学而),(1)子:先生,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2)时习:时常地复习。(3)学:学习。(4)说:通“悦”,悦的古字,高兴,愉快的意思。(5)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6)乐:快乐。(7)愠:生气,发怒。(8)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9)曰:说,说道。(10)而:转折连词,相当于“却”(11)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12)不:表示判断。(13)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14)自:从。(15)日:每天。,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时常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

7、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第二则,子贡曰:“贫而无谄(chn),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1)谄:音chn,意为巴结、奉承。(2

8、)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切:用刀切断。磋:用锉锉平。琢,用刀雕刻。磨,用物打磨。(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治骨器在用刀切削后还要反复地磋,治玉器在琢后还要反复地磨。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开始可以和你谈论诗经的含义了!告诉了你前面的内容你就知道了后面该讲

9、什么了。”,本段理解: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第三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1)有:同“又”。(2)立:站立,立定,此处指有所成就而在社会上占据一定地位的人(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

10、)天命:天道,及万物内在的必然性,万物内在的命运。(5)耳顺:指耳朵一听他人言语,便能分辨其是非真假。(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

11、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第四则,子曰:“君子周而不比(b),小人比而不周。”(为政),(1)周:合群。(2)比(b):勾结。(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

12、,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第五则,子夏问曰:“巧笑倩(qin)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xun)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美。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绚丽,华美。(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有这样自然的美丽本质,又以华彩妆饰,就如同素地上妆饰了颜色一样,更加美好.这几句话是什么

13、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第六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w)乎成名?君子无终

14、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1)处:享有,占有(2)得:此处的“得”疑为去字之误(3)恶(w):通“乌”,疑问词,何,哪里(4)终食:吃完一顿饭(5)违:离开(6)造次:仓促、匆忙(7)于:作“为”讲(8)是:这,即仁德,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是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

15、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第七则,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文:文采,经过修饰的。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采。史:言辞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16、。”,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八则,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1)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2)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

17、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曾子简介,第九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直到死去才停止,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第十则,子路、曾皙(x)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18、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b)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shn)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b)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之能,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k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风乎舞雩(y),咏而归。”夫子喟(ku)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

1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先进),(1)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以也:虽然我比你们的年龄稍长一些,而不敢说话。(3)居:平日。(4)则何以哉:何以,即何以为用。(5)率尔:轻率、急切。(6)摄:迫于、夹于。(7)比及:比,音。等到。(8)方:方向。(9)哂:音,讥讽地微笑。(10)方六七十:纵横各六七十里。(11)如:或者。(12)宗庙之事:

20、指祭祀之事。,(13)会同:诸侯会见。(14)瑞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15)相:赞礼人,司仪。(16)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17)作:站起来。(18)莫:同“暮”。(19)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20)浴乎沂: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在水边洗头面手足。(21)舞雩:雩,音。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22)唯:语首词,没有什么意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

21、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

22、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似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世人尊称孔子为-“圣人”、“先师”人们把到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人书籍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